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客廳丨日本學者如何在普及寫作中兼顧學術和通俗?

2021-01-12 新京報

記者 | 徐悅東

近日,理想國引進並出版了日本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叢書,這套書是由日本一流的歷史學者面向大眾讀者而撰寫的,兼顧學術前沿和通俗性,聚焦於全球變遷的各個時段,構建出全球歷史的圖景。在普及性的學術寫作中,日本學者是如何做到兼顧學術性和通俗性的?與西方學者相比,日本學者書寫的世界史,又具有怎麼樣的特色?中國的歷史學者何時才能寫出這種兼顧學術和通俗的世界史著作?

12月15日,新京報·文化客廳第二十三場活動聯合理想國、建投書局,邀請到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晏紹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彭小瑜以及首都師範大學全球史中心副教授嶽秀坤,一起對談「興亡的世界史」叢書的讀法和寫法,以及中國歷史學界裡的世界史研究現狀。

日本對世界史的研究積累很深,因此能兼顧學術前沿和通俗性

彭小瑜認為,這套「興亡的世界史」叢書體現了日本學者很大的開放性,借鑑了許多國際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在《近代歐洲的霸權》中,作者認為中世紀的重心是在七八世紀,而學術界上傳統認為12世紀是中世紀時期最重要的世紀,這是非常前沿的新觀點。但是,彭小瑜也指出,有些地方的觀點也比較陳舊。比如在《亞歷山大的徵服和神話》裡,作者提到羅馬人是向希臘人學習的,這是一個很舊的觀點;現在的國際學術界普遍強調羅馬人的獨特性。

此外,彭小瑜非常佩服這套書在細節上的著力。比如在《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大地》裡,寫到拿破崙攻打俄羅斯後,俄羅斯的現代化過程伴隨著沙皇權力的增強。作者舉了俄羅斯著名歌劇《伊凡·蘇薩寧》的例子,該歌劇當時叫《為皇帝獻身》。一個故事般的例子,就體現出沙皇權力的增強和個人崇拜的歷史狀況。而這樣的例子的背後經過了學術性很強的選擇和編排,與學術前沿有著密切聯繫。通過這些通俗易懂的例子,作者能把一些非常深刻的歷史研究發現,深入淺出地闡述出來,對普通讀者的吸引力會大大增加,這是中國的世界通史著作需要注意的一點。

晏紹祥對此表示贊同。日本人對西方的研究比中國早得多,他們在明治維新之後就開始有意識地系統研究西方的文化、制度和歷史。他們對古希臘羅馬的研究在十九世紀就開始了,而中國比較系統地研究古希臘羅馬得等到1949年後。因此,日本對世界史的研究積累要比中國更深。

此外,日本學界對西方著作的翻譯也非常多,這也是他們能追蹤到學術前沿的原因。有了比較多的學術材料積累,日本學者在寫世界史時,這類故事性的例子就能信手拈來,前沿的觀點也比較多,給讀者的印象也就比較深刻。

「興亡的世界史」叢書,森谷公俊等著,徐磊等譯,理想國丨北京日報出版社2020年1月版

在歷史上,亞歷山大有著非常多的形象。以徵服著稱的羅馬人對亞歷山大就十分推崇。到了近代,西方的殖民者因為有擴張的需要,也往往在歷史上把亞歷山大寫得非常正面,把兩河流域寫成野蠻人一樣;甚至有學者認為,最早的「人類大同」的理念是在那裡出現的。

但是,在二戰後,殖民體系解體,對亞歷山大的另一種評價就得到了注意。亞歷山大對東方的徵服也是一種侵略行為,他所帶來的文化未必是被徵服者願意接受的。而且,兩河流域、印度和埃及的文明都比希臘文明要古老。

在亞歷山大徵服的後期,他越來越殘暴。在印度的馬利亞,他們把全城人幾乎都殺光了。在今天的阿富汗地區,他留下了一萬五千名步兵和五千名騎兵,這是非常大的規模了。因為亞歷山大出徵時步兵一共三萬多人,騎兵不到一萬人。亞歷山大之所以在今天的阿富汗地區留那麼多士兵,說明他在那的統治十分失敗。

歷史都是帶有很強的時代色彩的。晏紹祥認為,《亞歷山大的徵服與神話》裡對亞歷山大的批評還是到位的。日本學者對於亞歷山大的觀點還是比較持重的,他們很重視相關的材料,會直接引用古代文獻的記載,並顧及正史和野史,這是日本學者的特別之處。

