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農科院為現代農業發展建立智庫、貢獻成果 為農業插上科技的...

2020-12-15 農視網

不久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官方網站出現了一張非洲農民種植水稻的照片。仔細閱讀發現,這張照片主角其實是來自中國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市農科院」)的節水抗旱稻品種「旱優73」。因為「旱優73」在肯亞、烏幹達、加納等地試驗種植取得了良好成效,在保障當地糧食安全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從而得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點讚。

節水抗旱稻為市農科院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的原創科技成果,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並成功選育的節水抗旱稻。科研人員幫助農民像種麥子那樣種水稻,打開了節水型農業發展的新空間。要知道,在「走向非洲」之前,「旱優」系列節水抗旱稻已在中國很多地區得到應用。

這只是市農科院成立60周年來,「為農業插上科技翅膀」的一個縮影。

上海是典型的「大都市,小農業」,農業產業規模有限。但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步伐,賦予上海農業科技新使命、新要求。因為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的現代化。市農科院黨委書記、院長蔡友銘說,農業科技創新在服務好產業提質增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同時,更要主動服務市民高品質美好生活新需求,通過全產業鏈布局創新力量、科技資源,賦能都市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以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級來突破上海「小農業」的空間限制,將上海的農業創新成果推向全國、邁向全球,發揮現代農業科技的輻射帶動作用。

因此,市農科院緊緊圍繞「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目標,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建立智庫,貢獻成果。

從0到1,打造創新策源新高地

農業科技到底怎樣服務農業?除了「世界第一個」節水抗旱稻,市農科院用更多的「行業首創」「全國第一」給出答案。

舉個例子,各種菌菇是上海市民餐桌上的常見食材,看中的是菌菇的高營養價值。很多消費者不知道的是,菌菇雖然營養價值高,但人工栽培並不容易,所以有「山珍」的美名。為此,上海市農科院自建院以來,瞄準市場對食用菌的需求,在食用菌育種、栽培、深加工和產品開發等方面,不斷實現「零的突破」,開創了多方面的「上海模式」——

在國內外首次實現銀耳、靈芝和猴頭菇等食(藥)用菌的人工馴化和人工栽培,為我國野生食用菌的人工馴化建立了可複製的技術模式;

研發出的雙孢蘑菇、香菇等食用菌純菌種製作技術,奠定了我國食用菌純菌種生產的理論基礎,並建立起成熟的純菌種生產技術體系;

發明了木屑代替原木栽培香菇的代料生產技術,為我國成為全球香菇生產中心奠定基石,也為我國成為木腐菌生產大國奠定了技術基礎;

首創香菇「設施制棒生態出菇」模式,引領我國香菇栽培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自市農科院建院以來,類似的科技成果還有很多,目的只有一個——解決農業生產中的「痛點」,實現品質農產品規模化生產。

例如,市農科院作物所在油菜顯性、隱性核不育研究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培育形成了全國第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高抗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品種「滬油雜1號」。如今,共有8個「滬油」系列雙低油菜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是農業部的主推品種,佔上海栽培油菜品種的95%以上,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累計種植面積超過1億畝。

林果所育成的「錦繡」「錦香」等「錦」字系列鮮食黃桃品種,填補了我國黃桃品種不適合南方地區生長的空缺,讓南方地區的消費者也能吃到本地產的黃桃。

園藝所在全國率先探索實現了雞毛菜生產全程機械化生產方式,並與農機裝備單位協作研發了採用純電動動力的綠葉菜收割機,打造了上海都市現代農業的新名片。

畜牧所育成了國內第一個黃羽肉用雞種「新浦東雞」,也育成了上海外貿出口拳頭商品「上海白豬」,還成功獲得了健康體細胞克隆豬,將農業科學技術賦能生物醫藥產業。

如此種種,顯示出農業科研成果所具備的創新策源能力。源自市農科院的一項項科研成果不僅推動大量農產品實現「從0到1」的人工種養、科學種養,而且大大提高了我國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不斷拓展農業科技的服務對象和服務領域。據統計,建院以來,市農科院先後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29項,部、市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2項;獲得專利和植物新品種權、通過審(認)定品種1360餘件,其中通過國家審(認)定品種102個。

