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銅共建家門口的教育,貴州苗鄉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心病」好了

2020-12-27 新華報業網

  交匯點訊 「這下好了,我家兩個孩子,上學問題一次性解決。」36歲的楊慶華是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團山社區的一名易地扶貧搬遷戶。以前,兩個孩子的上學問題一直讓她很是頭疼。如今,隨著家門口的松桃苗族自治縣第八幼兒園和第七完小的順利建成,她的這塊「心病」一下子就治癒了。

  記者了解到,松桃苗族自治縣團山社區現有易地扶貧搬遷居民6500餘人,其中幼兒園適齡兒童310人左右。近年來,隨著易地扶貧搬遷居民的陸續入住,如何讓這些居民的孩子享受優質教育成為做好搬遷「後半篇文章」的重中之重。8月28日,江蘇採訪團一行走進松桃苗族自治縣團山社區。

  進入團山社區安置點,一排排新居錯落有致,一條條道路平坦寬闊,一張張笑臉隨處可見……步行繞過一排灰紅相間的弧形商業區,外牆黃白相間的第八幼兒園建築首先映入眼帘。

  「蓋得真不錯,不比大城市的幼兒園差。」採訪團裡不時傳來嘖嘖稱讚聲。據了解,松桃苗族自治區第八幼兒園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今年6月剛剛完工,幼兒園師資以及各項設備目前均已配備到位,就等9月1日開學,迎接當地適齡兒童入學。

  寬敞明亮的教室、乾淨整潔的午睡區、細分男女的兒童洗手間……記者發現,這裡的幼兒園和大城市的幼兒園並沒有什麼差別,甚至一些細節考慮得更加周到。「我家女兒過幾天就要來報到了,幼兒園條件這麼好,家長也放心。」楊慶華興奮地告訴記者。

  據松桃苗族自治區第八幼兒園園長滕建斐介紹,團山社區的居民都是從各個鄉鎮易地扶貧搬遷而來,以前因為沒有對應的幼兒園,這裡的孩子只能到山村幼兒園上學,遠不說,很多老師都沒有受過專業教育。「新建的這座幼兒園,不管是硬體還是軟體,都在向優質園靠攏,不少老師都具備本科學歷。」滕建斐透露,為提高辦學質量,第八幼兒園還和蘇州工業園區的星慧幼兒園建立了結對幫扶關係。未來,蘇州可能會派老師到松桃進行為期半年到一年不等的支教。

  與幼兒園緊鄰的松桃苗族自治縣第七完小,同樣是一所面向易地扶貧搬遷戶子女的學校。據悉,佔地面積93畝的第七完小,可容納45個教學班1890名學生。

  記者了解到,隨著第七完小的建成,楊慶華的「心病」徹底被治癒。再過兩天,兒子小鰲就可以在家門口的這所新建小學裡讀書了。「以前老大在七八裡外的一所小學上學,坐車還要一二十分鐘。現在,大的小的都在家門口上學,讓老人看顧些,我就可以安心地去上班了。」說起這些,楊慶華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窗明几淨的教學樓、設備先進的電教設備、乾淨整潔的學生食堂……環視眼前的一切,松桃苗族自治縣第七完小校長鄧江波自豪地告訴記者:「城裡學校有的,我們都有。追求教育均等化,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

  鄧江波透露,為讓山裡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好的教育條件,今年的這一批新教師,都是經過仔細遴選、層層選拔,從各地招來的最優秀的教師。不僅如此,學校還與蘇州工業園區東延路實驗學校建立了對接幫扶關係。「東延路實驗學校將從管理提升、教師團隊、教育創新等多方面,對第七完小進行全方位幫扶。」

  「蘇州的學校和老師對我們的幫助很大,我們真心感謝!」採訪過程中,不論是當地教育局還是學校老師,均對對口支援的蘇州工業園區讚不絕口。

  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措施。除師資力量、教學管理上的「一對一」幫扶,蘇州工業園區在資金投入方面亦不遺餘力。記者了解到,在第八幼兒園和第七完小的建設中,蘇州工業園區分別投入資金300萬元和500萬元。

