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墓得網上預約,看病要自助操作……上海老人吐槽智能設備:這不是...

2020-12-18 光明網

url:https://m.gmw.cn/2020-12/14/content_1301938350.htm,id:1301938350

  沒有智慧型手機無法完成辦事預約

  出門打車支付現金遭拒

  消費後索要發票商家只提供一個二維碼

  ……

  進入手機時代

  不少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

  都或多或少遇到過一些不便

  上海是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城市,但同時也是數位化程度較高的一個城市。老年人能否適應智能生活?是否存在不可逾越的「數字鴻溝」?

  啥事都得「預約」:

  沒有智慧型手機一籌莫展

  冬至即將來臨,對申城不少老人來說,安排祭掃是眼前的大事。

  而由於受疫情影響,申城的各大墓園均採取了限流和「預約祭掃」的模式。松江區的陳老先生日前就致電「12345」,反映嘉定區的松鶴墓園只提供了微信公眾號預約一種方式,這讓手持200元老人機的他一籌莫展。

  陳先生說,他打算12月21日冬至當天和老伴前往松鶴墓園祭掃。12月7日,在電視上看到今年祭掃都採取預約制後,他連忙撥打「114」問到了松鶴墓園的電話,詢問預約渠道和方式。

  電話中,墓園工作人員告知,只能通過「上海松鶴墓園」公眾號進行預約,選擇具體的時間段。每位預約者憑預約二維碼,可以協同4人入園祭掃。

  「我沒有智慧型手機怎麼辦?」「只能請家裡小孩幫下忙了,或者來墓園現場預約。」陳先生稱,家裡孩子上班很忙,他並不想麻煩他們;而去現場預約,僅路上單程就要近3個小時,太折騰了。「為什麼不能照顧下我們這些沒有智慧型手機的老人,提供電話預約呢?」

  在松鶴墓園官方網站,記者找到了《2020年冬至祭掃須知》,其中明確只能通過公眾號預約。但記者留意到,松鶴墓園還提供了24小時的熱線,熱線能否為老人代為預約?記者撥打熱線詢問,工作人員一口回絕。糾纏了半天,對方提供的解決方案仍然是請家屬幫忙,並將二維碼列印出來,讓老人帶著入園。

  松鶴墓園官方網站上的《2020年冬至祭掃須知》。

  不僅是松鶴墓園,在「12345」,老人們反映,寶山區寶羅暝園、奉賢區濱海古園、青浦區福壽園、嘉定區長安墓園都存在同樣的問題。老人們希望,墓園理應提供人工預約渠道,避免出現「沒有智慧型手機就掃不成墓」的尷尬。

  也不僅僅是掃墓

  疫情以來,不管是辦事、看病

  還是前往景點參觀

  都得事先預約

  對於沒有智慧型手機的老年人來說

  如何成功預約成為他們的一大煩惱

  ▽▽▽

  65歲市民張先生日前也向「12345」反映,稱他因肺部結節前往楊浦區政民路上的肺科醫院看病時,由於不會使用醫院裡的自助預約機,折騰了近一個小時才掛上號。他不滿地表示:「醫院承諾的人工預約服務在哪兒?這不是在為難老年人嗎?」

  12月8日,記者前往肺科醫院實地體驗。走進門診大廳,左手側的屏幕上醒目大字提醒患者,需「全預約就診」。在未事先通過公眾號、醫聯平臺等渠道預約的情況下,必須前往自助服務區完成預約再掛號。醫院不提供人工預約嗎?服務臺3個窗口,記者一一排隊詢問,1號窗口只能預檢,3號窗口只能預約檢查項目,寫著便民服務的2號窗口工作人員指著桌上「自助機先預約」的卡片,提示記者去自助機上操作。

  門診大廳一側扶梯旁,7臺自助機一溜排開,前方擠滿了患者。最左側的一臺機器前,只見一對老年夫婦插卡後,兩人都將手懸在了屏幕上方,但卻不知道該按哪個按鈕,最終排在後面的年輕人看不下去,上前幫忙代為操作。只有排在中間兩臺機器的患者,可由一名院方工作人員提供操作指導。

  走進肺科醫院門診大廳,左手側的屏幕上大字很是醒目,提醒患者需「全預約就診」。

  肺科醫院門診大廳內最左側的一臺自助機器前,一對老年夫婦插卡後,兩人都將手懸在了屏幕上方,但卻不知道該按哪個按鈕。

  記者蹲守發現,如果沒有醫院工作人員的幫助,老人們幾乎都操作不了自助機器。而即便在他人幫助下完成了預約,也無法進行後續的付費掛號等流程,仍然必須前往窗口排隊掛號付費,很是折騰。張先生稱,醫院自助機器提高了智慧型手機使用者的就診效率,但卻增加了老年人的負擔。而在肺科醫院官方網站,記者看到明確寫有提供「服務臺現場預約」服務。老人們想知道,為何這項服務沒有了?

