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童話故事裡
那個一說謊鼻子就會變長的匹諾曹嗎?
每次說謊後,他身邊的人都會立刻察覺。
很多家長在生活中也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變成了「匹諾曹」。
兒子快4歲了。最近一段時間。突然發現他會說謊了。
明明剛才看了電視,他卻硬說沒有;看著他不小心把玩具弄壞了,問他卻說不是他弄的。
很多時候父母會把「說謊」和「壞孩子」聯繫在一起,發現寶貝說謊時會特別生氣。請不要輕易將謊言與孩子的品質劃等號,事實上,說謊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現象。
孩子的話和事實不相符,有其認知和思維方式的原因,也會受到家長無意識的「榜樣」或者不當教育方式的影響。
「育兒」先得「育己」,在給幼兒貼「說謊」標籤前,家長要走進、了解孩子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同時,對教育方式要善於總結、反思和適時改變。
英國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寶寶最早6個月大時就會開始騙人。
假哭是最早出現的欺騙方法之一。
即使一切正常,寶寶也會以這種方法博取注意。他們會暫停,看看母親有無反應,再決定是否繼續假哭。這種現象顯示,寶寶能夠分辨什麼行為可以奏效。
寶寶很快就會發現,假哭與裝笑能夠引起別人的注意。8個月大的嬰兒會運用難度更高的欺騙技巧,例如掩飾父母禁止的活動,或設法分散父母的注意力。兩歲的幼兒可能使用更迂迴的技巧,例如父母準備施加薄懲時,虛張聲勢。行為專家發現,簡單的騙術有助於寶寶在稍大時學習如何編造更複雜的謊言。
1.不明就裡
小於3歲的幼兒,對時間、空間、數量、人物關係等概念比較模糊,經常說了「假話」自己不知道,比如他們可能把以前統稱「昨天」。
2.逃避懲罰
多數情況下,孩子說謊是為了逃避懲罰,比如考試成績不理想、淘氣惹禍了怕家長責罰。
3.模仿大人
孩子有時會看到父母或者電視上有撒謊的鏡頭,他們抑制不住好奇心,跟著學。
4.獲得認同
有的孩子想像力豐富,描述事情時,常常摻雜著自己想像的場景、人物,說得繪聲繪色,炫耀自己。
5.表述對抗
還有的孩子說謊,與父母幹涉過多有關,比如孩子做作業時,一會叫他喝水,一會叫他吃點心,孩子很不耐煩,隨口說「不渴、不餓」,以表示對抗。
不能因為孩子的某一次謊言就給他貼上「小騙子」、「謊話專家」、「吹牛大王」等標籤。這樣做反而對孩子的說謊行為起到了強化的壞作用,可能會促使孩子今後更加努力地說謊。孩子說謊並非都是有意的,尤其是年齡小、想像力、創造力豐富的孩子更易進行想像型撒謊。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告訴孩子什麼是現實發生的,什麼是想像的,讓孩子逐漸把現實和想像區分開來。當父母懷疑自己的孩子說謊時,應該首先進行仔細的調查、了解,搞清楚孩子是不是真的在說謊,如果魯莽行事,可能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不利的影響,甚至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
有些孩子會因為跟父母的接觸機會少,所以用說謊的方法去爭取父母的關注。換句話說,父母平日應加強與孩子溝通互動,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愛與注意。如果小孩發生行為性說謊,一定要相信小孩會改正錯誤,並可給小孩提供一個設想補救方案並實施方案的機會。這樣,既可以讓小孩自省,同時也可養成孩子對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責的習慣。比如,小孩拿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回家,家長可以讓小孩自己思考,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彌補自己的錯誤?如果小孩想不出方案,家長可以給小孩一些提示。其實,父母是希望能夠再給孩子一次說實話的機會,結果反倒又給了孩子一次說謊的機會。因此,如果父母知道真相,就不要再反問孩子。否則,只能迫使孩子再用謊言遮掩他先前的謊言,既加深了孩子心理的內疚和不安,也使父母更加火冒三丈。閱讀此文,各位家長可以留言參與討論,家長海洋有您的參與更精彩!
家長海洋是父母公益學習社群和平臺,依託全國手拉手教育聯席會強大的資源整合優勢,為全中國家長提供落地的家庭教育解決方案,通過「海洋」力量,成就每個孩子臉上自信的笑容。每天家庭教育美文分享,每周兩次直播課程,不定期大咖專題分享,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關注我們,做優秀父母!足不出戶,站在教育最前沿!
點擊下方「閱讀全文」,了解加入手拉手安親託少兒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