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什麼樣的學者可成為系主任

2020-12-12 教育信息速報

作者 |郭英劍

在西方高校體制中,系(Department)是一所大學最小的教學與研究單位,也是最小的學術組織。

那麼,何人可以擔任系主任、他們有怎樣的特點等,或許是很多人感興趣的話題。

最近,哈佛校報刊登了一篇《哈佛系主任是怎樣煉成的》文章,該文統計了哈佛全校40餘位系主任的有關情況,有些新的發現很有趣。

其中的一些經驗,或許可以給中國高校帶來一些啟示。

哈佛系主任的三個特點

哈佛大學的系是學院下面的教學實體,也是最小的學術單位。哈佛非常重視系主任的選拔與管理。

根據哈佛文理學院所下發的系主任手冊,系主任負責開發本科和研究生課程,監督教員的招聘和晉升,管理部門預算,並解決爭端。

由此可見,哈佛系主任所承擔的工作,大多是我國高校中學院院長所承擔的責任。

那麼,哈佛的系主任是如何選拔出來的?任期多久?

就系主任的選拔而言,在文理學院,院長向相關係發出邀請函,請各位教師推薦人選,最後由院長進行任命。

就任期而言,每個系對於系主任的服務期長短的規定,並不完全一致,大概在3年左右。通常任期兩屆,偶爾也有三屆的。

根據哈佛校報的調研與問卷,他們發現哈佛大學的系主任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有長期的任教經驗。據調查,在哈佛文理學院的40名系主任中,近一半在哈佛獲得終身教職,近3/4在哈佛大學任教超過15年。

其次,良好的學術聲譽。據分析,哈佛系主任的職業生涯往往很穩固,許多人在哈佛度過了大部分的學術生涯。

再次,有較好的管理能力。在哈佛,能夠擔任系主任,既是對一位學者學術地位的一種認可,更是對其管理能力的一種考驗。

大牌學者為何不願擔任

雖然擔任哈佛大學的系主任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但也不是所有學者都願意擔任。

能夠擔任哈佛系主任者,自然都是一些知名學者,但我們也知道,在哈佛,凡是教授,在各自的領域中哪個是不知名的學者呢?因此,我們在看到一些知名學者擔任系主任的同時也會發現,還有很多大牌學者並不願意擔任系主任,究其原因,大概有二。

第一,繁忙的系部事務會佔用個人太多時間。在哈佛校報的採訪中,不少系主任表示,這個職位需要做大量的行政管理工作,會佔據一位學者很多的研究工作時間。

曾在2005年至2008年擔任系主任,且於2019年再次擔任系主任一職的哈佛音樂系主任蒙森就不無幽默地說道,「這是一項繁重的工作,所以當被任命為系主任時,你總是左右為難,我應該祝賀你還是向你表示哀悼?」

事實上,哈佛系主任既要承擔非常繁重的系務工作,也要注重與系內外的學者甚至是群體保持良好的私人關係。

2013年,我在哈佛做高級研究學者時,曾經與該校英文系系主任辛普森做過交流,他和我說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經常感到疲憊不堪。

第二,對於很多哈佛學者而言,他們更看重自己的研究興趣。蒙森強調說:「有時候,系裡願意擔任系主任的人並不多,很多人更願意去做他們的研究。」

有時候,甚至因為教授們對自己的學術更感興趣,使得學院很難找到合適的人來擔任系主任職位。

也因此,少有哈佛的大牌教授擔任系主任。

我們知道,哈佛的校聘教授是最高級別的教授,也是一個教授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但哈佛校報的採訪顯示,到目前為止,只有一位校聘教授——歷史學家安·M·布萊爾擔任系主任,還是剛剛從今年7月份開始擔任的。

哲學系系主任霍爾說,作為系主任,很難不犧牲個人的研究時間,因為你得去解決衝突和問題,去處理各種引發衝突的情況。在某種程度上,這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

如此說來,仿佛是在指責這些哈佛教授過於自私而不願意為他人服務,事實上並非如此。

正如霍爾所說,雖然他用於研究的時間確實比過去少多了,但他很高興有機會為自己的系服務。身為系主任,這是一件很重大的工作,也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