  由於不會使用自助機器預約,老人們簇擁在了醫院工作人員身旁,請她代為操作。

  各類單據「電子化」:

  老人們不習慣也不會用

  時下,為營造節約資源、低碳環保的社會環境,以及疫情期間「無紙化、零接觸」的需求,許多企業推行電子帳單替代紙質帳單的做法,但同時,也對一些不使用和不會使用終端機器的老年患者帶來困擾。

  劉女士的母親88歲,經常前往閔行七寶鎮七莘路上的華潤萬家超市購物。12月初,老人前往超市購買了4件食品,到人工櫃檯用現金結帳時,被收銀員告知,本月開始不提供紙質購物小票,通過手機支付的帳單則可以在手機上查看電子小票。沒有了帳單明細,老人後續對帳和退換貨該怎麼辦?劉女士對此十分不解。

  記者聯繫華潤萬家工作人員得知,超市自本月起不主動提供紙質發票,需要老年人在支付帳單之後,另外到服務臺刷會員卡補打發票。如果老人要查看電子帳單,還需將會員卡綁定上手機號碼。劉女士觀察到,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在超市的自助櫃檯上操作結帳,並已習慣在手機上查看電子小票,但老年人仍比較在乎紙質小票核對明細,勢必要在購物後多跑一趟服務臺,增加了不便。

  相比購物沒了小票

  去醫院也沒了紙質發票更讓老年人不習慣

  為響應《全面推行醫療收費電子票據管理改革通知》,上海已有醫院運用醫療收費電子票據,增設電子票據專用列印終端。王先生今年69歲,老家在江蘇無錫,和孩子定居在上海。

  到年底了,他攢了20多張就醫小票返回無錫報銷。當地醫保局的工作人員告訴他,他拿來的實際是「電子票據憑條」,不能作為報銷憑證,需要補打正規的能反映自費和報銷比例、就醫明細的紙質發票才行。

  王先生這才意識到,當天窗口的工作人員告訴他,醫院因為「創新改革」,僅提供帶有二維碼的小票憑證。小票能否用於報銷,醫院語焉不詳。無錫醫保局的工作人員提醒,他可以選擇通過微信將電子發票下載,然後找列印店列印出來,也能作為有效的報銷憑據。然而,王先生留給醫院的是兒子的信息,還要聯繫發送、列印實在不便,無奈之下,他只能選擇放棄報銷1500元的醫療費用。他認為,醫院改革不應「一刀切」,至少也應該給老年人留個熟悉的過程。

  記者蹲守第九人民醫院發現,電子票據專用列印終端機器在門診樓、住院樓及部分樓層投入了2-3臺。為了保證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能及時拿到電子報銷憑證,醫院配備了志願者予以指導,一天站崗約6個小時。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門診底樓有3臺票據列印終端。

  記者注意到,許多患者在尋求列印往期發票時,存在操作困難。對於老年人而言,雖然界面已經足夠簡單,但要在屏幕上準確地命中細小的字體,狹窄的按鍵,設定列印周期,仍然依賴志願者才能完成。而通過票據憑條上的二維碼對準掃描口時,時常出現識別故障的狀況。

  老年患者在第九人民醫院請教志願者列印電子票據。

  現場一名志願者告訴記者,一天有上百位患者尋求列印的幫助,大多是有報銷需求的外省市、住院病人以及老年人。他們往往帶著幾十張二維碼小票集中列印,忙碌時需要她兩手「左右開弓」。據她觀察,好不容易教會老年人使用,下次來依然會忘記。因此,即便有了智能終端,志願者服務依然是「剛需」。

