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預約就不能看病?老人就診之難:不會網上掛號,去醫院咋就是白跑...

2020-12-20 解放日報

問起為什麼喜歡上海

很多人可能會回答

在上海生活很方便

在微博上

很多網友曬出自己的看病經歷

在家掏出手機

看看哪位醫生有空,預約掛號

十分鐘就能完成

疫情期間,為減少患者在醫院內等候時間、防止人員聚集,很多醫院採取分時段全預約就診措施。

網絡預約看病成為常態,信息化為大多數患者就診帶來便利,那對於不大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年群體呢?他們看病方便嗎?

不會手機預約

老人白跑一趟

「我不會用智慧型手機,不懂怎麼預約啊。」

近日,下午2時許,仙霞路上的上海市同仁醫院一樓門診窗口前,69歲的劉興捂著略腫的臉有些沮喪。窗口工作人員同情地看了他一眼,叫了下一位患者。

劉興這幾天牙齦腫痛,準備看口腔科。可輪到自己掛號時才得知,當日所有的號已全部預約滿。打開同仁醫院微信公眾號網絡預約,記者發現,口腔科這兩天全部約滿,最近的排到兩天之後,周六也已全部約滿。

如果不會用微信公眾號預約怎麼辦?

另一個比較方便的辦法是電話預約——諮詢臺的工作人員得知劉老伯不會用手機進行網絡預約,告訴他可以打醫院總臺電話預約,並幫他約好了下次時間。

兩名老年患者在人工窗口前排隊掛號。張馳攝

當天下午,70多歲的陳阿婆來同仁醫院看消化科。她的運氣要好一些,儘管沒有預約,但排到她時當天還有餘號,工作人員就幫她現場掛了號,避免白跑一趟。陪同陳阿婆來看病的女兒諮詢了服務臺後告訴記者,「我媽不會用智慧型手機,以後她看病,我要幫她在網上預約。」

70歲的崔國強是龍華醫院的老病號,他的腰不太好,平時定期會去醫院做針灸推拿治療,「以前我帶著病歷卡直接到窗口排隊就可以。疫情一來,要網上預約了。」崔老伯的孫子曾教會他用微信,但崔老伯網上預約時沒有綁定自己的醫保卡,跑到醫院才發現預約的是自費號。後來在工作人員幫助下,他取消之前的預約,又綁定醫保卡再預約了一次。一番折騰就是一個多小時,崔老伯想預約的專家也排滿了,只好第二天再來。「我感覺看病比以前麻煩多了。」崔老伯說。他的很多老夥伴深有同感。有一位老夥伴自己預約好了,結果到醫院才發現約的時間有誤。

為了滿足看病人群不同的預約需求,瑞金醫院提供了8種預約方式。

瑞金醫院門診大樓一樓大廳,午後時分,前來就醫的患者絡繹不絕。掛號窗口前排隊的患者不算多,有些窗口不時還會空閒下來。記者了解到,該院共有網上預約、手機App預約、微信公眾號預約、現場預約、診間預約、自助預約機預約、電話預約、社區轉診等8種方式,通過任一渠道,患者都可以完成預約掛號。醫院外的告示牌上,也清楚寫明了這些掛號途徑。

瑞金醫院看病的人 吳頔攝

自助預約機旁,幾名身著橙色馬甲的志願者來回奔忙。「網上預約了嗎?沒約也不要緊,要掛什麼科?」在他們的幫助下,前來辦理掛號的患者很快操作完畢,其中不乏老年人。

志願者們介紹,不管通過哪種渠道掛號,效果都一樣,不存在線上與線下的差別。

數字鴻溝加大

勿棄弱勢群體

「我父母看病預約就遇到種種不便。」市人大代表劉新宇也深有感觸。他做了一番調研,發現老年人看病預約碰到三種情況。

第一種,老人用的手機不是智慧型手機,不能在網上預約;

