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有這樣一位詩人,《全唐詩》只記錄了他兩首詩作,文史學家甚至連他的生卒年都只能說個大概,對他的生平我們也知之甚少。但他卻能躋身千年文壇最有名氣的詩人行列,他就是張若虛。那首讓他一詩成名的作品,就是《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的「孤篇壓全唐」之稱,傳了不少年了。當然,現在多數人都知道,這種說法是後人從清末王闓運的詩評中提煉出來的。人家的原話是「張若虛《春江花月》,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後來聞一多先生又贊它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於是這「孤篇壓全唐」之說,就這麼流傳了下來。
一篇詩作,被冠以這樣的名字,被大家津津樂道,本身就足以說明它寫得有多好。但近些年,一直有人認為這種說法極不靠譜,認為這首詩被嚴重高估了,於是很多人不服這種說法。本期我們來說一說這個問題。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中華書局出的一本《唐詩排行榜》。這書的作者是王兆鵬等人,書出版於2011年。唐詩集雖多,但因為有「文無第一」之說,哪怕是《唐詩三百首》,也並沒有給作品排名。所以這次現代人給唐詩排名,作者自然不會傻到自己在那兒賞析哪首詩更有水平了,如果真這樣做了,那分明就是找罵了。
因此,這本書便找了一些看上去十分有說服力的數據來說話。首先,他們定了以下幾個指標:古代選本中收錄的次數、現代選本中收錄的次數、歷代評點次數、關於此詩的論文篇數、文學史中提到它的次數、現代網絡熱度等。這些指標中的數據,他們都一一統計出來,然後計算此詩的得分。最後每首詩就得到一個綜合分,這個分就是他們做此排行榜的依據。
為了統計這份數據,王兆鵬教授和他的學生們,前前後後共花了17年時間。得出的結果,大概跟大家說一下:《黃鶴樓》第一,第二和第三分別是《送元二使安西》和王之渙的《涼州詞》。《楓橋夜泊》在12,很多人推為七律第一的《登高》在15。而今天咱們說的這首《春江花月夜》的排名令不少朋友接受不了的,它排在了38名,連前30都沒進得了。
筆者仔細看了一下《春江花月夜》的各項指數,它吃虧之處在於歷代點評數上。其它詩作的,比如《黃鶴樓》的點評數,是它的4倍。
這套唐詩排行榜的排名,雖然花了大量的時間,也做了大量的統計,但畢竟也只是給大家提供了幾個維度。一首詩寫得好不好,只看數據顯然是不夠的,咱們更得看裡子。然而1000個人心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我覺得寫得好,別人覺得寫得好,若只是無理由地爭論,顯然就沒什麼意思了。所以咱們還是來看看不服這「孤篇壓全唐」之說的人,到底在質疑什麼?我們才能明白。
他們質疑的是詩中大量意象堆砌,讀來有些繁複。《春江花月夜》其實在唐朝的時候並沒有名氣,直到明朝時才被大家所重視,原因就在於唐代自初唐四傑以後,大家寫文章就已經不太願意像早前的辭賦一樣,將大量意象放在一起。當年李白曾寫過一首《峨眉山月歌》,全詩為: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詩是一首好詩,但全詩關於水的描述有好幾次,地名也有好幾處,因此被稱為一首犯了詩忌的作品。《藝圃擷餘》對此詩的評價是:「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固多、拈出亦見精嚴」。雖然不少文人誇詩仙寫得不錯,但卻並不建議大家學習。可見,唐代時起大家對同一意象反覆吟誦這件事,就不太感冒。
而這篇《春江花月夜》,寫花、寫月、寫水的句子,確實太多了,而且在意象上也基本差不多。所以不管它的辭藻有多華麗,唐、宋名家都不太看得上它。
那麼為什麼到了明、清時,這種文體又突然很受歡迎了呢?這其實就是一個詩壇風向的指變。明清時,小說開始流行,風花雪月的愛情故事,浪漫的志怪小說,讓當時的文人更加追求文字之美。於是《春江花月夜》的被推崇就完全在情理之中了。
理解了這些,我們就明白很多人對《春江花月夜》質疑的原因。其實對於這一點,筆者個人的觀點是,品詩是每個人見仁見智的事。李白和杜甫的真愛粉們,覺得自己偶像的作品遠勝此詩,完全沒有任何問題。而且事實上,從張若虛此詩我們也能看出,對一首詩的喜好往往是隨著時間在變化著的。不管「孤篇蓋全唐」之說,是否說得過去,不可否認的是此詩已經成為了一首千古名作,至少多數文人都沒這個水平寫出來。對此事,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