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詩詞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古代十大名曲之一的《春江花月夜》,這首詩一直享有極高的讚譽,號稱孤篇壓全唐。
人們之所以對這首詩有這麼高的評價,是因為它在藝術上的成就非常之高。縱觀這首詩,不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都達到了唐詩的一流水平,這也是大家都熟知,而且公認的。
然而有這樣一首詩,它雖然不太出名,但是論藝術成就,卻絲毫不亞於《春江花月夜》。在詩歌的海洋裡,它就像是一顆滄海遺珠,在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欣賞和讚嘆!
說了這麼多,這到底是怎樣的一首詩呢?就讓我們來一起,來欣賞這顆滄海遺珠!
《江樓有感》
唐·趙嘏
獨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
只看這首詩的名字《江樓有感》,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是一首以景抒情的詩。正所謂借景抒情,睹物思人,這乃是古代詩人寫詩的慣用手法。
我們先來看這首詩的第一句,獨上江樓思悄然。看到這句詩,詩詞君最先想到的就是晏殊的名句,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和這句詩,簡直是異曲同工之妙。
詩詞君認為,當時應該是這樣的一個場景。詩人獨自登上江邊的高樓,在夜空中極目遠眺,思緒也隨著目光飄向遠方,心中的思念也開始悄然蔓延。
詩人在第二句中寫到,月光如水水如天。詩詞君認為,這應該是詩人登上江樓之後,所能看到的風景。
讓我們來想像一下當時的景象,站在高樓之上,正好看到明月照著高樓。白茫茫的月光似清水從天而降,詩人的目光也隨著月光而下。看到一望無際的的江面,和緩緩流動的江水,目光所及,直到水天相接處。
在看水中的明月,和天上的明月一般無二。這一江碧水,似乎就是那一片青天,因為它們都承載著一輪明月,讓人感覺亦真亦幻。這句詩中的夢幻之感,和《春江花月夜》那首詩中朦朧之美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到了第三句,詩人開始回憶往事,同來玩月人何在。詩詞君覺得這一句加上一個問號,應該更加貼切,同來玩月人何在?這樣的語氣,更能體現出詩人對山長水闊物是人非的嘆息,和對時光一去不回的無可奈何。
這一句在嘆息時光的同時,也和第一句詩中的思悄然三個字形成呼應,以前文來當做鋪墊,以後文來抒發感情。在短短二十幾個字中,能夠安排到如此巧妙,詩人實在是文採超絕!
最後一句,風景依稀似去年。這句詩營造了一種時空重疊之感,身在此時,心在當年,風景依舊,故人不在。
看著眼前的景物,依然是舊時的模樣,昔日的歡聲笑語還在耳邊縈繞,去年一同賞月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只是歲月不肯停留,轉眼之間就剩下詩人自己獨身一人,再次登臨這座望江樓上。
詩詞君認為,這首詩寫得非常好,可是它究竟好在哪裡呢?我們就來簡單的分析一下,它的好大概有這兩點。
第一點,這首詩的語言足夠優美。
這一點我們從詩中德幾處用詞上,就能夠感受得到。比如第一句中的「獨」字和「悄然」一詞,就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瞬間營造出了一種孤獨寂寞的氣氛。
還有「月光如水水如天」這一句,整句詩渾然若天成,密切不可分。在這句詩裡每一個字都用的恰到好處,只要改上一個字,就會失去這種妙不可言的韻味。
第二點,這首詩情景交融非常完美。
這一點我們需要從整首詩上來看。在開頭處,詩人用獨上江樓來引出思緒,為下文的抒情埋下伏筆。接下來,詩人著重描寫了月光和江水,加上自己直觀的感受,用十分巧妙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如夢如幻的畫卷。
到了最後兩句,也是最能體現情景交融的兩句。詩人把心中的情,和眼前的景,進行了非常完美的融合。今夜的情依舊是昔日的情,今夜的風景也還是當年的風景,只是缺少了故人,留下了詩人!當真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雖然這首詩的藝術高度,堪比《春江花月夜》,但是這首詩的作者趙嘏,卻不太出名,更沒能像張若虛那樣以孤篇壓倒全唐。因此才使得《江樓有感》這篇佳作明珠蒙塵,沒能在當時的文壇上,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還請各位讀者朋友留下您的見解,詩詞君會在第一時間回復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