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頓單于的悲哀:雖是草原共主,但各部落卻難以達成高度統一

2020-12-22 鈞儒說史

我有飲器非飲酒,開函視之萬鬼走。世世無忘冒頓功,月支強王頭在手。

戰國末年,北方的遊牧部落曾經聯合進犯中原,可是數十萬大軍卻被趙國名將李牧成功擊潰。自此後的數十年間,這股強大的力量出離的平靜,除了小規模的摩擦外,基本不見其和中原政權的大規模作戰。

上圖——冒頓單于影視形象

然而,正如太史公所記載,遊牧部落好劫掠的本性並沒有因為戰敗給改變,他們蟄伏的真正原因是匈奴首領冒頓單于強勢崛起,正帶領著族人完成對草原各部的武力徵服。

經過了長期鬥爭,冒頓單于成功實現了這一目標,不過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雖然匈奴擁有強大的武力,卻難以在各部間建立威望,因而政令很難有效施行。

一、草原部落的生命線是什麼?

其實從全世界來看,武力徵服確實是快速實現統治的一種手段,畢竟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沒有人天生一心求死,生存和繁衍菜是大多數人的選擇。

上圖——漫山遍野的牲畜

然而有強大武力保障的冒頓單于之所以沒法有效樹立威望,完全是因為他的武力威脅觸及到了草原部落的生命線,所以無法繼續深入了。

草原部落的生命線是什麼?答案就是牲畜。對於遊牧民來說,牲畜越多,他們的生活越富足,如果牲畜的數量不足,他們很有可能連最基本的生存都得不到保障。

如果某個部落恰好佔據了水草肥美的草場,那麼他們的放牧能力絕對會令許多人大吃一驚:

捕伏聽者三千七十一級,執訊獲醜,驅馬牛羊百有餘萬。

其實草原上各部族之間的主要矛盾,就是對水草的爭奪,這種爭奪行為的本質則是積累本族的生產資料和擴大生產規模。

上圖——匈奴勢力分布

匈奴統一草原後,將西方荒漠較多的土地和東方山地較多的土地給配給其他部落,本部則佔據了放牧環境最優異的中部草原,這種不公平的分配方式自然被視作對其他部落利益的踐踏。

只不過在匈奴本部的武力威脅下,其他部落只能敢怒不敢言,於是便收起鋒芒,在次一級的生存環境中盡力維護著本族的生命線。在這種堅持下,武力威脅可以無限逼近生命線,卻無法完全突破這條線。

二、 各部落首領是如何確立地位的

對於其他草原部落的首領來說,他們在理論上是冒頓單于的臣子,所以其部落內的部民自然等於是匈奴的部民,最終接受的是冒頓單于的領導,這種思想和華夏民族的封建階級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然而正如上文所說,對於遊牧民來說,誰是草原共主意義不大,關鍵是誰能維護好自己的生命線才有意義。

而這方面的經驗,基本都掌握在了各部落首領的手中。

上圖——雪災中凍死的牲畜

由於地理位置的差異,不同部落面對的生存環境也是差別巨大,所以部民針對自己生存區域的氣候因素和自然條件進行了改造和適應,並且積攢了一定的規律。不過由於遊牧部落沒有發展出文字,所以這些規律只能口口相傳。這種傳播形式往往會因為個體的死亡而宣告終結,不利於整體掌握。

想要儘可能多的整合此類資源,就需要從繁重的放牧生活中釋放出不少精力,而具有這種能力(富餘資源)的人,只能是各部落首領了,因為只有他們才可以少從事或者不從事生產,相應的作為回報,他們要為部民們解決放牧中產生的問題。

從國家的層面來看,構成匈奴社會最小單元的個體牧民,其牲畜的生長狀況不值一提,可是從牧民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則比天還大,而能滿足其需求的人,並非飄渺在上的單于,而是共同生活的部落首領。

