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黎汪洋,大冶人,網絡寫手。愛好閱讀、書法、攝影彈琴,喜歡用手機記錄生活的風景。在新浪博客寫作長達九年。有網絡小說《小公主的轉型》、童話《殘疾老鼠的故事》、文學評論《奇葩詩人排行榜》等.
《春江花月夜》短暫與永恆
在唐詩當中,或許最具有美感,最讓人們感到回味無窮的一首,我個人覺得應該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首先我們看這個題目,已經把自然界最美麗的事物一網打盡。這五個字已經能夠帶給人們無窮無盡美麗的聯想,即使我們不去閱讀他的內容,但從題目當中,我們就能夠感受這首詩歌的容量非常之大。
那麼這首詩歌它描繪了什麼?它美感在哪裡?為什麼《春江花月夜》被人們千古傳誦……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去賞析一下。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這第一段的意境十分優美,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十分龐大的場面。詩人手法誇張,想像力豐富,空間跳躍的速度很快。從長江的江水寫到天上,天地融為一體,江潮和明月的動靜結合,給人一種幽靜空靈的感覺。這不由得讓我聯想到《漁光曲》當中那一幅美麗動人的畫面,江水是動感的,所以當月光投入江水當中,發出淡淡的光芒在滾滾東流的江水之下蕩漾而去,這樣的意境是無比美好的想像。最後一句的發問,更是給讀者留下了太多的懸念。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水圍繞在兩岸邊的樹木流淌,皎潔的月光攝入花叢中,給周圍的一切披上了銀裝。此時此刻,江邊十分空曠,夜幕中只能看到月光和江水以及在月光下的花木,其餘的全部是黑色,白描的手法給人一種淡雅之美。月色是明亮暗淡的,在暗淡的月光當中會給人們帶來一種浪漫清淡的意境,如此美好的景象怎能不讓人心情舒暢,心曠神怡呢?
接著往下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和月光融為一體,並且從空間當中寫得很大氣浩瀚的氣魄。江天一色,給我們留下很多對宇宙萬物時間空間無窮無盡的想像,在浩瀚的夜幕和江面當中,江天渾然一體,在這空曠的原野當中只有一輪明月在天空,在寂靜空曠的荒原當中,此時此刻面對此情此景作者發出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感慨。這樣的感慨是對人生的短暫以及人在自然江水和月亮的永恆之間的思考。
月亮和自然界一切山川是永恆不變的事物,但是人的生死於自然界中不斷變換,相比永恆的事物,個人的生命的如此卑微,在自然界和整個宇宙當中,我們就如同微塵一般。一代又一代的人,從生到死,王朝的不斷更替,個人的身體在自然界與人類歷史洪流的永恆中顯得過於渺小。人生幾十年,在宇宙數以萬億年的歷史當中,我們顯得太過渺小。這是張若虛在看到江水月亮之後發出的感慨,人們在社會當中需要學會敬畏自然,在歷史和自然當中你我都是過客。在最後一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於這樣的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會提出這樣的永恆的問題,或許每一個個體都問過這樣的問題。本句從兩個方面描寫月亮,一個是人,一個是月亮。江岸邊或許每個人都見過同一輪月亮,但是月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照著江岸來來往往的行人。時代在變,但是自然界永恆的事物他是不會改變,這個時候我想到一首歌曲: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只不過是換了人間,人生個體的短暫與自然界日月星辰的永痕怎能不讓人們引發對生命的終極思考和反思呢?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接下來是張若虛的思考,思考什麼呢,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人在自然當中,很多人如同潮來潮去,在人世間奔波,人從新生的嬰兒到一堆白骨。一代代的人來了去了,去了又來。但是,江水月亮是永恆不變的,這樣的描寫帶給人們強烈的對比。月亮和江水,還有春花這些事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在地球當中出現,自然界每年在不同時期有相同的事物出現,但是人生是充滿變數的,每年都會有新人出生,同時也有人死去。人間的變換,物是人非,自然的永恆不變,給作者帶來無窮的感慨。這一段拿到現在看依然值得人回味的。在這裡張若虛用自然的永恆反襯人生的渺小和短暫,可以說這一段是《春江花月夜》當中的點睛之句。它能讓每一個人去反思,不由得想起了李白在《把酒問月》中「今人不識古時月,今月何曾照古人」。人生的意義,人類自我渺小,時間的寶貴,這是張若虛對人生的感嘆,在如此美麗的夜晚詩人感覺自己是那麼渺小。與此同時從這段當中我們也看到了古代人對人生對宇宙自然的無限感嘆。人在浩瀚的天空和江水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和卑微,同時也看到作者對自然的敬畏之情。