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
2.比較分析兩篇短文各自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
作者介紹
阿西莫夫,美籍猶太人,兒童時代離開故土俄羅斯去了美國。青年時代攻讀生物化學,後來他投身寫作,成為世界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文學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獎。他發表的科幻小說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認的當今美國科幻小說家的泰鬥。
《恐龍無處不在》課文梳理
背景介紹
長期以來,人們試圖解釋地球上陸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說。現在,地質學家們普遍認為,在2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都是連在一起的,後來由於某種原因,這塊超級古大陸一分為二,繼而又四分五裂,相繼形成了北美洲和亞歐大陸、南極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紐西蘭和印度次大陸。這就是在地質學上曾引起一場深刻革命的大陸漂移學說。1986年,阿根廷南極研究所的專家在南極發現的恐龍化石,就為這一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課文及詳細批註
《被壓扁的沙子》課文梳理
背景介紹
與前篇所討論的內容一樣,作者正是通過「被壓扁的沙子」來探討恐龍的死因——再次證明「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整體感悟
解釋「撞擊說」和「火山說」:
撞擊說: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毀滅性的撞擊,是導致包括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火山說: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使得包括恐龍在內的大量生物滅絕。
課文及詳細批註
重難點分析
作者認為研究「撞擊說」和「火山說」的目的是什麼?(用文中原話回答)因為我們將來也許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大災難。我們需要儘可能多地了解這種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希望將來一旦面臨這種事件,我們可以採取某種應急措施。
閱讀全文,思考並討論:1.兩篇短文各自要說明的內容是什麼?
2.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說明的角度不同。試比較。
這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這一問題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談到恐龍滅絕的歷史,談到它的化石無處不有,是為了證明另一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而在第二篇中,恐龍的滅絕則成為探討的主題,「被壓扁的沙子」則成了證據。
第一篇《恐龍無處不在》依據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大陸漂移假說;
第二篇《被壓扁的沙子》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