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東營市實施了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今年以來湧現出了許多好典型。大眾網·海報新聞開設「紮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專欄,記者走進農村和農業產業園區,為您展示鄉村振興「東營策」。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高汝敏 苟金鈴 東營報導
2018年11月,中國農科院作科所與東營市政府籤署合作協議,共建中國農科院東營耐鹽作物研究基地,設立了中國農科院東營耐鹽作物研究中心,圍繞鹽鹼地農業、綠色生態、種業創新等方面開展中紫水稻、小黑麥、糯玉米、大豆、苜蓿等課題研究。
田間實驗基地佔地1021畝,分為旱作作物試驗區和水稻試驗區,基地建成以來採取科企聯合運營模式,由政府、院所和企業多方投資,在配套設施、水利修繕、環境建設、農田改造等方面實施了改造,先後配套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了曬場等田間配套設施,修繕了水利灌排設施,修整了田間道路及周邊環境,完成了試驗用地規劃改造。
在中紫水稻4號試驗田,基地技術負責人曹愛禮告訴記者,「中紫4號是高營養水稻新品種,其微量元素、維生素、膳食纖維等是普通大米的2到5倍,種皮紫色,香氣濃鬱,黏性好,這也是水稻育種從能量型向健康營養型的轉變,是從『吃的飽』到『吃的好』的轉變。」
基地研究的小黑麥飼草新品種,具有耐旱、耐鹽鹼、耐貧瘠、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等特點,是前景廣闊的高能量糧飼兼用作物。「小黑麥是小麥和黑麥合成後的新品種,集小麥和黑麥的優勢於一體,即豐產又抗逆,對土壤要求不嚴,小黑麥的秸稈葉量大、質地柔軟、營養豐富、適口性好,作為一種糧飼兼用作物有很大的發展前途。」曹愛禮說道。
同時,基地積極搭建科研平臺,引進科研團隊入駐,開展科研試驗。與英國皇家學會迪克森院士合作建設山東省院士工作站,開展生物固氮、微藻新品種研究;與中國作物學會合作共建「科創中國-東營培訓基地」;與山東省農科院專家聯合開展玉米、水稻等種植培訓;「下一步,我們要在基礎設施方面進一步完善,提升基地的科研水平,進一步打造中國農科院的種業創新基地和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展示基地,致力於黃河三角洲地區土壤改良、鹽鹼地種業創新,為實現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修復和鹽鹼地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曹愛禮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