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丨傳統文化 現代傳播——嘗試中國民間藝術通俗普及教學

2021-02-19 美術觀察

內容摘要:在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以更加先進、便捷的形式傳播知識,是一種美好、方便並有效的渠道。授人知識者在新的形勢下,以新的授課方式傳授知識,是對自我的不斷提升和提煉。以通俗的方式為大眾服務,為社會做專業知識的普及,也是教師及學者的社會義務。

關鍵詞:通俗  普及  傳統文化  現代傳播

「三聯中讀的朋友們,我是清華美院的楊陽。」這段話是我在三聯中讀音頻課上的開場白,也是我第一次通過網絡用音頻為大眾教學,這是一種全新的授課形式,在錄製過程中我還不太清楚它的優勢。三聯中讀的音頻課《民藝傳奇——中國民間藝術探美》是在我多年為高等藝術教育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完成的。在學校,《民間美術概述》課程要上一周或更多的時間,每天上午三個半小時,聽課的學生從專業班十幾人到全院選修課上百人,每年最多1至2次,受眾幾十人到上百人之間。學校教學的優勢是教師和學生可以面對面地交流並互動,提問、回答、討論,教學相長,還會有比較細緻的講解以及課下的單獨交流。授課時除了語言交流,還有表情、手勢、肢體演示,圖表或視頻演示,以及實物分析等可視交流。在高校,我的民藝課一向受到學生們的喜愛和歡迎。2019年夏,受三聯中讀之邀,我嘗試性地參與了網絡音頻授課,雖然多年前也做過網絡視頻教學,但網絡音頻授課還是第一次。音頻自有其優勢,聽眾自由選擇時間,只聽聲不見人。然而,面對一個麥克風,我還是有些不適並茫然。不敢慢待,我做了充分的備課。仍然為自己準備了一個PPT,在電腦上作為我音頻授課的大綱提示,這樣的教學和課堂上的教學有很大的區別,因為不能直接面對受眾,在一些具體的形象描述和場景描述上,要做到細緻入微、生動形象。我是以口語化的講述過程一氣呵成講完的,生動的口語敘述,比照讀文稿要來得自然一些。然而,口語敘述要求語言生動,簡潔而準確,儘量以形象思維帶動理性思索。我所理解的音頻課,一定有其特點,首先受眾職業廣泛,除了有藝術專業知識的受眾外,還有更加廣泛的非專業受眾,且年齡段多元。其次受眾時間自由,隨時可以點擊收聽。面對以上特點,我著重兼顧民藝專業的通俗性與普及性。以非專業聽眾容易聽懂的語言及詞彙解釋專業問題,以更加廣泛的實例,普及民間藝術的精華。

在我的工作室,課程錄製了兩小時之餘,基本順暢,幾乎沒有困難。兩周後編輯便傳來了審讀稿,一個月後我的民藝小課便在三聯中讀的平臺上線開課了。我是抱著緊張的心情點擊收聽的,並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常常關注我的小課聽眾反饋,半年內我反覆收聽自己的小課多遍,從中找出不足或口誤。

甘肅民間各式各樣的布製品 《民藝傳奇——中國民間藝術探美》音頻課配圖《民藝傳奇——中國民間藝術探美》一共5節課,每節課十幾分鐘到二十多分鐘,基本完成了《中國民間美術概述》的框架。課程除音頻外,還有文字與圖表、圖片的展示,讀者也可以閱讀文字並下載。第一講:探訪藝術的母體。第二講:怎麼還有這麼不講理的藝術?第三講:「軟」雕塑有哪些「硬」符號?第四講:尋找光怪陸離的人間遺產。第五講:什麼是啟發文人的寫意創造?從這五個小標題,便可以看出編輯為大眾提供的通俗、普及之亮點。小孩子的虎頭鞋、姥姥繡的鞋墊、除夕的大紅窗花、長輩生日上花裡胡哨的『饅頭』,它們還能叫做藝術?剪紙、刺繡……這些不能再日常的『粗貨』和我們以往欣賞的藝術大相逕庭。是的,提到藝術,人們大多想到畢卡索的抽象或者馬蒂斯的熱情張揚,那些作品迫近理想,讓人仰望。但畢卡索也曾數年在非洲追尋,馬蒂斯的明豔亦是源自各國民間,藝術究竟從何而來?另一方面,人人都想要看懂『美術館』,但是民間藝術你真的看得懂麼?怒目相視的面具有哪些文化符號?為什麼前人不介意『夜貓子』的哀嚎?門框上的『拉手娃娃』是什麼民間暗號?然而,這些答案來得非常艱難,因為當年沒人願意蹚這趟『渾水』。好在有楊先讓、楊陽這樣一行人,他們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前後數年在黃河流域進行田野考察,並整理成《黃河十四走》一書,讓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終於有了一番天地。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黃河十四走》作者,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楊陽教授,她從20世紀80年代田野考察的記憶當中為我們梳理出一場輕鬆的民間藝術之旅,帶我們去看看那些不留名的作品以及真正的自由追尋。」三聯中讀的編輯以這些吸引人的問題引入,大體提煉了中國民間藝術的諸多看點。在課程目錄部分,平臺也為受眾提供了小標題的主題點化。

01|探訪藝術的母體

中國的藝術結構是怎樣的?

