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江蘇泰州、湖南懷化的多所民辦高中的學生因為沒有學籍,面臨被清退,學生上了一段時間學卻沒有學籍的原因,是因為按規定,沒有達到普通高中最低控制線的學生,不能被普通高中錄取,以往各地會通過民辦高中,給這些學生提供一條就讀高中的機會,但這幾年,隨著政策收緊,很多民辦高中無法再提供學籍。有媒體報導,在湖南懷化,因民辦高中違規招收低於普通高中最低分數線而被清退的考生可能有上千名,懷化市共21所民辦高中,此前一些學校向這些中考未過線、無法就讀普通高中的學生承諾,往年以低分進校的學生,後續補上了學籍。但今年,隨著教育部門嚴抓招生指標,落實中考生在普通高中和職業院校按照1:1分流的政策,使得這些學生將被清退。中國之聲記者多次聯繫懷化市教育局主管中考升學工作的副局長,但電話未能接通。據財新網報導稱,有當地教育局工作人員解釋,這些學生是民辦高中違規招進學校的,其成績並未達到普通高中最低錄取分數線,即便就讀也沒有學籍,無法參加 高考。學校方面也感到委屈,「前幾年教育局一直鼓勵我們多招收學生,為社會做貢獻,但今年卻突然發生『180度大轉彎』,突然一刀切。」 甚至出現老師面臨無學生可帶的情況,面臨失業風險。而在全國其他地方,類似的情況也在發生。今年9月初,中國之聲報導了「江蘇泰州數十名學生入學一年無學籍,官方稱學校違規招生」的新聞,泰州興化教育局給學生的解決方案之一是補辦中職學籍。各地的案例之外,很多人還將目光聚焦在普通高中和職業教育的比例要求上,目前國家對這兩類教育的比例要求為「大體相當」,很多地方嚴格按照1:1來執行,也就是說,通過中考順利升入普通高中的學生,只有50%。對於很多家庭來說,不願意給孩子選擇職業教育這條道路。普職比帶來哪些矛盾?如何讓各類教育均衡發展,各司其職?民辦高中學籍問題背後,是普職的配比政策收緊。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民辦高中校長告訴中國之聲:「教學質量暫不高的民辦學校,生源不穩定不充足,於是可接收小部分沒達到普高錄取線的學生,算是地方開的口子,普職比例收緊後,民辦高中會受到點影響。」在我國,職業教育從上世紀80年代初興起,職業學校培養的學生畢業後廣泛分布在工、商、財、農、林、水、衛、教等領域。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介紹,普職比的概念也是從當時開始提出。儲朝暉說:「普職比這個問題,事實上從一九八幾年就提出來了,當時主要是為了發展職業教育,所以教育部逐漸的強化的普職比,但像這樣剛性要求1:1,這是最近這幾年才有的事。以前很多的學校存在這樣一種做法,職業中學把學生招進去,但他可以上普通中學的課,然後去報名參加高考。這是我在這個地方調查的時候,發現這樣的一種情況,這個就形成一個矛盾交織在這裡。」包括儲朝暉在內很多教育工作者認為,提出普職比是國家通盤對人才的培養和分流的思路,在社會層次的人才分配系統中是合理的。邢臺市第六中學招生教師白佔勇表示:「因為中考有一定選拔性之外,對於一些成績不太好的學生來說他選擇職高或者技校可以讓一些同學提前接觸社會,積攢一些經驗,提前去選擇從事一些行業方面的工作,我覺得對社會也有一定的貢獻。是對孩子進入社會走一條捷徑,這條捷徑就是職業類的高中。他可以選擇專業加文化兩方面同時進行的形式,這樣的話能夠保證孩子將來上一個很好的本科或者大學。其實國家的想法是對的,因為這個社會也需要很多職業類的人才,比如現在十大熱門的專業當中,就有八類是學這種比如手工類、操作類的工種,所以它更需要這種職業類的人才。」但對於個體家庭來說,並不願意接受職業教育。很多職高學校招生其實很困難。也就是說,原本應該與普通高中平行發展、為國家輸送不同層次人才的職業教育,從招生開始,就長期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究其原因,社會認識是根源。符國武進一步說:「作為我們一個家庭而言,總而言還是想叫自己的小孩子考上大學。作整體的現在雖然國家層面對職業教育比較重視,但是對職業教育實際上還是不認可的。」當然,這類學校發展良莠不齊,讓家長和學生沒有信心選擇這條道路,也是重要原因。原全國技工院校校長論壇理事會理事長黃景榮在接受中國之聲採訪時表示,普職比中所說的「職業教育」實際上共有四類,除了職高,還包括中專、成人中專及技工學校,他認為,很多學校沒有達到用人單位的需求。「學校的設施教學的管理各方面都不如普通高中。當前國家高校擴招,讀大學容易,不用像以前那樣,高考錄取率那麼低,那麼所以很多的家長都熱衷於讀普高。