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張若虛,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是提起《春江花月夜》,大家耳熟能詳,不錯,張若虛正是《春江花月夜》的作者。他非詩仙亦非詩聖,僅存兩首詩中卻「孤篇蓋全唐」,下面分別來看。
這首詩,光看題目,就會給人一種美不勝收的感覺。
再來看其中的寫景描寫,也是非常美的文字。某些字用得恰到好處,境界全出,比如「共」字,「生」字,此處不用「升起」的「升」,這就表現出一種活潑潑的生命熱情。相同用法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共」字表現出明月與春江的天然聯繫。
「芳甸」這也是一個絕美的詞,「芳」字多指草,這在古詩中,並非特例。「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生查子》,「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詩。花草甸,這在人頭腦中形成一個多美的詞啊!
「江天一色無纖塵」,對於「江天一色」這是中國古代詩人一直追求的境界。「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張岱《湖心亭觀雪》都有類似描寫。中國古人追求天人合一,這在文學景物描寫中也是有著這種體現。這種景物上天地合一的藝術精神其實是中國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
除了景物之外,其中有表現著人生哲思與宇宙意識。「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是充滿著詩人的宇宙意識。作者此時思接千載,想到這樣一個元問題,進而作者的格調就顯得高了。沒有博大的胸襟是不會出此論調的。答案得不到解答,作者又回到人自身來「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單個的人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作為族群的人類卻可以一代傳一代,永續存在。作者此時由哀傷轉變為釋然。這又體現出盛唐氣象與少年精神。
最後回到對人類美好愛情與遊子思婦的描寫上。愛情是人類永恆的主題,遊子思婦也是中國古代詩歌中一個主要話題。
《春江花月夜》將這幾種主題結合得妙合無垠。
值得一提的還有詩歌的感情節奏變化,從開頭的「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到結尾的「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寫出了月的初升到落下。而感情節奏由一開始的高亢到結尾的平淡。感情節奏的高低起伏與月亮的升降是一致的。而這種一致性經過作者的加工讀來絲毫感覺不到生硬,毫無違和感。
由以上幾點來看,該詩被聞一多先生評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