  讓教育扶貧往深裡走、往實裡走。數據顯示,2019年,銅仁558所學校與蘇州450所學校實現結對幫扶,在蘇州的傾力幫扶下,銅仁市教育水平正不斷提高。

  交匯點記者 紀樹霞/文 王子傑/圖 王子傑 王瑞楓/視頻

相關焦點

  • 蘇銅共建家門口的好學校,貴州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心安了
    現代快報訊(記者 徐岑 文/攝)再過兩天,從貴州大山裡搬遷出來的孩子,就可以到新學校上學了。扶貧先扶智,教育是最根本、最穩定、最可持續的脫貧方式。現代快報記者近日走進貴州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團山社區,家門口新建的第八幼兒園和第七完小解決了這裡1388戶易地扶貧搬遷戶子女的上學需求。
  • 新市民·追夢橋:玉屏易地扶貧搬遷戶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玉屏易地扶貧搬遷戶:日子越過越有奔頭!「現在住的房子又大又漂亮,我還有了自己的房間!從家裡走路4分鐘就可以到學校,早上再也不用五、六點鐘起床了,我超級喜歡現在的生活!」11月11日,玉屏侗族自治縣田坪第二小學四(3)班學生郭雨馨說。2016年,玉屏啟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田坪鎮新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便是其中一個安置點。
  • 家門口建學校,蘇州老師來支教
    松桃第七完小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扶貧作為治本之計,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提到貴州大山裡的孩子求學,很多人的腦海中或許還會浮現出一幅令人心酸的畫面:天不亮就要出門,走一兩個小時崎嶇山路,甚至還要翻過懸崖峭壁。
  • 不僅有學上 更要上好學——貴州探索打造易地扶貧搬遷學校優質教育...
    張容是鳳翔社區的易地扶貧搬遷戶,幼兒園完善齊備的設施、科學的育兒方法、盡職盡責的教師都讓她非常滿意,「我家兩個孩子都在五幼上學,他們都非常喜歡新的幼兒園!」鳳岡縣第五幼兒園是鳳岡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鳳翔社區的配套幼兒園。
  • 「十三五」期間,貴州全面完成192萬人易地扶貧搬遷 搬進新生活...
    精美的服飾,嶄新的舞鞋,細緻的裝扮……為喜迎新年,她提前準備了好一陣,「今年元旦節的晚上,大家在廣場上手拉手,圍著篝火又唱又跳,盼著小鎮的日子更加紅火!」貴州省晴隆縣三寶彝族鄉,是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為擺脫貧困,政府果斷決策,將三寶彝族鄉實行整鄉搬遷至縣城阿妹戚託小鎮,誓讓群眾過上好日子。阿妹戚託小鎮是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的縮影。
  • 江門市助推廣西崇左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在崇左市大新縣和樂城異地搬遷安置點,嶄新的樓房拔地而起。上午8點,廣西崇左市天等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龍巖小區沐浴在晨光中,黃巧妹走出家門口去上班,工作的地方就在附近,孩子則在小區門口搭公交車去上學,全新的生活方式讓一家人感到「幸福生活比蜜甜」。
  • 遵義餘慶:易地扶貧搬遷戶戶均就業1.86人
    在社區幫助下,餘慶縣積善社區搬遷群眾劉開華應聘為餘慶縣威盾保安有限責任公司的安保員,心裡暖洋洋的。為推動搬遷群眾就近就業,餘慶縣結合實際,鼓勵縣域企業吸納貧困群眾就近就業,積極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社區扶貧車間,把企業辦到家門口、崗位送到家門口,切實解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問題,帶動搬遷群眾穩定增收。
  • 為易地扶貧搬遷社區青少年點燃希望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把希望工程這項事業辦得更好,讓廣大青少年充分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的深情寄語,更好落實省委關於切實發揮好群團組織作用、加強「五個體系」建設、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的重要指示,按照工青婦聯創品牌「新市民·追夢橋」搭五橋建五家具體工作要求,團省委在易地扶貧搬遷社區試點開展了
  • 「貴州日報」遵義市: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戶均就業超2人
    遵義市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積極探索創新搬遷群眾後續管理模式,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能脫貧。「我不僅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還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餘慶縣積善社區搬遷群眾劉開華說。
  • 搬遷後續有保障!貴陽市啟動易地扶貧搬遷星級安置點考評工作
    近日,貴陽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領導小組印發《貴陽市易地扶貧搬遷星級安置點考評辦法》,啟動易地扶貧搬遷星級安置點考評工作,以縱深推進貴陽市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五個體系」建設,鞏固「共築行動」實施成效,提升安置點管理水平。
  • 金海湖新區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之二:扶貧車間崗位送...
    在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為持續解決就業增收問題,確保搬遷群眾真正脫貧致富,金海湖新區積極引進企業,興辦扶貧車間,將崗位送到搬遷群眾家門口,讓群眾增收有保障。自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開展以來,金海湖新區結合本地實際,紮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進程,「十三五」時期已累計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485戶6476人。幸福小鎮就業和培訓服務中心「搬得出」任務完成後,「穩得住」「能致富」成為金海湖新區關注的重點問題,為了讓搬遷群眾在扶貧車間儘快上手,為他們添技能增本領,新區積極開展各種技能培訓。