正因如此,各部落首領在部民心中的地位,要遠遠高於草原共主冒頓單于。

三、 有武力依仗的冒頓單于為何無法服眾

那麼,假如冒頓單于掌握了這些經驗,是否可以順利收服民心呢?從理論上或許可以實現,然而現實卻擊潰了這種理想。

首先,冒頓單于面對的主要矛盾是來自周邊不同勢力的威脅,他最大的挑戰是如何維護辛苦建立的政權,所以他不可能將目光投向最底層的民生,過高的層次使得他無法看清基礎問題,因此他不會去注重生命線的維護。

上圖——草原上的主食

其次,草原的自然環境太過複雜,往往相鄰不遠的兩片區域,氣候環境和自然條件就有巨大的區別,如何在這種環境中存活,都是附件部落付出巨量的犧牲後才摸索到了門路,對於外人來說,絕非短時間可以了解清楚的。

每一個部落在天災面前都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對自己部落的生死存亡負責!每一個草原上的戰士都要肩負起自己家庭的生死存亡!這樣的生活組織形式也極大的促進了本部落間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將同一部落的成員凝鍊成鐵板一塊,也讓外部勢力難以侵入。

換句話說,生命線的突破對於部民來說,其危害甚至要高於統治者的武力威脅,這種情況在豐年或許會減弱甚至暫時消失,可是在災年卻表現得極為明顯。當最直接的生存壓力超過了潛在的武力威脅後,這種軍事力量的可怕之處,就顯得毫不起眼了。

上圖——匈奴形象

四、 結語

不可否認,冒頓單于確實是匈奴崛起的重要首領,他強大的個人魅力、狡詐的性格、出色的判斷才能和上天賦予的運氣,幫助他首次完成了草原部落的大一統,從人類社會的發展來看,這種功績不應該被否定。

然而,這種大一統只能被稱作是形式上的大一統,冒頓單于過度崇尚和迷信武力,反而失去了對思想進行統一和對民心進行爭取的需求,這個事實使得匈奴的強大只是虛有其表,雖然草原部落在人口和疆域上都堪稱巨大,但是其內部卻裂痕重重,每個部落各自為戰,當面對強大的敵人時便毫無還手之力。

而在天災的潛在威脅下,冒頓單于本可以寄希望於通過維護部民的生命線鞏固自己的統治,可是這種做法的成本過高,他本人又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所以在他死後,強盛一時的匈奴立刻陷入衰敗。

參考文獻: 