第二種,老人雖然用的是智慧型手機,但大多是子女替換下來的,他們不會使用手機通過網絡程序預約看病,相當一部分老年人還不會使用微信,有的連「隨申碼」操作都不會;

第三種,老年人會用智慧型手機,但是怕操作錯誤或被騙,不敢用手機綁定醫保卡或是綁定銀行卡支付看病費用。

「這對於無子女的孤老或者不同子女一起生活的老人來說,情況尤為突出。」劉新宇說,信息化技術應用突飛猛進,年輕人輕而易舉地操作,老年人卻一頭霧水。「最近5到10年裡,信息化水平突飛猛進,給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帶來極大便利。」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數字與移動治理實驗室主任鄭磊指出,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要注意到,技術越進步,「數字鴻溝」反而可能會越來越大,「這是一個近年來非常典型的問題,應當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在他看來,醫院掛號信息化給老年人就醫帶來的「不便」,便是「數字鴻溝」的典型表現。他指出,對老年人而言,類似的「不便」如今比比皆是:不會用打車軟體,揚招打不到車;沒有智慧型手機,沒法掃碼點餐;不會用12306,逢年過節搶不到火車票……「這讓包括老年人在內的數字時代的『弱勢群體』感到,自己被『拋棄』了。」

關愛老人生活

體現服務溫度

鄭磊發現,辦事「不見面」成了如今不少機構和企業的服務方向,「其實,究竟要見面還是不見面,應該由被服務的對象來選擇。」同時,在資源配給方面,也不能將「優先權」側重於線上。他表示,不管是公共服務還是市場服務,在推出時都應注意渠道和方式上的「均等化」,尤其是醫療服務這類主要面向弱勢群體的公共服務,更不能將「完完全全的數位化」作為發展目標,而是要體現服務的溫度:「我們要鼓勵信息化、數位化,但不能僅僅為有手機的人服務,讓人們『被迫數位化』,而是要給線下一個『救濟渠道』,開展『數位化扶貧』——這可不僅是為老人配備一部智慧型手機那麼簡單。」「尤其是對於不擅長運用現代新技術的老年人來說,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給予更多的關愛和照顧。」在劉新宇看來,老年人看病很不容易,對這個群體的服務要更精細化。他建議,各醫療機構儘快開設老年人看病預約電話,同時在各大醫院掛號處,街道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各住宅小區等出入口貼出公告,廣而告之。「老年人在電話預約時可以說明病情,以方便醫院根據病人病情安排科室和診療的時間,必要時醫療機構可給老年病人安排多科室聯合就診。同時,醫療機構每天應為老年人保留一定量的現場預約掛號的名額。目前,有些人還不太了解家庭醫生的真正作用。劉新宇建議,要加強宣傳家庭醫生,讓更多社區村居裡的老人同家庭醫生籤約。當老年人需要去醫療機構進行檢查治療時,可以由家庭醫生根據病人病情進行相關醫院的科室預約。

記者評論:資訊時代,也要等等「走得慢的人」

「掛號難」,或許在一些人的印象裡,並不算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打開微信、支付寶就搞定了,明明很方便;即便是老年人,找子女幫個忙,或者學一學操作方法,應該也不會太困難——就連平時鮮少就醫的記者自己,也一度持有同樣的觀點。

畢竟,我們都早已習慣了,僅憑一部手機就能走遍四方的「智能生活」。然而對不會熟練使用手機的老年人來說,越跑越快的資訊時代,也許正將他們甩得越來越遠。

前不久,一段老人因沒有健康碼而被拒絕進入地鐵的視頻在網絡「刷屏」。「什麼是健康碼?」老人一再反問,直到視頻結束,也沒有人給他答案,只有工作人員一遍遍高聲呵斥「請出示健康碼」。

類似的場景今年已經反覆上演:有人因為沒有健康碼被趕下公交車,有人因為沒有健康碼被小區拒之門外……有人不禁發問:數據、信息、科技,在為我們帶來便利、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的同時,是否也對老年人等弱勢群體,豎起了一道無形的屏障?