或許作者站在一個高度看待人類和自然的規律,人類的後代正如同這滾滾江水一邊,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下面我們再看: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作者寫景物的目的並不是寫景物而是要烘託女主人公在閨房當中思念自己的丈夫。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科技通訊不發達的古代,沒有電話,沒有微信 QQ微博單靠鴻雁傳書的時代當中,女人在家獨守空閨思念自己的丈夫,夜晚風景,女人坐在窗前繡鴛鴦,心中想著自己的男人。在這個寂靜的夜晚,一位痴情女子對著明月思念自己的男人,希望明月千裡寄相思,在寂靜的江水當中幾條船飄過去,沿著江水到遠方,樓閣中的女子接著船帶著自己的思念她的心仿佛也梗著流水一起飛向遠方。就如同歌曲《鴻雁》中:「鴻雁向南方帶上我的思念」。這個鏡頭這的有點和瓊瑤的痴情女人的感覺相差無幾,那麼接下來又有什麼呢我們看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這段我們看到了什麼,是女人相思的具體描寫,這裡只有行為描寫,已經很晚了,但是女人依舊沒有睡意。在這樣的晚上,她思念自己的丈夫的心態更重了,我們看女人的幾個動作,她從床邊披著衣服來到窗臺,此時的已經十分美麗,這是一幕獨幕劇。月光從窗戶攝入閨房,照耀在女人的梳妝檯,月光讓本來無法入睡的女人的相思病更加惆悵。她從邊床邊披上衣服來到窗臺遙望著一輪月光,對自己遠方的丈夫爆發無窮無盡的思念的衝動
在這裡我又想起了老上海的那一首《明月千裡寄相思》的美麗的旋律,「人隔千裡無音訊,回頭要問信一封,寄明月來傳遞,思念的人兒淚長流。」這樣的感覺是多麼讓人們感到蠶眠悱惻的事物。接下來故事的發展來到了高潮的部分,在這個時候作者在那個時候用最能夠表現相思的事物去寄託女人盼望自己的丈夫回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 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一對天各一方的情侶,在不同的地方看著相同的一輪明月,但是卻聽不到對方的聲音看不到相貌,這樣的相思只希望江水和月光把自己對丈夫的無求無盡的思念傳遞過去,即使是善於長途飛翔的鴻雁和會遊泳千裡的魚兒,也無法把自己的思念帶過去。這裡作者用極為誇張的手法寫出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這也是古代人技術不發達沒有先進通訊設備,所帶給人的煩惱,但是這也是很美麗的,距離產生美。一個人和另外一個人的接觸的時候,如果在一起的時光多了,彼此對對方的了解深入了,因為就沒有什麼魅力可言語了,只有在不發達的時候天隔一方無法通訊的時候,人對另外一個人的想法才能夠產生好感,這就是距離產生美。當彼此不在身邊的時候,都希望了解對方當下的處境,從而在自己的頭腦當中留下美好的迴響,對方目前過得如何啊,身體還好嗎?很想過去看看你啊等等,這些問題都是人之常情。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這還是寫的是相思念,寫女子夢到花已經凋謝,春天已經過半,但是自己的丈夫依舊沒有回來。江水不斷的流淌,春天已經到達末端,寫到這裡我們可以發現,作者在時間和空間上發生的很大的轉變,他不再是局限於一個夜晚而是寫到季節的更替,春天走了夏天來了,花木凋謝,自己的相思病更加重了,為什麼呢,因為自己的丈夫還沒回來。女子依舊獨坐空閨,這個時候的女人他的心態是多麼的失望啊,最後一句從季節寫到段站的時間月光要下山了,這一晚上的相思的大寫到達了自己的末尾。啊 一個不眠之夜,孤單的女人只有月光陪伴。在這裡我們要問這裡只是單單描寫婦女想念丈夫嗎?不是一定在遠方同樣有一個男子接著月光對自己的妻子的思念,或許有或許沒有,希望是若有若無的,這使得全詩歌的意境來到一個很美麗的幻想中。這一切的一切隨著月光的落下而慢慢的消失在我們的視線裡,最後一段寫的很美,就這樣慢慢的落幕了。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整篇文章寫的就如同一部短篇小說,故事發展的線索是月亮上來到月落,故事的主人公是在家思念遠方丈夫,故事從月初開始到月落而終,期間寫了花木江水月夜,女子的閨房,景物的不斷地變換當中產生一種幻想和聯想,在前面的事物已經把情節到高潮,在最後一段作者用輕描淡寫的委婉的方式結尾月亮慢慢的落下沉入大海當中,閨房當中的女子漸漸睡去,月光照耀在海面和瀟湘當中,形成了一種浪漫的色彩,在月亮要羅山黎明來到的時候做著再一次思考,思考什麼呢?作者在想不知道在閨房中思念丈夫什麼時候回來,只看到落月的餘暉,照射在江邊兩邊的樹木。這是這一部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這樣場景會給我們很多的聯想。
《春江花月夜》從形式上有意境美韻律美和音樂美,在思想當中,揭示了人與自然,短暫與永恆這一對矛盾在人類思想當中引發出對生命永恆的感悟和思考,全詩蘊含自然美 思念通過月亮、江水、春花, 三個物象不斷的變化構成了音樂內容意境豐滿的美。
在當下這個金錢至上的年代裡張若虛這一首《春江花月夜》又有特殊的意義。當下的主流價值觀的粉末倒置一切以經濟為目的主流價值觀,時常讀一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把酒問月》能不能夠喚醒人埋藏在自己內心的純真?當今社會的無視人的生死,金錢至上的社會分歧能否有從張若虛的思考裡得到屬於自己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