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仇鹿鳴:通俗不等於媚俗,資料庫不能廢考證功

2020-12-13 新京報

21世紀信息大爆炸時代的來臨,對史學研究的方式、方法造成了巨大衝擊。資料庫的出現與普及更是引發了不小的震動。諸如四庫全書、歷代筆記、硃批奏摺、近代報刊、內閣檔案,等等一系列文獻資料庫如雨後春筍般紛湧而出。新一代的歷史學者趕上了技術革命帶來的原始紅利。只需動動滑鼠,登錄界面,單擊右鍵,就可以根據輸入的關鍵詞輕而易舉地找到上千條相關史料。以數據檢索為基礎的「E考據」正越來越多地受到青年歷史研究者的喜愛,老一代史學研究者埋首書案、皓首窮經的史料搜集法正在走向日暮黃昏。

資訊時代對歷史學科的衝擊不僅於此,它更深刻地改變了歷史學的發展趨勢。在過去,史學作為一個專業研究領域,主要供同行之間討論點評,是一個邊界相對嚴格的「小圈子」。這個圈子對文獻檔案擁有近乎絕對的掌控權,並將其居為奇貨,並不情願對圈外人士分享開放。但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大量原先圈外人難得一見的文獻檔案得以開放,任何感興趣的公眾都能自由運用這些資料進行研究。傳統史學對史料的壟斷被打破了,各式各樣基於信息技術發展起來的媒體平臺,也要求高居象牙塔裡的歷史學者走出塔外,面對公眾發表自己的觀點。歷史寫作不再是同行之間小圈子裡的討論點評,而是成為天下之公器,人人皆可加以議論指摘。史學越來越由一個學院裡的專業學科邁向一個面對大眾的公共事業。

當下的歷史寫作,當如何應對資訊時代的挑戰?強大的資料庫在給予研究者以搜集史料的便捷同時,是否也培養出研究者過度依賴技術的惰性,從而消磨了傳統史學中窮經盡牘的刻苦精神?面對新媒體時代的呼喚,歷史學者是固守學院畛域之別,還是勇敢面對公共輿論的挑戰?

本篇對青年歷史學者仇鹿鳴的專訪,將對上面提出的這些問題,以一位受過傳統史學訓練、又享受信息技術紅利的親歷者身份,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2020年9月19日《新京報書評周刊》新史記:青年歷史學者與他們的歷史寫作

採寫 | 新京報記者 李永博

讀書時代

適逢學術寫作的轉型期

仇鹿鳴,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石刻文獻等。著有《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絡》等。

「寫作事實上不但是為了向外發表,同時也是研究工作的最後階段。常有人說某人學問極好,可惜不寫作。事實上,此話大有問題。某人可能常識豐富,也有見解,但不寫作為文,他的學問議論只停留在見解看法的階段,不可能是有系統的真正成熟的知識。」

歷史學家嚴耕望先生這一段話,常常被仇鹿鳴拿來引用。在他看來,歷史學人既是職業讀書人,也是知識的生產者。歷史研究與歷史寫作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當我們書寫歷史時,我們才能理清事件之間的關係,消除思想中的矛盾,並對可能面臨的質疑提前做出解釋和修訂。

歷史哲學家赫伯特·巴特菲爾德說:「歷史研究其實是在處理人類生活當中的戲劇,也就是人的不同個性,這其中包括自我意識、理智與自由。」優秀的歷史學者和優秀的演講家有著諸多共通之處,他們的目的都在於發現那種具有張力的戲劇性,並以此吸引讀者-聽眾的耳目。一個優秀的演講家所說的話可能存在前後矛盾、語義不清的地方,但仍能通過聲音、語調和情緒左右聽眾的想法。而優秀的歷史寫作也總是要抓住讀者最揪心,最張力的觸點作為起筆。對於一名寫作者來說,他們不僅要保證自己的論據是有效的,也要讓觀點具有邏輯性,經得起讀者一遍又一遍地研究和推敲。因此,相比戲劇舞臺上的表演家,或是公共舞臺上的演講者,作家往往需要扮演一位更加勇敢的角色。

作為學院派青年歷史學者的代表人物,仇鹿鳴的歷史寫作生涯開始於研究生階段,本科直博的經歷讓他接受了現代學術體系的磨鍊,同時也深感學術評價體系對於寫作者的制約。時下學術論文越寫越長,大量材料反覆堆砌的風氣讓他不以為然。無論史料和話題是否有趣,寫作的首要目標是力求簡潔而明煉。

