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是誰,憑什麼能「孤篇蓋全唐」?

2021-02-19 央視百家

要說到唐代誰寫的詩好

百弟首先想到的就是

「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

 

畢竟上了那麼多年的學

背得最多的就是他們的詩

 

不過百弟記得

以前還學過一首

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這首詩被贊為「孤篇蓋全唐」

難道是說比李白和杜甫的詩

還要好?

百弟決定研究一下

歷史上的張若虛可能是一個非常「低調」的人,以至於他文採這麼好,卻沒留下多少記載。在正史中只有《舊唐書》提到:

「(張)若虛,兗州兵曹」

「先是神龍中,(賀)知章與越州賀朝、萬齊融,揚州張若虛、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吳、越之士,文詞俊秀,名揚於上京。」

清代的《全唐詩》中說:「張若虛,揚州人,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吳中四士。」

張若虛能夠與賀知章並稱,可見在當時他的作品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

不過他的詩作傳世卻很少,在唐代的各種詩集和評論作品中,都不見張若虛的詩作。

直到宋代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才第一次收錄了他的《春江花月夜》。

此後一直等到明萬曆年間的《詩藪》,才有對他的詩的簡單評價。

世人真正重視起《春江花月夜》,甚至說它「孤篇蓋全唐」,還是從清代才開始的。

嚴格地說,歷史上並沒有「孤篇蓋全唐」的說法,這個說法應該是來源於《湘綺樓說詩》。

清代王闓運在《湘綺樓說詩》中說:「張若虛《春江花月》,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豔其鮮潤,宋詞、元詩蓋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

其實所謂的「孤篇橫絕」,原本指的是這首詩的立意水平,是同期宮體詩作中的頂峰。

後來這句話化用成「孤篇蓋全唐」,並且廣泛傳播,很有可能是因為這五字鏗鏘有力。

但實質上,這個評價,已經是超出王闓運的原意了。

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否認《春江花月夜》的藝術價值,因為除了這位百弟不怎麼熟悉的王闓運,聞一多也曾評價它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那麼,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到底好在哪裡?憑什麼能得到這麼多大家的稱讚,直到入選教材並要求背誦呢? 

用聞一多的話說,《春江花月夜》「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向後清除了盛唐的路」。

唐代之前上百年,宮體詩一直佔據著詩歌的主要位置。

這種類型的詩歌起源於南朝皇宮,主要的內容就是對山水形色的讚美,和對世俗生活的追求。

 

宮體詩追求形式上的美觀,和詞藻上的華麗,在內涵上不是很深刻,後人評價其「力漸柔而採漸縟」,受到了不少批評。

所以到了張若虛這裡,雖然他仍然使用的是宮體詩的格律,但是立意上卻直接上升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聞一多驚嘆這是「更敻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恆前面,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