我國高校應重視遴選系主任

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大體與世界上大多數高校的設置相同,即在各學院之下設置系。

一般來說,在我國高教體制中,大多數高校的系(或稱教學部)都是最小的學術單位,但也有些高校在系下面還設有「教研室」,據稱這是我國沿用蘇聯高等教育體制的一種做法。

應該說,上述兩種架構的設立各有利弊。將系設為最小學術單位利於系的統一管理,利於教師間開展合作,也便於與大多數國外大學的系進行對等交流。

而在系之下再設教研室則有利於形成不同的課程群組,也利於相同或相近的課程群體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

總體來說,我個人傾向於將系作為最小的學術團隊,因為一方面,這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數高校的通行做法,如此設置系有利於我國高校對外的交流與合作;

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整體,系內部的管理與協調相對更合理,也更容易一些。

對於一個學術團隊來說,教研室的設置顯得過於狹小,也不利於與系其他教師之間開展合作與交流。

但就目前來說,我國高校中的系管理中存在著一些更大的問題,需要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視。

首先,要重視系的管理。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都非常重視學院的管理與建設,但對於學院之下的系的管理則大都交給了學院。

我認為,這樣的管理模式雖好,但因為學院負責人、財、物,而系並無這樣的管理權力,所以後者就變成了一個單純的教學單位,成為出人、出力的地方,甚至連完整的教學團隊都算不上。

這既不利於發揮各個系教師的積極性,也不利於學院的管理。國內高校提倡多年的工作重心下移,現在大都集中在學院層面,並沒有下移到系層面。

其次,要強化遴選系主任的機制。據我觀察,我國高校在遴選學院之下的系主任時,大體上有如下幾種方式:

一種是輪流制,這適用於一些人數較少的系,大家輪流來做系主任;

一種是選舉制,由各系教職員工共同選舉,選上誰就是誰,此後再經學院任命或者宣布一下,系主任就走馬上任了;

一種是任命制,由學院在廣泛調研、徵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任命系主任。

當然,這幾種方式各有利弊,並無優劣之分,找到適合各高校自身特點的方式,使系主任能夠發揮自身才能,從而帶領大家發揮主觀能動性更為重要。

再次,要選拔或推舉優秀學者擔任系主任。從現狀來看,無論是在高校的層面,還是在學院的層面,大都缺乏對系主任的選拔、管理與監督機制,而一個系的職責並不分明,比如變成了單純的教學人員的組織。

這就導致出現如下一些問題——有些優秀學者不願擔任系主任,也就無法發揮他們的引領作用;

有些學者長期擔任系主任,思想方法早已陳舊過時,但因為資歷擺在那裡,其他人也就聽之任之,導致系工作難以推進;

有些系則因為各種原因,大家都不願意做系主任,導致不得不選拔非常年輕甚至是剛入職的青年學者擔任系主任,而這些被「逼上梁山」的青年學者同樣感到為難,僅起到了傳聲筒的作用,起不到系主任所應起到的引領作用。

總之,系作為一所高校最小的教學單位,就像是一所大學的地基,應該充分發揮其強大的地基作用。

在各個高校進行「雙一流」建設的徵途中,只有確立了一流的系,才會有一流的學院,也才能有一流的大學。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中國科學報》 (2020-09-22 第7版 視點)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

點讚+在看 支持一下!

