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黎汪洋:《春江花月夜》短暫與永恆

2020-12-11 樹青青

作者簡介:黎汪洋,大冶人,網絡寫手。愛好閱讀、書法、攝影彈琴,喜歡用手機記錄生活的風景。在新浪博客寫作長達九年。有網絡小說《小公主的轉型》、童話《殘疾老鼠的故事》、文學評論《奇葩詩人排行榜》等.

《春江花月夜》短暫與永恆

在唐詩當中,或許最具有美感,最讓人們感到回味無窮的一首,我個人覺得應該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首先我們看這個題目,已經把自然界最美麗的事物一網打盡。這五個字已經能夠帶給人們無窮無盡美麗的聯想,即使我們不去閱讀他的內容,但從題目當中,我們就能夠感受這首詩歌的容量非常之大。

那麼這首詩歌它描繪了什麼?它美感在哪裡?為什麼《春江花月夜》被人們千古傳誦……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去賞析一下。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這第一段的意境十分優美,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十分龐大的場面。詩人手法誇張,想像力豐富,空間跳躍的速度很快。從長江的江水寫到天上,天地融為一體,江潮和明月的動靜結合,給人一種幽靜空靈的感覺。這不由得讓我聯想到《漁光曲》當中那一幅美麗動人的畫面,江水是動感的,所以當月光投入江水當中,發出淡淡的光芒在滾滾東流的江水之下蕩漾而去,這樣的意境是無比美好的想像。最後一句的發問,更是給讀者留下了太多的懸念。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水圍繞在兩岸邊的樹木流淌,皎潔的月光攝入花叢中,給周圍的一切披上了銀裝。此時此刻,江邊十分空曠,夜幕中只能看到月光和江水以及在月光下的花木,其餘的全部是黑色,白描的手法給人一種淡雅之美。月色是明亮暗淡的,在暗淡的月光當中會給人們帶來一種浪漫清淡的意境,如此美好的景象怎能不讓人心情舒暢,心曠神怡呢?

接著往下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和月光融為一體,並且從空間當中寫得很大氣浩瀚的氣魄。江天一色,給我們留下很多對宇宙萬物時間空間無窮無盡的想像,在浩瀚的夜幕和江面當中,江天渾然一體,在這空曠的原野當中只有一輪明月在天空,在寂靜空曠的荒原當中,此時此刻面對此情此景作者發出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感慨。這樣的感慨是對人生的短暫以及人在自然江水和月亮的永恆之間的思考。

月亮和自然界一切山川是永恆不變的事物,但是人的生死於自然界中不斷變換,相比永恆的事物,個人的生命的如此卑微,在自然界和整個宇宙當中,我們就如同微塵一般。一代又一代的人,從生到死,王朝的不斷更替,個人的身體在自然界與人類歷史洪流的永恆中顯得過於渺小。人生幾十年,在宇宙數以萬億年的歷史當中,我們顯得太過渺小。這是張若虛在看到江水月亮之後發出的感慨,人們在社會當中需要學會敬畏自然,在歷史和自然當中你我都是過客。在最後一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於這樣的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會提出這樣的永恆的問題,或許每一個個體都問過這樣的問題。本句從兩個方面描寫月亮,一個是人,一個是月亮。江岸邊或許每個人都見過同一輪月亮,但是月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照著江岸來來往往的行人。時代在變,但是自然界永恆的事物他是不會改變,這個時候我想到一首歌曲: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只不過是換了人間,人生個體的短暫與自然界日月星辰的永痕怎能不讓人們引發對生命的終極思考和反思呢?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接下來是張若虛的思考,思考什麼呢,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人在自然當中,很多人如同潮來潮去,在人世間奔波,人從新生的嬰兒到一堆白骨。一代代的人來了去了,去了又來。但是,江水月亮是永恆不變的,這樣的描寫帶給人們強烈的對比。月亮和江水,還有春花這些事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在地球當中出現,自然界每年在不同時期有相同的事物出現,但是人生是充滿變數的,每年都會有新人出生,同時也有人死去。人間的變換,物是人非,自然的永恆不變,給作者帶來無窮的感慨。這一段拿到現在看依然值得人回味的。在這裡張若虛用自然的永恆反襯人生的渺小和短暫,可以說這一段是《春江花月夜》當中的點睛之句。它能讓每一個人去反思,不由得想起了李白在《把酒問月》中「今人不識古時月,今月何曾照古人」。人生的意義,人類自我渺小,時間的寶貴,這是張若虛對人生的感嘆,在如此美麗的夜晚詩人感覺自己是那麼渺小。與此同時從這段當中我們也看到了古代人對人生對宇宙自然的無限感嘆。人在浩瀚的天空和江水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和卑微,同時也看到作者對自然的敬畏之情。或許作者站在一個高度看待人類和自然的規律,人類的後代正如同這滾滾江水一邊,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下面我們再看: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作者寫景物的目的並不是寫景物而是要烘託女主人公在閨房當中思念自己的丈夫。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科技通訊不發達的古代,沒有電話,沒有微信 QQ微博單靠鴻雁傳書的時代當中,女人在家獨守空閨思念自己的丈夫,夜晚風景,女人坐在窗前繡鴛鴦,心中想著自己的男人。在這個寂靜的夜晚,一位痴情女子對著明月思念自己的男人,希望明月千裡寄相思,在寂靜的江水當中幾條船飄過去,沿著江水到遠方,樓閣中的女子接著船帶著自己的思念她的心仿佛也梗著流水一起飛向遠方。就如同歌曲《鴻雁》中:「鴻雁向南方帶上我的思念」。這個鏡頭這的有點和瓊瑤的痴情女人的感覺相差無幾,那麼接下來又有什麼呢我們看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這段我們看到了什麼,是女人相思的具體描寫,這裡只有行為描寫,已經很晚了,但是女人依舊沒有睡意。在這樣的晚上,她思念自己的丈夫的心態更重了,我們看女人的幾個動作,她從床邊披著衣服來到窗臺,此時的已經十分美麗,這是一幕獨幕劇。月光從窗戶攝入閨房,照耀在女人的梳妝檯,月光讓本來無法入睡的女人的相思病更加惆悵。她從邊床邊披上衣服來到窗臺遙望著一輪月光,對自己遠方的丈夫爆發無窮無盡的思念的衝動