我們現在很多的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模式基本上參照普通普通高中或者普通高校那種辦學的模式,學校類型不同,因此照理說辦學模式應該有區別,可是由於多年的長期模式沒有轉變過來,沒有按照職業人的要求去辦學,加上我們的國家普遍缺乏一支職業類的人才的優秀的教師隊伍。因此中等職業學校,辦學的質量沒有達到沒用人單位要求的這麼一個程度。」黃景榮說。需要的培養不出來,培養出來的不需要,職業教育處於尷尬境地,隨著普職比的收緊,未來一段時間,各地民辦高中很可能同樣面臨發展難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在調研中,他發現實際各地的普職比並不完全一致,因此,根據各地情況因地制宜進行動態調控,也許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在執行的層面,需要考慮我們現在已經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地區,這個比例有差距了。比方講,北京的普職比可能就相當於10:1,上海普職比也是比較低的,像江蘇目前是一個矛盾比較突出的問題。我覺得還是應該從整體的層面考慮這樣一個問題,特別是要考慮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也要考慮到學生,從以人為本的角度來說、從他的成長發展角度來說,怎麼樣去處理好這樣一個關係?至少,這個問題我覺得是可以再繼續討論,有這樣一個空間的。」儲朝暉說。一方面是人才培養層次的需要,一方面是家庭的發展希望,如何能更好地平衡兩者?一些地方近年來也做出了思考與嘗試。比如在河北石家莊,2014年開始在40所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啟動開展普職融通育人模式改革,可以為每年中考失利的考生,也就是沒有考上普通高中的考生提供到普高就讀的機會。石家莊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王瑞明說:「在這40所學校當中,普通高中學校的學生,如果有意向想去中職學校讀書,就直接可以向試點的中職學校發起申請,試點學校批准之後,直接轉到試點的中專學校去讀職業高中。如果說是中職學校的學生有意向、有需求,想上普通高中學校,那麼就可以參加普通高中學校的期末考試,成績達到一定要求,也是可以實現互轉,就是由職業學校轉到普通高中學校,建普通高中學籍,到普通高中入學。」截至目前,石家莊市普職融通互轉互通工作共開展了13次,普高轉職高共計702人,職高轉普高共計205人。對於國家發展、對於很多貧困地區來說,加強職業教育,至關重要,在頂層設計的指導下,動態把握各地標準、打通普職轉換機制、提高職業教育培養模式,解決當下矛盾,恐怕需要多管齊下。在當前情況下,中考時進行普職分流的意義並不明顯,除了加劇中考競爭外,還讓一些學生進入中職之後,容易在學習的路上越走越遠,相信這也不是教育的初衷。因此,有必要以推進普職融合建綜合高中的方式,來發展普通高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了。等高中畢業後,再由學生選擇進普通高校還是職業院校。學習哥建議,有必要結合職業教育發展的現實情況,調整各地的普職招生比例,並進一步推進普職融合教育。
超八成考生都能上大學,升高中要被淘汰近一半。上大學變得容易,上高中卻難了。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公報統計顯示,初中畢業生1454.09萬人,普通高中招生839.49萬人。全國普高招生率在57%左右,這意味著你能上普高,就已經打敗了近半的同齡人。如果說高考考場是戰場,那麼恭喜你,來到高中說明你已經扛到了屬於自己的一把槍!看到這裡,你舒了一口氣,認為自己做的還不錯,可是,請不要忘了,現在的你也是僅僅有了扛槍的資格,你有沒有想過想上本科你需要拼過多少人?高中三年,你又該如何訓練,才能在最後的考場上脫穎而出?你仍然需要拿出百分百的努力再去搏一個名校。最近,滬上不少中職校已經開始為明年的畢業生做分流準備工作,一條路是畢業後直接求職工作,另一條路是參加明年三月的高職自主招生考試和五月的「三校生」。據本市一所全國重點中專的調查,在2012屆的近千名畢業生中,選擇就業的僅有300人左右,六成以上的學生是想繼續考大學。而且,從昨天市教育考試院公布的「三校生」高考的最低錄取控分線來看,中職生考高職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據悉,本市中專的高考升學率大多在九成以上,職校的升學率也能達到至少六七成。