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國土資源檔案:一、山海經與山海圖的關係

2020-12-14 邊庭雪飛舞

年輕讀者們都是怎麼知道《山海經》的呢?

大多數八零後九零後對《山海經》的第一印象,源自魯迅一篇名為《阿長與山海經》的散文。這篇文章曾收錄於初中課本,無數青蔥少年藉助先生妙筆,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對上古文化的啟蒙。零零後與《山海經》的初次接觸,大多緣於遊戲或網站。時代更替,網絡成功取代書籍,成為青少年獲取信息的首要渠道。

《阿長與山海經》課文插圖
魯迅先生

《山海經》作為中國神話寶庫,在網絡時代搖身一變,成為炙手可熱的國民大IP,近年來頗受各方重視,經過不斷深度開發,可謂大放異彩。各類自媒體揭秘山海經的文章層出不窮,網絡小說以山海經為背景者數不勝數,除此之外,其他類型文創產品,從漫畫到動畫改編,從有聲讀物到影視劇,再到遊戲開發,整個產業鏈中但凡涉及傳統神話,必有山海經元素,其身影幾乎無處不在。當代青少年受制於忙碌的學業,許多人從未看過原著,但透過日常接觸的遊戲與電視劇,使得「斷首刑天」和「青丘九尾狐」這些書中知名形象,在年輕人當中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動漫、遊戲裡人氣火爆的九尾狐

《山海經》原著及其相關文創產品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原著為不同的產品增光添彩,反過來,優質的產品也在知名度提升與受眾拓展等方面反哺於原著。新讀者越來越多,他們看過漫畫,打完遊戲之餘,會抱著強烈的好奇心,將目光紛紛投向書中光怪陸離的世界。抱著一探究竟的想法,興高採烈買來原著,讀過幾頁之後發現根本無法繼續,因為實在有點看不懂。潦草地翻上幾頁,瞟一眼插圖,就當看過了,之後放回書架長灰,過不了多久甚至忘記買過這本書。以上情景應該是絕大多數新讀者直面《山海經》原著時的常態。

只買書不看書是大多數現代人的常態

許多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都出自此書,比如精衛填海和夸父逐日,但不論自己身邊或者網上,你會發現通讀原文的人寥寥無幾。太多讀者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人人都說《山海經》難讀難懂,紛紛冠以「天書」之名,並且斷定,只有專業學者或高智商人群才能勉強看懂,普通人絕對不能湊這個熱鬧。

俗話說三人成虎,不管傳言是否屬實,但它已然對《山海經》的傳播造成嚴重阻礙。聽到如此風評,難免令新讀者望而卻步。而小部分老讀者,卻出於自私心理,極力為負面傳言推波助瀾。他們以神秘文化研究者自居,圈地自娛的同時滋生出莫名優越感,面對新讀者的困惑,要麼故作高深,要麼含糊其辭,力求拒人於千裡之外,仿佛《山海經》是其私有財產,外人只配在門外張望,碰不得也摸不得。

對於從未接觸過原著的新人來說,《山海經》有那麼難嗎?答案是絕沒傳說中那麼難,更不會誇張到智商媲美愛因斯坦才能看懂的地步。

只要方法得當,山海經並沒那麼難懂

《山海經》原文三萬多字,以先秦特色古文寫成,文辭古奧艱難晦澀,語言風格與用詞習慣均與後世古文迥然有別。內容上包羅萬象,涵蓋地理、天文、動物、植物、礦產、藥物、宗教、民族、民俗、歷史等領域,保存了大量原始神話資料,完整記述了初民對世界的綜合認知,是研究上古文明的絕佳材料。結構上分為山經與海經兩部分,前者即《五藏山經》,主要記載山川地理與物產分布;後者包括《海外經》、《海內經》和《大荒經》,主要記錄異國風俗與奇聞傳說。 我們可以簡單總結為:山經紀物產,海經紀人事。

山海經清代古本

現代人並非自小接受文言文教育,覺得古文尤其是先秦古文難懂再正常不過。閱讀理解有困難,直接阻礙讀者消化吸收原文精髓。解決方法有兩種,一是刻苦鑽研文言文,這種方法費時費力,對大多數愛好者來說不現實。二是走捷徑,直接買文白對照版本,或乾脆買白話文版本,閱讀難題自然迎刃而解。

