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習俗「父死娶母」,冒頓單于殺父代立,是否也遵守這一習俗?

2021-01-11 遙望燕園

匈奴人與中原人有哪些分別呢?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有著詳細的記述。

第一點不同,即匈奴人有自己的語言,但卻沒有自己的文字,以單于為代表的領導集體只能靠語言去約束族民。

第二點不同,是匈奴人牧馬射獵,小孩就能騎羊,能射鳥鼠,再大一點就能射狐狸和野兔,長大了則能彎弓射大雕。

第三點不同,是匈奴人天性好戰也好逃,如果形勢對他們有利,他們就進攻,如果形勢對他們不利,他們就撤退。簡言之,他們是天生的流寇。

第四點不同,是他們更重視財產,而不重視禮義。

第五點不同,是他們更重視勞動力,壯勞力可以吃得更好穿得更暖,而老人和小孩只能看著壯勞力吃肉的時候喝湯。

第六點不同,是他們有名無姓。

第七天不同,是他們有著收繼婚。什麼是收繼婚呢?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史記·匈奴列傳》

這便是司馬遷對收繼婚的解釋,即,父親死掉了,兒子會蒸其後母,哥哥死掉了,弟弟會娶他的嫂嫂,弟弟死掉了,哥哥會娶他的弟妹。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詭異的婚姻習俗呢?

這從匈奴人重財產輕禮義及重壯勞力輕老幼的習俗上就可以略知大概。

對於匈奴人來說,成年男女是很重要的資源,成年男女既可以牧馬放羊打獵,又可以生兒育女,繁育下一代。

所以,如果有一個女人成了寡婦,其他男人一定會想要娶到她。

如果寡婦被其他人娶去了,寡婦和寡婦的兒子以及寡婦家的財產,就會被帶到其他男人的家裡去。

這是寡婦婆家所不能接受的。

因此,本著不浪費資源的考慮,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寡婦再嫁給婆家的其他男子。要麼嫁給成年的繼子,要麼嫁給成年的大伯或小叔子。

那麼,作為匈奴百年難得一遇的雄主冒頓單于,在殺父自立之後,是否也按照匈奴人收繼婚的習俗,把他父親的閼氏全部給娶了呢?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雖然冒頓是百年一遇的雄主,殺父自立的套路也很深,甚至是東擊東胡的計謀也很高,創立左右賢王的政治制度也影響深遠,但冒頓卻無法以一己之力改變匈奴人成百上千年的習俗。

尤其是收繼婚這種與匈奴生產力相匹配的習俗,冒頓根本無力改變,所以冒頓只能按照匈奴的習俗,把他父親的閼氏全部給娶了。

冒頓殺父代立,妻群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說也。——《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說這話的人是曾出使過匈奴的劉敬,劉敬對匈奴人的習俗和冒頓單于的脾氣秉性很是了解,他說冒頓娶了頭曼單于的閼氏,一定是娶了頭曼單于的閼氏。

