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 | 白沙課後小課堂:黎錦技藝學習忙

2020-09-18 白沙融媒

白沙課後小課堂:黎錦技藝學習忙

9月15日,白沙黎族自治縣第一小學的多名學生下午放學後,來到白沙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習館學習黎錦技藝,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代表性傳承人王瑞妹正在手把手地為孩子們傳授技藝。

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代表性傳承人王瑞妹正在手把手地為孩子們傳授技藝。

據悉,自2012年起,為了更好地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白沙「非遺」傳習館、陳列館建成投用,還在各鄉鎮多所中小學校建成20個黎錦培訓基地以及3所黎錦傳習所,並於2012年起啟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鼓勵中小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學習黎錦技藝,目前累計培訓學生達4000餘人,白沙黎錦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注入新的血液和能量。

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代表性傳承人王瑞妹正在手把手地為孩子們傳授技藝。

◎來 源:海南日報

◎記 者:曾毓慧 袁琛

歡迎投稿bsrmtzx@163.com

相關焦點

  • 海南黎錦技藝代表團部分成員與法蘭西學院院士友好交流
    巴黎時間 9月8日上午10點(北京時間下午4點)海南省黎錦技藝代表團成員劉實葵、莫青橋、郭凱及海南省黎錦藝術博物館張士興院士對來自中國海南的黎錦表示濃厚興趣,幽默地問符秀英是否願意收他為徒,並為海南黎錦印染紡織技術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點讚,認為海南黎錦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了解海南黎錦技藝的同時,介紹了法國也有傳承一千多年的印染技術,但不如海南的歷史長。為便於在該領域的技藝溝通,他建議海南省與法國文化多開展交流合作。
  • 海南大學白沙綠茶調研團實地走訪——五彩霓裳·黎族織錦
    2020年7月22日,是海南大學白沙黎族自治縣綠茶調研團暑期社會實踐的第二天。當天,調研團前往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白沙燦然黎錦手工專業合作社進行實地考察調研,跟隨現場的解說人員與黎錦進行了零距離的接觸。
  • 黎錦織娘符永英:留住手藝 傳承技藝
    黎錦是海南的名片,亦是黎族的名片,被譽為人類織造史上三千多年的「活化石」。東方東河鎮黎錦織娘、省級黎錦傳承人符永英,秉著對黎錦文化的崇尚和熱愛,在傳承黎錦傳統技藝的道路上,精心培育,熱情傳授,讓黎錦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 聽非遺講故事|玉手攬線織黎錦 直播帶貨為傳承
    有甜美外形的張潮瑛不僅是個伶牙俐齒的帶貨主播,還是一名傳承非遺的「南海工匠」,她帶的「貨」,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海南島黎錦紡、染、織、繡技藝是黎族人傳承了3000年的古老技藝。700多年前,黎錦讓黃道婆在異鄉重啟人生,從悲慘的童養媳轉而成為女紡織技術家。
  • 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這麼美,要讓世界看見
    黎錦是海南黎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早在3000年前,黎族人民製作服飾就開始使用紡、染、織、繡技藝,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紡織染繡技藝之一,被稱為紡織業的「活化石」。2009年10月,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家中授技、直播推廣 黎錦傳承人黃桂瓊弘揚黎文化
    中新網海南新聞12月25日電(記者 張茜翼)黎族的紡織藝術有漫長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在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茂鎮加茂村,56歲的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棉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桂瓊,通過多種形式,培養保亭黎錦技藝傳承人,弘揚黎錦文化。  黎族是海南島獨有的少數民族。
  • 儋州市舉辦黎錦苗繡中級培訓班
    黎錦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棉紡織染繡技藝。該技藝被稱為中國紡織業的&3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9年將其列入&34;。近日,由海南省儋州市民族事務局舉辦的為期一周的黎錦苗繡中級培訓班圓滿結束,20名學員經過培訓學習,獲得培訓證書。
  • 海南日報 | 首都師大白沙附中教師王琴:演繹嚴與愛的辯證法
    9月6日是新學年報名日,首都師範大學附屬海南白沙中學的校園又迎來一批新生。從江蘇省連雲港市一所重點中學來到千裡之外的海南白沙黎族自治縣任教,成為白沙中學教師隊伍裡的一名「新人」。學生小琪上高一時,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不穩定。王琴與她多次交流後得知,家境困難、父母身體不好等原因影響了她日常學習的積極性。為此,王琴進行了多輪家訪,動員家長積極開導小琪。去年高考,小琪獲得了753分的好成績。「嚴與愛,讓學生既能成才,又能成人。」王琴說。在白沙任教已滿4年的她坦言,與白沙師生、家長一道探索求知,收穫頗豐。
  • 海南周刊 | 在課本裡讀到海南是種怎樣的體驗?