選好適宜版本通讀完全文,新的疑惑又出現了。《山海經》這本奇書,洋洋灑灑數萬字,內容卻荒誕不經真偽難辨,有人當它是痴人說夢,有人當它是上古信史,兩種極端認知之間,誰也說不清這本書的主題是什麼,性質是什麼,功能又是什麼,以及為什麼這本書會橫空出世。說得好聽點叫「上古百科全書」,說難聽點就是一盤「上古大雜燴」。

其實這種困惑由來已久。如何對《山海經》進行圖書分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難題。

司馬遷治學態度非常嚴謹

古代讀書人信奉「子不語怪力亂神」,《山海經》由於時常出沒其中的荒誕鬼神,始終入不了儒家學者的法眼,在通行的經史子集圖書分類中缺乏一席之地。現代學科體系也無法使其對號入座,說它是地理書、歷史書或者神話書都行,認為它是民俗書、藥學書、文學書或哲學書,也勉強說得過去。

五藏山經結構示意圖

《山海經》乍看起來最像地理手冊,尤其是《五藏山經》部分,嚴格遵照南西北東中的空間順序,不厭其煩地羅列出山脈走向,河流分布、地形地貌、物產資源、族群分布等,並且跟現代地圖一樣自帶比例尺,每座相鄰山脈之間都有準確的方位描述和裡程間隔。

現摘引《五藏山經·南山經》中一段為例,帶大家看看華夏先民眼中的世界。

南山之首曰鵲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飢。有木焉,其狀如榖(gǔ)而黑理,其華(huā)四照,其名曰迷榖(gǔ),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y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xīng)狌(xing),食之善走。麗幾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jiǎ)疾。

本人繪製的招搖山復原圖

白話意為:南方首列山系叫做鵲山山脈。這條山脈的第一座山叫招搖山,屹立在西海岸邊,山上生長著許多桂樹,蘊藏著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中有一種草,形狀像韭菜卻開著青紫色的花朵,名叫祝餘,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飢餓。山中有一種樹,形狀像構樹表面是黑色的紋理,它的花朵發出光芒照耀四方,名稱叫迷穀,人佩帶它在身上就不會迷失方向。山中還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猿猴但長著一雙白色的耳朵,既能匍伏爬行,又能像人一樣直立行走,名稱是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使人走得飛快。麗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往西流入大海,水中有許多叫做育沛的東西,人佩帶它在身上就不會生蠱脹病。

通過這段文字,我們能粗略得知招搖山的物產分布情況,細究起來又會蹦出無數疑問,這祝餘花和迷穀樹究竟長什麼樣子,現實世界裡有對應的植物嗎?中國西邊全是大山,那西海又是從哪冒出來的?今天我們還能不能找到招搖山和鵲山的具體位置?文中提到的狌狌和今天猩猩的發音一模一樣,二者是同一物種嗎?

山海經裡的狌狌原型其實是滇金絲猴

遺憾的是,光憑原文描述,這些疑惑永遠無法得到解答。文字是口語的書面轉化,作為聽覺語言的一種再現形式,在信息傳播可信度與完整度上存在天然劣勢,用它還原出來的有用信息極其有限。今天我們想真實完整地記錄某一事物,最好的方法是拍視頻,其次是拍照片,最後才是用文字。三者所包含信息量依次遞減,越往後「失真」程度越高。

試試用山海經的文字風格描述一下羊駝

比如南美洲的代表生物羊駝,我們想把它介紹給一位從未見過這種動物的朋友,最佳方案自然是找一段紀錄片播放給他看,看完之後朋友自然知道羊駝長什麼樣子發出何種叫聲。找不到紀錄片或者視頻,給他看照片也行,這樣他也能知道羊駝的長相,但卻難以想像羊駝的聲音。如果只能用文字描述,你只好說:「羊駝啊,頭似駱駝,鼻梁隆起,兩耳豎立,脖頸細長,沒有駝峰。身體形似綿羊,毛髮細長而捲曲,尾巴很短。」就憑這幾句話,誰也弄不清羊駝究竟長什麼樣。