在這裡我又想起了老上海的那一首《明月千裡寄相思》的美麗的旋律,「人隔千裡無音訊,回頭要問信一封,寄明月來傳遞,思念的人兒淚長流。」這樣的感覺是多麼讓人們感到蠶眠悱惻的事物。接下來故事的發展來到了高潮的部分,在這個時候作者在那個時候用最能夠表現相思的事物去寄託女人盼望自己的丈夫回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 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一對天各一方的情侶,在不同的地方看著相同的一輪明月,但是卻聽不到對方的聲音看不到相貌,這樣的相思只希望江水和月光把自己對丈夫的無求無盡的思念傳遞過去,即使是善於長途飛翔的鴻雁和會遊泳千裡的魚兒,也無法把自己的思念帶過去。這裡作者用極為誇張的手法寫出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這也是古代人技術不發達沒有先進通訊設備,所帶給人的煩惱,但是這也是很美麗的,距離產生美。一個人和另外一個人的接觸的時候,如果在一起的時光多了,彼此對對方的了解深入了,因為就沒有什麼魅力可言語了,只有在不發達的時候天隔一方無法通訊的時候,人對另外一個人的想法才能夠產生好感,這就是距離產生美。當彼此不在身邊的時候,都希望了解對方當下的處境,從而在自己的頭腦當中留下美好的迴響,對方目前過得如何啊,身體還好嗎?很想過去看看你啊等等,這些問題都是人之常情。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這還是寫的是相思念,寫女子夢到花已經凋謝,春天已經過半,但是自己的丈夫依舊沒有回來。江水不斷的流淌,春天已經到達末端,寫到這裡我們可以發現,作者在時間和空間上發生的很大的轉變,他不再是局限於一個夜晚而是寫到季節的更替,春天走了夏天來了,花木凋謝,自己的相思病更加重了,為什麼呢,因為自己的丈夫還沒回來。女子依舊獨坐空閨,這個時候的女人他的心態是多麼的失望啊,最後一句從季節寫到段站的時間月光要下山了,這一晚上的相思的大寫到達了自己的末尾。啊 一個不眠之夜,孤單的女人只有月光陪伴。在這裡我們要問這裡只是單單描寫婦女想念丈夫嗎?不是一定在遠方同樣有一個男子接著月光對自己的妻子的思念,或許有或許沒有,希望是若有若無的,這使得全詩歌的意境來到一個很美麗的幻想中。這一切的一切隨著月光的落下而慢慢的消失在我們的視線裡,最後一段寫的很美,就這樣慢慢的落幕了。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整篇文章寫的就如同一部短篇小說,故事發展的線索是月亮上來到月落,故事的主人公是在家思念遠方丈夫,故事從月初開始到月落而終,期間寫了花木江水月夜,女子的閨房,景物的不斷地變換當中產生一種幻想和聯想,在前面的事物已經把情節到高潮,在最後一段作者用輕描淡寫的委婉的方式結尾月亮慢慢的落下沉入大海當中,閨房當中的女子漸漸睡去,月光照耀在海面和瀟湘當中,形成了一種浪漫的色彩,在月亮要羅山黎明來到的時候做著再一次思考,思考什麼呢?作者在想不知道在閨房中思念丈夫什麼時候回來,只看到落月的餘暉,照射在江邊兩邊的樹木。這是這一部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這樣場景會給我們很多的聯想。

