曹參:搭便車的名將?不折騰的名臣(武廟七十二將系列)

2020-12-14 大嘴讀史

李大嘴 大嘴讀史

——史料摘譯——

原文:

太史公曰:曹相國參攻城野戰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與淮陰侯俱。及信已滅,而列侯成功,唯獨參擅其名。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然百姓離秦之酷後,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史記·曹相國世家》

譯文:

太史公說:曹相國曹參的戰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為他跟淮陰侯韓信一起共事的緣故。等到韓信被消滅,列侯成就的戰功,唯獨曹參據有其名。曹參作為漢朝相國,極力主張清淨無為,這完全合於道家的學說。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統治以後,曹參給予他們休養生息的時機,所以天下的人都稱頌他的美德。

1

作為一個武將,他身經百戰,卻被認為是搭了便車。

作為一個文官,他不標新、不立異,成為不胡亂折騰的典範。

他是一個武將,卻成為王朝第二任文官之首的丞相,因為一個成語,他名揚天下,在《史記》中獲得「世家」的待遇。

他就是西漢名臣曹參。

注意了,這裡的「參」讀作「cān」,不讀「shēn」、「cēn」或者「sān」。

把人家名字念錯是很不禮貌的。

2

《史記高祖本紀》中,劉邦在彌留之際,呂后問劉邦,「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劉邦說:「曹參可。」

可曹參是個武將啊?劉邦是不是腦子糊塗了?

《史記蕭相國世家》中,蕭何病重時,少年皇帝劉盈在病床邊問蕭何;「君即百歲後,誰可代君者?」蕭何出人意料地首肯了曹參。

可曹參和蕭何的關係一向不怎麼樣啊?蕭何是不是胡言亂語?

後來的事實證明,劉邦和蕭何的眼光極其準確。

3

讓曹參名揚天下的成語就是「蕭規曹隨」。

蕭何和曹參之間的關係很有趣。

想當年,蕭何算是縣一級的幹部,曹參則是縣裡看守所的所長,算是上下級關係,私交很不錯,都屬於一開始就跟著劉邦外出打工的兄弟。

以後,曹參往軍界發展,蕭何主持後勤工作,交流溝通不多,關係就慢慢淡了。

《史記曹相國世家》裡說,聽說了蕭何去世的消息,時任齊國相國的曹參就告訴他的門客趕快整理行裝,「吾將入相」。過了沒多久,朝廷果然下達調令,把曹參調往中央,接任丞相。

曹參繼任之後,對前任蕭何的政策一無改動,全盤照搬,不標新立異,不搞新官上任三把火,很好地保持了政策的延續性。

真正的知己就是有這樣的默契,不需要成天一起胡吃海喝。

4

曹參作為文官之首的宰相,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名將。

劉邦統一天下之後,論功行賞,蕭何排名第一,曹參排名第二。因為蕭何是文官,所以曹參實際上是武將第一。

雖說《史記曹相國世家》中並沒有對曹參參與的某個戰役詳細描述戰役經過,但大段大段的文字都是「攻之」、「擊之」、「破之」、「取之」、「大破之」這樣的字眼。

從一系列的戰鬥中,曹參從最初跟隨劉邦舉事時的「中涓」,一路升遷,「七大夫」、「五大夫」、「執帛」,從一個一般的參謀發展成為一個鎮守一方的大將。

曹參身先士卒,進攻時帶頭爬城,在歷次戰鬥中,先後負傷七十多處。

曹參的戰績很是輝煌,總共打下了兩個諸侯國,一百二十二個縣;俘獲諸侯王二人,諸侯國丞相三人,將軍六人,郡守、司馬、軍候、御史各一人。

唐朝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曹參名列其中。宋朝為七十二位古代名將設廟,曹參依舊榜上有名。

5

不過,司馬遷對曹參有些鄙視的意思。

司馬遷在《史記曹相國世家》的最後評論說,曹參之所以戰功赫赫,其實都是因為跟著韓信的緣故,韓信被扣了一頂謀反的帽子死於非命,所有的戰功就都便宜曹參了。

司馬遷的評價既有道理,也沒道理。

曹參在劉邦打天下的中後期,一直和韓信在一起,的確沾了不少光,曹參有不少軍功是靠著韓信的指揮拿下的,但不管怎麼說,曹參並不是坐享其成,還是靠著一刀一槍拼命廝殺積累自己的戰功。

