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打趣說,9月、10月穿高跟鞋都進得了墨脫,調侃歸調侃,當不得真,但是氣象科學和當地人的經驗足以證明,9月~10月墨脫風險係數最小,對於徒步者來說,不必提心弔膽走路,也才真正有心情看看風景。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對於一些人可能是噩夢的墨脫,對於你可以是走得氣喘籲籲的美夢。
出發僅兩天,一路上海拔變化卻很大,從3000多米的派鎮,經4200多米的雄多拉,又下降到1900多米的汗密,走這條線路,你會在兩天裡經歷一年四季:雄多拉埡口凍得半死,汗密悶得半死,抵達墨脫縣城,海拔只有1200多米感覺更加潮溼悶熱。不過,和熱得毫不留情的背崩比,汗密的涼爽清新讓人感恩。
盡覽植物基因庫和地質博物館
拉格兵站是小站,只有3家客棧,此外並無居民。這裡距離派鎮約18公裡,體力好的人,也有當天就趕往10公裡地之外大巖洞的,多數闖過雄多拉「鬼門關」的徒步者,第一天將無可奈何地在此落腳過夜。拉格吃住都很簡陋,但客棧專門有一間屋子建了很大的火塘,點上火堆供背夫驢友取暖、烤乾衣服和鞋子。這裡住宿條件雖粗陋,但在荒山僻地的冒險路上,經歷寒流、暴雨、滑墜、極度疲勞等血跡斑斑的艱辛,相遇的人們會被爐火烤出一種難言的刻骨感,讓人酸楚地想灑淚,又讓人想揚起沸騰的悲壯來。
客棧由木板搭建,厚塑料做屋頂,四下漏風。這裡的客棧屋頂都不用瓦,只用木板加塑料,運輸成本高是原因之一,冬天雪大,客棧經常整體被壓垮,建得再好再結實也無用才是主要原因。來年春天客棧必須邊接驢友邊重建整飭。墨脫沿路的客棧每年11月停業,客棧老闆都要趕在大雪封山前出山,屋頂也會被拆除,以防暴雪和雪崩。雪崩很殘酷,幾年前,在這裡還有一家客棧,老闆夫妻留在拉格過冬,雪崩下來,夫妻被埋在雪裡,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從拉格到下一站汗密,海拔一直在下降,幾乎全是小下坡。拉格和漢密相距約24公裡,前10公裡直到大巖洞,相對平坦開闊,背夫和驢友踩出清晰的小道,行進速度可以快一點,但有的石頭上長滿苔鮮,稍不注意,就能滑出去幾米遠。從大巖洞開始地貌植被發生變化,無法言說的美景羅列眼前,雪山已經隱沒了,植被卻越來越豐茂高密,幾個人抱不過來的大樹讓人動容,蕨類植物的葉子大得嚇人。多雄河不再是雄多拉山腳的湍急小溪,匯集沿途隨處可見的瀑布,在這裡成了壯觀的急流。由於植物長得太繁茂,陽光只能透過樹冠,斑駁地灑在身上,中午12點光線倒像是將落未落的太陽。被譽為 「地質博物館」、「植物基因庫」的墨脫,名不虛傳,比如,已經在這裡生存了250萬年的樹種喜瑪拉雅紅豆杉,在世界範圍內瀕臨滅絕,聯合國已禁止砍伐,還有小薇紫樹、樹蕨、墨脫蘭花等稀珍植物,在墨脫原始森林裡隨時可見,讓人感慨腳下這片土地實在太神奇了。
造物主拒絕向世界敞開它的大門,雄峙的雄多拉,吃人的冰縫,塌方區的泥石流,根本無法通行的路……種種死亡之險仿佛告誡人們,任何一種微不足道,當經過親歷的心血就高貴起來,也將獲得加倍虔誠的珍惜。
汗密五星級青年旅館
