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跳槽後快速立足的高薪員工,歸根結底是都做對了這3件事

2020-10-19 瑞希在線

作者 | 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今日頭條籤約作者。專注分享成長乾貨,推動你的職場進化。

01

你跳的是槽還是坑

陳彥博今年35歲,在一家民營企業做部門經理,他笑稱自己是個蒲公英:一陣風,說禿就禿。

他總覺得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的職位越來越尷尬。那麼多學歷比他高、精力比他旺盛的小年輕都虎視眈眈盯著他這經理的位置,他都快搖搖欲墜了。

轉機發生在去年九月,獵頭公司找到他,為他推薦了一個非常不錯的職位——一家民營企業集團的副總經理。

幾輪面試下來,陳彥博與老闆相談甚歡,最終如願以償地得到了那個職位。

薪水大漲,職位由經理變副總,陳彥博春風得意。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儘快在新東家站穩腳跟。

入職後,陳彥博才知道,他分管的那個部門經理,以前坐的是他的位置,由於業績沒達到老闆的預期,被降職使用,他不禁暗暗叫苦。

新官上任三把火,不做出點成績來,怎麼能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呢?

那陣子陳彥博像是著了魔,為了表現自己卓越的領導才能,他時時事事搶先。搶先到陪同老闆視察項目,竟然多次走在老闆前面,早早進入「一把手」的角色。

陳彥博打算引入阿米巴經營模式,讓第一線的每一位員工都能成為主角,主動參與經營,進而實現「全員參與經營」。這一想法,一經拋出,立刻遭到廣泛的質疑,有人甚至跟他拍了桌子。

一晃,三個月過去了,陳彥博的很多工作計劃都沒有開展起來,卻給自己樹了不少敵。他感覺工作越來越難推進了,不少人怨聲載道,他分管的很多事務陷入混亂的狀態。

年底,老闆找陳彥博談話,他明顯感覺到老闆對他的態度由欣賞轉變為厭棄。

與其說是談話,不如說是最後通牒。老闆明確告訴陳彥博:「再給你三個月時間,如果不能達到當初約定的目標,咱就散夥吧!」

陳彥博拍著胸脯打了保票。三個月期限很快到了,陳彥博仍然沒有達到老闆的預期,完敗。他引咎辭職。

這次失敗的跳槽經歷,給陳彥博的職業生涯塗上了灰色的一筆。

一是獵頭公司已經很少再為他推薦高管類職位,二是他重新求職時有公司做了背景調查,從他前任公司那並沒有獲得關於他的正面評價。

跳槽不慎如跳坑,陳彥博不得不走在繼續求職的路上。

陳彥博遇到的困境,很多職場人都經歷過。

跳槽進入新公司,或者轉崗進入新崗位,都面臨著快速適應新角色的難題。

有不少職場人,由於難以快速適應這種角色的轉變而導致跳槽失敗或者轉崗/轉型失敗。

通常人們會認為,一個人在職場的角色轉變失敗,是因為他遭遇了太多的困難。實際上,那些成功者遭遇的困難一點也不比失敗者少,甚至更多。

只是他們更清楚地知道,職場角色的轉變需要他們做什麼,怎樣才能快速適應而已。

02

為什麼你會跳槽失敗

甚至越跳越慘

《哈佛商業評論》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調查對象是580位企業領導者。調查數據顯示,這些領導者的平均職場經歷為18.2年。

在這18.2年中,每一個人平均要經歷13.5次職場角色的轉變,也就是說每隔一年多就要經歷一次角色的轉變。

這組數據對於我們來說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實際上在快速發展變化的中國,職場人經歷的角色變化也非常普遍。這些變化疊加出我們今天職場的模樣。

哈佛商學院教授麥可·沃特金斯在《創始人》一書中提出:當你入職以後,在某一個時間點,你對新組織的貢獻值和消耗值相等,過了這個時間點,你就會為新組織貢獻淨價值,這個點就是損益平衡點。