《春江花月夜》從形式上有意境美韻律美和音樂美,在思想當中,揭示了人與自然,短暫與永恆這一對矛盾在人類思想當中引發出對生命永恆的感悟和思考,全詩蘊含自然美 思念通過月亮、江水、春花, 三個物象不斷的變化構成了音樂內容意境豐滿的美。

在當下這個金錢至上的年代裡張若虛這一首《春江花月夜》又有特殊的意義。當下的主流價值觀的粉末倒置一切以經濟為目的主流價值觀,時常讀一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把酒問月》能不能夠喚醒人埋藏在自己內心的純真?當今社會的無視人的生死,金錢至上的社會分歧能否有從張若虛的思考裡得到屬於自己的感悟呢?

相關焦點

  •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小結二:月下之景:(1——8)月色無垠、月色純淨   (景物美) 月下之思:(9——16)人生無盡、宇宙永恆   (哲理美) 月下之情:(17——36)思婦懷遠、遊子思歸  (情感美) 小結三:四幅圖景:春江花月圖、月下沉思圖、思婦懷遠圖、遊子思歸圖。
  •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孤篇橫絕壓盛唐
    最早收錄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選本,是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內有《春江花月夜》同題詩五家七首,張若虛只是其中之一。《春江花月夜》是樂府舊題,前面提到隋煬帝和陳後主都寫過。只不過張若虛這首名聲太響,寫的又是極為切題的春江花月夜,很容易讓人以為是他首創。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 春意闌珊,讀《春江花月夜》「催眠師流靜」
    一直喜歡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早就知道它是「孤篇壓倒全唐」,也不止一次地感嘆,這首詩誕生於初唐,默默無聞地藏在《全唐詩》中,直到千年以下,才熠熠生輝起來。今生重讀此詩,忽然有些異樣的感覺,特別是對「孤篇壓倒全唐」這個說法若有所思。閒來無事,就去翻翻這句話以及這首詩的老底。」
  • 中國古典名曲欣賞:絲竹樂《春江花月夜》,如一幅淡雅山水長卷!
    【中國古典名曲欣賞】試圖以「具體而微」的探索,希望與您一起去探尋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真正內涵。《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根據琵琶曲改編的絲竹樂曲。原來的名字是《夕陽簫鼓》。這個曲名初見於清代姚燮『今樂考證』,並且列為江南派琵琶中曲。樂譜最早見於1860年『鞠士林傳譜』以及1875年無錫民間流傳的吳畹卿琵琶譜抄本。1895年浙江平湖人李芳園以『潯陽琵琶』標名。
  • 春江花月夜電影講了什麼故事 春江花月夜劇情內容簡介
    春江花月夜電影講了什麼故事 春江花月夜劇情內容簡介  春江花月夜電影是近期陳立農主演的古裝奇幻電影,電影近期殺青,估計將會很快定檔上映了。春江花月夜電影講了什麼劇情?  春江花月夜電影講了什麼劇情  春江花月夜電影主要劇情是設定在古代,陳立農個人首部主演古裝電影《春江花月夜》,飾演男主「王子進」,少年狐妖緋綃領命去人間收割狐族寄養在人類身上的元魂丹,是為「成年禮」。騙術功課門門全優的他特意挑了副好皮囊,沒成想目標卻是個男人,從此,機智狐妖和呆萌書生踏上了一條驚險又逗比的不歸路的故事。
  • 名家名作|配樂朗誦《春江花月夜》(張嘉譯領銜朗誦)
    名家名作|配樂朗誦《春江花月夜》(張嘉譯領銜朗誦) >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張若虛 朗誦:張嘉譯、耿樂、於明加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獻給人間的一顆如月華般純潔的寶石
    到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如奇蹟般地出現於大唐詩壇,詩的面貌從此頓然改觀,一座抒情詩的豐碑,巍然矗立於初盛唐之際的時空裡。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雖同是春江花月夜五字設景,但寫得格外清麗動人。明代鍾惺說這首詩:「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張若虛借用舊題,內容切合題目,題目提提挈全詩。
  •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憑什麼「孤篇蓋全唐」?
    提起張若虛,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是提起《春江花月夜》,大家耳熟能詳,不錯,張若虛正是《春江花月夜》的作者。他非詩仙亦非詩聖,僅存兩首詩中卻「孤篇蓋全唐」,下面分別來看。這首詩,光看題目,就會給人一種美不勝收的感覺。
  • 詩中的詩|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他僅有兩首詩歌流傳於世,收錄於《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婦孺皆知的傳世佳作,被後人冠以「孤篇橫絕,壓倒全唐」的美譽。世人很難相信,這首詩從唐至元,幾乎沒人提及。直到明朝的時候,才有詩集開始收錄這首詩,也有不少明代學者開始關注《春江花月夜》。到了清末,學者王闓運對這首詩大加讚賞。他在《論唐詩諸家源流》中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成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
  • 春江花月夜書法長卷欣賞