  智能化的同時

  別忘了給老年人留條路

  在「12345」平臺,老人們講述的不便還有很多。

  有線電視系統升級太快

  市民蕭老伯反映,家中有線電視的操作界面經常更新,每次調整後,老人都需要重新學習操作模式,他呼籲有線電視操作界面應該有「老人模式」;

  電影院線下售票機會被取消

  市民陶女士稱申城的影院目前都不提供線下售票,只能網上買票,幾乎等同於將老年人拒之門外;

  社區繳納保險不收現金

  市民翁先生則反映,前幾天前往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給孫子繳納保險,工作人員硬是不肯收現金,這讓沒有智慧型手機的他手足無措;

  維修資金無紙質版帳單

  徐匯區的張先生反映,小區維修資金以前都是發來紙質帳單,如今統一改為了網上查詢,老年人哪會操作?

  不僅如此

  申城一些小區目前正在推進數位化管理

  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人們

  眼看著也要被擋在社區自治的大門之外

  今年7月起,浦東新區建交委對近1300個多層住宅小區張貼加裝電梯的前置諮詢海報。居民可以掃描小程序的二維碼,在「加梯意見徵詢」選項上填寫是否同意等7個選項的信息。浦東南泉小區居民於先生卻發現,樓幢部分居民遲遲沒有參與。

  於是,他親自跑了熟悉的兩戶鄰居才發現,一戶是70歲的老夫妻,另一戶是80歲的獨居老人,他們用的都是老年機,壓根就無法掃碼。

  於先生稱,小區總共有12個樓組,僅他所在的3號樓12戶居民中,老年居民至少有6戶。他認為,在老齡化的小區,徵詢工作絕不能只靠一張「二維碼」,居委會、物業應當考慮老年人的使用習慣,提供必要的釋疑解惑和指導服務。

  在日前召開的十一屆市委十次全會上,「全面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重要命題首次被提出。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設正站在新的起點上,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的目標邁進。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兼顧到老年人的需求,避免讓他們在城市生活中處處碰壁?

  老人們呼籲,一方面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在運用智能技術時,不應該強迫老年人接受,而是要提供「適老」的備選方案,可以保留一些「傳統選項」和人工服務窗口,或者暢通家人、親友代辦渠道,以照顧到老年群體的操作習慣;

  另一方面,不少老人們也通過「12345」建議,社區的老年大學和居委會不妨開設一些智慧型手機培訓班,提供面向老年人的指導課程,讓老年人能夠有方法、有渠道,學好、用好、適應好智能技術的大環境。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毛錦偉、車佳楠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責編:董大正 ]