綜上所述,文字表達的天然劣勢,導致信息傳遞失真與畸變,才是山海經難懂的根本原因。原文就像流水帳,粗略記下各地有什麼物產,又由於文言文惜墨如金的特性,對物產特徵僅僅輕描淡寫,讀者無法僅憑寥寥數語還原出它們的真實面貌。之所以造成這種遺憾,既有文字傳達信息的天然劣勢使然,也與現行《山海經》內容不完整有關。原來《山海經》的原始版本,除了現行粗略的文字部分,還包括承載更多精密信息的圖形部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山海圖》。《山海圖》就像一幅巨型拼圖,而《山海經》就是與其搭配的簡略說明書,今人只見說明書,拼圖全部遺失,難免覺得語焉不詳。

《山海經》是遠古人類認識自然與社會的集大成之作,它的成書經歷數千年的漫長過程,由最初的口頭傳說到圖畫,再由圖畫到文字,最終定稿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歷史上《山海圖》與《山海經》曾是一套完整的有機體,後來因為天災人禍,《山海圖》徹底失傳,只有《山海經》文本倖存下來,並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國古代書籍往往有圖有文,圖文並列,相互補充與配合。這一古老傳統由來已久,相傳始於堯舜時代,所謂「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唐代學者「左圖右史」沿襲此意,流變至今則有了圖書館的稱謂,然而後世之圖,又有「圖像」、「謀劃」之意,「圖畫天地,品類群生」。圖與形象化的畫、像逐漸貼近而與作為文字載體的書分流。

在文字出現以前,圖像和語言信息傳播的兩大主要手段。圖像和語言的相互配合,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是記錄自然與歷史最佳的選擇。隨著時間流逝,過去的語言或湮滅或演變,早已難尋蹤影,而圖像卻可以不加修改地保存下來,忠實地反映出曾經的風雲變幻。正如西晉學者陸機所言:宣物莫大於言,存形莫善於畫。

進入文字時代,語言這種諸多缺陷的信息記錄手段,得以由聽覺轉化為更完美的視覺信息。跟語言相比,文字更穩固,生命力更強大,使得歷史與文化的傳承不再依賴於脆弱的口耳相傳。跟圖形相比,文字更精煉,還能表達感官之外的抽象思維,只藉助少量物理載體便可傳達數倍於圖像的豐富信息。文字發明之後,人類逐漸由蒙昧走向文明,在此過程中,圖像在信息傳遞領域退居次席,作為文字的補充與輔助而存在。

秉承左圖右史觀念的古人,非常重視地理空間對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北宋史學家鄭樵在其著作《通志略》中這樣總結道:「見書不見圖,聞其聲不見其形;見圖不見書,見其人不聞其語。後之學者,離圖即書,尚詞務說,故人亦難為學,學亦難為功。」圖文兼備,讀史時便能穿越古今,以俯瞰萬物的上帝視角,觀察古人舉動、瀏覽族群變遷。天險要塞、關隘城郭、水陸交通盡收眼底,據此化身王侯將相,決斷內政,復盤戰爭及左右外交,歷史宛如一場清晰的電影。有文無圖,則豐滿的歷史立即萎縮成一堆枯燥的地名人名,毫無樂趣可言。

陶淵明畫像

一千五百多年前,晉代詩人陶淵明寫過許多讀山海經的詩篇,其中就有「流觀山海圖」之類的句子。同一朝代,郭璞為山海經所做註解中也大量出現「圖亦做牛形」、「在畏獸畫中」、「今圖做赤鳥」等字句。這兩個證據表明至少在晉代《山海圖》依然在流傳,只是不知何時失傳了。

在原文中也能找出《山海圖》存在的證據。尤其是海經部分,述圖痕跡比比皆是。比如寫讙頭國的這段:「讙頭國在其南,其為人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魚。」意思是說讙頭國居民長著一張鳥嘴,背上還有一對翅膀,正在那捕魚。這裡的「方」字相當於英語裡的現在進行時,表示「正在做某件事」。這種文字風格像不像小學生看圖說話?山海經作者先看到讙頭國的圖畫,然後配合圖畫進行文字說明,於是才出現這種記述人物一舉一動的詞語。