據報導,職高學歷的畢業生平均工資跟大學本科生比起來,當然偏低,但若考慮到職校生找的工作有許多都包吃包住(省下了不少開銷),再與大學生在教育方面多得多的投入相對比……加之98%的就業率,某些大學四年玩玩混混畢了業、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學生還真是沒啥優越感。何況在當下,通識教育和高精尖的研究領域固然很有價值,但對於不適合、不喜歡乃至承擔不起高中和大學階段教育的人來說,通過學一門手藝的方式養活自己、立足於社會,又有什麼不好呢?在新生報到現場,劉鵾和劉鵬這對雙胞胎兄弟格外引人注目。濟南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學院老師範喜慶笑言,目前濟南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男生比例不足10%,孿生兄弟更是如同大熊貓般稀少,「我記得是學校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雖然目前男幼師算是個冷門專業,但社會需求很大,以後肯定會有好的發展。」劉鯤說,兄弟倆選擇學前教育並非一時衝動。這倆選擇讀幼師的小男生,不得不說是明智的……現在的男幼師真的稀有又珍貴,畢業後就是被各家幼兒園瘋搶的節奏~我在想,讓一個人堂堂正正、充滿自信的說出這句話,究竟是需要多麼大的勇氣。我們這類人啊,都不喜歡在學校外面穿校服,生怕讓別人看到校服上面的「技——術——學——院」這幾個字後會被瞧不起;又生怕坐公交時對面一個穿著校服的重點高中學生和自己相視而苦笑;還生怕坐電梯時被鄰居盯著胸前的校標的名字讀來讀去……2015年7月3日是中考成績出來的日子。滿分580分,我考了518,雖然不及重點高中,但是好歹是可以上一個普通高中的。但是由於我前期在報志願的時候過於自大,導致最終落空了。無奈之下只能看向一個國家新的實驗項目,即貫通培養。在沒有其他路可走的情況下,我只能選擇這一條路——但是我可以高考,因為我和其他學生一樣接受著來自重點中學老師教授的課程,我不比他們差,我可以只學三年之後出去高考,再考到我理想的專業。
也許是因為我自身有很強的優越感,認為自己比別人的學習能力強,自從我踏入職高的那一刻我就在心裡千遍萬遍地告訴過我自己:我來這裡就是為了得到那所重點高中的優質教育資源和他們的畢業證。我一步步緊跟著老師的思路在課上學習,前三個學期沒有曠過一節課,沒有一節課走過神,課下我也補充學校沒有講到、但是高考範圍內的知識點。周末和寒暑我也給自己報了新東方的課外班,買了曲一線的整套參考書,兩年下來記的筆記超過400頁B5紙。那時的我每天除了吃飯和睡覺,好像只有學習和發呆思考未來了。因為那時的我只抱著一個念頭:這個學校的任何人對我來說就如同生命中的一個過客,這裡的任何風景線也不會讓我忘記自己的初心。我要高考,我要離開這裡。也許這就是年輕人的想法吧,我們都還年輕,都想要趁著青春還在,來一次不後悔的出擊。我們以為這就叫做不負勇往,卻沒想到這只是誇下海口,哪怕是一點點自然災害來臨時,曾經設想的一切美好,都會瞬間破碎,甚至灰飛煙滅。
在現實中有太多的殘酷,也沒有人會去同情你的夢想,更不會有人為你的夢想買單。在我們這個項目中的學生,學籍都被單獨統一管理,這樣的管理模式在之前的教育部是沒有的先例,我們又是第一批參與項目的學生,就像試驗品一樣,一切規章制度尚不明確,遇到任何問題時,解決辦法根本就好像沒有一樣。我想高考,我想轉學籍,我想退學,那麼這些事情,誰來為我操辦?離開之後,又有哪所學校願意接收我這樣一個在職高學習兩年,基礎知識並不牢靠的學生?還是說,我能夠心無所動的花掉父母20萬的血汗錢在課外輔導機構上整整一年的輔導班?到了最後又有誰能確定我能夠真的如願以償,考上我想要去的學校?假若我失敗了,又不能回歸項目,那我豈不是重蹈覆轍,再來一年?成王敗寇,多簡單的道理啊。有時候,我們還是要接受現實的。每個人真正喜歡的東西,不可能是只能從學校的課本中得到的。我們需要用眼去觀察,用心去感悟,用筆去記錄,用腳去涉獵。把那些真正喜歡的東西,用自己的付出去收穫成就。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都不能單單依靠一個大學來支撐。如果你覺得你離了某件事就不能生活,那種熱愛是深入靈魂的,你就可以去為之付出一生,追逐著它走到世界的盡頭。倘若不行,我們就需要乖乖的回到現實的軌道,客觀的想想未來的生存之道。現在的中國最需要的是尖端人才,舉一個形象的例子來說,我們高中以前的教育是在讓你腦中的知識從一個點變為一個圓,高中時選擇了文理,於是圓變為了更大的橢圓。對於工作,橢圓的一頭也越來越鈍,另一頭越來越尖,逐漸成為一個錐形。回想一下貫通培養這個項目,國家出臺這樣的舉措,其實不只是北京和上海,在很多的大中城市都有不同的「3+2」「2+2」「4+1」等項目。