    由於是第一次接觸這種書法創作形式,對於長卷的構成並不十分了解,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以及測量實物後根據自身書法水平,最終決定書寫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此詩沿用陳隋樂府舊題,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抒寫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現了一種迥絕的宇宙意識,創造了一個深沉、寥廓、寧靜的境界。
  • 春江花月夜,中國十大名曲之一
    我前天發過高山流水,這是十大名曲這首,可惜現今大多不知道,今天發的春江花月夜,更有朋友說是日本曲子,哈哈哈,千萬不要讓韓國人知道,否則他們又說是他們祖先的了!《高山流水》——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曲中高山流水之意。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 《春江花月夜》賞析並「孤篇壓全唐」質疑
    這就是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這其後的一千多年,又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張若虛一生僅留下兩首詩,卻因這一首詩而「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現在我們先欣賞一下這首千古名篇!
  • 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誰寫得更好?
    當《春江花月夜》用藝術化的手法表現了「天人合一」的神秘意境之時,讀者似乎忘了,其實張若虛所做的這首詩是由隋煬帝楊廣所作之《春江花月夜》,誘發而得此詩。既然張若虛和楊廣,都寫過這首《春江花月夜》,為何楊廣之是被世人冷落、遺忘?而張若虛之詩竟然成了大家之作。他們二人的這首詩,究竟誰的更好呢?
  • 曠世之作《春江花月夜》的背後是作者怎樣的情感經歷?
    而《春江花月夜》,這篇有著「孤篇壓倒全唐」的詩作,全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國山水文化的集大成之作,相信讀過《春江花月夜》的人,無一不被詩中所描寫的美好景象所打動。《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是初唐時期一個背影模糊的傳奇人物,他的詩僅存兩首,收錄於《全唐詩》中,據說,這篇集離愁別恨、相思柔情於一體的《春江花月夜》與他的一段情感經歷有關。2傳說,張若虛畢生最喜歡的女子是唐朝太平公主和武攸暨所生的女兒武豔。當時張若虛已經四五十歲了,是武豔和她的妹妹武麗的詩文教師。
  • 高中語文篇48:《春江花月夜》賞析
    高中語文篇48:《春江花月夜》賞析《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後主所作,原詞已不傳。後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張若虛的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
  •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何以「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另一首就是著名的《春江花月夜》了,這首詩在唐宋元明時期都沒有什麼地位,一直到清代末年才被學者王闓運發掘,並在《論唐詩諸家源流》中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成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
  • 《春江花月夜》是否能承受「孤篇蓋全唐」的讚譽?
    而在現存的大約5萬首唐詩中,有一首唐詩想來大家都不陌生,那就是廣為讚譽的《春江花月夜》。只要談到該詩,必定會拿出「孤篇蓋全唐」的讚譽!但是確切的說來,這種程度極高的讚譽,《春江花月夜》是否能承受?《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是生活在公元647年到公元730年,與賀知章、張旭等交往甚密。
  • 「崑劇王子」張軍領銜主演 崑曲《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歷經愛慕痴怨、行遊陰陽,以短暫渺小的人生,直面茫茫無垠的時空。在修行得道的鬼仙曹娥的幫助下,詩人重生再返明月橋頭,人間卻已過50年,紅顏已成白髮,唯江月恆長。 全劇以極度的浪漫主義色彩,講述了一個歷經50年、穿越人鬼仙三界,由愛戀情愫生發,進而超越生死、直面浩渺宇宙的瑰麗而奇異的愛情故事。
  • 舞劇《PEARL春江花月夜》加拿大成功巡演
    人民網渥太華6月19日電(記者吳雲)根據美國女作家賽珍珠生平改編的大型多媒體舞臺劇《PEARL春江花月夜》在加拿大首次巡演獲得成功。自6月14日到6月18日,該劇在蒙特婁帝國劇院連續演出五天,每天都吸引了大量觀眾前來觀看。蒙特婁媒體對該劇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 賞析 | 經典之《春江花月夜》(最詳細的長文解析,附曲譜)
    當古曲《春江花月夜》優美的旋律響起,就將心靈帶入了江南春江月夜那旖旎的風光之中。隨著樂曲在耳畔翩躚,眼前不覺浮現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春,柔曼清麗;江,流連婉轉;花,豔麗迷朦;月,空明高遠;夜,靜謐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