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海口1月7日電 題:海南黎村苗寨美 鄉親奮力奔小康
記者 張茜翼
大山之間,一條條道路連接大山內外,一排排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房,安住著萬千民眾;農業基地裡,生產的農副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現代化的校園裡,書聲琅琅……這一幅幅美麗的畫卷,記錄著海南各族同胞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軌跡。
海南省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數民族人口168.72萬,佔全省總人口的18.1%。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全省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都取得較大的進步,建成一批交通、能源、通信、水利、教育、醫療、文化等重點工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進一步在全社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9年,海南省民族地區將脫貧攻堅作為重中之重,推動少數民族鄉親脫貧奔小康步伐。
圖為位於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九所鎮的海南高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火龍果種植基地。 尹海明 攝
改造茅草房實現「路路通」
海南省民族地區位於五指山、尖峰嶺、鸚哥嶺、吊羅山等區域,是海南省生態核心功能區、旅遊資源富集區、水資源涵養區和文化特色區,但由於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民族地區普通存在基礎設施落後、經濟總量小、人均收入低、貧困人口集中等問題。
1950年的海南島,黎族是「男子砍山種田打獵捕魚,女子紡紗織布制陶」。海南建省初期,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為落後,黎族苗族鄉親收入水平不高,大部分還住在低矮、潮溼、陰暗的茅草房中。
圖為工人們在位於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的海南歐蘭德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毛豆加工廠工作。 尹海明 攝
海南省民宗委副主任符秀容介紹,為了改善少數民族同胞的生活水平,1992年至2010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幫助13209戶少數民族同胞改造茅草房,建造磚瓦房或混凝土平頂房;2016年至2020年,民族地區各市縣完成45739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徹底改變了黎族苗族同胞的居住環境。
交通不便怎麼辦?海南打通民族地區農村道路「最後一公裡」,自2014年起為民族地區硬化農村道路660.5公裡,建設小型橋梁878.06米,於2015年底全面完成海南省民族村莊出口路水泥硬板化「村村通」。一條條水泥路不斷向廣大黎村苗寨延伸,百姓告別了「雨天一腳泥,晴天一身塵」的歷史。
前不久,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高峰村118戶498人,舊村整體搬遷至白沙縣城旁邊新落成的高峰新村,居民順利入住新房,每戶分得1套115平方米的房子和人均10畝的橡膠地,相應的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高峰村位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核心區。整村搬遷後,高峰村原址將恢復自然生態。
為推進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從2019年開始,海南部署分兩批、用3年時間完成白沙等市縣的生態搬遷任務。「其中一大重點,在於做好民生保障。」符秀容說,現在從生態核心功能區搬出來的黎族苗族鄉親,不僅生活上更加便利,政府還給予相關產業的扶持,讓他們搬得下,發展好,穩得住。
圖為航拍2020年底通車的儋白高速公路(海南儋州至白沙黎族自治縣)白沙互通。 駱雲飛 攝
農旅融合助力脫貧
出入更便捷,生活更舒適,在家門口也可以向全國各地銷售土特產了——這是海南少數民族地區百姓的共同感受。
蘑菇、百香果、菠蘿、茶葉、黃秋葵……以前,海南民族地區的優質農副產品苦於無銷路而賣不出去。如今,電商帶貨將當地特產銷往各地。符秀容告訴記者,海南通過電商一方面外銷農產品(000061,股吧),另一方面對少數民族同胞進行技能培訓,「讓他們懂得種、懂得養,最關鍵的是,懂得怎麼樣跑市場」。
海南把民族地區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在保護綠水青山的同時,走出一條具有海南民族地區特色的百姓富裕、生態優良、民族和諧的綠色發展之路。
記者近日走進黎族村莊羅帥村看到,村前溪水潺潺,屋後群山環繞,數十棟青瓦黃牆的聯排小洋樓坐落其中,宛若世外桃源。從前,這裡的村民靠種木薯、甘蔗等傳統農作物勉強餬口。如今,羅帥村挖掘民俗特色,推動農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成為海南有名的「網紅村」。
符秀容介紹,近年來,海南打造了一批自然環境優美、民族風情濃鬱、民族團結氛圍濃厚的少數民族村莊,發展鄉村旅遊、民族風情旅遊產業,提升少數民族鄉親內生發展動力,帶動他們增收致富。目前,海南共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108個,成為海南省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典範。
2020年,海南省民族地區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由於海南民族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較為突出。」符秀容說,「十四五」時期,海南將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在民族地區加快構建與自貿港建設相適應的現代化、網絡化、智能化「五網」基礎設施體系,推進民族地區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旅遊產業化同步發展。
海南省五指山市黎族村莊永忠村,該村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之一。 符宇群 攝
教育扶貧移民讓少數民族學子上好學
在昌江黎族自治縣偏遠山區王下鄉,上大學對於當地孩子來說,曾是遙不可及的夢想。2006年起,得益於昌江實施「教育扶貧移民」政策,王下鄉已有千餘人走出大山,從連續15年沒有高中生到如今120多人考上大學、500多人接受中等職業教育。
海南多措並舉改善民族地區辦學條件。2008年,海南率先在全國實施教育扶貧移民工程,採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式,累計投入14億元,共建成24所思源實驗學校,改擴建14所學校,覆蓋16個市縣,提供優質學位5萬多個。
海南省樂東黎族苗族自治縣萬衝鎮黎族村莊抱班村,村民的新樓房和特意保存下來的傳統茅草房形成鮮明對比。 凌楠 攝
此外,海南從2015年開始實施中小學「好校長、好教師」引進工程,面向全國引進優秀校長、骨幹教師300名,其中,75%的引進人才到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市縣、鄉鎮及以下學校任職任教。14年前,瓊津攜手舉辦天津科技大學海南少數民族特招班,開啟了為海南少數民族地區培養人才的新模式。
海南自貿港建設為民族地區高等教育帶來新機遇。作為海南自貿港重點園區,位於陵水黎族自治縣的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正在加快建設中。
符秀容稱,海南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支持發展民族教育,多渠道增加民族教育投入,同時積極探索跟大學院校合作辦班,讓更多少數民族學子接受優質的高等教育,學成之後回瓊參與自貿港建設。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昌江羊拜亮黎陶合作社社長黃玉英接受採訪時展示傳統黎陶。 凌楠 攝
推動民族文化走向市場
黎族民歌、黎族傳統器樂、苗族盤皇舞……海南少數民族創造了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南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展銷中心、黎錦傳承技藝作坊、黎族文化傳承基地、民族工藝品研發等一系列項目,同時做好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培訓工作。
2006年開始,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實施「教育扶貧移民」政策,將王下鄉初中生全部遷移到位於縣城的昌江民族中學就讀。圖為昌江民族中學。 尹海明 攝
符秀容特別介紹道,海南於去年完成龍被製作技藝複製項目,將龍被的製作技藝以錄像和圖文的形式全程記錄下來,從海島棉的種植、紡線、植物染色,到織繡、檢驗認證,將每一個細節都固化下來,完成龍被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完整記錄。
「通過現代藝術手段讓黎錦復活起來。」符秀容說,不僅要做好民族文化的轉化創新,還要推動民族文化走向市場。她舉例說,黎族服飾不單單是黎族同胞傳統節日的盛裝,還可以將黎族元素融入到現代時尚的服裝設計中,讓民族文化走得更遠。(完)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