由此可見,《春江花月夜》的藝術價值確實不一般,百弟當年還真是沒白背。

所以最後

百弟就給大家背一遍

《春江花月夜》吧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相關焦點

  •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憑什麼「孤篇蓋全唐」?
    提起張若虛,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是提起《春江花月夜》,大家耳熟能詳,不錯,張若虛正是《春江花月夜》的作者。他非詩仙亦非詩聖,僅存兩首詩中卻「孤篇蓋全唐」,下面分別來看。這首詩,光看題目,就會給人一種美不勝收的感覺。
  • 《春江花月夜》是否能承受「孤篇蓋全唐」的讚譽?
    只要談到該詩,必定會拿出「孤篇蓋全唐」的讚譽!但是確切的說來,這種程度極高的讚譽,《春江花月夜》是否能承受?《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是生活在公元647年到公元730年,與賀知章、張旭等交往甚密。應該說張若虛的詩詞《春江花月夜》對賀知章等人來說是不陌生的,但是查遍賀知章等人的文稿,找不到任何對《春江花月夜》讚譽的文詞。
  • 孤篇蓋全唐?我倒不怎麼認為
    我真的很想知道,這些稱呼到底都是誰封的?難為他們可以想出這麼多的形容詞,再一次感嘆下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前幾天小編寫了一遍名叫《這位大神只留詩六首,卻依舊撐起了盛唐的一片天》遭到網友調侃:「撐起了盛唐一片天?我很好奇,這到底是怎麼撐起的?」在此我只能回一個笑哭的表情,比喻而已,還有更誇張的呢!
  • 被譽為孤篇蓋全唐的這首詞,到底有何獨特之處能豔壓杜甫李白
    張若虛僅僅之用一首詩,就擊敗盛唐時期無數名人大家、風流才子它就是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的《春江花月夜》以下為原文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通篇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意境空明,想像奇特,語言自然雋永,韻律宛轉悠揚,洗淨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 江曉原|怎樣論證「孤篇豈能壓全唐」?
    2020年6月17日《中華讀書報》刊載劉火先生長文《孤篇豈能壓全唐》,意在否定王闓運、聞一多對唐代張若虛長詩《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的推崇,但不幸的是,劉文的論證完全無法成立。筆者並無意來論證《春江花月夜》可以「孤篇壓全唐」,只是想藉此個案,指出在論證問題時,遵循常識、常理和邏輯的必要性。
  • 比起張若虛的「孤篇蓋全唐」,其實楊廣的《春江花月夜》也很經典
    隋煬帝能夠登上帝位,自然是有其過人之處的,只不過,那「過」蓋過了「功」,「功」也就被忽視了。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楊廣失敗了,他的「過」被無限放大,歷史,也就由不得他了。
  • 這首詩為何可以「孤篇蓋全唐」
    世人把這首詩稱為「孤篇蓋全唐」。它和其他的詩確實不太一樣,一般詩人寫詩總會寄託一些情感和歷史,但是這首和當時大的歷史背景下沒有多大關係,但是每一句都值得讓人喜歡。裡面真摯的情感和感悟都深深打動著喜歡這首詩的人。沒有多餘的情感贅述,沒有太多的環境壓力,它拋去了繁雜的東西,用最簡單、最乾淨的氣質打動著每一個人,像是潺潺的清澈的小溪一樣,緩緩的流入人的心裏面。
  • 張若虛:他生卒年不詳,僅存兩首詩,卻被譽為「孤篇蓋全唐」!
    從這個意義,和意境格局來看「孤篇蓋全唐」的評價並沒有過譽。唐朝世風兼容並包,柔性的文化。月光,霧靄,水色,白汀等意象,以及換韻的音律性,喚醒的是形象思維,右腦的快感,這些無不在組合另一重宏大玄妙的意境:道學底蘊。道可道,非常道,從人與自然關係升級為人與心靈的關係,即人與道之間的關係處理,把辯理言事導向了向內去體驗,調劑三觀。
  • 唐朝一詩人,產量少,有2首流傳於世,卻孤篇蓋全唐
    但是,在那個年代,還有一個人,他留存的詩很少,僅有2首,但是,有一首詩卻有著「孤篇壓全唐」的盛譽。這首詩叫《春江花月夜》,我記得,我們當時學習這首詩的時候是在高中,在我還沒有完全理解這首詩的意思的時候,我就已經愛上他的,這首詩真的很美。
  • 一輪明月照千古,一首孤篇蓋全唐,這首詩沉寂了1200年才發出光芒
    總有一些明珠,被歷史的長河掩埋其中,張若虛就是其中之一。他一生只留給世人兩首詩篇,他的身世也是撲朔迷離,寥寥數筆之間難以辨別這位詩人的真實面目,但是那一首《春江花月夜》,卻成為了孤篇蓋全唐的佳作。有人說這個名號是否有些太大了?可是這畢竟是古人賦予他的,相信那首詩的精彩絕倫人們也都領略過,雖然那只是一種榮譽性的說法,他也不是唐詩天空中最亮的星,他的故事,他的作品,也仍然值得一讀。
  • 「孤篇蓋全唐」,壓倒唐詩三百首詩作的坎坷之旅!
    在人類的發展中,東西方的藝術家們很多都有一個共同的遭遇——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名揚千古,西方有凡高、卡夫卡,而在我國,張若虛和他的作品《春江花月夜》也頗為相似。這首詩在現代頗為平常,是一首傑作,可誰能想到,這首詩在廣為傳揚之前,卻遭受了近千年的「冷遇」。張若虛是唐朝詩人,歷史上對他的記載非常少,只知道他與張旭、賀知章、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全唐詩》中僅存兩首他的詩,其中一首便是《春江花月夜》。
  • 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的詩,究竟誰的更好