截至去年底,我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已達1.76億,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而截至今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網際網路普及率為64.5%,還有約5億人生活在「網絡之外」。這些人,往往就是最先被資訊時代所遺忘的人。

「技術」的價值與意義,在於更好地為人服務,而不是站在「人」的對立面。採訪期間有人打趣道:「以前覺得機器給我服務,『高級』得不得了。現在反而覺得,有人給我服務才是『高級』。」現實的確如此,當數字支付替代了現金,當智能客服替代了人工,當線上辦事替代了線下服務,老人們難免感到「恍如隔世」。技術不斷進步、生活不斷便利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等一等「走得慢的人」,給他們更多的選擇?

如果你仍對他們遭遇的不便不以為意,不妨試想一下:當我們步入老年,當我們行動不再自如,當我們也對未來社會流光溢彩的高新技術感到應接不暇無所適從……我們會不會也希望,有人能考慮到我們的感受,在我們手足無措之時拉我們一把?

人人都會老去,如何對待今天的「弱勢群體」,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度,不僅事關眼下,也牽連著我們每個人的將來。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吳頔、王海燕

微信編輯:胡雨松

校對:納米

相關焦點

  • 手機預約掛號看病很智能 但是老人不會操作怎麼辦?
    ,所以每次看病都是到醫院硬生生地排隊掛號,大不了多等會兒,但名專家號比較難掛,早早就滿了,很多號都是提前網上約的,但自己不會,所以每次看病折騰時間就比較長,也不想總是為這些事麻煩孩子。王先生說,每次看病必須要和孩子一起來,否則根本操作不了。「以前好像還能電話預約掛號,現在基本上都是公眾號或者掛號平臺了,字體小,操作難。」
  • 先預約再就診,各大醫院看病究竟難不難?
    某三甲醫院驗血室門前排起長隊各大醫院迎來就診高峰隨著國內疫情向好向穩,各地醫院門診逐步恢復正常。曾經人頭攢動的大醫院,如今已全部實行預約掛號、分時段就診,現場秩序越發井然。但也有患者提出,預約掛號感覺比現場排隊還要「難」,尤其是一些知名醫院的「熱門診室」和專家號「一號難求」。
  • 現場掛號取消了怎麼看病?醫院要求網上預約,老人被拒之門外
    近日,某醫院按照防疫規定,實行手機預約掛號,現場掛號服務全部取消。這一措施方便了年輕人,卻阻礙了很多老人的求醫之路。從外地專門趕往該醫院就診的李爺爺,圍著醫院的各個諮詢窗口問了好幾遍,都被告知不能現場掛號,就醫請先手機預約。
  • 看病掛號也能網上支付了 預約後未就診還可退費
    看病掛號也能網上支付了 預約後未就診還可退費時間:2015-04-22 07:57:42來源:華商報作者:李琳編輯:4月21日,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啟動「未來醫院」概念,凡到該院就診的患者,均可使用支付寶錢包,實現在線預約掛號、付費、查詢檢驗結果等功能。這也是我省乃至西北地區首家開通該服務的醫院。
  • 不會在線掛號、不知道診室在哪、不會掃碼支付……智能就診難倒老人