仇鹿鳴說,自己在讀書時代正好趕上了學術寫作的轉折期,既沒有丟掉老先生教導的傳統史料學訓練,也享受了資訊時代為歷史學者帶來的原始紅利。資料庫的出現改變了傳統史料收集的範式,卻也讓不少年輕學人學會「偷懶」,忽略了文獻學和目錄學的訓練,對於史料的重要性程度失去了基本的判斷。

《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絡》(修訂本),作者:仇鹿鳴,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8月。此書為仇鹿鳴的第一本學術專著,也是他的成名作。

對話仇鹿鳴

新京報:你曾在多個場合提及,歷史研究者也是知識的生產者,持續不斷的寫作習慣對歷史研究有著根本性的意義。歷史研究和寫作之間是怎樣的關係?

仇鹿鳴:這個問題大概可以分成兩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從研究生到成為大學老師的階段,一個歷史學人最基本的定位是職業讀書人。我從研究生生涯到現在已經有17年的時間,我覺得人生最愉快的時光可能就是研究生的前幾年,那個時候沒有特別需要發表作品的壓力,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漫無目的地閱讀。另一方面,任何一個國家設置博士點,提供大學教師崗位的根本目的,還是希望能夠對學術有所推進。因此,研究生的訓練,尤其博士生階段的訓練,是要培養專業的研究者,把你從一個美食家變成一個廚師,或者說,從知識的消費者轉變為一個知識的生產者。

有一些老先生說,十幾年不寫文章是為了足夠的積累,這種看法我並不認同。現代的知識與民國時代大不相同,學科高度細分化,每個學者都進入一個特別細分的領域。所以,學者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寫作時間,先解決一個比較小的問題,比較次要、甚至無關緊要的小問題。積累起信心,然後再慢慢學會如何在這個領域內進行專業的研究。隨著閱讀和研究的範圍擴展,你可能可以解決稍微比較重要的問題。實際上我不太相信,一個人從未寫過一篇好文章,或者幾乎在很長時間內沒有發表,能夠突然在十幾年之後發表一篇驚天動地的文章或著作。因為無論是收集材料,還是論文寫作的技巧,如何讓讀者來接受,,其實都需要大量訓練。

《長安與河北之間:中晚唐的政治與文化》,作者:仇鹿鳴,版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11月

新京報:學術寫作也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相比以前,學術評價體系對歷史研究者的寫作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些外在壓力是否會對研究和寫作帶來額外的負擔?

仇鹿鳴:剛才我們說到歷史研究者擁有知識生產者的身份,但回到中國的學術界的確存在著落差。很多青年教師存在著過勞的情況,就像現在網上常說的「學術圈的內卷」。我自覺一年能寫出兩篇比較像樣的文章,要寫出三篇就感覺比較吃力了。很多比我還年輕的同行或學生,為了應對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一年寫五六篇甚至十來篇的論文,這讓我對這些作品的學術質量感到擔憂。當然,青年學者面臨的壓力是全球普遍的,在世界範圍內對年輕的學者的壓榨都很強烈。

新京報:作為專業的歷史研究者,你平時會看一些通俗歷史讀物嗎?你怎麼看待市面上常引發輿論關注的通俗歷史讀物和歷史改編?

仇鹿鳴:前段時間出版的《顯微鏡下的大明》,就是作者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寫出的很好的通俗作品。但是,這樣的工作其實最好由歷史學家自己來完成。通俗不等於簡單,不等於迎合民眾,《萬曆十五年》、《叫魂》這樣的作品,雖然產生了超出學術圈的效應,但也不能說是通俗歷史讀物。而且,不同身份的讀者閱讀《萬曆十五年》的體驗也是不同的。

暢銷歷史小說家撰寫的通俗歷史著作《顯微鏡下的大明》(博集天卷 | 湖南文藝出版社,2019年1月),一經推出,便風靡海內。這本書中講述的故事全部建立在專業歷史學者嚴謹的論文之上。馬伯庸的這本書被認為是將專業歷史研究通俗化和商業化的典範之作。

中國的學院派學者較少寫出這類有「出圈」效應的作品,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制度使然。對於大多數學者而言,學術評價體系沒有徹底區分專著與論文,很多學者的專著只是他們的論文集,有一些會做些修改,但不懂得如何寫出有設計感的專著。考核和評級的壓力讓多數學者專攻學術論文,也是很常見的情況。