對於職場人來說,能否成功地實現角色轉變,關鍵是看你能不能儘快的達到損益平衡點,為企業創造價值。

這點很好理解,一般新崗位都會有試用期,通常是3個月,這個試用期就是企業給你的到達損益平衡點的時間。

一個人在新崗位上最初3個月的成就,往往在很多程度上決定了他這次職業角色轉變的成敗。

陳彥博在最初的3個月不但沒有取得好看的業績,還因為不當的工作方法和改革論樹敵不少,雖然老闆又給了他一次機會,但他仍然沒有挽回局面,最後只好辭職走人。

所以,在新崗位的最初3個月,如果不能保證做出重大成績的話,最穩妥的辦法是要確保自己能夠建立一個良好的勢頭。

03

3個策略提升職場適應力

快速建立良好勢頭

怎樣才能在最初的3個月建立一個良好的勢頭呢?沃特金斯在《創始人》一書中提出了十大原則。以我經手的生涯諮詢個案來看,有3個原則,極具實操價值。

1、做好自我準備

做好自我準備,就是需要你在職業角色轉變時,明白自己要變成什麼類型的角色。

舉個例子。

我有一個老同事曉安,在公司做了6年市場開發後被調到分公司工程科負責工程管理。他在市場部時負責招投標,做事特別細緻。

到了工程科,他還是這種細緻入微的管理方式,凡事親力親為、指手畫腳。下面的老員工特別不服氣,多次挑戰他的權威。

不到3個月,他就撐不下去了,最後又調回了原部門。曉安和陳彥博的經歷很像,他們都用過去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來支撐現在的自己,最終都倒在了角色轉變的路上。

所以,職場角色發生變化時,需要我們審視一下過去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思考一下過去和現在的角色在工作中的差別,基於這些差別做出相應的改進。

同時,重新評估自己的職業能力,基於角色需要,重建自己的能力結構。

很多人進入新崗位都會發現:無論你過去有過多深的職業積累,在一個全新的角色當中,你仍然有很多不懂的地方。這說明,新角色有很多需要你學習的東西。

這個學習的過程可能會讓你很焦慮,也經常會伴隨挫敗感。但是重新調整的能力結構,才能讓你有底氣面對新角色的挑戰。

2、通過溝通取得成功

沃特金斯教授指出:這裡的溝通,專門指主動與新上司溝通,因為他能決定你何時達到損益平衡點。

陳彥博很少與老闆深入溝通,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論,自顧自地想著通過推行「阿米巴」來迅速打造搶眼的工作成績。

但是,他並不清楚老闆內心的真實需求。所以,職場角色轉變了,你要能夠儘早從上司或老闆那裡知道他對你有什麼樣的具體要求。先滿足他們的需求,你就成功了一半。

3、保障早期成功

沃特金斯教授認為,你在新崗位上要取得早期成功,這樣才能讓團隊興奮起來、充滿活力,並幫你建立威信,讓你更快地達到損益平衡點。

想要取得早期成功,重要的是把關注點放在那些消耗最少、卻能產生明顯績效的事情上。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就是在你的若干項工作中,一定有一項工作屬於「槓桿事件」。做好這項工作,會使其他工作變得簡單甚至不再必要。

比如,我早年「空降」至某施工企業集團負責推進人力資源諮詢項目。當時,幾個項目同時推進,但是「績效管理」是「槓桿事件」,先把這件事推動起來,就是我的早期成功。

另外,在鎖定「槓桿事件」的時候,你需要注意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你認同不認同不要緊,要緊的是組織的認同。所以,你要積極關註上司或老闆最在意的事件,因為它們才是真正的槓桿事件。

沃特金斯說:每一個成功的職業生涯都由一系列成功的崗位組成,而每一個成功的崗位都從一個成功的轉變開始。

你做會計,便在演繹耐心細緻;你做領導,便在表演冷靜沉著;你創業做老闆,便年年躍馬長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這些都是你角色的必需。

