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谷寮村:共建家鄉美 村民奔小康

2020-12-20 陽江廣播電視臺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許多人嚮往的生活。這樣美好的願景,就在海陵島谷寮村中實現了。今天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和大家一起,走近谷寮村村民的幸福生活。

谷寮村位於海陵島西南部,是歸屬海陵島南村的一條自然村。這裡三面環山,毗鄰十裡銀灘,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十分適合發展旅遊業。

村民郭業圍和往常一樣,在谷寮藝術度假村的工場中忙碌著。在此之前,他一直都是靠捕魚或務農來養家餬口。現在他和妻子都在工場幹活,加上出租用做民宿的自家農房,現在的收入比以前多了近一倍。郭業圍說,藝術度假村的建設讓不少人都過上了小康生活。

村民 郭業圍說:新農村建設後,面貌已經煥然一新。村裡每個人年均有一萬元左右的收入。就這兩年時間都奔小康了,家家戶戶都有小汽車了。

谷寮藝術度假村的建設同樣也為村民彭月益的生活帶來了改變。他告訴記者,以前在在外務工,收入不穩定;妻子在家務農沒什麼收入,同時還得照顧兩個孩子,日子過得比較緊。現在,他回來找到一份物料採購的工作,收入不僅穩定,還比起以前翻了三倍。同時,在「家門口」就業,也讓他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

村民 彭月益說:現在的收入比以前高了很多,在家鄉這裡能和家裡人團聚,我覺得很幸福。

據了解,谷寮藝術度假村目前已成為海陵島試驗區省級新農村示範片建設項目之一,總投資1.4億元。據統計,自2017年項目動工以來,提供了近百個就業崗位,每年租賃村裡農房的租金總收入達到120萬左右。村民每年的分紅也從每人每年2000至3000元提高到7000到8000元,都過上了小康生活。