其目的就是逐漸讓一部分考生擺脫高考的困擾,通過工科職業教育將我們不斷的培養為高端技能人才,造福國家。但是,絕大多數家長都不會一上來就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職高之中吧?我們每個人都還抱著以前的思維定式,固化的認為職業教育環境很差,水平很差,認為去職高是最沒有辦法的辦法。殊不知,諸多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學生的職業教育,我們也許應該嘗試著去適應國家發展改變教育體系的趨勢,一般的中專生大專生可能只能修修汽車、搞搞氣焊,但一些示範性高職院校開設的專業正是國家急需補充人才的專業。現在的學生似乎需要接受一種更全面的教育,只是國家把這種教育模式的發展地設在了專科院校而已。每個人都應該正視自己的缺點,如果你的學習很好,或者一直身處上層社會從未關注底層教育,自然不會考慮這個項目不會關注我的文章更不會對職校生的生活狀態感任何一點興趣。既然你來了,就不要為自己開脫,不要為自己尋找任何藉口。別忘了,只要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前提是,你真的是一顆金子。在我眼中,職高生有一點絕對的超過了普高生:他們會從很早就開始考慮自己需要學習的專業,以後的發展前途。但是對於很多高考生——尤其是理科學生來說,其實他們很迷茫。在我身邊的高中同學中,當我問到他們想考什麼大學,想上什麼專業時,他們並不能給我一個準確的答案,這其實很可悲。我們應該提前確立自己的目標,如果連方向都沒有就茫然地往前走,即使上了好學校,也不一定能對你的未來起多麼大的作用。曾經的我,是整個學校裡唯一抱著堅決要高考的心的學生。現在的我,夢想未滅,只是更現實了。職高生,能夠比大學生更早的領悟到生活,更早的看到社會殘酷競爭的一面。如果你來了,或者如果你也在這,並且你也想成功,那麼,請不要放棄。雖然這是一所職業學院,但請別忘了,你還是你。(摘編自 Genius小館《職高,還是「職高」?》)到社會上就知道學歷的重要性了~讀高中考大學~拿學歷證~即使是個專科也比沒有強~這是最起碼的~當然了~你要是說那些個混的好的名人都沒上高中考大學~我想說~那只是個別~不是每個人都能跟他們那樣~去年因為自身的問題輟學了,當時非常不喜歡高中不喜歡裡面的人和老師,分了班更加受不了。沒有再上學,去學了當下很火的編程,當時什麼都沒了解,學了才發現根本學不太明白,都說編程這行想發展要精通,而且我還是個女生。今天看一本饒雪漫的書,讀到一句話,「沒關係,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看到以後一下就哭了,哭了好久,我怕錯過太多,我怕我不上高中留下遺憾,我怕學歷低沒有好的將來,心裡還是對大學留有想像。但是我不知道重讀對我來說是好是壞,我浪費了學編程的學費,我不知道會不會像以前那樣崩潰,況且那時我的成績只在中遊,我對未來懼怕,家長基本不會去為我想這些,但我感覺這段時間我成長了。說下要不要上高中吧。在各行各業,都存在著一個二八規律,能成為這些行業裡佼佼者的都是少數,上學也是一樣,多數人註定是要平庸的,只有少數人能夠一路高中大學最後找個好工作。如果是那八成裡的人,就可以考慮(初中)畢業做其它事情了,繼續上學不但浪費時間,很多人還越學越中二無知。就算家庭條件好,強行堅持到大學畢業,也是會面臨著找不到工作,高不成底不就的狀況。如果能早點到社會上磨練,我相信會好很多。上學確實是一個快速提高社會地位的捷徑,但條件刻薄,對自身和家庭經濟能力以及成長環境都有要求,就比如我,父母經常吵架,能有心思學習才怪,所以我認為上學這條路並不適合每一個人。對於「該不該把高中(甚至大學)一路讀完」的話題,從來就有各種觀點各種爭吵,誰也說服不了誰。畢竟,每個人自身的條件不盡相同,學習的喜好、能力以及對自我發展的規劃和期待都有很大差別,沒有必要把每個人都禁錮在同一條道路上,按部就班地打磨成同樣的產品。何況——即使日後真會有「後悔」,大不了再繼續讀書升學就是了。如今學習的方法和途徑那麼多,只要你有心,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祝願立志走上高中、大學這條路的寶寶們,都能旗開得勝,順利考取理想高中和大學。也祝願選擇走上其他發展道路的孩子們,都能前程似錦,生活踏實而有意義。你認為現在讀高中和大學重要嗎?沒有讀普通高中的朋友們,現在過得怎樣?歡迎留言分享討論! 聲明 本文由高中生學習(ID:gzsxuexige)、高中學習平臺(ID:gzxuexiziliao)、高中生家長群(ID:xxggjzq)綜合整理自央廣網、中國新聞周刊、芥末堆看教育、初中生學習,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