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郭英劍
在西方高校體制中,系(Department)是一所大學最小的教學與研究單位,也是最小的學術組織。
那麼,何人可以擔任系主任、他們有怎樣的特點等,或許是很多人感興趣的話題。
最近,哈佛校報刊登了一篇《哈佛系主任是怎樣煉成的》文章,該文統計了哈佛全校40餘位系主任的有關情況,有些新的發現很有趣。
其中的一些經驗,或許可以給中國高校帶來一些啟示。
哈佛系主任的三個特點
哈佛大學的系是學院下面的教學實體,也是最小的學術單位。哈佛非常重視系主任的選拔與管理。
根據哈佛文理學院所下發的系主任手冊,系主任負責開發本科和研究生課程,監督教員的招聘和晉升,管理部門預算,並解決爭端。
由此可見,哈佛系主任所承擔的工作,大多是我國高校中學院院長所承擔的責任。
那麼,哈佛的系主任是如何選拔出來的?任期多久?
就系主任的選拔而言,在文理學院,院長向相關係發出邀請函,請各位教師推薦人選,最後由院長進行任命。
就任期而言,每個系對於系主任的服務期長短的規定,並不完全一致,大概在3年左右。通常任期兩屆,偶爾也有三屆的。
根據哈佛校報的調研與問卷,他們發現哈佛大學的系主任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有長期的任教經驗。據調查,在哈佛文理學院的40名系主任中,近一半在哈佛獲得終身教職,近3/4在哈佛大學任教超過15年。
其次,良好的學術聲譽。據分析,哈佛系主任的職業生涯往往很穩固,許多人在哈佛度過了大部分的學術生涯。
再次,有較好的管理能力。在哈佛,能夠擔任系主任,既是對一位學者學術地位的一種認可,更是對其管理能力的一種考驗。
大牌學者為何不願擔任
雖然擔任哈佛大學的系主任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但也不是所有學者都願意擔任。
能夠擔任哈佛系主任者,自然都是一些知名學者,但我們也知道,在哈佛,凡是教授,在各自的領域中哪個是不知名的學者呢?因此,我們在看到一些知名學者擔任系主任的同時也會發現,還有很多大牌學者並不願意擔任系主任,究其原因,大概有二。
第一,繁忙的系部事務會佔用個人太多時間。在哈佛校報的採訪中,不少系主任表示,這個職位需要做大量的行政管理工作,會佔據一位學者很多的研究工作時間。
曾在2005年至2008年擔任系主任,且於2019年再次擔任系主任一職的哈佛音樂系主任蒙森就不無幽默地說道,「這是一項繁重的工作,所以當被任命為系主任時,你總是左右為難,我應該祝賀你還是向你表示哀悼?」
事實上,哈佛系主任既要承擔非常繁重的系務工作,也要注重與系內外的學者甚至是群體保持良好的私人關係。
2013年,我在哈佛做高級研究學者時,曾經與該校英文系系主任辛普森做過交流,他和我說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經常感到疲憊不堪。
第二,對於很多哈佛學者而言,他們更看重自己的研究興趣。蒙森強調說:「有時候,系裡願意擔任系主任的人並不多,很多人更願意去做他們的研究。」
有時候,甚至因為教授們對自己的學術更感興趣,使得學院很難找到合適的人來擔任系主任職位。
也因此,少有哈佛的大牌教授擔任系主任。
我們知道,哈佛的校聘教授是最高級別的教授,也是一個教授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但哈佛校報的採訪顯示,到目前為止,只有一位校聘教授——歷史學家安·M·布萊爾擔任系主任,還是剛剛從今年7月份開始擔任的。
哲學系系主任霍爾說,作為系主任,很難不犧牲個人的研究時間,因為你得去解決衝突和問題,去處理各種引發衝突的情況。在某種程度上,這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
如此說來,仿佛是在指責這些哈佛教授過於自私而不願意為他人服務,事實上並非如此。
正如霍爾所說,雖然他用於研究的時間確實比過去少多了,但他很高興有機會為自己的系服務。身為系主任,這是一件很重大的工作,也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
我國高校應重視遴選系主任
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大體與世界上大多數高校的設置相同,即在各學院之下設置系。
一般來說,在我國高教體制中,大多數高校的系(或稱教學部)都是最小的學術單位,但也有些高校在系下面還設有「教研室」,據稱這是我國沿用蘇聯高等教育體制的一種做法。
應該說,上述兩種架構的設立各有利弊。將系設為最小學術單位利於系的統一管理,利於教師間開展合作,也便於與大多數國外大學的系進行對等交流。
而在系之下再設教研室則有利於形成不同的課程群組,也利於相同或相近的課程群體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
總體來說,我個人傾向於將系作為最小的學術團隊,因為一方面,這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數高校的通行做法,如此設置系有利於我國高校對外的交流與合作;
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整體,系內部的管理與協調相對更合理,也更容易一些。
對於一個學術團隊來說,教研室的設置顯得過於狹小,也不利於與系其他教師之間開展合作與交流。
但就目前來說,我國高校中的系管理中存在著一些更大的問題,需要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視。
首先,要重視系的管理。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都非常重視學院的管理與建設,但對於學院之下的系的管理則大都交給了學院。
我認為,這樣的管理模式雖好,但因為學院負責人、財、物,而系並無這樣的管理權力,所以後者就變成了一個單純的教學單位,成為出人、出力的地方,甚至連完整的教學團隊都算不上。
這既不利於發揮各個系教師的積極性,也不利於學院的管理。國內高校提倡多年的工作重心下移,現在大都集中在學院層面,並沒有下移到系層面。
其次,要強化遴選系主任的機制。據我觀察,我國高校在遴選學院之下的系主任時,大體上有如下幾種方式:
一種是輪流制,這適用於一些人數較少的系,大家輪流來做系主任;
一種是選舉制,由各系教職員工共同選舉,選上誰就是誰,此後再經學院任命或者宣布一下,系主任就走馬上任了;
一種是任命制,由學院在廣泛調研、徵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任命系主任。
當然,這幾種方式各有利弊,並無優劣之分,找到適合各高校自身特點的方式,使系主任能夠發揮自身才能,從而帶領大家發揮主觀能動性更為重要。
再次,要選拔或推舉優秀學者擔任系主任。從現狀來看,無論是在高校的層面,還是在學院的層面,大都缺乏對系主任的選拔、管理與監督機制,而一個系的職責並不分明,比如變成了單純的教學人員的組織。
這就導致出現如下一些問題——有些優秀學者不願擔任系主任,也就無法發揮他們的引領作用;
有些學者長期擔任系主任,思想方法早已陳舊過時,但因為資歷擺在那裡,其他人也就聽之任之,導致系工作難以推進;
有些系則因為各種原因,大家都不願意做系主任,導致不得不選拔非常年輕甚至是剛入職的青年學者擔任系主任,而這些被「逼上梁山」的青年學者同樣感到為難,僅起到了傳聲筒的作用,起不到系主任所應起到的引領作用。
總之,系作為一所高校最小的教學單位,就像是一所大學的地基,應該充分發揮其強大的地基作用。
在各個高校進行「雙一流」建設的徵途中,只有確立了一流的系,才會有一流的學院,也才能有一流的大學。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中國科學報》 (2020-09-22 第7版 視點)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
點讚+在看 支持一下!
【來源:中國科學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