劉敬的說法既是事實,也符合匈奴人的習俗。

正因為匈奴人有這樣的習俗,所以劉邦去世之後,冒頓才給呂后寫信,說要娶呂雉,呂雉回了一封信,對冒頓略帶諷刺,使冒頓知道,他匈奴人那一套,到中原是不好使的。

參考資料:《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史記·匈奴列傳》

相關焦點

  • 冒頓單于:差點殺了劉邦的匈奴雄鷹
    當時在廣大的草原上,還有兩個部落非常強大,一個是東胡,另一個是西月氏。三家誰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吞併另外兩家,於是三家保持相對的默契,慢慢吞併其他弱小的部落。我們的主角冒頓,一開始就是匈奴的太子,可惜只有最小的兒子才會得到父母最多的愛。於是冒頓被奪去了太子之位,並作為人質,送給了西月氏,更悲劇的是冒頓到達月氏之後,頭曼單于就發動了對月氏的攻擊,這是往死裡整自己的兒子啊。
  • 匈奴人向來「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為什麼冒頓單于卻沒有娶後母?
    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的一開篇,就介紹了匈奴人的來源和習俗。按照司馬遷的記載,匈奴人是「夏的苗裔」。草原生活艱苦,屋子睏乏,所以匈奴人也發展出和中原人不大一樣的習俗,比如「收繼婚」這種在中原只是小範圍存在的婚俗,在匈奴人那裡卻很流行,幾乎是婚姻的標配。匈奴人的收繼婚是怎樣的呢?
  • 中國古代為什麼崇尚「單名貴,雙名賤」的習俗,那個朝代曾經禁止雙名?
    到了秦漢時期,延續了這一風格。主流是單名,雙名也有。到了東漢時期,特別是在西漢末年,王莽當政時期,還專門頒布法令,禁止人們起兩個字的名字。 《前漢書·匈奴傳》就記載:「時莽奏令中國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風(諷)單于,宜上書慕化,為一名,漢必加厚賞。單于從之。」
  • 【 冒頓 】、【 藩籬 】怎麼讀?
    —前174)秦漢時匈奴族首領。公元前209年殺父自立為單于。先後打敗了東胡、月支、丁零、樓煩、白羊,並進佔秦的河套地區,把勢力發展到長城以南。他加強內部組織,建立軍政制度,發展草原經濟,勢力十分強大。公元前201年,南下攻至晉陽(今山西太原)。次年漢高祖率軍迎戰,被圍七天七夜。以後漢對其採取和親政策,但仍常南侵。頓(dú)。即位不久,東胡王乘其立足不穩,遣使索要單于千裡馬。
  • 揮戈誓飲匈奴血:西漢前期對匈奴戰史梳理
    其最高統治者為單于,匈奴人對單于的稱號是撐犁孤塗,意思相當於漢人的天子。單于下設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凡二十四長。二十四 長之下,各設千長、百長、什長及裨小王、相、都尉、當戶、且渠等職,高層制度是遊牧民族典型的左右翼制度,基層組織也是很典型的什建制軍民合一的組織方式。按匈奴的習俗,以左為大,故左賢王多由太子擔任。
  • 昭君出塞換來兩國和平,她明明是單于閼氏,為何卻多次改嫁?
    宣帝時,匈奴內亂,單于分立,相互攻打。呼韓邪單于,被別的單于打敗,歸附漢朝,親自朝見漢帝。呼韓邪單于是第一個來朝見的單于,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宴會。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匈奴單于呼韓邪請求娶漢人為妻,元帝遂將宮中的秀女傳出,第一次見到王昭君的美貌,後悔莫及,但君王不能言而無信,便將昭君賜給了呼韓邪單于,並改元為竟寧。
  • 項羽能打得過匈奴人嗎?
    劉邦派婁敬去往匈奴偵察,冒頓單于把精銳部隊隱藏起來,婁敬沒有識破冒頓單于「實則虛之」的計策,婁敬回來向劉邦如實匯報,儒家弟子婁敬滿腦子想的是「和親」,劉邦認為匈奴很虛弱,不知道冒頓單于隱瞞實力,於是產生了輕敵思想,劉邦親率兩萬多車騎追擊匈奴,導致劉邦和先頭部隊被冒頓單于包圍在白登城七天七夜。
  • 冒頓單于的悲哀:雖是草原共主,但各部落卻難以達成高度統一
    經過了長期鬥爭,冒頓單于成功實現了這一目標,不過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雖然匈奴擁有強大的武力,卻難以在各部間建立威望,因而政令很難有效施行。一、草原部落的生命線是什麼?只不過在匈奴本部的武力威脅下,其他部落只能敢怒不敢言,於是便收起鋒芒,在次一級的生存環境中盡力維護著本族的生命線。在這種堅持下,武力威脅可以無限逼近生命線,卻無法完全突破這條線。
  • 劉邦死後,匈奴單于為何要給呂后寫「情書」,呂后是如何應對的?
    漢朝給匈奴貢獻美女,還有金銀珠寶之類的東西,換取漢匈之間的和平相處。匈奴和漢開始和好了!到了劉邦駕崩之後,漢惠帝四年的時候,匈奴冒頓單于看大漢孤兒寡母,他就想要挑釁大漢了。這個時候冒頓單于給呂后寫了一封情書:「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娛,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 匈奴汗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不少的發明對中國產生巨大影響