再比如寫奢比之屍的這段:奢比之屍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一群作者看到獸神人面耳朵上戴青蛇的形象,便不加修飾地記錄了下來,因為圖形旁邊沒有文字注釋,所以無法確定圖中人物的真實身份。一撥人覺得很像傳說中的奢比之屍,但另一個撥人覺得更像肝榆之屍,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只好把兩種推斷都記錄下來。

奢比屍

相較而言,《山經》的述圖痕跡隱藏極深,只有在深入研究其色彩體系之後才能發現些許端倪。《五藏山經》裡提到的色彩極為單調,一共也才赤、青、黃、白、黑五種。今天我們談到紅色,至少有大紅、粉紅、品紅、桃紅、棗紅等多種細分,說到藍色,也有靛藍、蔚藍、寶藍、碧藍、黛藍等諸多品種。為什麼五彩斑斕的自然,作者僅用五種顏色就概況了?聯繫歷史文化背景,許多研究者將其解釋為:古人由於詞彙量匱乏,色彩分類不如後世那般細緻,並且每種都有對應漢字。上古一個字可以代表多種相近顏色。比如無論哪一種紅,都泛稱為赤,而所有藍、綠色都統稱為青。這樣一來,就完成了自然色彩的粗略分類。

這種看似合理的解釋並不符合事實。經過袁珂等多位學者研究證實,《五藏山經》大約成書於戰國中年。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人對顏色的認知已經極為豐富,遠遠不止經中五種。《韓非子》中提到紫色:「齊桓公好衣紫,國人皆好服之,致五素不得一紫」。屈原《橘頌》提到綠色:「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顏色細分種類,也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多。比如紅色,就分出朱(正紅色:朱衣冠,執朱弓,挾朱矢。——《墨子·明鬼下》)、紅(粉紅色:紅紫不以為褻服。——《論語·鄉黨》 )、纁(淺紅色:厥篚元纁璣組。——《書·禹貢》 )、紺(暗紅色:君子不以紺緅飾。——《論語》)等多種。藍色也有細分,正藍色稱「青」,淺藍色為「藍」,《爾雅·釋鳥》:「秋鳸竊藍」。荀子在《勸學》中解釋了這樣分類的理由:「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青指靛青,一種非常鮮豔的藍色染料,藍指藍草,靛青這種染料是從藍草從提取出來的,但是顏色比藍草更深。

除了文獻記載,出土文物也能證實春秋戰國時期顏色辨別與利用的高度發達。戰國楚墓中發現的絲質服飾,包括繡羅單衣、繡娟單衣、錦面綿衣等十幾種,紋樣清晰色澤鮮豔,其中有一件羅紗單衣,以皂色為底,用朱紅、金黃、銀灰以及黑色絲線繡出龍鳳形象,圖案造型自然,色彩絢麗精細,稱得上藝術精品。出土的漆器,既有日常器物,也有兵器和樂器,絕大多數以黑色為底,紅色描繪花紋,輔之多種裝飾彩繪,有大紅、桔紅、土黃、天藍、翠綠、棕褐、金、銀、銀灰等超過十種顏色。

影視劇中復原的戰國服飾

《南山經》中記錄了一種名為祝餘的草藥,經多位學者考證其原型為韭科植物麥冬。麥冬開花為淡紫色或紫紅色,而原文卻形容為「青華」,即藍色花朵。經過上述分析,我們知道「紫」字出現早於山經成書的年代,應該描述成「紫華」才更合理,為什麼山經作者有「紫」字卻棄而不用呢?

開花的麥冬

最合理的解釋,應該是這樣的:《五藏山經》中的動植物,並非作者親眼所見,之所以能夠敘述出來,是因為他面前擺著一幅繪有此類形象的圖畫,繪製時的顏料只有赤、青、黃、白、黑五種,山經作者對著這幅圖,將所見內容用文字如實地記錄下來,便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山經。

如果追求省時省力,大可只選黑白兩色,如果追求生動寫實,理應選擇更多色彩。為什麼繪圖者不偏不倚,恰恰選擇這五種呢?

