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一個人想要更好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要懂得社交的規則,可是小小年紀的孩子很難把握其中的力度,以至於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不同性格的孩子會選擇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
小侄子和兒子相差不大,兩人就是典型的&34;。只要兩個人聚在一起,剛開始總是表現出兄弟情深的樣子,用不了多久就變成了&34;。因為我家兒子比較小,每次受欺負的一定是兒子,嫂子反而有些不知如何是好。
前幾天,兩個小朋友再次因為一個小玩具大打出手,毫無懸念,兒子輸了。這時候,嫂子一個箭步衝上去,把小侄子好不容易得到的玩具搶下來遞給了兒子。在嫂子看來,兒子輸了就是&34;,而當哥哥的就要讓著弟弟,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小侄子更加討厭弟弟。
生活中,有不少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事情,不管自家孩子是贏了還是輸了,都顯得不自然,而管還是不管就成了家長最難抉擇的事情。不管顯得自己不盡責,管了又不能鍛鍊小朋友的獨立能力,一時間家長竟不知應該如何是好。
第一種反應:直接介入。
如果是比較熟悉的小夥伴,家長會假裝看不見,想要看看究竟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但是如果是不熟悉的孩子,家長就會控制不住自己,立馬上前制止或是介入。表面來看,這種做法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在自己出現的那一刻,自己孩子立馬裝作委屈的樣子,大聲的哭出來,想要父母為自己&34;。
長時間下來,孩子習慣了遇到事情就有父母為自己出頭,從而變得&34;,到處挑釁,卻沒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
第二種:&34;。
有的家長在面對孩子矛盾後的第一反應就是:自家孩子的錯,強迫孩子向別人道歉,讓著別人。覺得這樣做孩子以後就會變得謙遜有禮,卻忽略了自家孩子的內心想法,長時間下來,小朋友對家長的怨恨越積越深,最後反而傷害了親子之間的關係。
第三種:幫孩子出頭。
現在的孩子在家都是&34;、&34;,家長捨不得孩子受一點委屈,一旦在外面看到他們和別人產生矛盾,就會因為害怕孩子受委屈而幫孩子出頭,甚至會出現偏激的反應。但是這種行為很可能被小朋友記在腦海中,等到下次再遇到這樣的問題時,就會選擇和父母一樣的舉動處理問題。而且孩子會認為不管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這不利於他們之後的人際交往。
那麼當孩子出現矛盾的時候,家長究竟應該怎麼做?不妨試試&34;。
一、不緊張。
其實很多時候,家長害怕的不是自家孩子吃虧,而是自家孩子沒有控制好力度傷害到別人家小朋友,所以,一旦他們出現矛盾就第一時間制止。這樣做反而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幫助。家長先放下自己的緊張,用平常心對待他們的舉動,觀察孩子的反應,判斷他們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處理問題。
當然,在觀察的同時也要時刻注意小朋友的舉動,如果發現他們出現較為危險的動作,家長就要站出來及時制止。
二、不介入。
不介入不是指家長對孩子之間的矛盾不管不顧,而是要進行積極的引導。在平常生活中,家長也可以教給孩子一些處理問題的方式,這樣他們才能夠更好的解決問題。如果孩子比較小,家長就可以在中間起到調和的作用,用語言引導他們發現問題,並且解決問題。
三、不怕吃虧。
古人云:&34;,這句話並不是毫無依據可言,有的家長生怕孩子吃虧,於是告訴他們在外面要&34;,遇到問題要敢出手,結果孩子因為一點小事把別人打傷,自己還要掏醫藥費。
所以,家長要做的是教會要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讓他們知道,不管在哪裡都不能任性,引導他們換位思考,這樣,孩子之後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才能找到最佳的處理方式,即使到工作的時候這一點依舊非常有用。
總結:孩子之間發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家長首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會因為他們之間而緊張,但也不會對此不管不顧,試試以上提到的三不原則,教會孩子正確的解決問題,孩子每一次成功解決的矛盾,都是他們成長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