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通俗 普及 傳統文化 現代傳播
「三聯中讀的朋友們,我是清華美院的楊陽。」這段話是我在三聯中讀音頻課上的開場白,也是我第一次通過網絡用音頻為大眾教學,這是一種全新的授課形式,在錄製過程中我還不太清楚它的優勢。三聯中讀的音頻課《民藝傳奇——中國民間藝術探美》是在我多年為高等藝術教育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完成的。在學校,《民間美術概述》課程要上一周或更多的時間,每天上午三個半小時,聽課的學生從專業班十幾人到全院選修課上百人,每年最多1至2次,受眾幾十人到上百人之間。學校教學的優勢是教師和學生可以面對面地交流並互動,提問、回答、討論,教學相長,還會有比較細緻的講解以及課下的單獨交流。授課時除了語言交流,還有表情、手勢、肢體演示,圖表或視頻演示,以及實物分析等可視交流。在高校,我的民藝課一向受到學生們的喜愛和歡迎。2019年夏,受三聯中讀之邀,我嘗試性地參與了網絡音頻授課,雖然多年前也做過網絡視頻教學,但網絡音頻授課還是第一次。音頻自有其優勢,聽眾自由選擇時間,只聽聲不見人。然而,面對一個麥克風,我還是有些不適並茫然。不敢慢待,我做了充分的備課。仍然為自己準備了一個PPT,在電腦上作為我音頻授課的大綱提示,這樣的教學和課堂上的教學有很大的區別,因為不能直接面對受眾,在一些具體的形象描述和場景描述上,要做到細緻入微、生動形象。我是以口語化的講述過程一氣呵成講完的,生動的口語敘述,比照讀文稿要來得自然一些。然而,口語敘述要求語言生動,簡潔而準確,儘量以形象思維帶動理性思索。我所理解的音頻課,一定有其特點,首先受眾職業廣泛,除了有藝術專業知識的受眾外,還有更加廣泛的非專業受眾,且年齡段多元。其次受眾時間自由,隨時可以點擊收聽。面對以上特點,我著重兼顧民藝專業的通俗性與普及性。以非專業聽眾容易聽懂的語言及詞彙解釋專業問題,以更加廣泛的實例,普及民間藝術的精華。在我的工作室,課程錄製了兩小時之餘,基本順暢,幾乎沒有困難。兩周後編輯便傳來了審讀稿,一個月後我的民藝小課便在三聯中讀的平臺上線開課了。我是抱著緊張的心情點擊收聽的,並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常常關注我的小課聽眾反饋,半年內我反覆收聽自己的小課多遍,從中找出不足或口誤。
甘肅民間各式各樣的布製品 《民藝傳奇——中國民間藝術探美》音頻課配圖《民藝傳奇——中國民間藝術探美》一共5節課,每節課十幾分鐘到二十多分鐘,基本完成了《中國民間美術概述》的框架。課程除音頻外,還有文字與圖表、圖片的展示,讀者也可以閱讀文字並下載。第一講:探訪藝術的母體。第二講:怎麼還有這麼不講理的藝術?第三講:「軟」雕塑有哪些「硬」符號?第四講:尋找光怪陸離的人間遺產。第五講:什麼是啟發文人的寫意創造?從這五個小標題,便可以看出編輯為大眾提供的通俗、普及之亮點。小孩子的虎頭鞋、姥姥繡的鞋墊、除夕的大紅窗花、長輩生日上花裡胡哨的『饅頭』,它們還能叫做藝術?剪紙、刺繡……這些不能再日常的『粗貨』和我們以往欣賞的藝術大相逕庭。是的,提到藝術,人們大多想到畢卡索的抽象或者馬蒂斯的熱情張揚,那些作品迫近理想,讓人仰望。但畢卡索也曾數年在非洲追尋,馬蒂斯的明豔亦是源自各國民間,藝術究竟從何而來?另一方面,人人都想要看懂『美術館』,但是民間藝術你真的看得懂麼?怒目相視的面具有哪些文化符號?為什麼前人不介意『夜貓子』的哀嚎?門框上的『拉手娃娃』是什麼民間暗號?然而,這些答案來得非常艱難,因為當年沒人願意蹚這趟『渾水』。好在有楊先讓、楊陽這樣一行人,他們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前後數年在黃河流域進行田野考察,並整理成《黃河十四走》一書,讓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終於有了一番天地。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黃河十四走》作者,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楊陽教授,她從20世紀80年代田野考察的記憶當中為我們梳理出一場輕鬆的民間藝術之旅,帶我們去看看那些不留名的作品以及真正的自由追尋。」三聯中讀的編輯以這些吸引人的問題引入,大體提煉了中國民間藝術的諸多看點。在課程目錄部分,平臺也為受眾提供了小標題的主題點化。01|探訪藝術的母體
中國的藝術結構是怎樣的?