相關焦點

  • 掃墓得網上預約,看病要自助操作……上海老人受困於「智能」的情況...
    也不僅僅是掃墓,疫情以來,不管是辦事、看病,還是前往景點參觀,都得事先預約。對於沒有智慧型手機的老年人來說,如何成功預約成為他們的一大煩惱。65歲市民張先生日前也向「12345」反映,稱他因肺部結節前往楊浦區政民路上的肺科醫院看病時,由於不會使用醫院裡的自助預約機,折騰了近一個小時才掛上號。
  • 上海老人不開心:這不是為難我們嗎?掃墓都得網上預約!剛剛,市民政...
    老年人能否適應智能生活?是否存在不可逾越的「數字鴻溝」?啥事都得「預約」:沒有智慧型手機一籌莫展冬至即將來臨,對申城不少老人來說,安排祭掃是眼前的大事。而由於受疫情影響,申城的各大墓園均採取了限流和「預約祭掃」的模式。
  • 手機預約掛號看病很智能 但是老人不會操作怎麼辦?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為了方便患者,醫院在預約掛號及支付方面也日趨智能化,而這對於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年人來說,致使看病難上加難。 那麼,老人們是否會選擇提前預約掛號呢?在導醫臺,65歲的劉女士正在導醫的引導下,拿出智慧型手機掃描掛號平臺,因為看不清上面的小字,她說回家後讓孩子看著幫忙操作。儘管會用智慧型手機玩微信和拍照,但因為老花眼比較嚴重,平時很少用。
  • 沒預約就不能看病?老人就診之難:不會網上掛號,去醫院咋就是白跑...
    網絡預約看病成為常態,信息化為大多數患者就診帶來便利,那對於不大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年群體呢?他們看病方便嗎?不會手機預約老人白跑一趟「我不會用智慧型手機,不懂怎麼預約啊。」陪同陳阿婆來看病的女兒諮詢了服務臺後告訴記者,「我媽不會用智慧型手機,以後她看病,我要幫她在網上預約。」70歲的崔國強是龍華醫院的老病號,他的腰不太好,平時定期會去醫院做針灸推拿治療,「以前我帶著病歷卡直接到窗口排隊就可以。疫情一來,要網上預約了。」
  • 「我想看病,哪裡能預約?」「網上預約掛號」難倒老年人
    熱門專家號1分鐘「搶完」網絡、預約機都約不到今年82歲的程老伯因老伴身體不好,常常要帶著她輾轉各大醫院看病。「我們想掛華山醫院神經內科的專家號,但這個專家一周只坐診半天,太難掛了。」程老伯說,每次打電話到醫院總機,都被告知需要在網上或公眾號上預約。可是,沒有智慧型手機的程老伯根本不會這一系列操作。
  • 關注| 老人看病不會用自助設備怎麼辦?天津發文了!
    如今大部分醫院都接入了智能化設備掛號、繳費、取化驗報告等環節都不用再排隊在自助機上就能解決方便了患者但部分不會使用自助設備的老年人02助老門診預檢分診和登記服務各醫療機構要針對老年人特點,在醫療機構預檢分診處,設立「助老服務點」,開通「無碼入院服務通道」。增設志願者、社會工作者等服務人員,協助部分有智慧型手機但不能熟練使用的老年患者進行入院掃碼登記。
  • 跨越智能「門檻」 請扶老人一把
    醫院推行網上預約和掛號在掛號窗口,患者拿著病曆本或者就診卡排隊掛號、交現金,這是大家印象中傳統的人工掛號方式,然而隨著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發展,醫院的服務方式也緊跟時代發展,紛紛推出網上掛號、自助機掛號,逐步取代傳統的人工掛號。
  • 現場掛號取消了怎麼看病?醫院要求網上預約,老人被拒之門外
    近日,某醫院按照防疫規定,實行手機預約掛號,現場掛號服務全部取消。這一措施方便了年輕人,卻阻礙了很多老人的求醫之路。從外地專門趕往該醫院就診的李爺爺,圍著醫院的各個諮詢窗口問了好幾遍,都被告知不能現場掛號,就醫請先手機預約。
  • 老人:看病需要手機預約,子女要不在身邊,我就沒辦法了……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為了方便患者,醫院在預約掛號及支付方面也日趨智能化,而這對於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年人來說,致使看病難上加難。
  • 用手機購物看病很多老人搞不定
    超市購物老人使用智能軟體需幫助  記者在石家莊多家超市看到,收銀區分為自助結帳區和人工收銀通道兩部分,可以明顯感覺到自助結帳區的速度要比人工收銀通道快很多。記者注意到,想使用自助結帳,必須按規定進行操作,操作過程中需要在微信、支付寶或者插銀行卡幾種形式中進行選擇。對於老年人來說這似乎有些難度,為此在自助結帳區年輕人居多,老年人基本都會選擇人工收銀通道。
  • 刷「卡」驗「碼」、人工助醫、便捷預約...普陀區中心醫院助老看病...