技術攻關,助力鄉村振興

「科研人員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句話一直鼓勵著市農科院的所有科研人員。對他們來說,研究農業技術,不是為了取得實驗室裡亮麗的成績單,而是要把相關技術踏踏實實地應用到農業生產中,為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提供綜合性、一體化解決方案,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提供有力支撐。

「三天不見綠,兩眼冒火星」,這句話道出了上海消費者對綠葉菜的喜好。作為超大型城市,上海地區對青菜的需求量巨大,可綠葉菜不耐儲運,主要依靠上海本地生產與供應。所以,為城市居民提供足量、優質、安全的綠葉菜產品,是上海蔬菜產業發展的基本要求。雖然綠葉菜的附加值不算高,可這並不能降低市農科院科研人員的探索熱情,因為「市場需要的,就是科研要做的」。

以綠葉菜中最常見的青菜為例。青菜偏愛冷涼的栽培氣候,18至22℃最為適合。可上海地區的氣候特點是夏季高溫高溼,暴雨颱風多發,病蟲害嚴重;冬春季低溫弱光,易使青菜生長緩慢、產量減少。對此,市農科院園藝所確定了「培育優質、抗逆、抗病且適合周年生產的青菜品種」的目標,將傳統育種方式與現代生物技術輔助選擇育種相結合。

經多年選育,園藝所推出了適宜周年生產的優質抗逆、抗病耐熱品種「新夏青3號」「新夏青5號」、適宜全程機械化生產的耐熱品種「新夏青6號」、具有耐寒高品質的「海青」「海青2號」、耐抽薹的「豔春」「豔綠」等系列品種。這些自主培育的青菜新品種配套綠色安全高效的栽培技術已在上海落地生根,並走向全國,近五年來累計推廣應用超過80多萬畝次。

「農業創新鏈要圍繞產業鏈展開。一邊要服務農民,幫助農民用更好的技術種出、養出更好的農產品;另一邊要服務市民,讓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能滿足消費升級背景下,人民群眾對品質生活的新需求。」蔡友銘說。

所以,市農科院自2018年起啟動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確定了「突破一批都市現代綠色農業關鍵瓶頸技術」「創建一批都市特色新興學科方向」「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科技引領示範基地」「助力培育一批鄉村振興實施主體」「構建一批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平臺」等「五個一批」重點任務。截至目前,市農科院建立了92個科技引領示範基地、27個科技引領示範村(鎮)、57個專家工作站,新增結對服務逾120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同時與上海清美綠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崇明區新村鄉等共建產業研究院。

經過多年努力,來自市農科院的新品種、新技術已經成為上海市郊特色主導產業的重要支撐,不斷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以水稻生產為例,對上海及上海所在長三角地區而言,需要既適合當地種植、又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稻種,幫助農業生產主體打響品牌,做大做強大米產業。

對此,市農科院作物所從優質米入手,陸續推出了「花優14」「滬香粳106」「滬早香軟1號」「滬軟1212」「申優26」等品種,以滿足不同季節、不同群體的消費需求。

其中,以「花優14」、「申優26」為代表的強優勢雜交粳稻組合已佔上海郊區種植雜交粳稻面積70%以上,其中「花優14」累計種植面積超過300萬畝,是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粳稻組合。「滬早香軟1號」作為國慶稻米新品種,能比北方新大米提前兩周左右上市,滿足上海市民在中秋節、國慶節等節日中品嘗好食味新大米的需求。「滬軟1212」是第一屆我國優質粳稻食味品鑑金獎品種,成為上海郊區大米品牌建設的重要選擇。還有外觀晶亮透明媲美日本「越光米」的「申優26」,不僅好看,而且好吃。根據農業農村部稻米及其製品檢測中心檢測,「申優26」的糙米率、整精米率、堊白度、透明度、膠稠度、直鏈澱粉含量等各項指標均符合國標一級優質米標準,出色的品質使其成為新一代雜交粳稻主推品種。