更可況,曹操是身負重要使命,而且完成得很出色。

作為最早和劉邦一起鬧革命的一批人,曹參深受劉邦的信任,把曹參放在韓信身邊,其實是把監視韓信、掣肘韓信的重任交到了曹參的肩膀上,免得韓信尾大不掉。

事實真是如此,韓信雖然屢建奇功,但對軍隊的掌握並不牢靠,前後至少四次被劉邦奪走兵權,特別是有一次,劉邦只帶了老司機夏侯嬰,直入韓信軍營,輕鬆奪取兵權。

這裡面,曹參的存在以及他對軍隊的實際掌握髮揮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沒有曹參,楚漢相爭演變成三國演義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6

事實上,在戰爭基本結束之後,在繼任蕭何的丞相位置之前,曹參已經棄武從文,在劉邦大兒子齊王劉肥的領地當上了諸侯國的相國。

這次轉型,既遠離了軍界,有急流勇退的意思,也有轉型發展,適應時代的前瞻性。

正是在這九年齊國相國的執政生涯中,曹參遇見了對他影響極大的蓋公。(這個「蓋」念gě)

齊國地盤很大,有七十多座城池,剛剛從軍界退出接手地方事務的曹參沒有經驗,有些束手無策,於是,他請來了蓋公。

蓋公是當地著名的學者,黃老學說的倡導者,他對曹參講,治國之術在於重視清淨,這樣,老百姓自然會安定,曹參按照蓋公說的辦法來治理齊國,果然政績卓著。

剛剛經歷戰亂的老百姓要的就是安定,曹參的這段地方執政經歷,對之後主持全國工作影響很大。

7

曹參「蕭規曹隨」,老百姓歡迎,可是依然有很多人不理解,這些人之中就有少年皇帝劉盈以及曹參的兒子曹窋(讀作zhú)。

年輕的皇帝希望可以在父輩的基礎上開創新局面,可是碰上曹參這麼個宰相,很少匯報工作,也沒有什麼新的措施,幾乎啥事也不操心。

鬱悶的皇帝通過曹窋向曹參婉轉地表達不滿。

結果,曹窋被打了屁股。不但如此,曹參還振振有詞地在皇帝面前說了一番保持政策延續、不折騰的話,把年輕的皇帝說得啞口無言。

雖說曹參整日喝酒,還邀人一起喝酒,但是他酒而不醉。或者說,生活上的醉酒並沒有掩蓋他政治上的清醒。

曹參對國家形勢、經濟狀況有著極其清醒的認識。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上來說,人心思定,需要休養生息。

曹參認為既然自己不如蕭何,而且蕭何「法令既明」,自己又何必出臺新的法令、制度、規章呢?是要顯示自己才能?還是要折騰老百姓呢?

喝著小酒,就把國家大事安排得妥妥的。

8

曹參的戰術和「蕭規曹隨」的戰略保持著高度一致。

曹參選拔官員,只挑選厚道人,對於信心滿滿希望大展拳腳、出人頭地的人,一概敬謝不敏。

對於別人的小過錯,曹參很大度地能遮掩就遮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對於別人的勸說,曹參一概是「喝酒喝酒」,打著哈哈,愣是不讓人家開口。