    但來到醫院後他傻了眼:之前給自己診治的醫生的號已經掛滿了。「我不懂在網上掛號,兒女都在外省,也不想麻煩他們。之前兒子給我買了一部智慧型手機,也教了我怎麼使用,但我還是不會用。我來醫院前打電話詢問能不能預約掛號,可是電話裡的人告訴我,要提前掛號得用微信或者椰城市民雲。沒辦法,我只好早上6點從定安家裡出發,坐車到海口看病。」不想白跑一趟的李阿公最後掛了該院其他醫生的號。
  • 「我想看病,哪裡能預約?」「網上預約掛號」難倒老年人
    熱門專家號1分鐘「搶完」網絡、預約機都約不到今年82歲的程老伯因老伴身體不好,常常要帶著她輾轉各大醫院看病。「我們想掛華山醫院神經內科的專家號,但這個專家一周只坐診半天,太難掛了。」程老伯說,每次打電話到醫院總機,都被告知需要在網上或公眾號上預約。可是,沒有智慧型手機的程老伯根本不會這一系列操作。
  • 醫院看病流程五步走,第五步:預約掛號不能就診一定及時退號
    有時候,有些臨時的安排和變化,導致計劃不能按照就診時間看病。那麼一定要記得及時在手機醫院的官方APP上進行退號操作。及時的退號不僅不會浪費您的掛號費用,更不會因為掛號未到爽約而對您後面掛號造成不良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每天每個醫生的號源都有限,如果您確定不能及時就診,那麼您辦理退號之後,一定能幫助到其他需要就診的患者,多一個能夠掛到號的機會。
  • 老人:看病需要手機預約,子女要不在身邊,我就沒辦法了……
    進入醫院門診後,可以在現場排隊掛號,但費時較長,在支付時,如果不會使用手機支付,也會比較麻煩。 那麼,老人們是否會選擇提前預約掛號呢?在導醫臺,65歲的劉女士正在導醫的引導下,拿出智慧型手機掃描掛號平臺,因為看不清上面的小字,她說回家後讓孩子看著幫忙操作。儘管會用智慧型手機玩微信和拍照,但因為老花眼比較嚴重,平時很少用。
  • 去大醫院看病不一定現場掛號 教你線上預約專家號
    原標題:去大醫院看病不一定現場掛號 教你線上預約專家號   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記者 梁乾勝 實習生 黃婉茜   掛號難,專家更是一號難求,怎麼辦?預約掛號應運而生,這項便民就醫服務可以縮短看病流程,節約患者時間。這幾年,南寧很多醫院紛紛推出了電話、網絡預約掛號服務(簡稱線上預約),為患者就診提供了方便。
  • 預約掛號增多 掛號還難嗎?
    廣東省人民醫院的自助掛號機,方便患者掛號。大洋網訊 看病最愁什麼?掛不上號!近日,廣州多家三甲醫院調整預約掛號規則。記者調查發現,順應國家衛計委的要求,廣州三甲醫院都在加大預約掛號比例,不少醫院預約掛號號源達到80%以上,個別醫院甚至達到90%。這能讓看病掛號更容易一些嗎?各大三甲醫院均表示,掛號比例增加後,中層醫生號更容易掛,但熱門專家號依舊難掛。建議初診患者先掛中層醫生,分流普通病、常見病,讓專家看真正的疑難雜症。
  • 公立醫院裡,那些被網絡掛號難倒的老年人
    不管是網際網路醫療還是公立醫院,都應該把老年人不會網絡預約掛號的問題重視起來。老年人到醫院掛號 白跑一趟?醫院掛號遇到新難題—老年人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進行網絡預約掛號,跑到醫院窗口掛號,卻被告知號沒了,只能白跑一趟?
  • 讓看病不用排長隊——北京市醫院預約掛號發展歷程
    據本報1953年1月22日2版《介紹北大醫院預約掛號的辦法》記載,1949年,北大醫院門診病人每天只有三四百人,到了1952年,增加到一千二三百人,門診部每天都擠滿了掛號的人。為了緩解這種狀況,北大醫院實行了門診現場預約掛號的辦法,也就是第一天掛號,第二天看病。病人可以託別人去掛號,第二天再按照掛號時指定的時間去看病。預約掛號每天有一定限額,限額滿了就不能再掛。病人複診也可以預約。