何謂民間?

02|怎麼還有這麼不講理的藝術?

面花:虎面魚尾、鳥腹有獸,走親訪友應有盡有

03|「軟」雕塑有哪些「硬」符號?

刺繡:什麼是五彩斑斕的黑色

印染:不純粹的藝術?

04|尋找光怪陸離的人間遺產

面具:鬼怪的噩夢

雕刻: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獅子

05|什麼是啟發文人的寫意創造?

繪畫:潦草與韻致的矛盾體

瓷繪:爭相搜集的「黃金魚盤」

在以上問題細化之後,平臺還整理出受眾收聽後將收穫的知識點。

1場時隔30年的民藝溯源之旅

11種民間藝術類型漫談

數十張一手圖片資料

1、藝術愛好者

2、歷史文化愛好者

3、對黃河流域風物人情感興趣的人

我想以上這些提示信息都是必要的,雖然是專業課程學習,但也是一種文化消費,在消費之前的提示與引導有益於受眾的選擇,以免不感興趣受眾的誤入。應該說我的音頻課程是小眾的,對民間藝術的關注群體畢竟不像大眾文化、流行文化等那麼普及,但在點滴的受眾留言中我也感受到了鼓勵及信息的互動。「很親切,像是在聽老師講各種民間藝術的故事,也很受教育,尤其是講到剪紙等民間女藝術家的頑強和執著。真希望這麼好的課能走進學校。期待能繼續聆聽到老師的課。感恩!」「我們曾經以為藝術來源於美好和幸福,但往往藝術更多的是來源於痛苦和不幸。在失望的生活中用藝術來表達心中的希望和嚮往。」「我出生在陝西農村,楊老師對民間藝術發自內心的喜愛以及專業通透的講解真讓人欣慰。真如老師所說,農村真的有很多巧人巧匠,他們值得被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愛。」「面花作為賀禮送出後還有什麼作用嗎?能食用嗎還是就是擺設?」「我小時候真的在奶奶家被拴在炕上,就是栓娃石的那種。我一直以為是奶奶家的自創操作,沒想到是一種常見的養娃方法,好有趣,哈哈哈。」真的很感謝這些留言,對我來說是真實的反饋與有益的信息,為我提供了更加生動的授課素材。必要時我也會在平臺上與受眾互動並回答問題。三聯中讀的編輯還特別贈送了我20個免費友情課時,為我提供給自己的親朋好友,朋友們的反饋信息,更多的是讚賞、鼓勵以及誠懇的建議。音頻課每講控制在十幾分鐘至半小時之內,聽者不會疲勞。有意思的是,我這5節小課的開場配樂,都是叮叮噹噹的鑼鼓民樂,如同我在這鑼鼓的伴奏聲中出場一般,很有中國民間的熱鬧氣氛。音頻課的優勢,是在僅僅4個月中就有三千七百餘人次收聽,而這些聽眾都是對此內容感興趣並付費選擇點擊的人群。在三聯中讀的平臺上聽眾廣泛,有長期會員也有選擇性的「過路」聽眾,在內容豐富的眾多課程中,民間藝術內容是第一次開課,而選擇民藝來聽的朋友一定是有好奇心並渴求民藝知識的,是絕對的小眾人群。音頻中雖然沒有師生的見面互動,只聽聲音而獲取知識,但通過平臺的反饋信息,可以感受到社會的良好反應。其實,通過網絡在空中的交流,不亞於面對面的交流質量,反而可以更加豐富,來源更加廣泛,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並有時間上的持續延展性。有意思的是,我從少年時期,就是一位廣播收聽愛好者。如今,在輕度用腦工作時,仍然喜歡用耳接收空中的信息,做到手、眼、耳各不誤,並極享受這種獲取信息的工作狀態。自從我為三聯中讀錄製課程之後,我也喜歡上了三聯中讀的其他課程。學術的通俗化、普及的大眾化,使各種嚴肅並學術化的知識得以對社會釋放,人們以收聽課程的形式提取眾多的知識和力量。我想在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以更加先進並方便的形式傳播知識,是一種美好、方便並有效的渠道。授人知識者在新的形勢下,以新的授課方式傳授知識是對自我的不斷提升和提煉。以通俗的方式為大眾服務,為社會做專業知識的普及,也是教師及學者的社會義務。歡迎大家以收聽網絡信息的形式收聽三聯中讀的課程,在這裡有更多的知識等待著大家的汲取。作為一個老聽眾,感謝三聯中讀專業性及嚴肅性的知識傳播,感謝現代化的傳播平臺。