隨著多姿多彩、韻味獨特的特色村鎮漸成上海鄉村振興的新亮點,市農科院也在為美麗田園提供技術支撐。信息所從農業產業功能耦合提升、農業資源環境管理、農村社區管理服務、區域數位化工程建設等著手,研發集成多項技術,形成了都市多功能農業區農業農村建設技術體系和推進模式。在奉賢吳房村、崇明園藝村等美麗鄉村示範村、鄉村振興示範村,在金山廊下蘑菇小鎮、崇明新村鄉稻米文化小鎮等特色產業強鎮,都有市農科院的專家團隊、品種技術在背後發揮作用。同時,這些助力鄉村振興的新技術和新模式還被推廣應用至浙江、江蘇、雲南等其他地區。

走出上海,做大健康產業

今年7月初,從青海果洛班瑪縣傳來好消息:國內首次在海拔3530米高原人工規模化栽培成功羊肚菌,為班瑪縣增添了一種高附加值的農產品。背後的技術支撐,仍舊來自市農科院。

班瑪縣平均海拔超過3500米,受地理和氣候條件限制,當地農民大多種植青稞、土豆,每畝年產值僅1000元左右。上海援青幹部想為當地引入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經過調研發現,當地有野生羊肚菌,市場零售價可達每500克150元。缺點是,野生羊肚菌產量有限。然而,中國羊肚菌的主要產地在四川和湖北,並沒有在高原規模化栽培的經驗,上海援青幹部就向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發出了「英雄帖」。

食用菌所的科研專家接到邀約後,從去年10月至今,先後5次前往班瑪縣,不斷調整人工規模化栽培羊肚菌的方式。終於,最早一批羊肚菌在6月中旬順利出菇;規模化栽培的羊肚菌在7月上旬成熟採收,成為青海科技扶貧新方式。

而在食用菌所為青海引入羊肚菌之前,同屬市農科院的生態所已持續多年幫助當地發展生態畜牧業。生態所調研發現,受高原草地退化等影響,當地牧民飼養犛牛存在極易變瘦、越冬困難等問題,因此設計了以「犛牛夏季放養+冬季圈養」為核心的養殖模式。該模式自去年在青海果洛試行推廣以來,使當地牧民每頭犛牛平均增收2000元。科研團隊還拿出一套「犛牛養殖+日光溫室蔬菜或牧草種植」技術方案,以解決當地冬季牧草和蔬菜短缺的問題。如今,這項整體解決方案已推廣至果洛全州500多個日光溫室。

類似的精準扶貧案例,在市農科院還有很多。比如,林果所根據湖南炎陵、山東蒙陰等地的實際情況,為當地推薦引入了合適的鮮食黃桃品種,推動形成湖南省「炎陵黃桃」、山東省「蒙陰黃桃」等國內知名品牌。如今,黃桃產業已經成為革命老區炎陵的農業支柱產業,而且黃桃重點產區正是過去的深度貧困區,累計有4811戶14238名貧困人口依靠種植黃桃而脫貧。看到一顆桃子幫助當地農民順利脫貧,炎陵縣委特意致信上海市委領導,表達革命老區人民對上海農業精準扶貧的感謝。

與此同時,源自上海的農業技術還為全國農民和涉農企業打開了發展大健康產業的新空間。

食用菌所利用其在食用菌生產加工上的豐富經驗,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選育出了高產孢子粉、富含多糖和三萜的靈芝新品種,還形成了相關加工技術。其中,高產孢子粉「滬農靈芝1號」品種在安徽大別山、福建武夷山、浙江麗水等20多個地區實現推廣生產,品種覆蓋率達到70%,產生社會效益30多億元,為我國靈芝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了優良種源保證。

更多的大健康產品還將源源不斷地上市。市農科院生物所根據「藥食同源」理念,從源頭研發選育更多有益於健康的營養化和功能化農產品。以藥食同源作物大麥為例,生物所研製了大麥若葉青汁固體飲料、青稞慢消化澱粉餅乾、大麥茶、大麥米等系列科研產品。一經亮相,就受到市場關注。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是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要求,也是市農科院追求的新目標。面對欣欣向榮的大健康產業,市農科院已前瞻布局集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和健康功能於一體的農業大健康學科,以農業綠色科技為驅力,引領上海農業向高品質、高效益發展升級。