文字:陳寶瑩

攝像:梁慶提

相關焦點

  • 我在廣東奔小康│「蒸籠姑娘」帶領村民致富奔康
    《我在廣東奔小康》 讓我們一起聆聽奮鬥者的心聲! 沈美娟的家鄉位於羅定市西部的雲開大山,當地人們多有種植羅竹和蒸籠加工的傳統。在這位「蒸籠姑娘」的帶領下,當地村民通過加入她成立的合作社,重新拾起竹編非遺技藝,靠著這項傳統技藝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隴西:民富村美奔小康
    隴西縣聚力脫貧攻堅,樹立問題導向,靶向施策補短板,因地制宜育產業,使昔日深居大山的貧困戶,搬進了設施完善的新農村,開啟了民富村美奔小康的新徵程。
  • 【淨美臨潭奔小康 重拳出擊破堅冰】沉痾一朝除 古鎮氣象新
    自「淨美臨潭奔小康 重拳出擊破堅冰」大整治行動開展以來,新城鎮以拆違治亂為重點、城區環境治理為抓手,徹底清理「牛皮癬」,從根本上改變了鎮區範圍髒亂差的城鎮面貌,拆出了千年古鎮的發展新氣象。
  • 「一村一品」奔小康丨喜雨村:雨潤花木田 喜進村民家
    「一村一品」奔小康丨喜雨村:雨潤花木田 喜進村民家 2020-11-13 1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明這個「花男子」,帶領村民奔小康!
    2008年,懷揣著育苗技術和家鄉情懷的羅紀鋒和妻子毅然放棄在廣州穩定的技術員工作,回到家鄉梧桐村創辦了自己的農業企業。十多年過去了,羅紀鋒不僅克服了重重困難在事業上站穩了腳跟,還通過僱傭就業、技術培訓等方法帶領家鄉人民共同勞動致富,成為梧桐村走向小康的帶路人。
  • 河南太康:槐寺乘「六村共建」平臺奔小康
    如今又乘「六村共建」的東風揚帆再起航。村內潔淨的道路、潔白的牆壁、漂亮的手繪畫,讓人頓感舒適、愜意。「在『六村共建』政策引領下,村裡的道路、綠化、水、電、氣、網、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古老厚重的槐寺正在邁向小康之路。」說起眼前的變化,市人大代表、槐寺黨支部書記謝冠華難掩內心激動。
  • 痴心榛子十五載帶動村民奔小康
    擔當:辛勤繁苗讓村民省心省力種上好榛子「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好做。」因為是新興產業,對雜交大果榛子的生長習性,種植密度、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的了解不夠成熟,起初榛子苗出現了死苗、杆梢枯死、掉果等問題。針對出現的種種問題,陳增一又重新開始摸索學習種植知識積累種植經驗,克服地勢、土壤情況和氣候溫度等問題。
  • 惠來縣隆江鎮後吉村環境變美 村民奔康
    這幾年,村裡的各種設施配套更齊全了,家鄉越來越漂亮了,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  後吉村原來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落後,近年來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支持下,村『兩委』幹部辦了一件件實實在在的民生實事,讓家鄉環境變美了。路好走了,鄉親們致富奔康的步子邁得更加踏實。
  • 村支書墊支百萬家產助修路 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
    原標題:村支書墊支百萬家產助修路 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中國文明網 51歲的伍錫品任支書6年,為改變村裡的落後面貌,他跑項目、搶機遇,組織修建村屯道路,先後賣掉自己的卡車、挖掘機,自辦的加工廠也無暇顧及,墊付各項資金200多萬元用於村屯道路硬化建設。
  • 「鎮江」「家庭農場」:村民奔小康的綠色新通道
    張國平是距離石橋村不遠的華山村人,1988年,23歲的張國平從某職高學校農機專業畢業,被分配至家鄉附近的農技站成為一名維修工,在農機站的工作經歷讓他對拖拉機、收割機等農業機械的認識也更加透徹,也漸漸與它們成為了「朋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丹東河口村:鴨綠江邊萬畝桃園助力村民小康...
    中國日報7月21日電(記者 張小敏 鄭伊然 吳勇)日前,記者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採訪團走進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河口村,採訪當地依託良好的生態優勢助力村民奔小康情況。依託自身優勢,河口村積極發展萬畝桃園和農家樂,村民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攝影 劉海東)當被問及「你認為的小康生活是怎麼樣的」時,村民王忠武說:「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睦睦、健健康康的就是最重要的。每個人心中的小康生活標準可能不一樣,但是我認為小富即安。現在政策好,只要肯出力,沒有苦日子。」
  • 通訊:海南黎村苗寨美 鄉親奮力奔小康
    中新網海口1月7日電 題:海南黎村苗寨美 鄉親奮力奔小康記者 張茜翼大山之間,一條條道路連接大山內外,一排排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房,安住著萬千民眾;農業基地裡,生產的農副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現代化的校園裡,書聲琅琅……這一幅幅美麗的畫卷,記錄著海南各族同胞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軌跡。
  • 夫妻開餐館 攜手奔小康
    夫妻開餐館 攜手奔小康新華網新疆頻道夫妻開餐館 攜手奔小康  勞動創造歷史,奮鬥譜寫輝煌。尼勒克縣喀拉蘇鄉吐普辛村民 沙哈提·阿汗說:經常到這裡吃飯,這裡的環境衛生好,服務也好,飯也好吃、價格也合理,喜歡到這裡吃飯。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周樹林:退役不褪色帶領村民奔小康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周樹林:退役不褪色帶領村民奔小康 2020-12-14 16: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攸縣高新區:駐村幫扶三峽移民助力「老鄉」奔小康
    攸縣高新區作為洞井社區的幫扶單位,助力「老鄉」奔小康。渝湘移民蔬菜基地。2001年7月,家住重慶忠縣的陶文芳,因為支持家鄉修建三峽水利工程,舉家搬遷到攸縣,在網嶺鎮洞井社區開啟了他們一家的新生活。2012年,勤勞能幹的陶文芳開始自主創業,並在當地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辦起了合作社,建起了「渝湘移民蔬菜基地」。
  • 熊嶽鎮:庭院經濟促增收 帶動致富奔小康
    隨著熊嶽鎮庭院經濟的發展,很多村民都利用閒置的庭院土地種起了苗木、葡萄,辦起了民宿,村民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更加美麗幸福的鄉村,共同致富奔小康。 如何利用好這一自然資源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溫泉村想到了依託溫泉資源發展庭院經濟,鼓勵村民利用好自家庭院建民宿、做旅遊。
  • 方喜蓮:做好領路人 一起奔小康
    她如火般的工作熱情,燃燒了自己,也照亮和溫暖了村民,讓貧困的村民在脫貧的道路上充滿了前行的能量。」這是村民楊自堂的肺腑之言。大坪場自然村位於施甸縣舊城鄉與酒房鄉的交匯處,距離舊城鄉政府30公裡,國土面積4.2平方公裡,海拔1840米,年平均氣溫18.5℃,年降水量1200毫米,主要種植糧食、甘蔗、烤菸以及核桃等農作物。
  • 李樹祥:德馬社區帶領群眾奔小康的「千裡馬」
    圖為李樹祥在群眾家中,左一為李樹祥據了解,李樹祥今年53歲,這位有著21年黨齡的「老黨員」,從2006年至今,已連續四屆擔任德馬社區黨總支書記兼主任,他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一心一意謀發展,當地老百姓都稱讚他是帶領德馬社區群眾奔跑在全民小康大道上的「千裡馬」。
  • 和她一起奔小康 | 做鄉親們的貼心「梁掌柜」
    全面小康是中華民族追夢圓夢的壯麗篇章,激勵著全國各族人民勠力同心、接續奮鬥,也為廣大婦女姐妹建功立業提供了歷史舞臺,讓她們在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的同時,成就自己的美麗人生。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女性之聲推出「和她一起奔小康」欄目,講述那些走向小康生活的她故事~
  • 新興「電商青年」黎家炯:創建雲座農場帶動村民建設家鄉
    近年來,隨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步伐加快以及一系列扶持政策的不斷推出,雲浮市新興縣新城鎮龐村村委雲座村的黎家炯帶著新的理念和方式回到家鄉創業。他致力於發展特色產業、循環農業和生態旅遊,同時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以新擔當新作為展現鄉村振興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