愛迪生說:一個人要先經過困難,然後踏入順境,才覺得受用,舒服。

所以,困難不是職場角色轉變的一段過渡期,而是整個職業生涯,不管你願不願意,都必須與它終生相處。

(應來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相關焦點

  • 那些年入千萬的人,都做對了這3件事
    這本書不僅是一本財商書籍,更是一本引導普通人提高學習能力和實現快速成長的指南。書中還講述了作者自己的成長經歷與經驗的另類總結。沒有說教,沒有一夜暴富的秘密。李笑來老師能成位比特幣首富,都是因為做對了3件事。下面我從三方面進行分享:對自己未來的篤信、抱怨是阻礙成功的惡習、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值得每個人學習。
  • 我做了13年機械工程,離職後才明白:決定你工資上限的,是這3件事
    我建議你,在賺錢這件事上,一定要設立清晰的目標,比如:我要在2020年12月31日之前,薪資和現在相比翻一倍。「職場上漲工資全看領導喜愛,和能力無關,幹得好也漲不了。」有調查顯示,每155個本科生中,有一個年薪百萬的人。如果你認為,自己完全沒可能拿到高薪,建議你關閉這篇文章。
  • 做了13年的員工,離職後才明白:決定你工資上限的,是這3件事
    我建議你,在賺錢這件事上,一定要設立清晰的目標,比如: 我要在2020年12月31日之前,薪資和現在相比翻一倍。 很多人不理解,其實道理很簡單: 升職加薪這件事,一定是意願大於能力的。 漲工資不能靠別人哄,自己首先要有更進一步的強烈意願。 升職加薪很難,高薪的概率很低。
  • 長期被重用的高薪員工,歸根結底是都有這一項特質
    從2015年開始,他調動全公司的資源圍繞這一個核心目標經營,四年過去,「好吃」已經深入人心。西貝如今300多家直營店,2萬3千名員工,50多億營收,因為它能給所有進店的顧客一個確定性——好吃。我今年創業後,租的辦公室附近沒啥吃的,就有家火鍋味道還不錯,基本有人過來談事,吃飯就去那家,但每次都讓我尷尬。
  • 職場潛規則:很多人通過跳槽漲工資靠譜嗎?從3個方面給你講透
    很多員工工作多年後,漲薪並不明顯,反而那些跳槽的,和新進的員工,工資反而比老員工的工資還高,這也導致很多人加深了跳槽才能漲工資這一印象,但是這樣做靠譜嗎?我們是不是只能通過跳槽來漲工資呢?也許你還有很多不知道的職場潛規則。
  • 員工跳槽的自我修養
    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員工跳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可是在三國時期,對於跳槽這件事,人們的看法還是相當嚴苛的。就拿三國時期的大將魏延來說吧,他先後跳槽兩次,最終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在那個一臣不事二主的年代,魏延連續跳槽,對他的職業生涯來說,無疑是一個最大的障礙。
  • 職場躍遷:他們做對了這3件事
    3件事就是我們經常對於擔任領導後,溝通時必須遵循的「潛規則」特別抗拒,認為這是對自己人格的扭曲。我們認為為人就是要正直、真實,有一說一,人前人後都要保持統一的形象。那種「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明明不喜歡這個人,卻還重用他;明明沒有信心,還得給員工畫大餅的做法打心眼裡被我們鄙棄。
  • 90後顯性貧困人口的年後跳槽指南
    想到現在的這份工作,錢少事兒多離家遠,沒多大前途,李宇澤那個跳槽的念頭就再也按不下去了:「年後我也試試,樹挪死,人挪活」。網上有個段子: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沒壓力沒負擔,會立刻辭職的,但是你可以往死裡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房有車有娃壓力大的那些。
  • 高薪IT工作者做的工作是什麼?
    因為T公司的朋友比較多哈)薪酬只是base,不含獎金、股票收入等級:月薪(稅前)●低於T2.3:13k以內●T2.3:13~20k●T3.1、T3.2:20~30k●T3.3+:30k+一般來說能升T3基本要5年左右的工作年限,再往上升一個0.1的小級都是比較難的事了,從0.3升一個大級會更加難,所以很多人都會卡在