這種選擇應該與中國傳統的五行崇拜有關,是古代天人感應思想下的產物。

大地上的一切皆合乎五行

五行二字最早出自《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赤、青、黃、白、黑作為五行的代表顏色,在天上對應五星:熒惑(火星)、歲星(木星)、鎮星(土星)、太白(金星)、辰星(水星);在地上對應五方:南、東、中央、西、北;在時節對應四季:夏、春、年中、秋、冬。

五行運轉構成宇宙基本規律,天地萬物都合乎五行之性,在上天意志影響下有條不紊地運行。人作為自然的一份子,與天地萬物渾然一體,五行思想也順理成章地滲入古代人事的方方面面。

醫學方面,人體五臟各有五行歸屬:心為火、肝為木、脾為土,肺為金,腎為水。禮儀方面,五行之色為「正色」,是天子禮器的標準用色。《禮記》與《呂氏春秋》中記載,天子在四季的祭祀環節中,都必須按照五行標準,配用相應顏色的馬匹、旗幟、禮服與玉器。信仰方面,五方各有天帝,東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黃帝、西方白帝與北方黑帝,他們各配一位佐神,共同管理一方天界,五位佐神分別是東方木神句芒、南方火神祝融、中央土神后土、西方金神蓐收與北方水神玄冥。《山海經》中對這五位均有記載,《海內經》與《大荒北經》簡要介紹了后土的家世,《海外經》則收錄了蓐收、玄冥、祝融、句芒四位佐神乘龍巡遊的事跡。

《五藏山經》以恢弘開闊的視野,俯瞰五方之山,洞察八方之海,梳理天下山川地理與物產民俗,使其凝結為一個井然有序的整體。南西北東中的空間模式嚴格遵循五行思想,在同一思想體系下,不論表達形式如何,其內在邏輯思維必然趨於一致,故而五方空間的圖景描繪也應當符合五行規律,作者繪製圖形時選用代表五方的五行正色,這樣才能實現色彩運用與空間排布在五行思維下的協調統一,於是以描繪自然為主的山經,便從頭到尾僅有赤、青、黃、白、黑五種顏色。

當代大部分學者認為:《山海經》的母本可能有圖,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據圖為文(先有圖後有文)的書,古圖佚失了,文字卻流傳了下來,這就是我們所見到的《山海經》。

想讀懂山海經,必須藉助山海圖,然而山海圖已經失傳。想復原山海圖,必須讀懂山海經,然而山海經迷霧重重。古圖不存,經文晦澀,誰能打破這個死循環?

山海圖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它為何會失傳?我們還有機會復原它嗎?

