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起為什麼喜歡上海
很多人可能會回答
在上海生活很方便
在微博上
很多網友曬出自己的看病經歷
在家掏出手機
看看哪位醫生有空,預約掛號
十分鐘就能完成
疫情期間,為減少患者在醫院內等候時間、防止人員聚集,很多醫院採取分時段全預約就診措施。
網絡預約看病成為常態,信息化為大多數患者就診帶來便利,那對於不大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年群體呢?他們看病方便嗎?
不會手機預約
老人白跑一趟
「我不會用智慧型手機,不懂怎麼預約啊。」
近日,下午2時許,仙霞路上的上海市同仁醫院一樓門診窗口前,69歲的劉興捂著略腫的臉有些沮喪。窗口工作人員同情地看了他一眼,叫了下一位患者。
劉興這幾天牙齦腫痛,準備看口腔科。可輪到自己掛號時才得知,當日所有的號已全部預約滿。打開同仁醫院微信公眾號網絡預約,記者發現,口腔科這兩天全部約滿,最近的排到兩天之後,周六也已全部約滿。
如果不會用微信公眾號預約怎麼辦?
另一個比較方便的辦法是電話預約——諮詢臺的工作人員得知劉老伯不會用手機進行網絡預約,告訴他可以打醫院總臺電話預約,並幫他約好了下次時間。
兩名老年患者在人工窗口前排隊掛號。張馳攝
當天下午,70多歲的陳阿婆來同仁醫院看消化科。她的運氣要好一些,儘管沒有預約,但排到她時當天還有餘號,工作人員就幫她現場掛了號,避免白跑一趟。陪同陳阿婆來看病的女兒諮詢了服務臺後告訴記者,「我媽不會用智慧型手機,以後她看病,我要幫她在網上預約。」
70歲的崔國強是龍華醫院的老病號,他的腰不太好,平時定期會去醫院做針灸推拿治療,「以前我帶著病歷卡直接到窗口排隊就可以。疫情一來,要網上預約了。」崔老伯的孫子曾教會他用微信,但崔老伯網上預約時沒有綁定自己的醫保卡,跑到醫院才發現預約的是自費號。後來在工作人員幫助下,他取消之前的預約,又綁定醫保卡再預約了一次。一番折騰就是一個多小時,崔老伯想預約的專家也排滿了,只好第二天再來。「我感覺看病比以前麻煩多了。」崔老伯說。他的很多老夥伴深有同感。有一位老夥伴自己預約好了,結果到醫院才發現約的時間有誤。
為了滿足看病人群不同的預約需求,瑞金醫院提供了8種預約方式。
在瑞金醫院門診大樓一樓大廳,午後時分,前來就醫的患者絡繹不絕。掛號窗口前排隊的患者不算多,有些窗口不時還會空閒下來。記者了解到,該院共有網上預約、手機App預約、微信公眾號預約、現場預約、診間預約、自助預約機預約、電話預約、社區轉診等8種方式,通過任一渠道,患者都可以完成預約掛號。醫院外的告示牌上,也清楚寫明了這些掛號途徑。
瑞金醫院看病的人 吳頔攝
自助預約機旁,幾名身著橙色馬甲的志願者來回奔忙。「網上預約了嗎?沒約也不要緊,要掛什麼科?」在他們的幫助下,前來辦理掛號的患者很快操作完畢,其中不乏老年人。
志願者們介紹,不管通過哪種渠道掛號,效果都一樣,不存在線上與線下的差別。
數字鴻溝加大
勿棄弱勢群體
「我父母看病預約就遇到種種不便。」市人大代表劉新宇也深有感觸。他做了一番調研,發現老年人看病預約碰到三種情況。
第一種,老人用的手機不是智慧型手機,不能在網上預約;
第二種,老人雖然用的是智慧型手機,但大多是子女替換下來的,他們不會使用手機通過網絡程序預約看病,相當一部分老年人還不會使用微信,有的連「隨申碼」操作都不會;
第三種,老年人會用智慧型手機,但是怕操作錯誤或被騙,不敢用手機綁定醫保卡或是綁定銀行卡支付看病費用。
「這對於無子女的孤老或者不同子女一起生活的老人來說,情況尤為突出。」劉新宇說,信息化技術應用突飛猛進,年輕人輕而易舉地操作,老年人卻一頭霧水。「最近5到10年裡,信息化水平突飛猛進,給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帶來極大便利。」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數字與移動治理實驗室主任鄭磊指出,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要注意到,技術越進步,「數字鴻溝」反而可能會越來越大,「這是一個近年來非常典型的問題,應當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在他看來,醫院掛號信息化給老年人就醫帶來的「不便」,便是「數字鴻溝」的典型表現。他指出,對老年人而言,類似的「不便」如今比比皆是:不會用打車軟體,揚招打不到車;沒有智慧型手機,沒法掃碼點餐;不會用12306,逢年過節搶不到火車票……「這讓包括老年人在內的數字時代的『弱勢群體』感到,自己被『拋棄』了。」
