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面對喪失時,將憤怒轉向自己,就會出現抑鬱。 ——弗洛伊德
莉莉生活在一個缺少愛的家庭中,當她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母親就告訴她,當年懷她的時候,母親已經結婚了,不幸的是,婚姻不令人滿意,她母親常想,如果沒有懷孕,生活或許將會是另外一種情形。
她經常說,如果不是因為你,我已經幹了哪些哪些事情。莉莉感到母親認為是自己拽了後腿,這沒有引起莉莉的憤怒,卻引發了她強烈的內疚感。
當母親暗示有離家出走的念頭時,幼小的莉莉會將其視為母親要拋棄她的警報。她逐漸形成了這樣的觀念:「我是個令人討厭的廢物,常常影響他人做他們喜歡的事,人們不喜歡我呆在他們周圍,我千萬不能做那些令他們討厭的事,因為他們隨時都可能離開我。」
這些基本觀念影響了她一生,每當衝突發生時,她就會感到焦慮,認為「或許我是個沒人喜歡的人」「我要讓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
一旦她覺得自己拒絕了別人,或使他人不快,她就會感到內疚。
結果,她發現自己很難自信起來,心裡還會經常尋找證據證明自己是他人的負擔。當她與多年的男友分手後,她想,「沒有人真正需要我,我是個廢物,是個不討人喜歡的人」。
其實這些觀念背後還隱藏著另外一些心理,潛藏著巨大的憤怒。經常性地屈從於他人(使自己服從於他人的需要)會導致不公平感。畢竟,莉莉沒有主動要求自己出生,為什麼她必須做那些滿足別人需要的事情呢?為什麼她如此不討人喜歡呢?
當然,她認為,自己一旦自信起來,就會面臨被拋棄的危險。因此,這些憤怒的觀念和想法不得不被「壓抑」和「避免」。她覺得,既然母親為她盡了全力,她就沒有權利向母親發怒。否則,自己就是一個壞人,一個背叛者。
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父母,他們不善於應付挫折,他們罵孩子,或者拿孩子出氣,這對於兒童而言其實是極為痛苦的。因為他們很難認識到自己挨批評是因為父母的挫折耐受性低,他們常常責備自己,認為自己真的很沒用。
有的父母不喜歡給孩子身體上的愛撫,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樣做,或者為此感到尷尬。更令人遺憾的是,至今仍有些父母認為,給孩子身體愛撫,尤其對於男孩,會使他們變得女裡女氣。許多抑鬱症患者回憶道,他們早年的生活都缺乏一種愛,有時父母甚至很粗暴的對待他們。
心靈密友app的諮詢師建議,先閉上眼睛思考下自己:你早年形成且至今仍然保留的價值觀有哪些?你要重新審視它們,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有害的?拋棄那些對你不利的價值觀。如果別人曾經對你非常粗暴,記住,那不是你的錯。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可能將父母的的行為看作是他們的問題。相反,我們會認為,他們這樣對我們肯定是我們自己的過錯,肯定是我們某些地方做得不對,以至於父母如此對待我們。父母對我們的苛責使我們學會了苛責自己。
但是現在,我們應當通過了解、領悟、個人的努力以及心靈密友諮詢師的幫助,去改變這些習慣,去學會愛自己。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然後一點一點的做出改變,就一定可以走出過去的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