下篇文章再為您繼續解讀。

相關焦點

  • 《山海經》與《山海圖》,與禹鑄九鼎關係匪淺?
    在夏商周秦漢時期,所謂的「圖書」包含兩個方面,即「圖畫」和解釋圖畫的「文字」。其中有關山川鬼怪的文獻,大多是「圖」與「書」結合的「圖書」。像今天為大家所熟悉的《山海經》,其實是《山海圖》的文字說明書。只可惜魏晉以後,《山海圖》就丟失了,只有「書」的部分流傳至今。簡而言之,是本地圖說明書。有學者認為,《山海圖》中包含有大禹鑄「九鼎」,而《山海經》中包含有夏代鑄在青銅器上的有關山川神靈的圖像。
  • 大禹鑄九鼎,九鼎之上真有詮釋奇書《山海經》的《山海圖》嗎?
    一般來說,大禹不算夏朝的第一位皇帝,畢竟在大禹治國時期,理論上還屬於禪讓制,傳賢不傳子的,為了方便管理天下,大禹一改前幾任王對天下的規劃,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直到其子夏啟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
  • 《山海圖》是電視節目!
    人們可以圍坐在一起,從不同方位觀賞,有字幕、有聲音、有彩色圖像,這可不是一般的圖畫,而是智能電視節目《山海圖》,所以寫《山海經》的人一清二楚地知道那些動物是發出什麼叫聲,毛皮是什麼顏色。寫《山海經》的人也實事求是的講:「《山海圖》錄於鼎上!得到了鼎就相當於得到了全天下的寶藏。」後來的人爭奪的並不是鼎,而是鼎上記錄的寶藏,鼎之所以成為國之重器,是因為上面的信息(數據)值錢!
  • 夏商周時期的中原與周邊
    與會專家圍繞夏商周時期中原與周邊關係、鄭州商城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等課題,進行了深入研討,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和意見。 一、中原與周邊——夏商周考古學研究的時空體系     (一)夏商周考古學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學術界對夏商周時期的年代框架、社會結構、中原地區與周邊地區文化關係等研究日益深入
  • 中國第一奇書《山海經》裡暗藏的歷史真相
    其中「中原人士」之說觀點,一說為周人,一說為齊人,一說為楚人;而「海外人士」則涉及古印度人、埃及人和巴比倫人等等。《山海經》一書的書名,最早見於司馬遷《史記·大宛傳》:「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也。」這表明司馬遷讀過《山海經》,遺憾的是他沒有讀懂《山海經》「怪物」的內涵為古社會之部落圖騰而「不敢言也」。
  • 夏商周朝代極可能是星際文明時代,九天攬月甲骨文含義是什麼?
    (攬 一作:覽;明月 一作: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銷愁 一作:消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 嫦娥五號九天攬月,全球矚目。
  • 市國土資源局系統檔案工作目標管理等級晉升省特級
    近日,市檔案局下發了《孝感市檔案局關於確認2017年度市直機關、企業科技事業單位檔案工作目標管理等級的函》,確認孝感市國土資源局(包括11各直屬單位和城區4個基層所)通過檔案工作目標管理等級晉升省特級考評。
  • 傳藏有上古仙境《山海圖》在大禹九鼎之中?九鼎為何又神秘消失?
    《山海經》這部奇書,至今都是個迷,有人說它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志怪小說,有的人說它是一部記載先秦時期的地理人文的書籍,更有一些搞怪的人說,它是一部美食養生的菜譜,還有人說,其實這是普通人讀不懂的一部巫書。放下這些且不談,從《山海經》方向談一談,據傳《山海經》一書初成的時候,為了方便讀者的認知,還有配圖《山海圖》,後大禹治水成功,用當時堪比黃金存在的,很是稀有的青銅鑄造了九尊青銅鼎,九尊青銅鼎很是精美,分別代表著兗,青,徐,豫,幽,
  • 「山海經圖」與《山海經》成書問題
    文|晁福林原文載《歷史與社會文摘》2016年第2期,注釋從略。>   「山海經圖」與《山海經》校定本的關係 劉歆《上山海經表》說,當時整理《山海經》的圖書資料時,「校《山海經》凡三十二篇,今定為一十八篇」,這十八篇,可以稱為「校定本」。
  • 夏商周非天下王朝 統治限於文化領域
    平勢說傳統觀念認為夏商周三代曾經都是統治天下的王朝不符合事實,是後世的虛構。夏商周三代王朝統治的疆土只能算是一個文化地域而已。支撐這一官吏統治制度的是文書行政制度,而文書行政制度的背後則是作為法律制度的律令制度(之後不斷得到完善)。秦始皇將秦律施行於天下,在唯一的皇帝、即唯一的中央政權之下開始了官吏統治制度。秦始皇的這一統一舉措與文化地域之間的關係,並沒有太多人注意到。由於這一關係被忽視,導致了歷史觀開始出現扭曲。
  • 夏商周時期珍貴文物在香港展出