應該說,曹參的做法效果很好。

老百姓稱頌他說「蕭何為法,顜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淨,民以寧一。」

以曹參的能力,他也的確想不出更好更全面的政策。

一方面,曹參沒有折騰的能力,另一方面,實際情況不需要折騰。

也許,劉邦和蕭何正是因為這兩點,才選中曹參的吧。

人生在於折騰,人生又在於不折騰。

相關焦點

  • 司馬穰苴:他憑什麼名列武廟十哲?(武廟七十二將系列)
    他的地位很高,名列武廟十哲,在武廟中是有凳子坐的。他的待遇很好,在《史記》中單獨列傳,要知道孫武、孫臏、吳起是三人合傳,白起王翦也是兩人合傳。他就是春秋末期齊國名將司馬穰苴。2先來辨音。身先士卒,官兵平等,訪病問苦,一系列溫情的舉措,讓士兵們大有「士為知己者死」的感慨,士兵們一個個嗷嗷叫,士氣值爆表,連老弱病殘也像打了雞血一樣。面對這樣一支氣勢如虹的軍隊,晉國侵略者掉頭就跑,燕國侵略者也緩步撤退,田穰苴率領齊國軍隊一路追擊,收復失地。
  • 李孝恭:天一般的血統 神一樣的隊友(武廟七十二將系列)
    位列武廟七十二將的唐朝名將李孝恭就是這樣的人。李孝恭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二,僅次於李世民的大舅子長孫無忌,而另兩位同時期的打仗牛人,李靖排名第八,李勣排名第二十三,民間極有聲名的秦瓊秦叔寶排名老末。從名將的角度來說,李靖和李勣排名的先後次序還可以理解,李孝恭這個排名就有些水分了。
  • 樂毅:善作不必善成的名將(武廟七十二將系列)
    吳王不寤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史記·樂毅列傳》譯文:我聽過這種說法,善於開創的不一定善於完成,開端好的不一定結局好。從前伍子胥的主張被吳王闔閭採納,吳王帶兵一直打到楚國郢都;吳王夫差不採納伍子胥的正確建議,卻賜給他馬革囊袋逼他自殺,把他的屍骨裝在袋子裡扔到江裡漂流。吳王夫差不明白先前伍子胥的主張能夠建立功業,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裡而不後悔;伍子胥也不能預見君主的氣量、抱負各不相同,因此致使被沉入江裡而死不瞑目。
  • 《人民日報》三批美國搭便車論狹隘:你自己搭了多少便車
    8月初, 美國總統歐巴馬暗諷「中國搭了30年的便車。」隨即,《人民日報》接連在13日和19日刊文駁斥。今天,《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鐘聲的文章《美式「搭便車論」的偏隘》,作出第三次回應。文章直斥美國:你自己搭了多少便車。
  • 史上十哲六大將:第二被清出宋武廟,韓信第三
    唐宋時期,將古代十位著名軍事家列入武廟,稱為「十哲」。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相同。太公尚父廟更名成武成王廟,簡稱武廟。武廟主神為太公望,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稱為「十哲」。
  • 怎麼用英語說「搭便車」?
    hitch:免費搭車;搭便車。hitchhiking:搭便車。hitch a ride:搭便車。我可以搭你的順風車回家嗎?If you get lost, just hitchhike home.如果你迷路了,直接攔便車回家吧!I hitched a ride with a passing car.
  • 心理學效應之搭便車效應
    在合作學習中雖然全體小組成員客觀上存在著共同的利益,但是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卻容易形成「搭便車」的心理預期。個別學生活動時缺乏主動性或乾脆袖手旁觀,坐享其成;也有的學生表面上看參與了活動,實際上卻不動腦筋,不集中精力,活動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 《資治通鑑》之家教之鑑9:曹參為什麼要鞭笞兒子曹窋
    (漢惠帝即位後,曹參為相,終日飲酒,無所事事。)參子窋為中大夫,帝怪相國不治事,以為「豈少朕與?」使窋歸,以其私問參。參怒,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當言也!」至朝時,帝讓參曰:「乃者我使諫君也。」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簡單盤點一下(排名不分先後):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名將其實更多體現於謀略方面,雖然如今來看這些人的謀略其實也很簡單,但由於早期戰爭受「禮制」影響較大的原因,這些人的戰法在當時已經是極大的創新。1、曹劌,長勺之戰。
  • 蕭規曹隨,其實是曹參的無奈
