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是一個生卒都不詳的一個詩人的著作,但是這首詩每個人估計都知道。世人把這首詩稱為「孤篇蓋全唐」。它和其他的詩確實不太一樣,一般詩人寫詩總會寄託一些情感和歷史,但是這首和當時大的歷史背景下沒有多大關係,但是每一句都值得讓人喜歡。裡面真摯的情感和感悟都深深打動著喜歡這首詩的人。沒有多餘的情感贅述,沒有太多的環境壓力,它拋去了繁雜的東西,用最簡單、最乾淨的氣質打動著每一個人,像是潺潺的清澈的小溪一樣,緩緩的流入人的心裏面。
詩人在寫詩的時候,往往會在特定的形勢或者情景之下,比如一些詩人被貶,比如家破人亡,比如愛人離去。但是關於這首詩的背景,實在是很少,就連詩人的信息都不全面,這篇「寡淡」的詩歌,又如何蓋的全唐呢?
為什麼那麼多人對其評價很高,也是因為他不單單是寫了很狹窄的一方面,比如愛情、親情或者是動亂,而是將感性和理性充分的融合在了一起,將所有的思緒都揉進了一首詩裡。那些相思之苦,那些宇宙奧妙的深思,誰說這些因素不能摻雜在一首美麗的詩裡面呢?
仔細品味一下,就能感受到天與月的交融,孤獨的身影,夜晚的寂靜,離人的相思,氣氛幽麗又遙遠,所有的沉默、嘆息和安靜都在這首詩裡面。聞一多稱其是「頂峰中的頂峰」,可見其非常高的審美價值。可能有些人就能夠在創作的外面看見另一個外面,既有感情,又有思辨。
而那種可以包容全部的慈悲是很少有文人能夠做到的。就像詩人不說自己等待春風,只說柳樹「待春風」。那種詩裡面的珍重感就是這篇詩裡面的感性。而與此同時,詩人還充斥著對宇宙的思考。也就是唐詩和宋詞之間最大的不同吧。宋朝有特有的那種看這個是那個的意味,在詩裡面,又是另外一個詩的樣子。這也就是這首詩為什麼評價那麼高的原因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