    當然了,張若虛能青史留名,自然多虧了《春江花月夜》,隋煬帝楊廣也有一首《春江花月夜》,時間比張若虛還早,但文學藝術上,楊廣差得多了。但要說楊廣寫得多爛,其實那也不對,相反他這首詩寫得很好,比不少詩人還要出色,我們可以去品讀一下他所寫的《春江花月夜》其一僅僅用了二十個字,就給人們展現了一副春江花月夜的絕美畫卷。
  • 他是「吳中四士」之一,詩僅存2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倒全唐
    前段時間小編在談《陋室銘》的時候,很多網友都提出《春江花月夜》這篇文章,也有很多網友想要小編談一談,今天呢,小編就簡單說說這篇文章和他的作者,這篇文章估計被很多人都已經背誦的滾瓜爛熟了。《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張若虛,這個作者很了不起,他目前留存在世上且能夠找到的文章只有兩首,其中一首也就是《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壓倒全唐,從這裡我們也能夠得出作品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前一段時間有好友和小編聊發表文章這個問題的時候,小編也是這麼和她說的,在於精不在多,如果你能像張若虛這樣,創作出一篇流傳千古舉世聞名的文章那就非常了不起了,而不是在於發表了一篇沉沒與書海一篇
  • 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究竟誰的更好?
    《春江花月夜》為什麼這麼火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當代是如雷貫耳,號稱「孤篇蓋全唐」。加上一眾文人對這首詩在內容上的延伸拓寬的稱讚,好像這個唐詩第一就落實了——既有專家說好,我讀起來又美——難得的個人看法和專家一致,所以這首詩就「名副其實」地被很多人認為「孤篇蓋全唐」了。 其實根本不是一條路子。 美則美矣,思想性和盛唐詩歌比起來,還是有些距離。
  • 詩中的詩|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縱觀全唐,沒有人比他更低調了。相較於,唐朝那些詩仙、詩聖等大詩人來說,詩人張若虛人如其名,像一個不曾真實存在過的人。他僅有兩首詩歌流傳於世,收錄於《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婦孺皆知的傳世佳作,被後人冠以「孤篇橫絕,壓倒全唐」的美譽。世人很難相信,這首詩從唐至元,幾乎沒人提及。
  •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何以「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下面我們來重點說一下張若虛,他作為「吳中四友」之一,所留下的詩集還不及包融的多,《全唐詩》只存兩首,一首是《代答閨夢還》這首名不見經傳,很多詩集裡都沒有它的影子。從此,《春江花月夜》除了「孤篇橫絕」的名聲,還有了「詩中的詩,頂峰的頂峰」的高贊。因此高評,百年來它一直為無數文人所傾倒,屹立在唐詩的巔峰上。張若虛的這首詩究竟有何魅力,被兩代學者歸為巔峰之作呢?
  • 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誰寫得更好?
    每次提及張若虛,人們最先想起的是他的這首唐詩《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被近代學者讚譽為「孤篇蓋大唐」之作,張若虛本人更是因為這首詩吸引了不少為為之傾倒的數萬讀者。細讀此詩,能夠感受到詩歌中清新明媚的自然美景,能夠跟隨作者一起在自然中探索人生哲理,更能夠體會古人的遊子之情。
  • 他的存世詩篇只有兩首,一首默默無聞,一首被稱為「孤篇壓全唐」
    他的存世詩篇只有兩首,一首默默無聞,一首被稱為「孤篇壓全唐」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有著逾越不過的一座高峰,那就是唐詩。要從這五萬多首詩篇中脫穎而出,和這些大詩人一爭高下,有多少能做到,又有多少人因為他們的存在而致使自己的詩只能成為「五萬多首」中的一篇。不過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要在這五萬多首詩篇中分出個一二三出來還是相當不容易的,然而有這麼一首詩卻被許多文學大家譽為「孤篇壓全唐」。這首詩正是《春江花月夜》,許多人對這首詩都耳熟能詳,但對於這首詩的作者張若虛卻並不熟悉。
  • 詩詞3個誤解,絕句一定是律詩,曹雪芹不學格律,孤篇壓全唐
    我這裡說說3種現象,您看看自己有沒有遇到過:第一,絕句一定是近體詩( 格律詩);第二、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林黛玉教香菱學詩的一段話,被人用來作為學詩不需要學格律的證據;第三、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認為「孤篇壓全唐」。
  • 《春江花月夜》賞析並「孤篇壓全唐」質疑
    張若虛一生僅留下兩首詩,卻因這一首詩而「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現在我們先欣賞一下這首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唐】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此詩出自《全唐詩》,屬七言古詩,沿用陳隋樂府舊題,全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意境空明,想像奇特,語言自然雋永,韻律宛轉悠揚,洗淨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共分為九組,每四句一小組,一組三韻,另一組必定轉用另一韻,似九首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