楊陽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20年第3期)

本文內容版權歸本刊所有,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美術觀察》雜誌

由文化和旅遊部主管

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

國家級藝術類核心期刊

如需轉載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Q號:526891471

相關焦點

  •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陽:何必從傳統中尋找現代
    西化、復古、再西化、再復古……百年中國的現代化之路,總是在現代性和傳統文化的夾縫中緩慢前行。近十多年來,傳統文化的復興熱潮再一次引發了關於民族文化和現代性交融的問題,家文化的興起正是誕生於傳統文化的復興熱中。  楊陽說:「以儒家倫理為核心的傳統文化,隨著傳統王朝體系的崩潰,也一併崩潰了。
  • 文化客廳丨日本學者如何在普及寫作中兼顧學術和通俗?
    中國的歷史學者何時才能寫出這種兼顧學術和通俗的世界史著作?12月15日,新京報·文化客廳第二十三場活動聯合理想國、建投書局,邀請到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晏紹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彭小瑜以及首都師範大學全球史中心副教授嶽秀坤,一起對談「興亡的世界史」叢書的讀法和寫法,以及中國歷史學界裡的世界史研究現狀。
  • 要充分提升對中國民間藝術發展的戰略認知
    但實際上,中國民間藝術並不缺乏優秀的文化IP,恰恰相反,中國民間藝術是鮮活的、當代的,之所以出現了今天發展式微的局面,主要是我們沒能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導致對民間藝術發現不夠、推廣不足、轉化不力、創新滯後。我來舉兩個例子:一個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IP孫悟空與美國文化IP米老鼠。
  • 吳穎惠:現代書院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前沿陣地
    來自學術界、教育界、文化界的知名專家和眾多參與者一起回望我國書院傳統,探討書院的核心價值及其在現代社會可能的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海澱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敬德書院執行院長吳穎惠以「現代書院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前沿陣地」為題系統闡發了敬德書院的思想理念、價值追求與功能定位。現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 中國通俗文學的海外傳播——十九世紀英譯中國通俗文學資料的學術...
    作者:王燕(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中國學術轉型的關鍵期,傳統學術研究領域對於新材料的倚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否發掘了新材料、研求了新問題,不僅是決定學術進退的關鍵,也是學者立身的根本。中國通俗文學研究領域的開拓者——胡適、魯迅、孫楷第等,無不矚目於此。
  • 廈門湖裡:民間文藝進校園 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廈門湖裡:民間文藝進校園 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湖裡區融媒體中心 2020-12-21 12:33 來源:澎湃新聞
  • 超星爾雅中國民間藝術的奇妙之旅
    ()√19【判斷題】皮影戲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這種雕刻鏤挖、粘貼、彩繪的藝術形象,是典型的民間美術樣式。()√20【判斷題】陸豐皮影戲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1【判斷題】民間藝術有利於增強民族親和力與凝聚力,加強民族文化的向心力,使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有具體內容,讓民族自信落到實處。()√22【判斷題】民間藝術與其他優秀的傳統文化不一樣,只有民間藝術是我們的民族精華和產生文化巨擘的沃土。
  • 三生石珠寶品牌創始人楊陽:匠心磨礪傳遞齊魯女性優雅之美
    不論是在抗擊疫情一線,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各行各業,都有無數優秀女性用專業與擔當,來守護健康與安全,傳承文化與美麗。今天,魯網推出《這就是山東丨今朝更好看》山東女企業家就是這個「範兒」的融媒體直播活動,記者專訪了山東三生石珠寶品牌創始人、「濟南首位新匠人」楊陽,聽她講述如何用匠心傳遞齊魯女性優雅之美。幾乎所有匠人都緣起於熱愛,楊陽也不例外。
  • 文創產品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載體
    記者在北京、廣東、新疆等地調研發現,一些文博單位在文創開發上的嘗試與創新取得較好的效果,文創正在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新抓手,吸引年輕一代更好地參與傳統文化的傳播中來。然而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文創開發還存在機制束縛、創意不足以及文化解讀偏差的問題,文創活力有待進一步激發。
  • 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吉林省高校榜上有名
    受東北地區民俗文化的薰陶和影響,已形成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形式。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舞蹈專業建立20多年來,秉持「科研與教學並重、創新與傳播並舉、保護與傳承並進,教育薰陶與普及推廣」的辦學理念,將東北秧歌的保護與傳承作為重點課題進行研究,深入挖掘文化價值,通過對東北秧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普及,構建完成了動作體系、風格體系、道具技巧、風俗文化「四位一體」的東北秧歌傳承模式。