嶽秀坤看完《亞歷山大的政府和神話》之後,對一些細節的印象也十分深刻。他記得書裡面說,亞歷山大徵服印度後,大家都想回家,他以為沿著印度河而下進入大洋就能回家了。他們走了十個月,路上遇到乾旱等氣候災難,還有當地族群的反抗,最後他們在海邊發現印度洋和尼羅河並不通。

活動現場

中國的世界史研究隊伍不夠大,而且研究領域並不均衡

中國的世界史學者什麼時候可以像日本的學者一樣,面向普通讀者,寫出兼顧學術前沿和通俗性的著作?彭小瑜認為,這套書的作者都是日本名校畢業的博士,而且日本的世界史研究歷史悠久,隊伍龐大。而中國優秀的世界史通俗讀物的缺乏,關鍵就在於中國對外國問題的研究力量過弱。如今,中國的國力大大增強,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變大了,所以彭小瑜呼籲,中國的年輕人應該更多地投入到外國問題的研究上來,這樣才可能誕生一批優秀的通俗著作。

晏紹祥也認為,比較高水平的普及讀物,首先建立在專業的研究基礎之上。《亞歷山大的徵服和神話》寫得很通俗,但其背後也有著很多考證功夫。如果沒有紮實的研究基礎,寫作者就可能只會抄一抄阿里安和昆圖斯筆下的亞歷山大,這樣寫出來的書可能就會神化亞歷山大。

當然,這些年的情況有些好轉,學術環境也在好轉。晏紹祥相信社會的需要是第一位的。接受大學教育的人越來越多,對優秀的世界史著作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市場的力量遲早會表現出來的。

彭小瑜認為,中國這三十年學術水平提高很快,若是讓中國最好的學者來寫一套「興亡的世界史」叢書,他相信也不會比日本學者差。彭小瑜相信,中國的世界史研究會與中國史的研究水平越來越相近。

晏紹祥認為,不管從數量還是質量來說,中國的世界史研究水平提高得都很快,但是,中國的學術界的眼光過度局限在歐美發達國家。其實,像印度和東南亞的古代史都是很值得研究的,中國幾乎沒有什麼學者在做這方面的研究。晏紹祥統計了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整個世界史研究的情況,他搜集到大約100篇論文,但關於古埃及的論文一共才5篇,關於兩河流域的論文比較多,而關於古希臘的論文最多,其中有關古代印度、非洲和美洲的研究論文幾乎是空白。

活動現場

在中國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了解歐美,也要了解拉美、非洲和伊斯蘭世界的情況。所以,中國的世界史研究的一大問題是人員隊伍不夠大,另一大問題是中國的學者研究的領域並不均衡。所以,世界史的研究隊伍還要擴大,並在過去沒有照顧到的地方多投入些人力,等中國積累到足夠多的專業人才,才有可能給大眾寫出深入淺出的普及性著作,這需要時間。

但是,嶽秀坤對此有保留意見。對閱讀有期待的讀者來說,他們不可能等待那麼長時間。因此,嶽秀坤希望,中國的50後和60後一流學者,在他們熟悉的領域,能夠開始寫一些這樣的普及性著作,因為這些學者大多已經不需要考慮學術的考評了。

