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海南黎村苗寨美 鄉親奮力奔小康

2021-01-09 和訊網

中新網海口1月7日電 題:海南黎村苗寨美 鄉親奮力奔小康

記者 張茜翼

大山之間,一條條道路連接大山內外,一排排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房,安住著萬千民眾;農業基地裡,生產的農副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現代化的校園裡,書聲琅琅……這一幅幅美麗的畫卷,記錄著海南各族同胞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軌跡。

海南省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數民族人口168.72萬,佔全省總人口的18.1%。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全省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都取得較大的進步,建成一批交通、能源、通信、水利、教育、醫療、文化等重點工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進一步在全社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9年,海南省民族地區將脫貧攻堅作為重中之重,推動少數民族鄉親脫貧奔小康步伐。

圖為位於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九所鎮的海南高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火龍果種植基地。 尹海明 攝

改造茅草房實現「路路通」

海南省民族地區位於五指山、尖峰嶺、鸚哥嶺、吊羅山等區域,是海南省生態核心功能區、旅遊資源富集區、水資源涵養區和文化特色區,但由於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民族地區普通存在基礎設施落後、經濟總量小、人均收入低、貧困人口集中等問題。

1950年的海南島,黎族是「男子砍山種田打獵捕魚,女子紡紗織布制陶」。海南建省初期,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為落後,黎族苗族鄉親收入水平不高,大部分還住在低矮、潮溼、陰暗的茅草房中。

圖為工人們在位於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的海南歐蘭德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毛豆加工廠工作。 尹海明 攝

海南省民宗委副主任符秀容介紹,為了改善少數民族同胞的生活水平,1992年至2010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幫助13209戶少數民族同胞改造茅草房,建造磚瓦房或混凝土平頂房;2016年至2020年,民族地區各市縣完成45739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徹底改變了黎族苗族同胞的居住環境。

交通不便怎麼辦?海南打通民族地區農村道路「最後一公裡」,自2014年起為民族地區硬化農村道路660.5公裡,建設小型橋梁878.06米,於2015年底全面完成海南省民族村莊出口路水泥硬板化「村村通」。一條條水泥路不斷向廣大黎村苗寨延伸,百姓告別了「雨天一腳泥,晴天一身塵」的歷史。

前不久,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高峰村118戶498人,舊村整體搬遷至白沙縣城旁邊新落成的高峰新村,居民順利入住新房,每戶分得1套115平方米的房子和人均10畝的橡膠地,相應的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高峰村位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核心區。整村搬遷後,高峰村原址將恢復自然生態。

為推進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從2019年開始,海南部署分兩批、用3年時間完成白沙等市縣的生態搬遷任務。「其中一大重點,在於做好民生保障。」符秀容說,現在從生態核心功能區搬出來的黎族苗族鄉親,不僅生活上更加便利,政府還給予相關產業的扶持,讓他們搬得下,發展好,穩得住。

圖為航拍2020年底通車的儋白高速公路(海南儋州至白沙黎族自治縣)白沙互通。 駱雲飛 攝

農旅融合助力脫貧

出入更便捷,生活更舒適,在家門口也可以向全國各地銷售土特產了——這是海南少數民族地區百姓的共同感受。

蘑菇、百香果、菠蘿、茶葉、黃秋葵……以前,海南民族地區的優質農副產品苦於無銷路而賣不出去。如今,電商帶貨將當地特產銷往各地。符秀容告訴記者,海南通過電商一方面外銷農產品(000061,股吧),另一方面對少數民族同胞進行技能培訓,「讓他們懂得種、懂得養,最關鍵的是,懂得怎麼樣跑市場」。

海南把民族地區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在保護綠水青山的同時,走出一條具有海南民族地區特色的百姓富裕、生態優良、民族和諧的綠色發展之路。

記者近日走進黎族村莊羅帥村看到,村前溪水潺潺,屋後群山環繞,數十棟青瓦黃牆的聯排小洋樓坐落其中,宛若世外桃源。從前,這裡的村民靠種木薯、甘蔗等傳統農作物勉強餬口。如今,羅帥村挖掘民俗特色,推動農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成為海南有名的「網紅村」。

符秀容介紹,近年來,海南打造了一批自然環境優美、民族風情濃鬱、民族團結氛圍濃厚的少數民族村莊,發展鄉村旅遊、民族風情旅遊產業,提升少數民族鄉親內生發展動力,帶動他們增收致富。目前,海南共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108個,成為海南省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典範。

2020年,海南省民族地區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由於海南民族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較為突出。」符秀容說,「十四五」時期,海南將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在民族地區加快構建與自貿港建設相適應的現代化、網絡化、智能化「五網」基礎設施體系,推進民族地區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旅遊產業化同步發展。

海南省五指山市黎族村莊永忠村,該村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之一。 符宇群 攝

教育扶貧移民讓少數民族學子上好學

在昌江黎族自治縣偏遠山區王下鄉,上大學對於當地孩子來說,曾是遙不可及的夢想。2006年起,得益於昌江實施「教育扶貧移民」政策,王下鄉已有千餘人走出大山,從連續15年沒有高中生到如今120多人考上大學、500多人接受中等職業教育。

