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謝家麟:獎金捐給單位做科研

2021-01-09 科學網

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謝家麟院士。新京報製圖/許英劍

■ 人物檔案

 

謝家麟1920年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194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1951年在史丹福大學獲博士學位。

 

謝家麟是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國際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55年,他衝破重重阻力回國,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高能所副所長、「八七工程」加速器總設計師、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總設計師和工程經理、粒子加速器學會理事長、高能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國家863高技術主題專家組顧問等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世界上第一臺醫用電子加速器、中國第一臺高能電子直線加速器……這些都和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國際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謝家麟先生聯繫在一起。昨日,92歲高齡的他登上了國家最高科技獎的領獎臺。

 

92歲院士每周仍上班

 

「他是個淡泊名利的人,一心工作,沒想過工作後要得到什麼,也不想出名。」昨日,謝家麟的妻子範緒籛這樣評價丈夫。

 

今年,謝家麟92歲,妻子範緒籛91歲。範緒籛介紹,直到今天,每周一,謝家麟總是會到位於石景山區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上班,一年四季風雨無阻。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謝老的同事吳鋼說,「我曾悄悄地問謝先生當年是怎樣評上科學院院士的,他說,『我至今不知道誰是我的推薦人。』」

 

在吳鋼看來,高能研究所副所長一職,是謝先生做過的最大的「官」。他回憶說,就在謝老事業漸近巔峰的時候,他主動退到課題負責人的位置。

 

總愛問「妙在何處」

 

在同事眼中,謝家麟看問題的視角與眾不同。一般工程技術人員,在研製任何一臺機器之前,總要問:有什麼用?而謝先生提出的疑問往往是:妙在何處?

 

「這種思維不是只見樹木,也不是只見森林,而是樹木與森林並舉。」吳鋼說。

 

1952年,回國受阻而無奈留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工作的他接受了一項任務,研製一臺高能電子束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用它產生的高能量電子束流,打入人體內部殺死腫瘤細胞,治療癌症。

 

「別人都問我,用加速器治療癌症,風險這麼大,你能睡得著覺?」他對新華社記者回憶。

 

他沒有退縮,拿著100萬美元的經費,和一個招聘來的退伍兵,領著一家化妝品公司的兩個工程師和幾個技術員上陣了。

 

經過兩年廢寢忘食的工作,由謝家麟領導的團隊,硬是搶在了別人的前面,建成了當時世界上能量最高、技術要求精尖的第一臺醫用電子加速器並用於臨床,在美國高能物理界引起轟動。

 

為加速器事業「加速」

 

正當他一舉成名之際,美國移民局給他來信,要他在做美國永久居民和限期離境之間選擇,他毫不猶豫決定回國。

 

有人問他後不後悔當初選擇回國,謝家麟說:「我不但不後悔,而且感到非常慶幸。」

 

回國後,謝家麟決定建造中國自己的可向高能發展的加速器。當時許多設備和關鍵部件國內沒有,國際上對我國禁運,蘇聯也以國家機密為由拒絕出售。可他相信,發達國家能做的,我們也能做。

 

經過8年的艱苦探索研究,1964年,我國第一臺可向高能發展的加速器終於研製成功。

 

反對論文署名「搭便車」

 

生活中的謝家麟樂觀豁達,同事張闖回憶,五年前,自己突然患病,心情也同病情一樣沉重。「在急症室,我接到謝先生的一個電話。問了病情後,他幽默地說:人的大腸就像加速器裡的波紋管,有很大餘量,把損壞的那段除去掉就好了。」張闖說,先生的一席話把他說樂了,也正是這種樂觀和豁達,幫助他順利走過了人生最艱難的一程。

 

「人應該有廣泛的興趣,世界上有那麼多美好的東西,你一點不知道是很遺憾的。」謝先生對新華社記者表示。

 

謝先生曾評價自己一生「只顧埋首拉車,拙於人事交往」。對於榮譽,他看得很輕,一些重要的榮譽獎章或證書,他可能很隨意地就不記得放在哪裡了。

 

有時,看到他在指導學生論文時做了大量工作,學術秘書把謝家麟的名字也放在作者之列。但他堅決要求把自己的名字划去。他說:「對學術界『搭便車』的陋習,我是十分反對的。」

 

慢慢燃燒,更久地發光

 

高能所的同事周述說,謝先生付出了常人雙倍的努力進行科研。他四十歲時,健康狀況不佳,醫生規定只能半日工作,但高能工程期間,他一直是投入全天工作。」

 

周述曾問,以他的身體條件,怎麼能完成這麼多工作?謝老回答:「我的身體好比一盞燈油較少的油燈,我可以將燈芯擰小點兒,慢慢點燃,也可以長久地發光。」

 

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謝先生已是高齡,而科技攻關精神不減。

 

「他70歲左右,迅速開闢新領域,開展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的研製。在有限的人力物力下,艱苦創造條件,成功地建成了該裝置。」周述介紹。

 

2000年後,謝先生更是老驥伏櫪,提出了一個利用束調管同時作為微波源和電子源的高效加速器的創新性設想,他帶著幾個學生,在90高齡前將這一構思化為現實。

 

■ 對話

 

「獎金全捐給單位做科研」

 

昨晚,記者聯繫到謝家麟院士,談獲獎感受和對年輕科學家的期待。

 

新京報:您何時知道自己獲獎,當時什麼感受?

