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向來「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為什麼冒頓單于卻沒有娶後母?

2020-12-22 遙望燕園

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的一開篇,就介紹了匈奴人的來源和習俗。

按照司馬遷的記載,匈奴人是「夏的苗裔」。

眾所周知,夏是中華歷史上家天下開始的時代,夏禹的兒子夏啟打敗了夏禹指定的繼承人後,繼承了華夏的最高權力,並從比結束禪讓制,開啟了父傳子的家天下時代。

苗裔就是後裔的意思,所以,按照司馬遷的記載,其實匈奴人的夏禹、夏啟的後代,他們是夏王室的後裔,後來因生活所迫,遷居到漠北的草原生活去了。

草原生活艱苦,屋子睏乏,所以匈奴人也發展出和中原人不大一樣的習俗,比如「收繼婚」這種在中原只是小範圍存在的婚俗,在匈奴人那裡卻很流行,幾乎是婚姻的標配。

匈奴人的收繼婚是怎樣的呢?具體來說,就是父親去世以後,兒子把父親的妻子收為妻子,當然,拋出他的親媽;兄長或弟弟去世後,活著的兄弟則把死去的兄弟的妻子娶過來做妻子。司馬遷的原話是:「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為什麼這種收繼婚在匈奴人中無比流行呢?

我在別的文章中試圖分析過,匈奴人的生存環境比較惡劣,醫療、科技水平都很落後,對抗大自然和其他部落的最好辦法便是多生,只有生更多的兒子,才能有更多的兒子活下來,只有更多的兒子活下來,自己的家族和部落才能得以壯大。

但是生兒子這事,不能只靠男人自己啊,還得有女人的配合才是。

於是,女人,尤其是具有生育能力的女人,便是匈奴人最重要的資源,任何一個男人,只要身強力壯並有一定的財產,總是會想辦法得到更多的具有生育能力的女人。

這種情況下,縱使一個正處於生育巔峰期的女人有著貞潔觀念,幻想著從一而終,也是不現實的,她們必然會被其他的男人爭奪去,就算她們尋死覓活,最終也只不過像祥林嫂那樣,腦袋磕出個洞,用香灰敷一下,在迷迷糊糊中就被男人給那個了。

既然有生育能力的女人早晚得再嫁,為什麼不繼續嫁給夫家的其他男丁呢?一方面原本就熟,多少有些感情在,另一方面,夫家的男丁也能養育自己和死去的丈夫生的孩子。

但是,雖然這種繼婚制在匈奴人很流行,匈奴的一代雄主冒頓單于卻沒有按照這種婚俗把自己的後母娶了,這是為什麼呢?

是冒頓的選擇太多,不屑於自己的後母嗎?不應該啊,後世嫁到匈奴的王昭君,也在丈夫呼韓邪單于去世後,嫁給了呼韓邪的兒子。

是冒頓嫌棄自己的後母嗎?似乎也不應該啊,冒頓的父親頭曼單于,就算再沒眼光,娶到家中的媳婦,也差不到哪去啊。

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啊,冒頓這個後母,是頭曼單于的最愛,她為頭曼單于生了一個兒子,頭曼單于很喜歡,頭曼單于還想著,等自己百年之後,把單于的位子傳給這個小兒子呢。