【來源:中國科學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國內高校要選拔或推舉優秀學者擔任系主任
    今天看到一篇由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郭英劍寫的文章《大牌學者不願「當官」?哈佛40餘位系主任情況分析!》,如下所述:從哈佛大學近40位系主任的遴選條件和過程來看,哈佛大學的系主任通常都不是大牌學者擔任,大牌學者更加願意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研究當中。在國內高校中,系通常就是一個最小的學術單位,與國外高校系的設置是相似的,這樣設置有利於國內外高校之間的對等交流與合作。
  • 什麼樣的人文學者在美國可成為院士?
    4月28日,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宣布,2008年有190位各界精英成為了該院院士,另有22位國外學者榮膺榮譽院士稱號。那麼—— 什麼樣的人文學者在美國可成為院士?
  • 哈佛大學人類學三位教授被指性侵犯,系主任髮長文回應|羅東|the...
    早在2018年,貝斯特就被查出曾在2017年一個在UCLA舉辦的學術會議中對一名女教授有過不正當性行為,此後哈佛的文理學院處罰了貝斯特,但讓他在全部的調查完成前先返回工作崗位繼續工作。而許多哈佛的工作人員和學生也指認,從2013年開始,貝斯特就已經捲入過多起性騷擾指控。左起:西奧多·C.貝斯特、加裡·烏頓、約翰·科馬羅夫。
  • 入職哈佛卻被群嘲?!訪問學者也不是那麼好做的
    牛校門檻可一點不低在國內不少吃瓜群眾眼中,「訪問學者」只是國內高等學校培養學術骨幹的重要形式,表面光鮮,含金量卻很低。而「研究員」可就不一樣了:哪怕該職位在國外大學只屬於初級,但能進入哈佛的,最低也應該是博士生級別。
  • 張海霞︱怎樣才能成為哈佛教授?
    今天在準備課件的時候,參考了一位哈佛教授的書,聯想到當年帶學生去哈佛訪問時的真實故事,依然很有意義,值得分享。
  • 西南聯大外文系三位超牛的系主任
    葉公超由於出身於官宦之家,從小就志向遠大,這從他的一篇《自振》作文中就可看出端倪:「餘幼失怙恃,人聞者恆憐吾,而言吾命之薄,緣之慳,而餘則否焉。蓋人之成偉大者,非安逸慎然而成之也,非恃他勢而成之也。是必出於萬難之中,而拔於愴痛之海,琢磨切磋,而後有此成之也。」
  • 顏海平受聘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系主任
    顏海平,1959年7月生。1982年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1987年和1990年先後獲美國康奈爾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2014年來校工作,任外文系教授、系主任。主要從事現當代比較文學和比較文藝學、中國古典審美與現當代傳承、批判哲學理論與社會思想史、全球化與跨文化理論領域的研究工作。通過中西融合的學理創新建立「中國敘述」的方法和詞彙,闡釋中國古典精華的跨文化更新形態和中國現當代文化歷程的世界意義,在國際學界具有持續影響。
  • 高曉松入職哈佛大學成為研究員,以後在波士頓可以偶遇「矮大緊」老師了!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留學小站ID: TPO188今天中午12點半左右,高曉松發微博曬出工作證,宣布自己正式入職哈佛大學成為研究員說到哈佛的文理學院(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可以說是「半個哈佛」。可想而知,這份含金量之高。
  • 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加盟南開大學 其著作曾風靡學界
    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中新社天津10月24日電 (張道正 郝靜秋)著名學者、哈佛大學東亞系講座教授暨比較文學系教授王德威24日從南開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陳洪手中接過聘書,正式成為南開大學客座教授。
  • 潘瑋琳 章可|梵瑟樓與哈佛往事
    根據所指不同,中文可將其譯作廳、堂、樓、舍等。以往學社訪問學者的回憶文字中,這幢建築常被稱為「梵瑟樓」或「梵瑟學舍」。梵瑟樓是一座黃褐色的南北向三層板房,與神學街2號古樸典雅的紅磚建築大不相同。它有南北兩個主要入口,北門正對著哈佛神學院宏偉的安多弗堂,後者也是哈佛校園內唯一一座學院哥德式建築。南門則通過生物實驗室樓旁的一條小道與神學街相連。
  • 哈佛商學院學者澤萊克:中美競爭的最終結局
    導讀:在中美關係日益緊張之際,美國哈佛商學院學者澤萊克在日本「外交學者」網站撰文,呼籲兩國建立暫時機制,穩定雙邊關係。作者認為,美國應「接受中國最終成為世界最大,並可能是最強大的經濟體」,「從根本上尊重中國是一個偉大的文明、主權國家和超級大國,尊重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經濟學模式。」