(作者:任翀)

相關焦點

  • 山東省農科院發布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會上,發布了山東省農科院「十三五」具有代表性的100項科技創新成果,其中,農業新品種38個,農業新技術45項,農業新產品17個,這批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性強,先進實用,生產應用效果顯著,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青睞,隨著這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將有力支撐山東省乃至黃淮海區域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 【委員專訪】在「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實踐中凸顯新作為
    在「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實踐中凸顯新作為——訪住甘全國政協委員、省農科院院長馬忠明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視察時強調,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
  • 讓農業藉助科技的翅膀騰飛!山東省農科院發布百項農業科技成果
    會上,發布了山東省農科院「十三五」具有代表性的100項科技創新成果,其中,農業新品種38個,農業新技術45項,農業新產品17個,這批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性強,先進實用,生產應用效果顯著,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青睞,隨著這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將有力支撐山東省乃至黃淮海區域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 上海師範大學與三省一市農科院共建長三角現代農業研究院
    圖說:中科院院士許智宏致辭  馬亞寧 攝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今天下午,浙江省、江蘇省、安徽省和上海市四所農科院共建的上海師範大學長三角現代農業研究院揭牌。中科院院士許智宏、陳曉亞、林鴻宣、曹曉風、種康等國內業界專家學者,以及長三角三省一市農科院相關代表參加揭牌儀式。一直以來,上海師範大學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充分發揮學校在農學和生命科學等學科領域的優勢,聚焦長三角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資源。
  • 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智庫聯盟成立
    12月13日,在科學技術部農村科技司和農業部科技教育司的指導下,由中國農業大學主辦,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等國內外42家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在京共同發起成立「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智庫聯盟」。
  • 「大慶大同」大同區為農業發展插上科技「翅膀」
    ,構建現代農業綜合體系,為全區農業農村高質發展注入更強動力。在大同區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的智慧農業預警指揮平臺屏幕上三樓農產品展示廳功能正在加快升級,集網際網路、雲計算和物聯網為一體,網絡直播、電商營銷、線上交易和遠程服務平臺,貫穿於從種植到加工再到銷售的農業全產業鏈條,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銷售方式。
  • 南京農業大學與江蘇省農科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業大學與江蘇省農科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陳利根代表南京農業大學,就進一步深化全面合作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打造科教深度融合的「綜合體」,要聚焦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職能職責,著力打造大開放格局,開展務實合作,推進雙方事業高質量內涵式發展;二是打造服務國家戰略的「新標杆」,要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和江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聚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聚力攻關「卡脖子」環節,加快突破新技術新應用,不斷培育農業創新驅動力;三是打造雙方合作共贏的「試驗場
  • 德州市農科院與慶雲東辛店鎮合作籤約 助力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園建設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22日訊 為深化院地合作,搭建交流平臺,5月21日,德州市慶雲縣東辛店鎮人民政府與德州市農科院全面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德州舉行,德州市農科院黨總支書記、院長賀洪軍,慶雲縣東辛店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撒俊卿,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石然等出席籤約儀式。
  • 大連:95個現代農業園區引領都市農業發展
    「十二五」時期,大連市緊緊圍繞全域城市化發展戰略需要,按照發展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生態農業的總體要求,堅持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方向,以發展八大農業為主線,以壯大優勢特色產業為重點,高效開發服務都市功能需求的「生產、生活、生態和人文」四大農業功能,創建都市型現代農業園區95個,輻射帶動面積達到50萬畝,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樣板、農業科技示範推廣的展示臺、帶動農戶與市場對接的新平臺、