 

謝家麟:我是今天上午去人民大會堂的時候,剛知道獲獎的。很高興啊。得獎了。另外,我也覺得自己很慚愧,沒有特殊的優點和貢獻,也是於心不安。我只是做了些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談不上什麼貢獻。

 

新京報:500萬獎金打算怎麼花?

 

謝家麟:我現在還不知道這個獎的分量有多大,還不知道有500萬一說。(他的老伴在旁邊補充,按照規定獎金的9/10是作為科研經費,一般獎勵是給單位的,1/10是給個人。)給我50萬的話,我也都捐了(單位)做科研用,這是應該的。現在什麼都挺好的,不需要額外的錢。

 

新京報:您一周工作一天,其餘時間都做些什麼?

 

謝家麟:我喜歡平時在家讀讀書,看看報紙,了解一些世界大事,而每個星期一,一定是要去單位。主要是在辦公室裡,有年輕人找我有事;如果沒事,看看信件、上網看看郵件。還得學習,要不然跟(高能)所裡完全脫節了。

 

新京報:近年來院士選舉時出現一些醜聞,你怎麼看?

 

謝家麟:(醜聞)太不好了,院士榮譽本來是名至實歸的事,需要真的是自己做工作,國家給你的榮譽,不求自然會給你的,不是你求就能來的。另一方面也說明人的品質有問題,絕對不應該誰追求就給,不追求就不給,要杜絕這種現象。

 

新京報:您對年輕的科學家有何建議,會不會覺得有些浮躁?

 

謝家麟:現在年輕科研人員,「現實問題」比較多,買房、結婚生子,不能說都浮躁。有的年輕人做學問轉進去了,像「書呆子」,趕都趕不出來;有的對做學問沒興趣,認為只是踏腳板,找個工作而已,比較浮躁一些。工作一定要和興趣相匹配,只要有了興趣就不會浮躁。

 

做研究工作的最大動力就是強烈興趣,書本知識加上實際經驗就是創新基礎,科研的敵人是淺嘗輒止知難而退。

 

科學王國大公無私,人的能力有高有低,成就有大有小,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分努力,一分成果,這是永遠如此的。

 

鼓勵原創性研究,也要由小而大。我們要從體制上鼓勵創新,不要滿足於模仿,要先鼓勵在小處突破,不能只注意諾貝爾獎那樣高水平的工作。

 