如何提高寫作技巧,我還沒有想到特別好的辦法。我的第一本專著《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絡》之所以受到歷史圈外的關注,倒不是因為寫作上的特殊技巧,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三國題材在中國非常好的群眾基礎。對於純粹的論文寫作,首先就是簡練而清楚。由於資料庫的技術幫助,現在的學術論文的一個傾向越寫越長,很多是大量的材料鋪排。首先你需要讓別人很清晰地明白你在談論的問題,至於能不能寫出有趣味的、讓人覺得有吸引力的作品,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受到材料的限制。沒有好的材料,再高明的寫作技巧也是空想。

新京報:成長於資訊時代的歷史學者,在搜集史料方面與老一輩的歷史學者有什麼不同?新技術的變革如何影響歷史寫作?

仇鹿鳴:需要承認的是,資料庫的出現,對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我自己正好趕上這個轉折的時代,當時《四庫全書》的電子版正值上線,這麼龐大的資料庫,還可以讓你進行全文檢索。對於年輕一代來說,資料庫幫助我們可以在比較年輕的時候,就寫出比較多的、質量還不錯的論文。與我們的老師相比,我們積累材料時間比較短。過去,很多老先生都是用手寫的卡片來積累史料,其實是通過手抄的方式自己建立一個資料庫。後來的學生就把相關材料抄下來,分門別類地放到自己的柜子裡。在我們剛開始念書的時候,其實老師還是建議我們要做卡片的,這就是過去時代認可的積累材料的範式。

《古史辨》,編著:顧頡剛,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由歷史學家顧頡剛等人共同撰寫的論文結集《古史辨》,是現代中國「疑古學派」的代表作品。疑古學派的文章刊出後常常飽受爭議。其中固然不乏閃光之處,但也頗多揣測過度的不經之論。但其對史料所秉持的懷疑辨析的治史態度,至今影響深遠。

信息化帶來的另一個直觀感受是,我能夠更快地確定哪些題目不能寫。我們在研究中寫出來的文章,可能是相對來說比較成功的作品,但其實還有更多的題目已經被你自己否定掉了。這個過程對讀者來說是看不到的。在過去,你可能花了好幾個月收集材料,最後發現原來的設想是完全錯的。資料庫提供的一個非常大的幫助,就是可以讓我在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的時間之內,就可以總結這樣一個題目,少走了很多彎路。

資料庫的出現也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過去的學者收集材料就要花幾個月甚至一年,有了資料庫之後,這個工作相對來說變得比較簡單,所以在這個層面上來講,你提出一個問題,發現前人已經證明過了,現在可以很容易地取出更多的材料來強化這個觀點。這種文章不能說完全沒有價值,但相對來講,史料價值有了明顯的下降,不再像過去那麼重要。換句話說,資料庫在降低了學者收集材料的壓力之後,對學者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就是如何更好地分析、利用、解讀和批判史料。從這點上來講,我們還處在吸收資料庫的原始紅利的階段,前面還有很長的路。

另外我也發現了一個隨之而來的弊端,就是很多學生,特別是年輕的學生,由於有了這個輔助工具,忽視了傳統意義上的目錄學的學術訓練。因為資料庫是超連結形式的,它是不斷跳躍的,是碎片化的,而且是目的性很強的。如果資料庫代替了傳統的目錄、史料學的訓練,代替了文本精讀的話,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會刺激學術生產數量的增加,但從長遠來說可能會降低研究的品質。

