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與中原人有哪些分別呢?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有著詳細的記述。
第一點不同,即匈奴人有自己的語言,但卻沒有自己的文字,以單于為代表的領導集體只能靠語言去約束族民。
第二點不同,是匈奴人牧馬射獵,小孩就能騎羊,能射鳥鼠,再大一點就能射狐狸和野兔,長大了則能彎弓射大雕。
第三點不同,是匈奴人天性好戰也好逃,如果形勢對他們有利,他們就進攻,如果形勢對他們不利,他們就撤退。簡言之,他們是天生的流寇。
第四點不同,是他們更重視財產,而不重視禮義。
第五點不同,是他們更重視勞動力,壯勞力可以吃得更好穿得更暖,而老人和小孩只能看著壯勞力吃肉的時候喝湯。
第六點不同,是他們有名無姓。
第七天不同,是他們有著收繼婚。什麼是收繼婚呢?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史記·匈奴列傳》
這便是司馬遷對收繼婚的解釋,即,父親死掉了,兒子會蒸其後母,哥哥死掉了,弟弟會娶他的嫂嫂,弟弟死掉了,哥哥會娶他的弟妹。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詭異的婚姻習俗呢?
這從匈奴人重財產輕禮義及重壯勞力輕老幼的習俗上就可以略知大概。
對於匈奴人來說,成年男女是很重要的資源,成年男女既可以牧馬放羊打獵,又可以生兒育女,繁育下一代。
所以,如果有一個女人成了寡婦,其他男人一定會想要娶到她。
如果寡婦被其他人娶去了,寡婦和寡婦的兒子以及寡婦家的財產,就會被帶到其他男人的家裡去。
這是寡婦婆家所不能接受的。
因此,本著不浪費資源的考慮,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寡婦再嫁給婆家的其他男子。要麼嫁給成年的繼子,要麼嫁給成年的大伯或小叔子。
那麼,作為匈奴百年難得一遇的雄主冒頓單于,在殺父自立之後,是否也按照匈奴人收繼婚的習俗,把他父親的閼氏全部給娶了呢?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雖然冒頓是百年一遇的雄主,殺父自立的套路也很深,甚至是東擊東胡的計謀也很高,創立左右賢王的政治制度也影響深遠,但冒頓卻無法以一己之力改變匈奴人成百上千年的習俗。
尤其是收繼婚這種與匈奴生產力相匹配的習俗,冒頓根本無力改變,所以冒頓只能按照匈奴的習俗,把他父親的閼氏全部給娶了。
冒頓殺父代立,妻群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說也。——《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說這話的人是曾出使過匈奴的劉敬,劉敬對匈奴人的習俗和冒頓單于的脾氣秉性很是了解,他說冒頓娶了頭曼單于的閼氏,一定是娶了頭曼單于的閼氏。
劉敬的說法既是事實,也符合匈奴人的習俗。
正因為匈奴人有這樣的習俗,所以劉邦去世之後,冒頓才給呂后寫信,說要娶呂雉,呂雉回了一封信,對冒頓略帶諷刺,使冒頓知道,他匈奴人那一套,到中原是不好使的。
參考資料:《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史記·匈奴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