要知道,冒頓是頭曼單于的太子,是法理上的繼承人,但頭曼竟然想把單于的位子傳給小兒子,冒頓能不記恨嗎?所以呀,冒頓殺掉父親頭曼單于後,就把這個後母也給殺掉了。

或許他的這個後母曾經幻想過,可以按照匈奴人的婚俗,再嫁給冒頓,用自己的生育能力,換回一條命,不過可惜得很,冒頓沒給她這個機會。

參考資料:《史記·匈奴列傳》、《漢書·匈奴傳》

相關焦點

  • 匈奴習俗「父死娶母」,冒頓單于殺父代立,是否也遵守這一習俗?
    匈奴人與中原人有哪些分別呢?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有著詳細的記述。第一點不同,即匈奴人有自己的語言,但卻沒有自己的文字,以單于為代表的領導集體只能靠語言去約束族民。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史記·匈奴列傳》這便是司馬遷對收繼婚的解釋,即,父親死掉了,兒子會蒸其後母,哥哥死掉了,弟弟會娶他的嫂嫂,弟弟死掉了,哥哥會娶他的弟妹。為什麼會出現如此詭異的婚姻習俗呢?這從匈奴人重財產輕禮義及重壯勞力輕老幼的習俗上就可以略知大概。
  • 冒頓單于:差點殺了劉邦的匈奴雄鷹
    我們的主角冒頓,一開始就是匈奴的太子,可惜只有最小的兒子才會得到父母最多的愛。於是冒頓被奪去了太子之位,並作為人質,送給了西月氏,更悲劇的是冒頓到達月氏之後,頭曼單于就發動了對月氏的攻擊,這是往死裡整自己的兒子啊。月氏一看,剛送人質就來進攻,明顯是個圈套啊,於是開始找冒頓祭旗,準備還擊,這個時候奇蹟出現了,冒頓居然自己偷了匹快馬一個人逃回了匈奴。
  • 昭君出塞換來兩國和平,她明明是單于閼氏,為何卻多次改嫁?
    匈奴婚俗,父死,子可以娶後母。而且漢代處於政治考慮,也要求昭君嫁給呼韓邪的兒子。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蜀郡秭歸人(今湖北興山縣)。生活在約公元前52年到約公元前15年。漢元帝時宮女,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 冒頓單于的悲哀:雖是草原共主,但各部落卻難以達成高度統一
    上圖——冒頓單于影視形象然而,正如太史公所記載,遊牧部落好劫掠的本性並沒有因為戰敗給改變,他們蟄伏的真正原因是匈奴首領冒頓單于強勢崛起,正帶領著族人完成對草原各部的武力徵服。其實從全世界來看,武力徵服確實是快速實現統治的一種手段,畢竟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沒有人天生一心求死,生存和繁衍菜是大多數人的選擇。
  • 草原深處傳來幾聲同樣悽厲的狼嚎,與冒頓的嘯聲遙相呼應!
    冒頓飛身下馬。問金帳外的衛士道:「父汗起來沒有?」單于衛隊見是王子冒頓,連忙道:「回王子,大單于已經起來,正在帳中和左右骨都侯議事!」「噢。那為我通報一下!」「是,王子!」頭曼雖然耳根子軟,想把單于的位置傳給幼子鷹揚,但還是對冒頓這個英勇的兒子頗為喜愛地,見狀笑道:「冒頓,你今日不去練兵,來見父汗有事嗎?」
  • 冒頓單于要在劉邦去世之後,給呂后寫情書,呂后是什麼反應?
    (一)交鋒平城 積極備戰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匈奴人在單于冒頓的率領下進攻大漢北部馬邑、大同一帶的封國韓國,韓國之王韓王信因心存畏懼,最終聯絡匈奴,反叛大漢。這個韓王信並非兵仙淮陰侯韓信,而是韓國王族之後,為了加以區分,史料上延續的稱呼是韓王信,此人也算是勇武有為。
  • 古時候的匈奴是現在的什麼地方人呢?
    這一時期,匈奴的實力還比較弱小,雖然依靠來去無蹤的靈活作戰風格,時常為禍北方邊境,但整體上來說,在北方一直是挨中原各諸侯國收拾的角色,沒有太多能力反抗。冒頓奪取大單于之位,匈奴帝國統一北方草原,進入鼎盛時期匈奴人發展到頭曼單于的時候,已經十分強大,成為北方草原首屈一指的勢力。
  • 劉邦死後,匈奴單于為何要給呂后寫「情書」,呂后是如何應對的?
    漢朝給匈奴貢獻美女,還有金銀珠寶之類的東西,換取漢匈之間的和平相處。匈奴和漢開始和好了!到了劉邦駕崩之後,漢惠帝四年的時候,匈奴冒頓單于看大漢孤兒寡母,他就想要挑釁大漢了。這個時候冒頓單于給呂后寫了一封情書:「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娛,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 項羽能打得過匈奴人嗎?
    【白登城之戰,劉邦和冒頓單于打成平手。】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反叛漢朝,勾結匈奴冒頓單于,大舉進攻漢朝邊境,企圖攻佔太原。劉邦親率32萬大軍反擊匈奴,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大敗冒頓單于所率30萬騎兵,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在山西平城再次擊敗匈奴。
  • 難道是怕匈奴人嗎?