作者丨徐悅東

編輯丨徐悅東

校對丨翟永軍

相關焦點

  • 楊陽丨傳統文化 現代傳播——嘗試中國民間藝術通俗普及教學
    授人知識者在新的形勢下,以新的授課方式傳授知識,是對自我的不斷提升和提煉。以通俗的方式為大眾服務,為社會做專業知識的普及,也是教師及學者的社會義務。關鍵詞:通俗  普及  傳統文化  現代傳播「三聯中讀的朋友們,我是清華美院的楊陽。」
  • 專訪丨馬場公彥:公共知識分子文化在日本為何會消失?
    文庫和新書為何會成為日本的文化潮流?巖波書店是一家擁有百餘年歷史的出版社,按知日作家劉檸的說法,這是一家相當於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和新華書店的總和的出版社。它以學術圖書為出版中心,並為日本的出版文化創造了文庫本和新書本兩大類圖書,將前沿的學術成果普及給大眾,並承擔著思想文化的「播種人」的角色。
  • 如何寫一部通俗可信的中國史,聽聽歷史學者怎麼說
    叢書立體封            出版社介紹這套叢書時,總結說,這是新時期中國學者撰寫的可信的通俗版中國歷史,其突出特點有三:可信性、通俗性和新穎性。就此,李學勤說,「通俗化」並不意味著降低學術水準,相反對作者的要求更高,絕不是輕易就能做到的。
  • 【2017212·人類學】青年學者專輯丨楊麗娟丨丨學術合作:人類學中國化的學者探索——以徐傑舜教授為例
    人類學中國化的目的是:發揮中國人的創造力和保持自己自尊、自信的獨立性;[1]在西方人類學理論與方法中添加中國經驗,從中華文化中提煉出適合全人類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理論。[4]實現人類學中國化的路徑有:加強與國際學術交流,注意國外學者思考和研究角度與中國學者的差異;[5]要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古人類學、考古學和民族學;[6]貼近於自身所處的社會場域擺脫泛文化的認識論支配並提出替代性的解釋模式,在傳統文化中去挖掘理性的力量;[7]加強田野調查,從田野調查和研究中不斷總結、歸納;[8]通過對人類學研究中國社會的民族志方法、市場體系理論、民間宗教等範式的反思,結合人類學對中國社會的應用性
  • 文壇神話菲利普·羅斯,與他筆下的美國 | 文化客廳 - 新京報 - 好...
    他不僅創作了5部以自己名字命名主人公的小說:《事實:一個小說家的自傳》《欺騙》《遺產:一個真實的故事》《夏洛克行動》和《反美陰謀》,還創作了多個高仿的「羅斯」,比如:內森·祖克曼。 在這些作品中,羅斯不斷模糊著虛構與非虛構的界限,進行文體上的實驗。作為一名猶太裔的美國人,羅斯用自己的寫作重新定義了猶太文學,描繪出一個個猶如夢境的美國代際精神變化的真實縮影。
  • 通俗史學視角下的歷史學 ——淺談李開元《秦謎》兼論歷史學通俗普及的意義
    當然,在學術領域,關於歷史學是否是科學,是否能做到求真,或許有著各種各樣的看法,但對於歷史是一門嚴肅且嚴謹的學科,我想每一位從事史學研究與教學工作的學者老師都不會對此產生質疑。但我們的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了,有多少人,最初被歷史所吸引,並決定致力於歷史研究,是因為閱讀了史學大家的學術巨著,被其中嚴謹的取證方式與縝密的邏輯推理所吸引?
  • 學術期刊編輯視角中的論文寫作
    撰寫學術論文這對於從事學術研究的專家、學者幾乎成了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成了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有著十分豐富的經驗。不過,這裡我想從一個學術期刊編輯的視角,來談談學術論文的寫作問題。還是從學術期刊編輯如何審稿談起。對於作者來稿,現在很多的學術期刊編輯部都有這樣一條免責申明或者說「霸王條款」:「來稿3個月內未收到本刊的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
  • 日本學術會議建議從大學入學考試刪除英語『寫作』和『口語』科目
    日本學術會議語言與文學委員會「文化邂逅和語言分科會」於8月18日整理並公布了一份建議:「應從大學入學統一考試對象中刪除(「寫作」和「口語」科目),改由各大學根據需要實施」。文部科學省雖然宣布將者兩項考試推遲到2024年度的大學入學統一考試實施,但並未改變導入這兩門考試的方針。
  • 學術寫作中Key Line的使用|乾貨
    在進行學術論文寫作時,如何讓學術寫作中的論述更加順暢、更有邏輯、和更易於被讀懂。下面這篇文章提出的Key Line的方法或許對你有用,一起來看看:「Key Line」簡單來說就是指在一個段落,一個章節,或一個部分的寫作中,提綱挈領地把這一部分的主題拿出來簡明扼要的呈現給讀者。是對一個段落、一個章節、或一個部分主要內容或觀點的總結概括,常常起到引領後文的作用。
  • 日本學術會議建議從大學入學統一考試刪除英語'寫作'和'口語'科目
    日本學術會議語言與文學委員會 「文化邂逅和語言分科會」 於8月18日整理並公布了一份建議:「應從大學入學統一考試對象中刪除(「寫作」 和 「口語」 科目),改由各大學根據需要實施」。文部科學省雖然宣布將者兩項考試推遲到2024年度的大學入學統一考試實施,但並未改變導入這兩門考試的方針。