採寫|李永博

編輯|羅東 李陽

校對|張彥軍

相關焦點

  • 理論很重要,但史料才是根本|專訪張仲民
    出於對以上種種問題的好奇,我們採訪了一批青年歷史學者中的代表人物:仇鹿鳴、唐小兵、張仲民、李碩、高林和羽戈,圍繞他們的作品,探究他們與歷史結緣的心路歷程,傾聽他們如何回應時代賦予的機遇與挑戰。本篇是對青年歷史學者張仲民的專訪。更多系列訪談會在之後的書評周刊微信公號內陸續推出,敬請期待。
  • 可以通俗,但不能媚俗
    上至清華北大,下至不知名的民辦雙非,只要皮一皮,大家都可以是好朋友。前面說了各大高校都在緊鑼密鼓地發廣告招生,西安體院自然也不能免俗。借用近來在網絡上頗為流行的「廣告體」風格,也發布了一則招生廣告。一舉帶起了「大學能不能招到優質生源主要取決於兩點:一是宿舍有沒有空調;二是學校有沒有美女」的節奏。
  • 什麼人都可以媚俗,但大學校長不能
    我原來以為只有通俗作家喜歡媚俗,沒想到一些著名學府的校長也熱衷媚俗,而且媚俗的樣子比通俗作家更難看。去年「根叔」的畢業演講讓我起了一身雞皮疙瘩,諸如「母校是自己可以罵幾十遍,但不許別人罵的地方」,明顯是以煽情賺眼淚。
  • 復旦通識·學術寫作系列|仇鹿鳴:學術史回顧的寫法
    2019年4月30日,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仇鹿鳴的講座以「學術史回顧的寫法:兼談論文寫作中的形式規範和實質規範」為題。仇鹿鳴,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2017年10月,憑藉《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絡》榮獲首屆「普隱人文學術獎」。
  • 《下輩子做你的女人》引爭議 製片駁「媚俗說」
    先是男主角任程偉不滿播出版本,在開播發布會上拒絕與劇組同仁合影,憤然離席以示抗議;後又有網友發帖稱劇名由《城的燈》改為《下輩子做你的女人》是媚俗。昨天(19日),記者採訪了該劇製片人楊曉娟,她認為更改劇名是為了通俗,而不是媚俗,增加女人戲也是因為閆妮比任程偉演得好,可以保證收視率。
  • 通俗說大學生考證問題,不純乾貨,不瞎扯!
    大學生考證,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問題,前有考證上百張的「證霸」獨領風騷,後有大批考證培訓機構「圍追堵截」,把很多學生都給「忽悠瘸了」!今天這篇文章就給大家分析一下大學期間考證的問題。不扯那些有的沒的,都是大實話,純乾貨!
  • 從寫字聊及欺世與媚俗
    環境風氣使然,少數藝術水準不高者也毫不掩飾堂而皇之地以大家自居。任何層次上都有媚俗心態的存在,普通者可媚俗有名者,有名者可媚俗更高者。故意降低藝術精神特質來附和大眾以獲利是一種媚俗,趨炎附勢追求名利取悅討好他人也是一種媚俗。媚俗的蔓延與流行,扭曲了文藝創作,汙染了社會風氣,降低了人的品味,侵蝕了人的靈魂。
  • "星座教學"不是因材施教是媚俗胡鬧
    近日,揚州大學開展的「十二星座教學」課在廣受學生歡迎的同時,卻引發爭議:這種按星座設置授課內容的教學方式是因材施教,還是媚俗胡鬧?(1月4日南方都市報)  為什麼搞這種「星座教學」呢?這不是因材施教,而是媚俗胡鬧。  「星座教學」不是因材施教。所謂因材施教應該是根究學生的個性實際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教學,在這裡,基礎是因材,途徑是施教,材是學生的個性,興趣,愛好等具體情況,老師因材應該是一個科學的的調查,研究,制定教學策略的過程,他的目的是為了教育的教學目的。
  • 直擊資料庫面試題:資料庫查詢語句
    遊標用於定位結果集的行,通過判斷全局變量@@FETCH_STATUS可以判斷是否到了最後,通常此變量不等於0表示出錯或到了最後。 9. 觸發器分為事前觸發和事後觸發,這兩種觸發有何區別?語句級觸發和行級觸發有何區別?
  • 有人說高考考上專科就等於廢了,這是真的嗎?
    「有人說高考考上專科就等於廢了,這是真的嗎?專科應該沒有那麼差吧!」一個朋友問我。當然不是真的!專科絕對沒那麼差!說這話的人完全是不把村長當幹部,不把專科當大學的節奏啊!考生通過高考考上專科院校,是不是說這名考生就廢了呢?這個觀點我不贊同,原因如下:(一)只有混日子的廢人,而沒有因讀專科而讀廢掉的人。說到「廢」這個字,我們能想到的是那些整天都無所事事的人。而專科院校和本科院校相比,專科院校混日子的人似乎更多一些。
  • 丁真火了,是對糖水片與媚俗文化最大的反擊嗎?
    能看到毛孔的高清攝影,川藏強烈的日光下少年黝黑的皮膚、高原紅、不整齊的虎牙、自然的微笑、清澈的眼神……去濾鏡、反白瘦弱和反脂粉氣的審美,跟社交平臺上受歡迎的糖水片風格完全背道而馳。那麼,丁真火了,是對糖水片與媚俗文化最大的反擊嗎?