    一,匈奴的政治  匈奴人的起源一直是一個謎團,王國維等認為匈奴就是中國古文獻中的獯鬻、山戎、獫允、北狄等,這些都是一種猜測,沒有多少的證據。從考古發現來看,匈奴的南北方呈現很大的差距。  大約在戰國時期,匈奴就強大了起來,到秦漢之交冒頓單于統一了整個大漠地區,於是大漠地區的眾多部落都成為了匈奴汗國的一部分了。
  • 沿襲端午習俗 嘉義千人「立蛋」
    本報訊嘉義消息:有鑑於端午立蛋的傳統習俗同時為了催生北回歸線太陽館誕生,臺灣嘉義縣當局昨日中午2時在北回公園舉辦「挑戰金氏世界紀錄———千人立蛋」活動,共有1200名小學師生參加,成功豎起了809顆蛋。
  • 盧綰與盧芳兩個間隔兩百多年的老本家,都與匈奴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但有意思的是,盧綰與盧芳這兩個間隔兩百多年的老本家,竟然都與匈奴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有著十分相似的人生結局,不知這是宿命還是歷史巧合?盧綰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之一,不僅與漢高祖劉邦是同鄉好友,而且還與劉邦同一天生日。劉邦當泗水亭長時,盧綰便常隨其左右,兩人關係十分親密。在楚漢戰爭中,盧綰官至太尉。後來劉邦建立漢朝,盧綰被封為燕王。
  • 曹操只用三招就擺平了匈奴 傳令官偷笑:種地的匈奴還叫匈奴嗎?
    曹操活著的時候,匈奴根本就不敢乍刺。不管是曹操在赤壁被火燒,還是漢中被射掉牙,在匈奴眼裡,曹操都是大漢丞相、神一樣的存在,曹操深入匈奴腹地去打仗,匈奴各單于、名王不但供給肉食糧草,還要跪在路邊「歡送」,這在正史中是有記載的。
  • 白登山之圍,決定劉邦生死的,竟只是匈奴皇后的一句話?
    劉邦親徵等到大軍到了晉陽,劉邦聽說匈奴駐兵在了代谷,便派人去偵察冒頓的虛實。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意思就是說,「兩國交兵,應該炫耀顯示自己的長處才是。但是我去到匈奴那裡,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這一定是他們在故意顯露自己的短處,而把奇兵埋伏起來以爭取最後的勝利。因此,我認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
  • 不,其實是匈奴人救了她
    西域單于公元前34年,入朝請求與匈奴聯姻,為了安撫匈奴,漢朝統治者答應了這一請求,就是為了讓昭君成為漢朝的犧牲品,昭君之後,無數文人騷客哀嘆昭君的無私行為,不但給漢匈兩朝帶來了長久的安寧,也為大一統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每當想起遠嫁大漠的美女,就會流露出悲嘆之情。
  • 匈奴呼韓邪單于曾入朝 漢朝政府為其頒發官印(圖)
    匈奴呼韓邪單于曾入朝 漢朝政府為其頒發官印(圖) 2014-06-27 09:23:46此為漢代向匈奴首領頒發的官印,殆無疑義。但是此印明顯逾制。弘毅先生嘆曰:「28mm尺寸,竟然與漢天子印璽規格同」!漢朝向匈奴頒發官印始自漢宣帝甘露年間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漢書·食貨志》載:「宣帝始賜單于印璽,與天子同。」目前所見匈奴印遺存,是漢以及魏晉政權頒發給匈奴各部的。王國維輯存過「匈奴邦相」印,黃國璋考訂為戰國時趙國頒給匈奴之印,猶待考察。
  • 匈奴:從「兄弟之國」到「臣國」
    一部分學者將之定義為「一個國家(中國)領土上的兩個民族」,這是對事實的一種扭曲解釋。據《漢書·匈奴傳》記載,單于的全名是「撐犁孤塗單于」,「撐犁」為天,「孤塗」為子,「撐犁孤塗」即為「天子」。這一時期漢王朝的對匈奴政策,可以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因為同時存在兩個「天下」與兩個「天子」的事實,是對「統一天下」的否定,完全不符合中國傳統的「天下」觀念。
  • 稽落山之戰:東漢對北匈奴的壓制性進攻
    北匈奴復遣兵南下,這實際上是東漢再次放棄了西域。這也給北匈奴一個發展實力的機會,好在後者因為權力鬥爭和自然災害的打擊而愈加衰敗。公元83年6月,北匈奴貴族稽留斯等率30000人至五原降漢。公元85年春,又有北匈奴大人車利涿兵等逃亡入塞,投降者73批。北匈奴內部經過多次叛逃,實力已大大削弱。在這樣的背景下,單于甚至主動提出再次和親。
  • 探討法社會學下的法律與習俗
    法律和法學意義上的習慣是指以人們的社會關係為調整對象, 並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習俗和慣例。法律的習俗基礎是法社會學研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論題。如果把法律看成向社會生活開放的意義結構, 那麼習俗就是這一意義結構最重要的源頭活水之一。本文將在法社會學的視野下對法與習俗關係做出新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