  • 雲南省農科院農業綠色發展創新中心揭牌成立
    雲南網訊(記者 趙崗)12月25日,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綠色發展創新中心揭牌成立,該中心旨在發揮全院從種質創新、種子培育、生物技術、綠色栽培、健康土壤、綠色植保、質量檢測控制、農業經濟信息、農產品加工等綜合專業系統性優勢,凝聚全院相關50多個創新團隊力量,上對接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及區域綠色發展戰略聯盟
  • 關於舉辦「農業科技成果直通車」 2020(南京)智慧農業與智能裝備...
    關於舉辦「農業科技成果直通車」 2020(南京)智慧農業與智能裝備成果技術交流大會暨投資合作對接會的通知更新時間:2020-03-09 15:56:24   各會員及有關單位: 為進一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系列指示精神
  • 鮮食市場搶先機——記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玉米中心團隊
    2018年3月20日,中國鮮食玉米產業傳出一個好消息,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和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共建的「CIMMYT-中國特用玉米研究中心」揭牌,這是在上海市農科院作物所玉米中心團隊和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多年合作基礎上結出的果實,從此,上海鮮食玉米科研、產業推廣融入國際組織的全球玉米合作體系,邁出了上海構建中國特用玉米產業頂級學術交流平臺的第一步,
  • 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智庫聯盟成立—新聞—科學網
    42家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在京共同發起成立「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智庫聯盟」(以下簡稱「智庫聯盟」)。 成立大會上,九三學社中央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武維華教授,中國軟科學研究會會長、復旦大學教授張來武,中國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姜沛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教授吳普特,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吳孔明,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蔣丹平,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二級巡視員張文共同為「智庫聯盟」揭牌。
  • 數字農業大會給廣東種業插上科技「翅膀」
    目前,種博會已發展成為以種業為核心的農業全產業鏈的現代農業科技博覽盛會,種博會每年示範推廣數千個優良品種,應用推廣主推技術及裝備近100項,吸引1000多家知名單位參會,每年直接帶動農民增收近30億元,累計展示世界各地農作物優稀特品種10萬多個,參會人員近100萬人次。
  • 德州市農科院公開徵集農業科技需求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觀博 見習記者 韓佩軒 通訊員 李冬剛 德州報導為充分發揮市農科院的技術優勢、人才優勢、人緣優勢,引導和鼓勵科技人員進農村、接地氣、解難題,切實解決農業科研「唯論文唯專利唯獎項」和農業科技服務
  • 市農科院多項科技成果助力復工復產
    鱖魚百日就能長到1斤以上,赤松茸畝產5000斤,可攜式農殘檢測儀15分鐘檢測24個品種……近日,在市農業科學院科技助力復工復產與脫貧攻堅暨成果推介種博會觀摩會上,各種農業「尖板眼」全方位上陣。觀摩會在黃陂武湖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召開,市農科院8位研究所(中心)負責人通過「直播帶貨」新模式推薦了農科院各領域最核心的科技成果。「大球蓋菇,赤松茸。原來是美洲產的,後來福建第一個引進,產品在北上廣深俏銷。去年開始,我們和華中農業大學合作引種,在武漢市漢南區種植40畝成功,今年要大面積推廣。」
  • ...多貢獻」的「智慧」密碼——廣元高質量推動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紀實
    三園聯動 三產融合高質量發展集群成鏈助推產業增值縣建現代農業園區、村建「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園、戶辦家庭產業園(貧困戶脫貧增收自強園)……2008年至今,廣元堅持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按照「三園聯動」建園、融合發展興園、機制創新活園、要素集聚強園,大力開展國
  • 中國農科院海外農業研究中心發布智庫報告看化肥農藥農機全球市場...
    化肥、農藥、農機是農業生產中非常重要的生產資料,為世界人口提供有效、安全的食物供給作出了巨大貢獻。近日,中國農科院海外農業研究中心發布智庫報告《海外農產品(000061,股吧)市場研究(農資類)》,重點從全球視角,對化肥、農藥、農機等主要供需形勢、貿易情況以及行業發展態勢等開展分析研究,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和涉農企業走出去提供重要的參考。
  • 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唯一出路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根基,糧食安全事關國家生存,我國農業生產資源有限,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的唯一出路。」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河北阜平舉辦的「農科講壇」上,中國農科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如是說。
  • 聚焦環節管理 做全產業鏈條——青神縣跑出椪柑現代農業發展「加...
    成立青神椪柑產業園區管委會,建立健全運營管理機制,統籌協調全縣椪柑產業園區建設;成立青神農業投資公司,以工業的理念和手段來發展農業,創新農業發展模式,通過整合國有資產,實行市場運作,提高青神椪柑現代農業水平。二是強化資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