  • 專訪|仇鹿鳴:通俗不等於媚俗,資料庫不能廢考證功
    作為學院派青年歷史學者的代表人物,仇鹿鳴的歷史寫作生涯開始於研究生階段,本科直博的經歷讓他接受了現代學術體系的磨鍊,同時也深感學術評價體系對於寫作者的制約。時下學術論文越寫越長,大量材料反覆堆砌的風氣讓他不以為然。無論史料和話題是否有趣,寫作的首要目標是力求簡潔而明煉。
  • 10位日本學者寫的中國史,為何深受讀者喜愛?
    一套日本學者所寫的歷史性書籍,何以在眾多歷史叢書中脫穎而出,備受讀者喜愛呢? 史識是歷史學者長期專業積累下形成的素養,具備學術個性,兼具自家風格。歷史學家不僅僅要經過長期的學術打磨,還要能夠在研究過程中忍受孤苦寂寞,堅韌內心,不為世俗所幹擾,經過經久的思考與磨礪,優秀的學者才能撰寫出具備價值的史學著作。
  • 中國通俗文學的海外傳播——十九世紀英譯中國通俗文學資料的學術...
    作者:王燕(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中國學術轉型的關鍵期,傳統學術研究領域對於新材料的倚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否發掘了新材料、研求了新問題,不僅是決定學術進退的關鍵,也是學者立身的根本。中國通俗文學研究領域的開拓者——胡適、魯迅、孫楷第等,無不矚目於此。
  • 白壽彝論通俗史學:通俗不是粗俗,不是淺薄
    他認為,編寫通俗歷史讀物、歷史小說、電影劇本、曲藝、彈詞、歷史劇、連環畫等都是傳播歷史知識的途徑。以通俗歷史讀物作為普及歷史知識的方式,自然易為人們所接受,但將歷史小說、曲藝、彈詞、歷史劇、連環畫等也作為傳播歷史知識的有效形式,難免讓人心存疑慮,尤其是在歷史被娛樂化的今天,這些形式似乎與戲說歷史有脫不掉的干係,因而為史學研究者所排斥。為此,白先生指出:「史學與戲劇雖是兩行,我們應更好地和他們合作。
  • 論著評介|全球史學者如何以母語書寫別國簡史——讀《極簡英帝國史:來自亞洲的思考》
    那麼,《極簡英帝國史》是如何利用前沿研究成果撰寫面向大眾的讀物?如何以歷史觀照現實?如何以母語寫作外國簡史?關注這三個問題,對希望進行類似嘗試的中國同行而言應該有所助益。首先是前沿成果轉化的問題。專業論文中取得的最新研究進展大多不會迅速被大眾熟知。
  • 【2018026·社會學】青年學者專輯丨丨楊渝東丨和弦與變奏:孫本文文化社會學與黃文山文化學之比較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在民國時期倡導將「文化」概念加以科學化的學術努力中都做出了類似、相關但又有不同的貢獻。貢獻類似和相關,是因為他們有較為相同的學術背景,尤其是在美國文化人類學大本營——哥大——的訓練讓他們對美國文化社會學和人類學有非常深入的了解。
  •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42陝西師範大學翁彪
    簡而言之,百分之九十九的古典學者根本不應該成為古典學者。」最後這三條擇業理由,相信中槍的並不止我一個。尼採這段牢騷,和當時《悲劇的誕生》被嚴重忽視的憤懣心情不無關係,但他揭示古典學者們在如何自處這一問題上的無知,卻並非一時激憤之辭。自古就有研究經典的學問,但專設一個學科,而與其他各種學術門類並列,則是社會現代性的結果,是以古代經典不再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為前提的。
  • 學者朱權(一)——輝煌的學術成就
    他完全可以和這兩位皇室文人相提並論,都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寥若晨星的皇族大學者,值得後人為之肅然起敬,並將其業績筆之於史冊,公之於世人。    二  學術成就及影響朱權的一些著作在所涉及的領域內已經具有顯赫地位和重大影響。然而作為一個學者在中國學術史上的整體地位,尚未得到足夠的確認並加以研究。由於涉及面太多,本文也不可能作全面敘說。
  • 研究與觀察 | 日本巖波書店的發展經驗及其對我國學術出版的啟示
    在讀者的心田播種文化、知識的種子,這既是巖波書店立社之本,也是巖波人一直在遵循的出版經營理念。巖波書店以傳播文化為目標的出版理念、人本主義的企業內部機制和注重選題社會價值的出版導向貫穿了其百年歷史,也使其成為日本出版行業不倒的「常青樹」。
  • 寫下《從前慢》的木心,離開八年了丨文化客廳NO.14
    系列紀念活動由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單向空間、木心美術館和出版機構理想國共同主辦,活動期間,包括陳丹青在內的十數位作家、學者,齊聚單向空間(樂堤港店),展開了多場精彩絕倫的對談與講演,兩千多名讀者從天南海北趕來,共赴追懷木心的文學周末。這場活動的展覽部分自8月17日開展,包括木心雪句展與木心手稿展,展品中包括由木心紀念館提供的名篇《哥倫比亞的倒影》的手稿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