    海南日報記者 封爍 攝  在我國南海的萬裡碧波上,有一顆燦爛的明珠。」在西南師範大學版教科書四年級語文課本上冊《南海上的明珠》一課中,海南日報記者捕捉到了海南的「身影」。(本版照片均由受訪學校提供)  練武術、觀星象、織黎錦、跳竹竿舞……這些是海南各個中學課堂中的一景。富有海南本土特色的元素融進課堂,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與內容,寓教於樂,讓學生得到多元化發展。
  • 「旅遊+非遺」海南更有味
    記者 宋國強 攝我省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2項,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82項,其中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名錄28項,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旅遊與「非遺」相融合 海南傳統非遺綻放新色彩
    旅遊與「非遺」相融合 海南傳統非遺綻放新色彩 2019年07月24日 11:07   來源:海南日報
  • 海南日報報業集團支持青松村建起了常年蔬菜種植基地
    海南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鍾業昌帶領海南日報社扶貧幹部赴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青松村委會調研對口扶貧工作。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白沙1月1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黃丹)「我們幹活不算累,幹部比我們還辛苦,天天都看到他們在村裡忙!」
  • 試駕長安鈴木維特拉 探尋黎錦玩轉全能
    除此之外,海南多山地和丘陵地帶,在盤山公路上維特拉讓我見識到了SUV少有的運動特質。在試駕途中還開了個小差,在曲徑通幽的熱帶叢林裡,我們又發現了什麼?最後還有最讓人期待的黎錦,傳襲千年的古老編織技藝,讓現代化的機織都黯然失色。話不多說,跟我一起開始長安鈴木維特拉黎錦探尋之旅吧。
  • 通訊:海南黎村苗寨美 鄉親奮力奔小康
    前不久,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高峰村118戶498人,舊村整體搬遷至白沙縣城旁邊新落成的高峰新村,居民順利入住新房,每戶分得1套115平方米的房子和人均10畝的橡膠地,相應的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高峰村位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核心區。整村搬遷後,高峰村原址將恢復自然生態。
  • 非遺單詞出現在英語四級考試中,非遺旅遊漸成熱門,盤點海南非遺
    在「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海南臨高,以「人偶同演」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藝術個性,成為我國曲藝百花園裡的一朵奇葩,海南獨有。今天的人偶戲依然是臨高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重要文化載體,逢年過節和遇喜事,臨高人都喜歡唱幾晚人偶戲增添喜氣。對戲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節假日去海南臨高縣看看。
  • 解碼黎錦圖案篇:世間萬物針線下[組圖]
    哈方言壽星紋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 耿 通訊員 張玉潔  黎族婦女用她們的巧手,奇妙地在黎錦上織繡出了各式各樣的花紋和圖案。這就使得傳世的黎錦圖案並不多,有人做過統計,目前反映在織物上的圖案已不足200種。  黎錦圖紋最常見的是人形紋、動物紋和植物紋,也有少量的生產工具紋、勞動場面紋、幾何紋、文字紋。  海南日報記者多年在中部山區駐站,在接觸黎錦過程中,發現這些圖案主要彰顯了兩大特點:一是取法自然,一是敬畏上蒼。
  • 海南日報數字報-總理點讚海南特色旅遊產品讓創新創業者備受鼓舞...
    ■ 本報記者 黃媛豔 陳雪怡  對海南莘莘學子而言,3月22日絕對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 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啟幕 活力非遺前程錦繡
    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開幕式上,奉上了一場千年黎錦與百年騎樓碰撞融合的燈光秀。「光之境」帶人領略黎錦巔峰之作——「龍被」精湛的製作技藝;「燈之境」以窗為媒,點亮萬家燈火,展現黎族婚俗與黎錦婚禮圖;「海之境」以一把織機、一輪明月、一首黎歌、一份鄉愁為主線,在光影織錦的輪轉中,將黎族兒女闖海與「絲路」文明的溫暖故事闡述,讓觀眾身臨其境,沉醉於黎錦的魅力之中。
  • 白沙良食 渾然天「橙」 2020年白沙紅心橙品牌推介會盛大開幕
    瓜果飄香谷滿倉,喜迎上市豐收忙。11月17日上午,2020年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白沙系列慶祝活動之「白沙良食 『橙』風破浪」第四屆白沙紅心橙專場推介會,在白沙黎族自治縣七坊鎮舉行。白沙黎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林金妹、海南省現代農業檢驗檢測預警防控中心主任周秋平、海南日報有限責任公司都市報分公司副總經理蘇勇、縣農業農村局、縣扶貧辦、縣電商中心、縣供銷社等單位以及牙叉鎮、七坊鎮、打安鎮、邦溪鎮、細水鄉、元門鄉、阜龍鄉、青松鄉、金波鄉以及榮邦鄉人民政府代表,和白沙農產品協會、龍江農場有限公司等代表參加推介會。
  • 6大類150種圖案紋樣 揭秘悠遠黎錦中的圖譜密碼
    恰逢我省黎錦文化研究者王海昌所著的《黎族織錦圖譜》近期出版發行,對黎錦及其價值的辨識進行了一次系統梳理和平實呈現,尤其是對黎錦圖譜文化進行了解讀。本刊特開闢「解碼黎錦圖譜文化」專版,以期讓更多讀者了解黎錦、感受黎錦的魅力。  「黎人取白絮,以手足紉線,織為布,做衣衾。」古時對黎錦技藝的描述,讓人對悠遠歷史中的黎族織錦產生了美好的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