——謝家麟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近十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都畢業於這些名牌大學:北大清華等
    國家最高科技獎,含金量可以說是最高的,那麼近十年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都畢業於哪些院校呢?2010年:師昌緒,王振義師昌緒,1941年,考入國立西北工學院礦冶系。2011年,吳良鏞,謝家麟吳良鏞,1922年5月,出生於南京。1944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建築系。1946年,協助梁思成創建清華大學建築系,曾任清華大學建築系系主任。
  • 致敬國家脊梁,盤點歷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2020年度的國家科技獎已經開始評審。很高興看到鍾南山院士領導的團隊也入圍其中。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我國頒發的所有獎項中最具含金量的一個。歷屆獲得者,無一不是為我們國家強盛、民族振興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堪稱國家支柱、民族脊梁。
  • 歷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都有誰,他們才是我們的國家脊梁
    2020年度的國家科技獎已經開始評審。很高興看到鍾南山院士領導的團隊也入圍其中。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我國頒發的所有獎項中最具含金量的一個。歷屆獲得者,無一不是為我們國家強盛、民族振興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堪稱國家支柱、民族脊梁。
  • 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開拓者謝家麟:創新是沒有終點的旅程
    2012年獲得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2月20日上午8時12分,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謝家麟的生命停止在這一刻,享年96歲。  已故的中科院院士冼鼎昌曾這樣評價他:「謝先生一生有兩個主題,一個是競爭,一個是超前。他所做的工作總是在與國際同行競爭中進行,他的工作也總具有前瞻性。」
  • 12位故去的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永不隕落的「星」
    我將盡我最大努力,像當年攻克科研難關那樣,頑強地與疾病鬥爭,爭取恢復到輕度工作的水平,我還能為方正,尤其是為國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吃了他們的饅頭,我們給他們做了工作。」  謝家麟(1920年8月8日-2016年2月20日),加速器物理學家 2011年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時,謝家麟91歲。
  • 中國粒子加速器之父去世 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國粒子加速器之父去世 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6-02-21 03:44:56  昨天早晨8點12分,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長謝家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 院士捐出國家最高科技獎800萬獎金,用於人才培養
    哈爾濱工業大學供圖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記者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獲悉,8月3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和馮秉瑞教授伉儷將個人獲得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哈工大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
  • 科研評價指標功與過-新聞專題-科學網
    單純靠撥弄撥弄設備、拍拍腦袋,突然來一個靈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的時代已經過去。 下面是1990年以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h-index和Google Scholar的總被引用數統計:         這些年我一直醉心於科研,先不說我所研究的內容,在現行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裡,我也發表了一些SCI,SSCI,CSCD,CSSCI的文章,應該說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但因為來自圖書館,圖書館是教學輔助單位,科研業績點不算,科研成果也沒有獎勵。
  • 最強高校又一看點:33位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本科畢業高校!
    2000年以來,在所有科學技術方面的獎項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級別最高、分量最高、權威最高的獎項。自設立以來,只有33位科學家獲此殊榮。這些獲得者是傑出科學家中的傑出代表。如果獲獎者畢業於某所高校,所在高校自然覺得十分榮耀,也說明其培養人才能力強大。那麼,又有哪些高校畢業生曾經登上此項最高獎項榜單呢?這得拿事實與數據說話。
  • 中科院金屬所唐雲龍獲中國青年科技獎—新聞—科學網
    會上舉行了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1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其中,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唐雲龍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唐雲龍致力於低維鈣鈦礦功能材料設計製備及其原子尺度結構特性研究,取得多項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 百萬獎金,捐!騎自行車的北理工院士做了這個決定
    北京理工大學昨天舉辦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教師表彰大會,86歲的毛二可榮獲學校人才培養最高榮譽「懋恂終身成就獎」。昨天的典禮也頗有「排面」, 北理工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為毛二可頒獎,兩位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和王沙飛也為導師獻花。對於100萬元獎金,毛二可將悉數捐出,設立基金,支持學校發展。
  • 關愛科研人員,習近平這些舉動很暖心
    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獎金標準有所調整。  習近平高度重視科技人才,十分關心改善科技人才的科研工作環境和生活。  本次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適當提升獎金標準,同時按照黨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制度體系的獎章規制,首次設計製作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並優化了國際合作獎獎章和國家科學技術獎獎勵證書,正是體現了「物質利益和精神激勵相結合、突出精神激勵」的原則,必將對廣大科技工作者產生重大激勵作用。
  • 西工大7名青年教授獲得「陝西省青年科技獎」
    陝西青年科技獎由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科協共同組織開展,是我省面向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自1996年獎項設立至今,已經舉辦了十二屆,旨在表彰陝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該獎項在發現、培養、激勵陝西省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長、成才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陝西省參評中國青年科技獎的主要推薦渠道。
  • 13人被提名2020年最高科技獎,李蘭娟在列,網友:怎能沒有鍾南山!
    我們都知道,最高科學技術獎設立於2000年,是我國五個國家科學獎中最高等級的獎項,能獲得此項獎勵,那都是國寶級的人物。 最高科技獎每年評選一次,每次最多兩人,國家主席親自籤署、頒發榮譽證書、獎章,獎金800萬元。設立以來,共有33名傑出科學家獲得該獎。
  • ...趕路人——記第16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中國計量院研究員林鴻
    這一天,第16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典禮,在這裡盛大舉行。這是屬於卓越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高光時刻——1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得第16屆中國青年科技獎,他們走上獎臺,接受鮮花和掌聲。來自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計量院)的研究員林鴻,就是其中的一位。
  • 2016-2020中國青年科技獎統計!大連理工大學表現亮眼!
    日前,全球領先的高等教育評價機構軟科整理了2016年以來中國青年科技獎的三次評選結果,大連理工大學表現突出,2016年-2020年共獲中國青年科技獎3項,排名全國第12位。伊廷華,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973計劃」青年首席科學家、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長期致力於結構健康監測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成果在我國首座中承式飄帶型提籃拱橋等重大工程得到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一等獎
  • 德國科研最高獎「萊布尼茨獎」揭曉 8人上榜
    原標題:德國科研最高獎「萊布尼茨獎」揭曉 8人上榜  德國科學基金會10日宣布了德國科研最高獎「萊布尼茨獎」2015年度的獲獎名單,8名研究人員榜上有名,他們將各自獲得科研獎金250萬歐元。   這8名獲獎者是「萊布尼茨獎」提名委員會從136名推薦候選人中篩選出來的,他們來自自然和人文科學領域。
  • 浙大李蘭娟院士獲獎300萬,全捐!為了他們……
    大會現場 (圖片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梁臻 攝)科技大獎是浙江科學技術最高獎,授予浙江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的個人、團隊,每年授予數量不超過2項。科技大獎每個獎金達3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