    夏商周時期珍貴文物在香港展出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14日 00:2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香港2月13日電(記者 朱華穎)造型浪漫的青銅神獸,紋飾華美的「司母辛」四足銅觥,色彩豔麗的七璜組玉佩……來自河南省的118件(套)夏商周時期珍貴文物,13日起以「禮樂之邦」為主題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香港市民將在未來3個月內一睹上古中華文化的風採。
  • 《山海經》作者是誰?上帝視角的記載,讓人懷疑他並非凡人
    《山海經》在我國的歷史上是一部志怪奇書,本來的我們一眼看去,並沒有什麼的,但是如果仔細品味一下的話,你會發現,其實這《山海經
  • 2000年11月9日 《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
    經過200多名老中青專家學者5年的努力,上溯中國文明起源,下啟中國文明走向的夏商周三代終於有了較為明確的年代學標尺。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國的歷史紀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彌補了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缺憾。
  • 《山海經》中的狍鴞和饕餮究竟有何關係?是同一種嗎?
    然後我又仔細查找了一下,漢代以後的書籍,找到了UP主這段關於饕餮的引文出自何處,北宋《太平御覽·隴塞及海外諸山》中云:《山海經》曰:鉤吾山,其上多金,其下多銅。有獸焉,羊身人面,而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豸包鴞,食人。---為物貪婪,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像在夏後鼎。《左傳》所謂饕餮也。
  • 一塌壺荼軼史第一回——夏商周:一杯茶的血統之爭
    夏商周--一杯茶的血統之爭夏、商和西周三個朝代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半信史時代,就是說這段歷史中夾雜著很多剪不斷理還亂的傳說和神話故事,所以我們只能相信一半。三個王朝據說都有著純正的華夏族血統:夏王朝是黃帝的第四代孫,顓頊帝的曾孫大禹建立的。
  • 新書推介|《銅陵師姑墩——夏商周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
    銅陵師姑墩——夏商周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內容簡介師姑墩遺址位於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鐘鳴鎮,北距長江10千米,所處地帶為長江南岸衝積平原邊緣一個面積較小的盆地師姑墩遺址南面數千米的山區即為長江下遊最大的銅礦帶,自商周時期以來那裡一直是採、冶、鑄銅的資源重地。師姑墩遺址為典型的墩形遺址,呈橢圓形,北高南低,高1~3米,面積約7500平方米。因寧(南京)—安(安慶)、合(肥)—福(州)鐵路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0年3~8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 夏商周並非一家獨大,當時還有一個大國延續千餘年,都城在江蘇
    秦朝在後人眼中是歷史上第一個實現了大一統的王朝,秦朝之前的夏商周,同樣被稱作為另一個朝代,但這些朝代,卻沒有實現統一中央集權制度。夏朝和商朝也形成了奴隸制度,享受著中原最肥沃的土地,但是這樣的朝代也沒有堅持多久,國土面積和現在的中國相比也就是彈丸之地。 人們過多的關注夏商周,會誤以為在秦朝之前,中國的土地上只有這三個朝代,這三個國家。實際上這三個朝代指的是華夏族的文明演變,在遠古時期,這片土地上一共有三個大部落,除了華夏還有東夷、苗蠻。
  • 山東博物館部分史前、夏商周藏品,展現山東歷史文化發展
    山東博物館部分藏品,展現山東歷史文化發展,包括史前、夏商周、秦漢至明清三部分山東博物館部分藏品,展現山東歷史文化發展,包括史前、夏商周、秦漢至明清三部分山東博物館部分藏品,展現山東歷史文化發展,包括史前、夏商周、秦漢至明清三部分山東博物館部分藏品,展現山東歷史文化發展
  • 山海經竟然是一部戰爭指南,神話大字典的作者原來不是一個人
    山海經可以說是中國神話的起源,袁珂先生曾在書中寫道:「如果要研究中國的神話歷史,如果不從山海經開始,那就根本無從談起。」山海經的優點主要是相對於中國其他的神話傳說,沒有那麼的零散,更加貼近於神話的本身。
  • 狐狸家繪本小狐狸勇闖《山海經》2:學習女媧補天的集體智慧
    小狐狸勇闖山海經系列~持續更新中 第二本「小狐狸勇闖《山海經》女媧補天」小狐狸勇闖山海經·女媧補天 在上一篇, 我們一起跟隨小狐狸呼呼卷進了山海圖,經過不懈的努力,小狐狸呼呼終於找到了他的放大鏡他們在呼呼的房間裡正聚精會神地拿放大鏡看山海圖,放大鏡又震動起來,呼呼和饕餮都被吸進了山海圖裡。小狐狸呼呼再次勇闖《山海經》·女媧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