  • 寫好民族地區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編者按:2020年10月14日上午,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論壇在北京舉辦,交流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的經驗做法,探討鞏固搬遷脫貧成果的路徑方法。論壇上,有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的6個省市自治區有關負責同志和部分搬遷群眾代表作主旨演講,分別介紹了地方經驗做法和探索實踐,以及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搬遷家庭帶來的巨大變化。現將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論壇主旨演講相關內容予以摘登。
  • 貴州:家門口快樂上學 新校園幸福滿滿
    家門口快樂上學 新校園幸福滿滿教育保障是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貴州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教育保障工作,確保安置點配套學校按時開學,兌現不讓一個搬遷群眾子女因搬遷而輟學的莊嚴承諾。
  • 【常德市】桃源縣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紀實
    黨建引領挖窮根——桃源縣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紀實  9月2日傍晚,忙完一天的工作,桃源縣潯陽街道大平村村民向春枝哼著小曲回家,張羅晚飯。作為易地扶貧搬遷戶,經村黨總支「牽線」,她在縣中醫院當保潔員,不僅實現家門口就業,還便於照顧長年患病的老伴就醫。  西安鎮位於桃源縣西南部,地處三縣交界處,是一個山區鄉鎮。長期以來,當地群眾因交通不便、耕地有限,飽受貧窮困擾。這裡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打響了全縣易地扶貧搬遷戰第一戰——建成常德市最大的集中安置小區,幫助697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搬出了大山。
  • ——廣西隆安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幸福新生活
    ——廣西隆安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幸福新生活  新華社記者雷嘉興  「從沒想過能夠過上這樣的生活,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家住廣西隆安縣易地扶貧搬遷震東社區和鑫佳園45歲的易地扶貧搬遷戶王德松笑著說,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  王德松的老家在都結鄉隴割村,距離隆安縣城約四十公裡。
  • 「易」得廣廈千萬 開啟幸福新篇——永州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易地扶貧搬遷與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產業扶貧緊密結合,生活、生產與生態同步改善,易地扶貧搬遷成果得到鞏固擴大,江永於2017年12月底全縣實現了住房建成率100%、交房率100%。現在花了1萬元就住進了這麼好的新房,家門口的基礎設施很齊全,小孩就在隔壁上學。為減少我的生活開支,政府給我和這兒的家家戶戶安排了菜地,還幫助我解決了工作問題。」46歲的搬遷戶李桂林高興地告訴我們,她現在在家門口的藍牙耳機加工廠工作,每年可增收3萬元,臉上洋溢的幸福笑容和感恩滿滿。無獨有偶,在金洞管理區,政府同樣把科學謀劃作為打好易地扶貧搬遷仗的第一步。
  • 阿妹戚託小鎮的「新學期」--貴州易地扶貧搬遷點學校開學見聞
    來源:新華社新華社貴陽8月28日電題:阿妹戚託小鎮的「新學期」--貴州易地扶貧搬遷點學校開學見聞新華社記者楊欣、吳斯洋秋風習習,天高氣爽。貴州省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幾所學校,又迎來了一個新的學期,校園裡重新響起琅琅讀書聲。
  • 阿妹戚託小鎮的「新學期」——貴州易地扶貧搬遷點學校開學見聞
    新華社貴陽8月28日電題:阿妹戚託小鎮的「新學期」——貴州易地扶貧搬遷點學校開學見聞新華社記者楊欣、吳斯洋秋風習習,天高氣爽。貴州省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幾所學校,又迎來了一個新的學期,校園裡重新響起琅琅讀書聲。今年的秋季學期,貴州省各地的學校將全面恢復正常教育教學秩序。
  • 易地搬遷戶 融入新社區
    為了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芮城縣民政局全方位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加強24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社區管理,讓752戶2098位搬遷農民住進幸福家園,過上高質量生活。提高站位,黨員先行,突出基層黨建引領。為了讓搬遷戶儘快融入新社區,芮城縣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工作。由縣委組織部牽頭,遷入地鄉(鎮)黨委配合,民政局督促指導,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黨員進行全面管理,成立安置點基層黨支部和群眾服務中心,建立公開欄並實行「三務」公開,建立臺帳,成立(掛靠)24個黨支部。
  • 貴州冊亨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走訪見聞
    新華社貴陽8月2日電題:圖書館裡過暑假——貴州冊亨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走訪見聞 新華社記者鄭明鴻、施錢貴 參加完下午的英語興趣班後,李金梅來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配套建設的巧合圖書館。她從書架上取出一本作文集,找了個空位坐下,便沉浸在書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