  • 能考上哈佛的是什麼樣的學霸?
    哈佛校報 The Crimson 按照慣例發布了「2023 屆新生調查報告」,此報告從學術能力、班級構成、生活方式等三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這些數據,來看看能考進哈佛的都是一些什麼神仙。
  • 在哈佛法學院讀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Q:Hi,DS,非常開心今天能有機會和你聊聊在哈佛法學院就讀體驗。第一個問題,你覺得相比其他法學院,哈佛法學院最大的特點是?A:我並不是很了解其他法學院的特點,就個人感受而言,我在哈佛法學院那一年最深的幾點體會是HLS擁有著無與倫比的課程設置和教學質量,法學院學生的背景非常Diverse,和他們的交往令我受益非淺。
  • 英年早逝的哈佛學者郭申元
    郭申元1970年6月12日出生於上海,父親是一位富含學養的學者、某著名出版社的負責人,母親是上海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主管藥劑師。  童年時代,郭申元就顯現出善於觀察、善於動手的獨特秉賦。他父親回憶:當年他們餘慶路的屋前有一個小花園,孩子放學後老是在花園裡忙碌,從觀察螞蟻到自己種樹,忙得津津有味。
  • 2020哈佛新生數據出爐,究竟什麼樣的學生會被哈佛看中?
    每年開學季,《哈佛深紅報》都會對新入學的哈佛新生們,發起一項自願的匿名背景調查。這項調查由學生構成、學業情況、生活習慣三個方面組成,對哈佛新生做了一個全景式的呈現。近日,《哈佛深紅報》如期進行了該項調查,在今年入學的1420名新生中,共有1083名同學(超過76%)給出反饋。
  • 北大中文系主任:當系主任 有些話只能繞彎子說
    自 2008年9月接任系主任以來,你是如何平衡行政與治學的?  陳平原:當教授和當系主任是不太一樣。這3年中,我花很多時間做行政工作,除了應付日常事務,也努力為北大中文系描述一個奮鬥願景、制定若干相關制度,希望上了軌道以後,無論誰做系主任,都有章可循,不用費太多時間。  淡化系主任的個人作用,讓教授們明確自己的權利與義務,並實現自我督促,這比找一個強勢的領導更重要。
  • 大學裡,系主任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那時,系主任是非常學術化的職位,我們被認為是有一些管理職責的教師。」他如是說道。現在他仍是該系的系主任,但更像是正巧在高校工作的職業經理人。隨著系主任身上的擔子日益加重,他們的角色正變得越來越重要。一位強有力的領導能夠擴大該系的影響力,通過招聘優質教師、吸納更多學生、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等來提升整個系的表現。
  • CSC公派訪問學者-中醫講師獲哈佛大學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邀請函
    知識人網助其一周內獲得美國哈佛大學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邀請函,並順利通過審批。研究方向:中醫針灸接收方單位:哈佛大學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申請難點:1、研究方向是中醫針灸,受國外認可度的影響,可申請的訪學職位受限;2、要求半個月內獲得邀請函,申請CSC公派項目。
  • 哈佛學者:中美如何平衡?接受中國經濟超美,尊重中國體制
    安迪·澤萊克哈佛商學院高級講師 【文/安迪·澤萊克 摘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 從根本上說,美國曾向中國提出過什麼「可接受的提議」嗎? 可接受的力量平衡要有利於美國領導的聯盟。對華盛頓而言,這幾乎是任何平衡都必須具有的毫無迴旋餘地的特徵。美國目前受益於自己擁有大量強大的盟友和夥伴;儘管川普採取了「美國優先」政策,但鑑於中國最近顯得越來越咄咄逼人,美國與很多盟國的關係已經或能夠獲得進一步加強。
  • 哈佛學子說:凌晨四點半的哈佛圖書館,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哈佛學子說:凌晨四點半的哈佛圖書館,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來源:@李柘遠LEO微博  作者:李柘遠  編輯:學術中國9月剛剛入讀哈佛商學院的李柘遠為了還原深夜圖書館真相,查官網、採訪學生,甚至在深夜拜訪哈佛最有代表性的圖書館。這可能是關於「哈佛圖書館凌晨四點半」真相最令人信服的調查。同時,李同學探究問題、辨析真偽的方法,非常值得童鞋們學習。凌晨四點半的哈佛圖書館,到底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