  • 醫院看病流程五步走,第四步:預約掛號到醫院後看病先取號再報到
    術後第一年,每三個月去醫院做一次複查。術後第二年,每六個月去醫院做一次複查。術後第三年及之後就是每年去醫院做一次複查。今年已經是術後第四年了,之前的每年例行複查時間都在6月份,今年因為疫情,一直推遲到了10月份。
  • 山東統一醫院預約掛號入口 今後群眾去大醫院看病更方便
    為了提高醫院預約掛號效率,優化預約掛號流程,改善群眾的就醫看病體驗,提升人民群的社會獲得感,省衛生計生委依託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平臺建成了面向全省居民的山東省預約診療服務系統。首期以我省10家省屬(管)大醫院為主,包括省立醫院、省千佛山醫院、山大齊魯醫院、山大第二醫院、山東省中醫院、山東省交通醫院、山東省腫瘤醫院、濟南市中心醫院、濟南市婦幼保健醫院、濟寧醫院學院附屬醫院。
  • 全面預約掛號,網上也「堵」怎麼辦?
    醫改落地「新現象」預約掛號催生「隱形的長隊」  「掛號像春運」「摸黑奔波跑斷腿」,是以往群眾在大醫院「掛號難」的真實寫照。  然而,記者日前調查發現,預約掛號也不是徹底解決「掛號難」的靈丹妙藥,不少患者反映,預約掛號,現場擁堵正變為「網上塞車」。  北京市民張女士一個多月前向某醫院提交了預約看病申請,可預約登記一個多月,眼看著等待人數從三位數降到個位數,卻被告知預約失敗,因為「醫保卡沒有與院方關聯」。
  • 南京兒童醫院成立預約回訪服務中心 緩解看病掛號難
    近日,南京市兒童醫院預約回訪中心正式成立啟用,目前已開展高級專家會診中心及外科門診專家號預約服務。該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除預約掛號服務之外,中心還將逐步開放諮詢、一站式投訴、出院病人二次回訪等服務,旨在緩解病人看病難,掛號難等問題。
  • 7位老人北京門診掛號記
    隊伍中總能聽到有人這麼嘟囔,「打114電話預約,號源特別少,動不動就約到倆仨月之後,我等不及啊!」有老人分享自己的經驗。「我前兩天來都沒掛上號,今天再來碰碰運氣。」今年78歲的李玉蓉對記者說,「現在都用手機網上掛號,我哪兒會啊!別說上班時沒用過手機,剛退休那幾年也沒時興呢。除了接電話,手機上別的功能我也不會用」。
  • 知名醫院取消現場掛號 老人大喊」不能把我們拒之門外啊」
    排隊掛號的老人10月14日中午,63歲的李大爺皺著眉頭走出了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大門,「不能現場掛號,大老遠的來,結果白跑一趟。」李大爺在看診中遭遇了什麼?在門診窗口,不斷碰壁的李大爺,情緒激動,大聲喊「你們不能把老人拒之門外啊!」當日下午,記者詢問了醫院諮詢臺工作人員,對方表示在疫情結束前現場掛號服務都不會恢復,疫情結束後也有可能不恢復,建議老年人就醫前讓子女先幫忙預約掛號。李大爺則告訴記者,子女都在北京工作,家裡沒人教他們怎麼在手機上預約掛號。
  • 去醫院看病,提前預約掛號
    人難免有些頭疼腦熱,感冒發燒,吃錯東西過敏了,需要趟去醫院。在廈門,看病可是全民預約:1.可以打電話,預約電話是96166;2.可以微信預約,「美麗廈門智慧健康」;3.可以網上預約,「廈門市民健康信息系統」。
  • 看病不等待 陝西預約掛號平臺解決41萬人掛號難
    網上預約掛號流程 人民網西安1月12日電(梁錦)去醫院看病常常遇到排長隊的現象,有時看病5分鐘卻要等待一兩個小時,而陝西省預約掛號平臺則解決了看病排長龍的煩惱,據了解,目前陝西市民可通過五種方式實現預約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