海南多措並舉改善民族地區辦學條件。2008年,海南率先在全國實施教育扶貧移民工程,採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式,累計投入14億元,共建成24所思源實驗學校,改擴建14所學校,覆蓋16個市縣,提供優質學位5萬多個。

海南省樂東黎族苗族自治縣萬衝鎮黎族村莊抱班村,村民的新樓房和特意保存下來的傳統茅草房形成鮮明對比。 凌楠 攝

此外,海南從2015年開始實施中小學「好校長、好教師」引進工程,面向全國引進優秀校長、骨幹教師300名,其中,75%的引進人才到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市縣、鄉鎮及以下學校任職任教。14年前,瓊津攜手舉辦天津科技大學海南少數民族特招班,開啟了為海南少數民族地區培養人才的新模式。

海南自貿港建設為民族地區高等教育帶來新機遇。作為海南自貿港重點園區,位於陵水黎族自治縣的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正在加快建設中。

符秀容稱,海南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支持發展民族教育,多渠道增加民族教育投入,同時積極探索跟大學院校合作辦班,讓更多少數民族學子接受優質的高等教育,學成之後回瓊參與自貿港建設。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昌江羊拜亮黎陶合作社社長黃玉英接受採訪時展示傳統黎陶。 凌楠 攝

推動民族文化走向市場

黎族民歌、黎族傳統器樂、苗族盤皇舞……海南少數民族創造了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南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展銷中心、黎錦傳承技藝作坊、黎族文化傳承基地、民族工藝品研發等一系列項目,同時做好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培訓工作。

2006年開始,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實施「教育扶貧移民」政策,將王下鄉初中生全部遷移到位於縣城的昌江民族中學就讀。圖為昌江民族中學。 尹海明 攝

符秀容特別介紹道,海南於去年完成龍被製作技藝複製項目,將龍被的製作技藝以錄像和圖文的形式全程記錄下來,從海島棉的種植、紡線、植物染色,到織繡、檢驗認證,將每一個細節都固化下來,完成龍被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完整記錄。