【1】《月支王頭飲器歌》

【2】《史記·七十列傳·衛將軍驃騎列傳》

【3】《荀子·君子》

相關焦點

  • 冒頓單于:差點殺了劉邦的匈奴雄鷹
    當時的匈奴部落在冒頓的帶領下,滅東胡,徵服大月氏、樓蘭等20多個沙漠民族,稱霸草原,而且奪取了中原的河套平原,差點將漢高祖劉邦困死在白登山。冒頓是如何繼承汗位的冒頓的父親頭曼單于,是秦史上記載的第一位匈奴領袖,秦國統一天下後,蒙恬率領30萬秦國士兵將匈奴趕出了河套地區(就是現在的黃河流域河南境內),並修建了秦國的萬裡長城。
  • 成吉思汗和達延汗統一蒙古,母親或妻子都曾被其他部落搶去當老婆
    孛兒只斤·巴圖孟克,公元1474—1517年,即達延汗,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孫,他是繼成吉思汗之後第二個統一全蒙的人,被後世稱為蒙古的「中興之主」。在他生命的經歷裡,有一個與成吉思汗極其相似的地方,即他的母親和成吉思汗的妻子一樣有過被其他部落搶去的經歷,他們都曾發誓將母親或妻子搶回來,並在其後統一了蒙古高原。
  • 匈奴人向來「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為什麼冒頓單于卻沒有娶後母?
    苗裔就是後裔的意思,所以,按照司馬遷的記載,其實匈奴人的夏禹、夏啟的後代,他們是夏王室的後裔,後來因生活所迫,遷居到漠北的草原生活去了。我在別的文章中試圖分析過,匈奴人的生存環境比較惡劣,醫療、科技水平都很落後,對抗大自然和其他部落的最好辦法便是多生,只有生更多的兒子,才能有更多的兒子活下來,只有更多的兒子活下來,自己的家族和部落才能得以壯大。但是生兒子這事,不能只靠男人自己啊,還得有女人的配合才是。
  • 草原深處傳來幾聲同樣悽厲的狼嚎,與冒頓的嘯聲遙相呼應!
    冒頓有些怒道:「沒看到男人嗎!?傻站著幹嗎!?」兩個侍女頓時醒過神來,雖是草原女子多奔放,但面孔上亦立時飛上兩朵熱烈的紅雲!等兩個侍女有些手腳酸軟、手忙腳亂地幫冒頓穿好衣服後,冒頓有些顯是有些不太滿意,活動了一下道:「下次乖巧一點,再這麼笨,本王子就將你們送人!」
  • 土耳其如此認祖,把冒頓身份置換成突厥族,給耶律大石改名劉大石
    土耳其如此認祖,把冒頓身份置換成突厥族,給耶律大石改名劉大石土耳其如此認祖,把冒頓身份置換成突厥族,給耶律大石改名劉大石 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但就是中國北方草原上的這個「夏后氏之苗裔」,突然在某一天裡卻成了土耳其人的祖先,一下子就將土耳其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好多好多年。
  • 冒頓單于要在劉邦去世之後,給呂后寫情書,呂后是什麼反應?
    (一)交鋒平城 積極備戰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匈奴人在單于冒頓的率領下進攻大漢北部馬邑、大同一帶的封國韓國,韓國之王韓王信因心存畏懼,最終聯絡匈奴,反叛大漢。這個韓王信並非兵仙淮陰侯韓信,而是韓國王族之後,為了加以區分,史料上延續的稱呼是韓王信,此人也算是勇武有為。
  • 用地圖理清中國各王朝與中亞、西亞歐洲各王朝的關係…
    在中原文化染指西域之前,西域各部都崇拜的是希臘的宙斯,思考的是希臘的哲學,就連長相都和希臘人更接近。02秦和西漢本階段概括:秦漢統一-->漢朝進入西域 --> 漢朝影響中亞。秦朝的時候,匈奴人出了位偉大領袖,叫做頭曼單于,他率領族人建立了東亞北方歷史上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遊牧民族大國。他養了個好兒子冒頓,冒頓的響箭一起,部下萬矢齊發,成功地把頭曼單于射成了刺蝟。從此,冒頓當上了新單于。冒頓單于不光彩地奪權,國內形勢尚不穩定。東胡聽說了,趁機跑來訛詐匈奴,先是要戰馬,然後又要女人,冒頓單于都給了。
  • 草原民族姓氏命名文化研究
    姓氏的本質是信息交流,是社會成員互相作用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主我」與「客我」的對話。草原民族歷史悠久,分布地區遼闊,語言多樣,文化豐富,有分有合,充滿活力。傳統的遊牧經濟需要交流,需要遊動,以便獲取生產和生活所需品。這就決定了遊牧生活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特點,這一特點自然要反映到草原民族包括姓氏在內的文化樣式中來。草原民族的姓氏來源多、含義廣,既有深厚的歷史積澱,也有靈活的發展變化。
  • 匈奴習俗「父死娶母」,冒頓單于殺父代立,是否也遵守這一習俗?
    第一點不同,即匈奴人有自己的語言,但卻沒有自己的文字,以單于為代表的領導集體只能靠語言去約束族民。第二點不同,是匈奴人牧馬射獵,小孩就能騎羊,能射鳥鼠,再大一點就能射狐狸和野兔,長大了則能彎弓射大雕。第三點不同,是匈奴人天性好戰也好逃,如果形勢對他們有利,他們就進攻,如果形勢對他們不利,他們就撤退。簡言之,他們是天生的流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