關愛老人生活
體現服務溫度
鄭磊發現,辦事「不見面」成了如今不少機構和企業的服務方向,「其實,究竟要見面還是不見面,應該由被服務的對象來選擇。」同時,在資源配給方面,也不能將「優先權」側重於線上。他表示,不管是公共服務還是市場服務,在推出時都應注意渠道和方式上的「均等化」,尤其是醫療服務這類主要面向弱勢群體的公共服務,更不能將「完完全全的數位化」作為發展目標,而是要體現服務的溫度:「我們要鼓勵信息化、數位化,但不能僅僅為有手機的人服務,讓人們『被迫數位化』,而是要給線下一個『救濟渠道』,開展『數位化扶貧』——這可不僅是為老人配備一部智慧型手機那麼簡單。」「尤其是對於不擅長運用現代新技術的老年人來說,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給予更多的關愛和照顧。」在劉新宇看來,老年人看病很不容易,對這個群體的服務要更精細化。他建議,各醫療機構儘快開設老年人看病預約電話,同時在各大醫院掛號處,街道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各住宅小區等出入口貼出公告,廣而告之。「老年人在電話預約時可以說明病情,以方便醫院根據病人病情安排科室和診療的時間,必要時醫療機構可給老年病人安排多科室聯合就診。同時,醫療機構每天應為老年人保留一定量的現場預約掛號的名額。」目前,有些人還不太了解家庭醫生的真正作用。劉新宇建議,要加強宣傳家庭醫生,讓更多社區村居裡的老人同家庭醫生籤約。當老年人需要去醫療機構進行檢查治療時,可以由家庭醫生根據病人病情進行相關醫院的科室預約。
記者評論:資訊時代,也要等等「走得慢的人」
「掛號難」,或許在一些人的印象裡,並不算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打開微信、支付寶就搞定了,明明很方便;即便是老年人,找子女幫個忙,或者學一學操作方法,應該也不會太困難——就連平時鮮少就醫的記者自己,也一度持有同樣的觀點。
畢竟,我們都早已習慣了,僅憑一部手機就能走遍四方的「智能生活」。然而對不會熟練使用手機的老年人來說,越跑越快的資訊時代,也許正將他們甩得越來越遠。
前不久,一段老人因沒有健康碼而被拒絕進入地鐵的視頻在網絡「刷屏」。「什麼是健康碼?」老人一再反問,直到視頻結束,也沒有人給他答案,只有工作人員一遍遍高聲呵斥「請出示健康碼」。
類似的場景今年已經反覆上演:有人因為沒有健康碼被趕下公交車,有人因為沒有健康碼被小區拒之門外……有人不禁發問:數據、信息、科技,在為我們帶來便利、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的同時,是否也對老年人等弱勢群體,豎起了一道無形的屏障?
截至去年底,我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已達1.76億,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而截至今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網際網路普及率為64.5%,還有約5億人生活在「網絡之外」。這些人,往往就是最先被資訊時代所遺忘的人。
「技術」的價值與意義,在於更好地為人服務,而不是站在「人」的對立面。採訪期間有人打趣道:「以前覺得機器給我服務,『高級』得不得了。現在反而覺得,有人給我服務才是『高級』。」現實的確如此,當數字支付替代了現金,當智能客服替代了人工,當線上辦事替代了線下服務,老人們難免感到「恍如隔世」。技術不斷進步、生活不斷便利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等一等「走得慢的人」,給他們更多的選擇?
如果你仍對他們遭遇的不便不以為意,不妨試想一下:當我們步入老年,當我們行動不再自如,當我們也對未來社會流光溢彩的高新技術感到應接不暇無所適從……我們會不會也希望,有人能考慮到我們的感受,在我們手足無措之時拉我們一把?
人人都會老去,如何對待今天的「弱勢群體」,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度,不僅事關眼下,也牽連著我們每個人的將來。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吳頔、王海燕
微信編輯:胡雨松
校對:納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