「通過現代藝術手段讓黎錦復活起來。」符秀容說,不僅要做好民族文化的轉化創新,還要推動民族文化走向市場。她舉例說,黎族服飾不單單是黎族同胞傳統節日的盛裝,還可以將黎族元素融入到現代時尚的服裝設計中,讓民族文化走得更遠。(完)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海南保亭:「刀耕火種」的黎村苗寨邁向「美麗鄉村」
    (中國減貧故事)海南保亭:「刀耕火種」的黎村苗寨邁向「美麗鄉村」  中新社海南保亭9月26日電:海南保亭:「刀耕火種」的黎村苗寨邁向「美麗鄉村」  中新社記者 尹海明 王曉斌  住低矮的茅草屋、摘野果摻米煮著充飢、自行車進村全村人圍觀……記者近日走訪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部分黎村苗寨,村民們說起親身經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養雞能手」帶領鄉親脫貧奔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養雞能手」帶領鄉親脫貧奔康 2020-09-09 18:3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90後雞老闆帶領鄉親們奔小康
    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90後雞老闆帶領鄉親們奔小康 2020-12-04 12: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人民大會堂的海南聲音
    其中一幅巨幅國畫由海南畫家鄧子芳創作,名為《春色秀群山》。這幅畫作充滿濃鬱的南國風情,以霧靄繚繞的黎山為依託背景,一派南國靈透秀美的景色。  記者席設在三樓。不到8時半,2800多個座位已經座無虛席,其中有不少外國記者,他們用生硬的中文跟我打招呼。得知我來自海南,他們便問起博鰲和三亞,甚至問到文昌的航天城。他們一邊聽報告,一邊打開電腦,照著報告文本發稿。
  • 讓孩子愛藝術 帶鄉親奔小康 西安音樂學院漢中寧強流溪溝村幫扶記
    6月14日清晨7時,端午節前夕,一輛滿載著幾十位師生的大巴車從西安音樂學院出發:由西安音樂學院副院長、著名歌唱家安金玉率領的扶貧工作隊奔赴漢中市寧強縣巨亭鎮流溪溝村,為那裡的鄉親們送去節日問候
  • 和她一起奔小康 | 做鄉親們的貼心「梁掌柜」
    全面小康是中華民族追夢圓夢的壯麗篇章,激勵著全國各族人民勠力同心、接續奮鬥,也為廣大婦女姐妹建功立業提供了歷史舞臺,讓她們在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的同時,成就自己的美麗人生。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女性之聲推出「和她一起奔小康」欄目,講述那些走向小康生活的她故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隴西:民富村美奔小康
    隴西縣聚力脫貧攻堅,樹立問題導向,靶向施策補短板,因地制宜育產業,使昔日深居大山的貧困戶,搬進了設施完善的新農村,開啟了民富村美奔小康的新徵程。
  • 決勝小康、奮鬥有我——黃瑞蘭:趕著牛兒奔小康
    她帶領一家人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越走越寬,越走越穩。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黃瑞蘭家在2013年被評為了貧困戶,老實巴交的兩口子耕種著20多畝地,主要靠種植藥材、玉米、洋芋、豌豆等農作物作為家裡的主要收入來源,但癱瘓在床的婆婆,常年需要吃藥,還有兩個讀小學的孫子,然而家裡的重擔並沒有壓垮這個勤勞的女人,反倒讓她越挫越勇,在2014年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 【淨美臨潭奔小康 重拳出擊破堅冰】沉痾一朝除 古鎮氣象新
    自「淨美臨潭奔小康 重拳出擊破堅冰」大整治行動開展以來,新城鎮以拆違治亂為重點、城區環境治理為抓手,徹底清理「牛皮癬」,從根本上改變了鎮區範圍髒亂差的城鎮面貌,拆出了千年古鎮的發展新氣象。
  • 從兩權分離到三權分置 中國農民奔小康底氣越來越足
    從上層結構不斷調整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到政策落地、越來越多農民奔小康,無不體現著「務農重本,國之大綱」。掏地、種玉米、割麥子,習近平的農活是一樣一樣地跟著當地的鄉親們學。當了村支書以後,習近平又想方設法改變梁家河鄉親們的生活:建大壩、挖水井、建沼氣池……  1985年,時年32歲的習近平第一次到美國就是緣於農業。當時,在河北省正定縣工作的習近平率石家莊市玉米考察團,到美國艾奧瓦州訪問,併到小鎮馬斯卡廷考察當地農業和畜牧業。
  • 廟壩鎮:感懷黨恩 和諧奮進奔小康
    廟壩鎮:感懷黨恩 和諧奮進奔小康 2020-05-19 19: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教會鄉親直播帶貨
    今年,我們不但要把胚芽米做好,繼續做好黑土地保護工作,還要教鄉親們學會直播帶貨,讓不能外出打工的鄉親在家也能掙錢。」付永華憋足了幹勁兒。付永華是五常市興隆鄉新立村的黨支部書記,也是巾幗蔬菜種植農村專業合作社的「大掌柜」。幾年來,付永華通過發展鮮食黏玉米產業,帶領興隆鄉16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走上了奔小康的致富路。
  • 海陵谷寮村:共建家鄉美 村民奔小康
    今天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和大家一起,走近谷寮村村民的幸福生活。谷寮村位於海陵島西南部,是歸屬海陵島南村的一條自然村。這裡三面環山,毗鄰十裡銀灘,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十分適合發展旅遊業。村民郭業圍和往常一樣,在谷寮藝術度假村的工場中忙碌著。在此之前,他一直都是靠捕魚或務農來養家餬口。
  • 全面奔小康 變化看老鄉
    吉 喆攝(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怎麼幹?「三農」領域突出短板怎麼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如何保障?鄉村振興怎樣釋放新動能?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念好「山」字經也能加快奔小康
    重慶仙女山區依靠山水做起脫貧致富的大文章,在「山」字經裡實現了加快奔小康。仙女山鎮之變,從窮鄉僻壤到度假勝地,該地不僅成為重慶市武陵山區城鎮群生態脫貧的生動實踐。作為重慶渝東南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同時也將集天坑地縫、草原森林等多種自然景觀於一體的武陵山區,在脫貧致富中建設得更加生態宜人的生態樣板。生態優勢就是發展優勢。
  • 四川小金縣:津金同心奔小康
    木欄村村支書龍華貴說:「我們要以此為龍頭,帶動更多鄉親致富奔小康。」蘋果林嫁接旅遊增值了,玫瑰花在對口幫扶中也開始怒放。新津區利用小金縣適宜玫瑰栽培的優勢,先後投入438萬元支持小金縣高山玫瑰產業以及玫瑰博覽園建設,通過支部+合作社+公司+黨員+農戶+基地「六聯手」的產業模式,不斷培育壯大玫瑰產業。
  • ​昔日「光腚屯」,今日元寶村丨大美中國·小康印記
    ​昔日「光腚屯」,今日元寶村丨大美中國·小康印記 2020-08-19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脫貧故事】李永會:養殖摘「窮帽」 致富奔小康
    【脫貧故事】李永會:養殖摘「窮帽」 致富奔小康 2020-11-24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習近平的小康故事|「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
    「習近平的小康故事」開欄的話  「十三五」規劃即將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10月25日起,新華社在新媒體端開設「習近平的小康故事」專題,每天推出一組共五組集束式報導,每組報導由1篇通訊、1個短視頻、1篇融媒體評論組成,分別聚焦脫貧攻堅、教育、住房、健康、養老等民生關切,以鮮活生動的故事,展現習近平總書記心繫百姓的為民情懷和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
  • 夯吉,詩情畫意美苗寨
    是一個坐擁九山八溝的美麗苗寨,為呂洞山鎮金木水火土五行苗寨之首的金寨。全村2個自然寨4個村民小組近2100人,其產業以保靖黃金茶為主。村子依山就勢而建,民居為清一色的木質結構,古樸典雅,間雜有不少吊腳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