    曹參說:「陛下看我和蕭相國誰更賢能?」惠帝說:「您好像不如蕭何吧!」曹參說:「陛下所言極是。高皇帝與蕭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經明確,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謹守各自的職責,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隨意更改,不就行了嗎?」惠帝說:「好。您歇著吧!」
  • 管理中要杜絕搭便車
    但一個群體當中,小豬搭便車時的社會資源配置並不是最佳狀態。因為假如「小豬」的策略總是對的話,那麼「大豬」就必將越來越少了。這時,就需要改變博弈規則。一般人對團隊的刻板印象是,團隊精神會激勵其成員更加努力地工作,從而提高整體生產力。
  • RNA顆粒利用溶酶體「搭便車」
    RNA顆粒利用溶酶體「搭便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20 16:35:15 RNA顆粒使用Annexin A11蛋白作為分子拴繩搭便車到溶酶體上進行長距離運輸,這一成果由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Jennifer
  • 歷史上諡號忠武的十大名將,第一名眾望所歸
    在所有的諡號裡面,文臣榮譽最高的諡號是「文正」,武將榮譽最高的諡號是「忠武」,今天說說「忠武」這個武將一生追求的最高諡號,歷史上得此諡號的名將不少,從中列出名氣最大的諡號「忠武」的十大名將。諸葛亮封侯拜相是一個臣子至高的追求,後人對諸葛亮認識最多就是他蜀漢丞相的這個身份,事實上歷代對他的定位首先是名將然後才是名相,這從兩點可以看出:一個是諸葛亮是武廟七十二將之一,另外一個就是世人皆稱諸葛亮為武侯,其來歷實際上是劉禪追諡他為忠武侯。以諸葛亮的名望位居忠武名將第一也算眾望所歸。
  • 拆遷律師講解:拆遷搭便車式維權要慎重!合法權益要靠自己爭取
    在農村拆遷維權活動中,普遍存在一種「搭便車」的現象,即多數人都在觀望,而不採取實際行動,心中都希望能藉助其他人的行動不勞而獲,取得利益。我們發現這種現象在農村房屋拆遷案件中尤為嚴重,往往人數越多,「搭便車」的現象越嚴重。
  • 袋鼠水蛭搭螃蟹便車
    圖片來源:Mathieu Badets和Louis Du Preez 當必須要出行時,南非水蛭(Marsupiobdella africana)更喜歡搭螃蟹的便車。 與一些將卵附著在青蛙或魚類等宿主身上的水蛭不同,這種水蛭利用一種內部育兒袋保護自己的後代,在這裡其後代能夠生活數周。但是這些袋鼠水蛭在成年後仍然要抓住蟹,儘管它們並不以其為食。
  • 三國名將系列之東吳二路五虎將
    名將雖沒有頂尖高手,但拿得出手的武將還是有很多。孫權也多虧了這些武將,才能保住江東之地甚至奪取荊州。但當這些勇將凋零,東吳再無人可用,「金陵王氣黯然收」便是結局。今日盤點東吳二路五虎將,比起一路五虎上將,他們也很勇敢,但武力上就有所不如了。東吳二路五虎上將第一位:程普——東吳耆宿,老將名臣
  • 粘在鯊魚身上搭便車!北航新款機器人讓外國人震驚
    水下機器人很快就可以在鯊魚或者鯨魚身上搭便車了,這要歸功於一種仿生的吸盤,可以附著在鯊魚皮膚或其他表面上。 這個吸盤是由北航副教授文力老師帶領的團隊製造的,文力老師說:「科學家可以在不傷害這些動物的前提下,把機器人附著在動物身上,然後記錄數據。」這個吸盤被設計成可以附在移動表面上的,比如一條鯊魚,即使鯊魚在高速轉彎或遊動,吸盤都是可以操作的。 文力老師機器人吸盤的靈感來源是印頭魚,一種海洋魚類,通常用頭部的吸盤把自己吸附在鯊魚、海龜等生物身上。
  • 文武雙全者曹參:上馬提劍上陣平天下,下馬執筆拜相安天下
    自古至今,我泱泱華夏人才濟濟,有文能治國者無數,武能安邦者不計,然而若論文武皆備者卻是如鳳毛麟角般稀缺,在秦末漢初那個盪氣迴腸英雄無數的年代,湧現出了一大批梟雄豪傑,但有這麼一個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他就是西漢開國功臣曹參。
  • 蕭何的繼任者曹參為什麼不搞新官上任三把火?
    西漢初年,蕭何為相國,他結合漢初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系列合乎實際的政策法規和制度,把西漢王朝引向了正確的發展軌道。其繼任者曹參,沒有搞新官上任三把火,沒有別出心裁、另起爐灶,而是以國家利益為重,採取了實事求是的態度,延用蕭何制定的政策法規,保持了國家制度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使漢初社會得以長期穩定發展,奠定了「文景之治」和「漢武盛世」的基礎。這段佳話,被稱為「蕭規曹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