  • 小荷初露尖尖角–––五維課堂教學理念下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開發
    座談中大家還探討了如何重構疫後英語課堂,老師們表示將繼續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豐富英語課堂,並計劃將目前的傳統文化系列微課補充到線下教學中,在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引導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文化故事,傳播中國優秀文化。座談會時不時傳來陣陣歡樂的笑聲,氣氛熱烈歡快。李利老師和陳錦香老師也特別提到了傳統文化系列微課製作的初衷。新冠疫情期間,無數先鋒逆行而上,直面困難。
  • 白壽彝論通俗史學:通俗不是粗俗,不是淺薄
    圖為具有代表性的通俗史學著作《大丈夫》(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綱要》(白壽彝著)。白先生主編通俗歷史讀物《中國通史綱要》時,為了達到深入淺出這一目標,反覆斟酌,整整寫了三年,並邀請各方面的人員甚至是歷史知識不多的人參加討論,吸收他們的意見,在通俗性與科學性相結合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白先生深知,如果不能引人入勝,則史學作品不能吸引讀者,讀者沒有興趣,正確的歷史知識也就難以為他們所接受,因此必須重視史學作品的表現形式。
  • 「社科宣傳普及周」,一起感受傳統文化與社會科普的魅力
    7月3日上午,由貴州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貴州省現代山地經濟發展研究院承辦,貴陽市省府路小學、貴州開拾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2020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宣傳普及周暨首屆『志道杯&39;活動上,省領導授予我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習核心基地&39;,共同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深入課堂,推動貴州現代教育文化的改革和發展
  • 做好文化科學普及大文章(書裡書外)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方面,近年來我們取得不小進步,但仍有較大提高空間。比如,目前學者撰寫的漢字普及讀物中,影響較廣的是瑞典學者林西莉的《給孩子的漢字王國》,這讓我們不禁思考我國作者在創作方面還有哪些不足。文化科學普及是基礎教育與社會教育不可或缺的環節,既關乎文化傳承、科學普及的樹人大計,更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在這樣一個領域上,亟待中國當代學者投入更多精力,拿出更多高水平作品。
  • 【微論】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勢在必行
    英語不僅是一門語言工具學科,同時也是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學科,這要求我們對英語的學習不但要對外國文化有足夠的了解及深入學習,更應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目前,在我國英語教學實踐中,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現象嚴重,社會的發展和國際形勢使得我們在進行英語教學時,必須融入優秀的傳統文化,以穩固傳統文化地位。
  • 日照街道中心幼兒園精心打造融合「民間藝術」的園本課程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娜 日照報導通訊員 盛曉穎中國民間藝術廣博精深,種類繁多,為了培養幼兒對民間藝術的了解和熱愛,日照中心幼兒園本著「以園為本,因地制宜,激活幼兒園課程資源」的要求,打造了「走進民間藝術」的園本課程,深入挖掘本土文化,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具有代表性的剪紙、陶泥、編織、漢服、扎染、麵塑、布貼畫等內容為園本課程,投放開放的、豐富的
  • 抓好教育普及推進文化傳承發展
    《意見》闡明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現實作用,並就如何保護、傳承好優秀傳統文化,詮釋、傳播好優秀傳統文化,激活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做出了戰略規劃。如何將這一重大工程落到實處?本版特邀三位智庫專家,從其自身研究出發,發表獨到見解。 教育普及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環節。
  • 作曲教學忽視民樂文化傳統 "現代技法"難以嫁接?
    作曲教學忽視民樂文化傳統  用現代作曲技法創作中國民樂,早已不是新鮮事。王甫建記得,早在30年前,他就邀請作曲家郭文景用現代作曲手法來創作民樂。那時,傳統的民樂在"十年浩劫"之後,曇花一現地火了一下,很快又歸於沉寂。王甫建希望用大樂隊來演奏民樂,然而,苦於沒有適合大樂隊演奏的民樂作品。
  • 國際化表達讓傳統文化綻放詩意
    在世界格局變遷、社會轉型陣痛、多元價值衝擊下,傳承優秀文化、釋放文化力量已是社會前進的必然選擇和人民群眾的內在需求。讓傳統藝術找到現代化、國際化傳播的出口,需要文化創作各領域肩負責任,取得實質進展。
  • 從俄語和俄國文化的全球困境,看中文和中國文化如何傳播
    回歸傳統,回歸民族,正成為政治家博取民意的手段,而俄語和俄國文化不幸成為墊腳石。 2、俄語不是流行商業語言 英語的普及首先是商業的需要,是商業往來最便捷的語言。而俄羅斯經濟規模較小,國際貿易份額更小,需要俄語發揮作用的商業往來當然就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