汗密有一家驢友期待的青年旅館,和拉格客棧一樣破舊,夜裡雨水砸得屋頂亂響,擾的人憂心忡忡,它卻是驢友心目中「墨脫客棧裡的五星級」。在客棧裡,半牆高的貨架上,滿滿堆放著各種飲料和食品,讓驢友欣喜若狂的是打電話便宜,兩元一分鐘,一進門,好多驢友急不可待地打電話報平安。最難以形容的客棧居然可以洗熱水澡,這簡直就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地方。
客棧老闆汗崩開客棧前後11年了,做得一手好菜,有多少驢友吃過他炒的菜,數不清。徒步路線上經營客棧的老闆情況差不多,要麼是夫妻店,要麼一個人沒有僱工人,擇菜、涮碗、清洗床單、招呼客人、上山砍柴,都是老闆一個人做,老闆說自己「出得廳堂,入得廚房,翻得山頂,建得新房,修得電機,鬥得螞蟥」。
門巴背夫
汗密物資齊全,價格驚人,紅牛賣15元1罐,6袋裝方便麵也要10元。客棧老闆說這些都是背夫們論斤論件從派鎮翻山一路背進來的,路不難走時也用騾馬馱。不單糧食飲料,包括墨脫鎮上建永久性建築用的成百噸的水泥建材,也靠人背騾馱進來。人力背夫和馬幫是墨脫最常見的運輸方式,客棧老闆說,墨脫不可缺少的用品是軍用膠鞋,上自縣長下到民工背夫,到哪兒都依賴軍用膠鞋,軍用膠鞋要是有一天斷貨,墨脫縣城得挨餓。
幹背夫危險辛苦,他們不像驢友可以選擇最佳季節和時間翻越各種險阻,背夫一年的賺錢時間只有6月~10月,11月到次年4月大雪封山,即使給座金山也沒有人敢越翻多雄拉雪山。背夫做一天賺一天錢,浪費一天,增加一分養家餬口的艱難,因此,只要天氣不太兇險,無論道路怎麼溼滑難行,背夫都會進山。一個成年男子能背160斤,成年女子最多超不過100斤。背夫大軍裡,門巴族、珞巴族背夫很多。墨脫門巴族祖先居住門隅,後來遷移到墨脫,門巴是藏族人取的名,意思是說,從門隅過來的人。門巴和藏族世代混居,幾乎所有門巴族人都精通藏語,他們按藏曆計算節氣,過藏族的節日,門巴人一部分信原始巫教,大多信奉藏傳佛教,不過,門巴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還在使用,但沒有門巴文字,書寫還要用藏文。
西藏門巴人主要居住在排龍和墨脫。墨脫的門巴人,做獵人時是好獵手,做背夫也本分盡責,身手敏捷,又熱情好客,給驢友背行李,非常體貼扶助。
汗密到背崩塌方 泥石流與墜石是必修課
從汗密到海拔788米的背崩,又是一路下坡,但這段路途長達35公裡,遙遠而艱苦,還是泥石流頻發區,若是雨季,其危險係數不亞於翻越多雄拉山。
6~7月的老虎嘴一段特別驚險,它開鑿在縫隙縱橫、陡峭如削的絕壁中央,長度達1公裡,路寬不到30釐米,即使晴空萬裡,老虎嘴上方自有的瀑布群還是會製造出飛雨如瀉。因為常年浸泡在水裡,路面溼滑,石頭也長滿了苔蘚,上面是河下面是山,一旦打滑,後果不堪設想。路旁懸崖下就是咆哮的多雄河,稍有不慎不是摔在犬牙交錯的巨石灘上,就是直接墜進多雄河,被衝到印度。
隱藏的危險容易被忽視。猝不及防的塌方、泥石流與墜石比老虎嘴更危險,尤其可怕的是墜石滑坡區,有些地段路面完全被摧毀,人幾乎沒有落腳的地方,更要命的是山上的石頭隨時往下滾。今年6月,墨脫一起死亡事故(見本報7月20日12版),就是驢友被滾落的大石砸中,瞬間掉進水裡被多雄河衝走。塌方區每年都不同,雨量過多的年份,山洪多,衝毀山體,塌方地帶會增加一些,所以防滑登山鞋、雨衣必備,還要帶足保暖衣物。
原生態背崩與讓人失望的墨脫縣城