  • 立意格調不高 媚俗傾向嚴重
    「作為一部反映中國歷史上一段浩劫、人類歷史上一場空前災難的作品,無論其創作者主觀動機如何,在同期的藝術作品中立意格調不高、表現手法笨拙、媚俗傾向嚴重,必須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判和反思。」  影評全文如下:  一峰落日  前不久,報紙電臺等新聞媒體對新片《南京!南京!》
  • 西拉米被廢前與提幫功拍寫真,溫柔親吻兒子,絲毫不知來臨的風暴
    但是原生家庭太重要,家人們犯下的錯誤由西拉米承擔,在西拉米被廢之前,她和兒子提幫功拍攝了很溫馨的家庭照,絲毫不知道即將到來的暴風雨。 提幫功在6歲的時候就被檢查出患有學習障礙症,但是西拉米手把手地教導,一直到9歲的時候都看不出與其它的差距,或是正是西拉米的細心教導讓泰王誤以為,誰都可以將提幫功教好。 然而西拉米被廢之後,蘇提達教導的這6年沒有一絲一毫的長進。
  • 專訪王穎澤:國產資料庫開源之路如何可控?
    隨著開源社區的發展,開源技術在國內資料庫領域的應用程度越來越高,天曦科技也不例外。根據王穎澤的介紹,天曦資料庫在PostgreSQL基礎上對Oracle兼容性進行了整體設計,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在資料庫內核中,具備獨立的Oracle的SQL語法解析器和PL/SQL語法解析器,這可使資料庫仍完全兼容PG。
  • 經典名方複方製劑研發的文獻考證要點與策略
    高效查找和獲取文獻是考證的第一步,基於中醫古籍資料庫及電子資源的檢索是最基本的方法,現有收錄數量較多的中醫古籍數字資源包括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古籍資料庫、國醫典藏(www.gydc.ac.cn:81),愛如生公司的《中醫典海》,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的《中華醫典》,書同文《中醫中藥古籍大系》等,此外還包括一些綜合性資料庫中的中醫藥古籍資源。
  • 朱姍:論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的「圖書學分類」
    1933年,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下文簡稱「《孫目》」)出版。在卷首的《分類說明》中,孫楷第闡述了全書的分類思路:「魯迅先生小說史略於傳奇及子部小說之外,述宋以來通俗小說尤詳。……唯此乃文學史之分類,若以圖書學分類言之,則仍有不必盡從者。」按:本文所引用《孫目》皆據本書,下文不另出注。
  • 邱毅:臺灣會被蔡英文帶著廢青走向衰亡
    邱毅:臺灣會被蔡英文帶著廢青走向衰亡臺灣地區"大選"結果已經揭曉了,蔡英文不僅獲得連任資格,而且是高票當選,對於這種情況,落選的新黨部分區"立委"候選人,邱毅在臉譜網上表示這種結果讓自己感到意外,但也讓自己看清楚了一些情況。
  • 文化市場:大眾化和化大眾 通俗與低俗 界限在哪
    在影視節目等文化產品中如何劃清通俗和低俗的界限?文化產品的「大眾化」和「化大眾」是什麼關係?如何培育屬於我們時代的審美需求?    @文國云:通俗與低俗只有一字之差、一線之隔,電視娛樂節目作為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前提是要讓老百姓喜聞樂見,只有走通俗化的道路,才能被認同。但如果一味強調看頭、噱頭、搞笑,只為娛樂而娛樂,甚至不惜以低級趣味來製造娛樂,追求通俗就會變成媚俗,流於庸俗,墮入低俗。     @我愛大海:通俗是語言問題,是語言的大眾化;低俗是格調問題,是內容的庸俗化。
  • 甜野男孩丁真,是對糖水片與媚俗文化最大的反擊嗎?
    那麼,丁真的「甜野」風,或者說大眾對丁真式審美的認可,是一次集體性對糖水片與媚俗文化最大的反擊嗎?1糖水片就是不經思考和觀察,為了拍照而拍出來的照片。糖水片是具有裝飾價值但不構成表達,也沒有實際意義和積極影響的照片。
  • 白碩:區塊鏈+開源資料庫≥商業資料庫
    雷鋒網AI金融評論了解到,白碩認為,中國沒有成熟可用的商業資料庫,一直是一大痛點,而實際上,可能有個很好的思路實現去IOE,「區塊鏈+開源資料庫,這兩個結合可以大於等於商業資料庫……區塊鏈來做日誌,做存儲過程,做高可用支持,開源資料庫做查詢、做數據困難,做高性能的支持,把這兩個耦合起來,相當於商業資料庫的能力,但是花的錢很少,成本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