    「掃碼支付、線上預約,我們這把年紀是學不會了。不過來中心醫院看病,我們也感覺很方便。」今年80歲的周阿姨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每個月都要到一條馬路之隔的普陀區中心醫院裡配藥。從增設自助一體機、診間預約支付,到推出「上海普陀健康」微信公眾號統一預約、統一支付,以及醫療電子票據、無感支付、網際網路醫院的試點落地,傳統的就醫習慣和方式正隨之改變,在提升服務效能的同時,區中心醫院關注到一些沒有或不會使用手機的老年人就醫群體也隨之陷入窘境,如何讓老年就醫群體「搭上」智慧「快車」,區中心醫院將傳統助老服務進行升級,既融入智慧元素,也充滿了人文關懷。
  • 天津老人不會用智慧型手機,就不配去看病了?
    KANTIANJIN 天津老人看病服務升級啦! 圖片來自:@天津廣播 但部分不會使用自助設備的老年人,卻因此犯了難,別急,天津已經出臺一系列措施,
  • 婆婆不會手機預約 醫院看病掛號排隊半小時:電話預約為何被取消?
    20多分鐘後,老人成功繳費,但檢查只好下午再做了。繳完費,王婆婆看見一旁的柱子上張貼著「門診預約掛號方式」,她走近仔細看後,卻很失望。「你看,醫院能提供現場預約、網絡預約、手機上網預約、郵箱預約、智能服務機預約,但中間的電話預約號碼卻被白紙覆蓋了。這是我們老年人唯一方便的方式,怎麼就沒有了呢?」
  • 老人看病不會用自助設備怎麼辦?天津發文了!
    天津北方網訊:如今大部分醫院都接入了智能化設備,掛號、繳費、取化驗報告等環節都不用再排隊,在自助機上就能解決方便了患者,但部分不會使用自助設備的老年人卻因此犯了難。
  • 老人不會用智慧型手機,醫院如何應對?
    在健康界採訪的多家醫院都表示,確實會遇到不少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年人,如果他們是獨自來醫院,醫院一般會安排志願者和安保等工作人員幫助老人操作手機,調取健康碼。對於沒有智慧型手機的老人,各地做法略有不同。上述問題,顯然不是一家醫院能解決的事情。在這方面,北京的做法值得借鑑。「北京健康寶」開通了「他人健康碼待查」功能,只要輸入被查人姓名、身份證號,再進行人臉識別,就可顯示被查人的健康狀態。因為身份證號和行蹤信息是綁定的,結果相對可靠。「北京健康寶」在微信和支付寶均有入口,操作簡便。
  • 手機購物看病 老年人搞不掂
    記者體驗超市購物老人使用智能軟體需幫助記者在石家莊多家超市看到,收銀區分為自助結帳區和人工收銀通道兩個部分,可以明顯感覺到自助結帳區的速度要比人工收銀通道快很多。記者注意到,想使用自助結帳,必須按規定進行操作,操作過程中需要在微信、支付寶或者插銀行卡幾種形式進行選擇。對於老年人來說這似乎有些難度,為此在自助結帳區年輕人居多,老年人基本都會選擇人工收銀通道。「在人工收銀通道結帳心裡更踏實,萬一用手機支付時遇到什麼問題,有收銀人員幫忙。」一位在北國超市先天下店購物的老人說。
  • 在玉林,老人就醫遭遇「數字鴻溝」怎麼辦?記者走訪得到的答案……
    不會網上預約和掛號的他們,如何就醫?記者近日走訪了玉林城區多家醫院和部分患者找尋答案。醫院推行網上預約和掛號在掛號窗口,患者拿著病曆本或者就診卡排隊掛號、交現金,這是大家印象中傳統的人工掛號方式,然而隨著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發展,醫院的服務方式也緊跟時代發展,紛紛推出網上掛號、自助機掛號,逐步取代傳統的人工掛號。
  • 今日9點,冬至掃墓開始預約!請分時分段進行預約,詳細的操作指南在...
    記者 史潔冬至要掃墓的市民朋友們注意啦!10日上午9點起預約系統正式開啟!12月12日至12月27日全市25家較大型公墓實行先預約後祭掃民民為大家準備了系統的操作指南記得收藏哦~為了緩解網絡擁堵壓力,便於冬至掃墓預約成功,減少短時間內大量訪問,建議市民分時分段進行預約,可按下列時間進行登錄預約:12月12日-18日掃墓的,請在12月11日上午預約;12月19日-
  • 智能設備不「適老」:幹了一輩子技術活 老大爺被掃碼支付難倒
    廈門網訊(文/圖 廈門日報見習記者 楊霞瑜 記者 林路然)想預約掛號,自助設備不會用;想預約叫車,App上的字太小……近來,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現象越發引起關注。記者走訪醫院、銀行等公共服務場所調查發現,僅有小部分老人能駕馭智能化產品,大多數老人連連搖頭表示,這些技術太複雜、太麻煩,智能技術好似他們生活中的絆腳石。
  • 別讓技術困難將老人與智能時代「隔離」
    20多分鐘後,老人成功繳費,但檢查只好下午再做了。  繳完費,王婆婆看見一旁的柱子上張貼著「門診預約掛號方式」,她走近仔細看後,卻很失望。  「你看,醫院能提供現場預約、網絡預約、手機上網預約、郵箱預約、智能服務機預約,但中間的電話預約號碼卻被白紙覆蓋了。這是我們老年人唯一方便的方式,怎麼就沒有了呢?」  就此,記者前往醫院一樓大廳的志願者服務站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