何謂民間?
02|怎麼還有這麼不講理的藝術?
面花:虎面魚尾、鳥腹有獸,走親訪友應有盡有
03|「軟」雕塑有哪些「硬」符號?
刺繡:什麼是五彩斑斕的黑色
印染:不純粹的藝術?
04|尋找光怪陸離的人間遺產
面具:鬼怪的噩夢
雕刻: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獅子
05|什麼是啟發文人的寫意創造?
繪畫:潦草與韻致的矛盾體
瓷繪:爭相搜集的「黃金魚盤」
在以上問題細化之後,平臺還整理出受眾收聽後將收穫的知識點。1場時隔30年的民藝溯源之旅
11種民間藝術類型漫談
數十張一手圖片資料
1、藝術愛好者
2、歷史文化愛好者
3、對黃河流域風物人情感興趣的人
我想以上這些提示信息都是必要的,雖然是專業課程學習,但也是一種文化消費,在消費之前的提示與引導有益於受眾的選擇,以免不感興趣受眾的誤入。應該說我的音頻課程是小眾的,對民間藝術的關注群體畢竟不像大眾文化、流行文化等那麼普及,但在點滴的受眾留言中我也感受到了鼓勵及信息的互動。「很親切,像是在聽老師講各種民間藝術的故事,也很受教育,尤其是講到剪紙等民間女藝術家的頑強和執著。真希望這麼好的課能走進學校。期待能繼續聆聽到老師的課。感恩!」「我們曾經以為藝術來源於美好和幸福,但往往藝術更多的是來源於痛苦和不幸。在失望的生活中用藝術來表達心中的希望和嚮往。」「我出生在陝西農村,楊老師對民間藝術發自內心的喜愛以及專業通透的講解真讓人欣慰。真如老師所說,農村真的有很多巧人巧匠,他們值得被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愛。」「面花作為賀禮送出後還有什麼作用嗎?能食用嗎還是就是擺設?」「我小時候真的在奶奶家被拴在炕上,就是栓娃石的那種。我一直以為是奶奶家的自創操作,沒想到是一種常見的養娃方法,好有趣,哈哈哈。」真的很感謝這些留言,對我來說是真實的反饋與有益的信息,為我提供了更加生動的授課素材。必要時我也會在平臺上與受眾互動並回答問題。三聯中讀的編輯還特別贈送了我20個免費友情課時,為我提供給自己的親朋好友,朋友們的反饋信息,更多的是讚賞、鼓勵以及誠懇的建議。音頻課每講控制在十幾分鐘至半小時之內,聽者不會疲勞。有意思的是,我這5節小課的開場配樂,都是叮叮噹噹的鑼鼓民樂,如同我在這鑼鼓的伴奏聲中出場一般,很有中國民間的熱鬧氣氛。音頻課的優勢,是在僅僅4個月中就有三千七百餘人次收聽,而這些聽眾都是對此內容感興趣並付費選擇點擊的人群。在三聯中讀的平臺上聽眾廣泛,有長期會員也有選擇性的「過路」聽眾,在內容豐富的眾多課程中,民間藝術內容是第一次開課,而選擇民藝來聽的朋友一定是有好奇心並渴求民藝知識的,是絕對的小眾人群。音頻中雖然沒有師生的見面互動,只聽聲音而獲取知識,但通過平臺的反饋信息,可以感受到社會的良好反應。其實,通過網絡在空中的交流,不亞於面對面的交流質量,反而可以更加豐富,來源更加廣泛,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並有時間上的持續延展性。有意思的是,我從少年時期,就是一位廣播收聽愛好者。如今,在輕度用腦工作時,仍然喜歡用耳接收空中的信息,做到手、眼、耳各不誤,並極享受這種獲取信息的工作狀態。自從我為三聯中讀錄製課程之後,我也喜歡上了三聯中讀的其他課程。學術的通俗化、普及的大眾化,使各種嚴肅並學術化的知識得以對社會釋放,人們以收聽課程的形式提取眾多的知識和力量。我想在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以更加先進並方便的形式傳播知識,是一種美好、方便並有效的渠道。授人知識者在新的形勢下,以新的授課方式傳授知識是對自我的不斷提升和提煉。以通俗的方式為大眾服務,為社會做專業知識的普及,也是教師及學者的社會義務。歡迎大家以收聽網絡信息的形式收聽三聯中讀的課程,在這裡有更多的知識等待著大家的汲取。作為一個老聽眾,感謝三聯中讀專業性及嚴肅性的知識傳播,感謝現代化的傳播平臺。楊陽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20年第3期)
本文內容版權歸本刊所有,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美術觀察》雜誌
由文化和旅遊部主管
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
國家級藝術類核心期刊
如需轉載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Q號:52689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