    秦始皇,名字叫做嬴政,不知道他父王給他取這個名字是什麼意思,但是名如其人,嬴政真的贏得天下,統一六國,南擊百越,北擊匈奴。據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有一位術士告訴秦始皇:滅六國者,秦也;滅秦者,匈奴也。這讓秦始皇聞訊大驚,到底是沒有和匈奴交過手,秦始皇也陷入了沉思。雖然當時中原是秦始皇的天下,但是北方草原的冒頓單于也是雄才大略,統一了草原。這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 匈奴人的10個秘密:兄長去世,弟弟娶嫂子為妻,多少有些自以為是
    這種貿易時間久了,匈奴中一些人就開始擔心匈奴的上層喜歡漢朝的物品,整天沉湎於漢地的物質享受中,會很快被漢族人同化,沒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與個性,很快會成為漢朝的附屬。最早提出這種說法的是投降匈奴的漢人中行說和一些具有憂患意識的匈奴上層,他們認為漢朝的絲綢不適合匈奴人在草叢與荊棘中騎行,漢朝饋贈匈奴的食物也沒有匈奴的奶製品甜美。
  • 為何「寧窮死,也別娶生妻」?生妻是什麼,薛寶釵就是典型的例子
    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這就是古代女子所恪守的"三從",用飽含現代文明眼光來看,生活在這樣社會氛圍中的女性毫無疑問是不幸。綱常禮教像枷鎖一樣固化著她們的思想,順從、寡慾成為了理應恪守的本分,在諸多專為女性設定的條框中,"寧窮死,別娶生妻"似乎是一條不宣於口的約定俗成。
  • 史上克夫第一人,嫁五個死五個,送人都沒人敢娶,最後嫁給窮光蛋
    為了自己的孫女,張負沒有少操心。那麼,這話又是怎麼說的呢?按理說張姓是大戶人家,既有錢又有地位,作為張府的千金,張負的孫女想要嫁人應該不是難事啊,相反,應該有很多人排隊娶她才對。原來,他的這個孫女是天生的克夫命,《史記》裡面記載說她「五嫁而夫輒死」。
  • 韓王信投降匈奴純屬無奈,可憐如喪家之犬惶惶度日!
    就在當年的秋天,匈奴的冒頓單于大軍南下,把馬邑城團團圍住。韓王信一看,這實力差距也太大了,當時就慫了,他一面派人向劉邦求救,一面跟冒頓單于談判,希望求得和平外加拖延時間。朝廷的援兵來到馬邑之後,發現不對勁啊,這韓王信跟匈奴好像關係很密切的樣子,就懷疑他跟匈奴人已經勾結了,派人去斥責了韓王信。韓王信此時的處境非常微妙,一方面怕匈奴人打自己,一方面又怕朝廷誤會自己責以重罰。
  • 老一輩人教誨未婚男人:「寧窮死,不娶生妻」,生妻是什麼意思?
    聽老一輩人教誨未婚男人說:「寧願窮死,也不能娶生妻」,這「生妻」到底是什麼?相信大家大家一定很好奇。其實「生妻」這個詞出自漢朝李陵的《文選·李陵<答蘇武書>》:「老母終堂,生妻去帷。」 李善 注引《漢書》:「 子卿 婦年少,聞以更嫁。」
  • 白登山之圍,決定劉邦生死的,竟只是匈奴皇后的一句話?
    冒頓單于揮師南下這個打不過就求和,在古時候很流行,但是,韓王信畢竟是劉邦的人啊,怎麼能隨便向匈奴求和呢?所以,劉邦就懷疑了,你韓王信是不是暗中勾結匈奴,想要對大漢不利?於是,便命人寫下了一封信去責備韓王信,韓王信心虛呀,擔心會被劉邦所殺,竟然真的反叛了,以馬邑之地作為投降條件,與匈奴約定共同攻漢。隨後更是與冒頓單于一同揮師南下,攻下了太原郡。
  • 古人為何說「寧窮死,別娶生妻」?「生妻」是什麼意思?
    李陵,是西漢著名抗擊匈奴名將時稱飛將軍李廣的長孫。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徵匈奴,兵敗投降匈奴。這就是漢武帝時期著名的「李陵事件」。李陵投降匈奴後的第二年,漢武帝下令殺了李陵全家。在當時司馬遷因替李陵的投降辯護,被關入牢房,在死刑和宮刑二選一的情況下,司馬遷為了完成父願,把《史記》寫完,選擇了屈辱宮刑。這就是「李陵事件」因有司馬遷的介入其中,在歷史上更為有名。
  • 事情沒有成功之前,不要讓全世界都知道
    這三句話,出現的不同時代,甚至出現在不同的地域,但是傳達出一個意思:在事情沒有成功之前,不要讓全世界知道。這方面在商業上、軍事上、還有戰爭時期的間諜工作顯得特別重要。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一個「鳴鏑弒父」故事,這個故事說的是漢朝時候匈奴著名的首領冒頓怎麼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父親,自己當上了匈奴的首領。
  • 土耳其如此認祖,把冒頓身份置換成突厥族,給耶律大石改名劉大石
    土耳其如此認祖,把冒頓身份置換成突厥族,給耶律大石改名劉大石土耳其如此認祖,把冒頓身份置換成突厥族,給耶律大石改名劉大石 那時候,顯然是沒有所謂的土耳其人的。《史記·匈奴列傳》的第一句話便是:「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但就是中國北方草原上的這個「夏后氏之苗裔」,突然在某一天裡卻成了土耳其人的祖先,一下子就將土耳其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好多好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