35公裡泥漿、亂石、水瀑、螞蟥、塌方區考驗,很多驢友腳踝都扭腫了,一點一點挪到背崩,而當地處山凹的背崩赫然眼前,一路艱辛的付出都算不得什麼了。整個墨脫徒步過程中,背崩也是最值得停留的地方。它是一朵遠方摘下的雲,還是響在心中的水聲?作為門巴人傳統風俗標本的背崩,完全值得驢友充滿感情的停留。背崩的雲霧美得讓人難以承受。白天天氣愈晴朗,背崩早上雲霧愈濃,雲霧靈動的動態美,背崩村的封閉原生態,山腳雪色瓊彩的雅魯藏布江,都讓人難忘。
也有不值得期待的地方,卻緊緊吸引驢友,如墨脫線終點,墨脫縣城。當迢迢奔波的腳步,戛然而止,沿著墨脫縣城漫步,沒一個驢友不失望的。和背崩有著鮮明的對比,墨脫縣太新了,新修的馬路,嶄新的辦公大樓,比背崩條件好多了。奔波一路,膽顫心驚,看一座和沿海一樣的縣城,往往感到「被騙」的滋味。驢友想像與現實區別很大,墨脫縣城與窮苦落後相去甚遠,說繁華不過分,說生活奢侈也不過分,吃是一方面,路邊小飯鋪,價格讓人下不去手,180元一隻土雞,西瓜切成冬瓜一樣,一片就賣30元,墨脫歌舞廳、夜總會、洗腳房也不寂寞,別處有的,墨脫一樣不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欲望等待發洩。
徒步行程
1.派鎮—拉格(路程30公裡,耗時9小時):派鎮—松林口—多雄拉山口—拉格,派鎮至松林口18公裡步行約3個小時,汽車盤山道至松林口約0.5~1個小時,松林口至多雄拉山口約2~3個小時,山口至拉格約3~4個小時。
建議:依個人身體條件、高原適應性、季節氣候不同和當天天氣差異,建議早上6點左右到達松林口,上午10點前翻過多雄拉山口,最為保險穩妥。松林口到山口,季節不同,道路狀況差別很大,泡雪、融雪、無雪溼滑石頭等都有可能,萬一發生意外,留足充裕時間保護自身安全非常必要。多雄拉山口氣溫常年接近零度,翻越山口,需必足保暖防風衣物。拉格前後風景很好,要留足時間觀賞。
2.拉格—汗密(路程30公裡,耗時10個小時):拉格—大巖洞—小巖洞—汗密,拉格到大巖洞約10公裡,步行2.5個小時,其餘時間穿越原始深林。
建議:道路泥濘,有潔癖的驢友想避開馬糞和爛泥是完全不可能的。要經過塌方與螞蟥區。
3.汗密—背崩(路程38公裡,耗時11個小時):汗密—老虎嘴—阿尼橋—背崩,這是考驗意志、毅力、想像力的一天,苦走6個小時到阿尼橋前,途經吃人的老虎嘴,曾經發生過馬匹交錯而過,外側被內側馬匹擠下懸崖的悲劇,一定要靠內側避讓馬隊。通過解放大橋須檢查邊防證,禁止拍照。背崩清晨風光秀美,可安排一天休整。
4.背崩—墨脫(路程30公裡,耗時9個小時):背崩—亞讓村—德興路口—墨脫,路上陸續遊覽到背崩大瀑布、珞巴族亞讓村、德興村等,背崩到德興路口約20公裡,徒步6個小時,其餘10公裡步行兩個小時即抵墨脫縣。
建議:此路已通車,可以到墨脫郵局買明信片蓋戳郵出,證明到此一遊。
攻略
裝備:徒步墨脫,驢友最好帶上以下物品:防滑登山鞋、輕便保暖外套、運動雨衣、優質承重強登山杖、女性長筒連褲絲襪(防螞蟥)、香菸、鹽、頭燈、人參含片(用以最快速度補充體力)。
防螞蟥:背崩螞蟥區很讓驢友頭疼,背崩螞蟥確實名不虛傳,天氣好時螞蟥活動範圍小。若是雨季,石頭上、樹葉上、溪水裡,全是螞蟥,停下站站,馬上就有螞蟥爬上身,吸血。螞蟥確實很令人討厭,不過不致命,它吃飽血自然脫落,沒什麼事,螞蟥黏上身,不能扯,用力一扯,扯斷的吸盤留在皮膚上反而要引起炎症。當地人過螞蟥區,都紮緊衣服,不停不站,以最快的速度過去。
王琳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