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河北某縣採風的時候,我在路邊看見一個老鄉正擺攤賣舊貨,乍一看,那就是一堆破爛兒。可我從緊底下翻出來一隻鏽跡斑斑的鑄鐵鍋,鍋分為兩層,底部有三隻爪,鍋面是凸起來的弧形,蓋子上有一個帶孔的鈕,上面綁了一段鐵絲佯裝把手,老鄉說:「以前這可是有錢人家才用的。」
作者:安建達
很明顯,這是一隻餅鐺,過去很多人家都用蜂窩煤爐子,這隻餅鐺正好可以放在上面。但我對老鄉說的「這可是有錢人才用的」不以為然,鑄鐵餅鐺也許不便宜,但結實耐用,總不至於買得起其他買不起餅鐺吧?再說了,即使那些年白面供應很緊張,可烙餅不一定非得用白面,用混合面也可以,畢竟誰都得吃飯。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我在城市裡出生。當我有記憶的時候,人們已經開始使用液化氣了,而且生活條件也優於之前的歲月,所以我對老式烹飪工具並沒有感性的認識。但是因為工作需要,我看了很多反映民俗文化的物件,對一張「賣支爐」的插畫印象很深。過去窮苦百姓挑著擔子,擔子裡有很多黑陶製的鍋碗,沿街叫賣。為什麼叫支爐?支爐到底是什麼?
為此,我諮詢了我的父親,他已八十多歲,經歷風風雨雨,一定知道這些。果然,父親知道支爐,說支爐是一種陶製的餅鐺,新中國成立前後家裡用過,之後好像就用鑄鐵的了。他興致勃勃地在電話那邊形容著,將支爐放在爐子上,把和好的面放上去,因為支爐上有很多氣孔,所以烙出來的餅熱度和焦煳很均勻。
我非常希望尋到一隻支爐。翻看幾本民俗展覽的圖冊,並沒有見到關於支爐的介紹;網上檢索,發現不少支爐的照片,都黑乎乎的,像砂鍋一樣。我找到一篇文章,裡面有這樣的描述:「支爐是砂質的餅鐺,用細砂漿製成坯,像一個反扣著的圓頂帽子,在上面戳一些小孔,又像是圓眼的漏勺那樣,過火燒成,便可扣在爐火上烙餅了。當時北京的平民戶大多使用支爐烙餅,既省時間又省煤,還可以不刷油,只在餅劑兒裡面刷油,上鐺烙時就是幹烤。您想,那鑄鐵餅鐺坐在爐子上得燒多大工夫才熱呀。居家過日子,人口多收入少,就得過緊日子……」
我恍然大悟,老鄉的話沒有錯,鑄鐵餅鐺在過去確實是奢侈品。
我父親還說:「別看支爐粗糙,用它做的餅就是好吃,後來再好的廚具,也無法做出那種味道了。」這與砂鍋熬粥是一個意思,用炭火、煤火熬出來的粥,肯定與現代灶臺煮出來的味道不同。我們總在說過去的味道消失了,以為是自己嘴刁,其實未必,烹飪工具的不同也會引發味道的變化。
伴隨生活不斷前行,很多工具註定會被淘汰,被人遺忘也好,進入博物館也罷,都是一種歸宿。沒準在未來的某一天,它們會齊刷刷地蹦出來,就好比吃慣了精細的小灶後,許多人喜好鑽山覓林去尋找所謂的農家飯。不願意過一成不變的生活,古今中外的人概莫能外,這是人類的共同心理。
(原標題:餅鐺和支爐)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