  • 那些被老闆高薪重用的員工,歸根結底都是有把事情「搞砸」的能力
    那些成天在腦海裡東想西想,只會白白消耗自己的體力,終究只會錯過機會。一方面是害怕,擔心出去後找不到新工作,或者未來會失業;另一方面是不舍,雖然體制內薪水低,但是真的輕鬆,出來後怕找不到這麼輕鬆的工作。但我覺得不是這樣的。之所以怕找不到新工作,或者未來可能會失業,歸根結底還是你自己的腰板不夠硬。
  • 那些頻繁跳槽換工作的人後來的職業發展都怎麼樣?
    有的是主動辭職有的是被動辭退,有的通過跳槽迅速達到他想要的職業高度,有的卻越換越糟糕。是什麼把跳槽變成如此不一樣的結局?最近網上有個段子專門說辭職這事:60後:什麼是辭職?70後:為什麼要辭職?優秀品牌公司招聘除了定向一本高校找管培員工外,還會在社會上招募行業內有經驗的優秀員工。因此,招聘時對應聘人員的過往履歷會非常重視。凡是那些任性辭職的、短時間內頻繁更換工作的人,他們都會認定不合格,會把那些人拒之公司大門外。2.
  • 員工4年沒漲薪,收到高薪offer於是辭職,領導的話讓他蒙了
    要是問到在職場中最不爽的事情是什麼,莫過於明明自己都給公司創造了足夠多的效益了,但是公司還是不給自己漲工資,領導整天除了避而不談就是畫大餅,一次次的失望也會令很多人失去耐心,當收到一份比當前工資高的Offer的時候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跳槽,公司會不會挽留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 年底是適合跳槽和找工作的時間嗎?聰明人都會從這3點考慮
    為了留住骨幹人才,部分企業會將年終獎發放時間定到年後,從3月到5月都有可能。拿完年終就走人,這是許多跳槽員工心中的想法,於是這也就促成3、4月成為過年之後的一個跳槽高峰期。因此,人才市場上突然出現一大波供給與需求,開春的這兩個月份自然也就是跳槽的「黃金時期」。另外,在年前絕大多數企業都忙著年終總結。銷售部門忙著在最後的時間做衝刺,其他職能部門也忙著在年底做總結。於是,很多公司會在年底凍結需求崗位,被離職的崗位不允許招聘,年後再開放。在過完元旦後,人事部又會忙著開年計劃。
  • 沒啥事,可別亂跳槽啊!
    因為當你去到一個新的環境,都是需要先適應一段時間的,如果進去之後才發現同事很難相處/公司很坑等,你又得重新再跳一遍,真是得不償失的呀!從公司HR的角度來看,稍微好一點的公司,一般都不會請那種經常跳槽的人,這不側面反映了你這個人有問題麼?馬雲也曾經說過:「如果一個年輕人給我的簡歷中5年換了7份工作,這樣的員工我是不會要的。
  • 為什麼企業寧願給新人開高薪,也不給老員工加薪?3個原因告訴你
    細心的你一定會發現,一些企業在招聘新人時,開出的崗位薪酬會高於同崗在職員工薪酬。有些崗位沒有從公司內部做提拔,而是直接從外部招聘。一些員工在公司幾年工資沒加多少,但每跳槽一次,薪酬就翻一番。是因為領導有眼無珠,喜新厭舊嗎?
  • 跳槽新單位後,該如何快速適應新環境?
    核心提示:過完春節後是離職潮,很多人出於各種原因會選擇跳槽,先不管新的工作是好是壞,剛到一個新的環境多多少少還是會感到不適應的。那這種時候應該怎樣快速融入新環境呢?   過完春節後是離職潮,很多人出於各種原因會選擇跳槽,先不管新的工作是好是壞,剛到一個新的環境多多少少還是會感到不適應的。
  • 都說不要頻繁跳槽,那些不跳槽的人,最後混得怎麼樣?
    相信對於職場上的人來說,我們工作幾年後都發現一個所謂的真理,那便是不要頻繁跳槽。因為,如果隨意跳槽的話,有可能未來我們不光簡歷不好看,甚至是連錢都存不下來,畢竟好不容易存下的錢都用來花在找工作上面了。如此,真的算是一年到頭啥都沒賺到,只存了一堆的經驗。
  • 領導交代員工做的這3件事,員工高興,領導也輕鬆!
    那麼,職場中有哪些事是員工幹著高興,領導也感到輕鬆的呢?比如以下三件:1、舉手之勞的小事:本職工作是職場中的重中之重,但不排除領導還有工作之外對員工來說是舉手之勞的小事,比如跑個腿兒、傳個話等的小事。這些事對員工來說是最有利於表現的機會,又不需要承擔什麼責任,還簡單易辦。
  • 「兩年間跳槽六次,月薪從2萬到8千,我離高薪越來越遠了……」
    兩年間跳槽六次,月薪從最高峰的2萬降低到如今的8千「這兩年,因為頻繁跳槽,我的月薪已經從2萬下降到了8千。」閨蜜Cindy低頭喝著咖啡,無奈的感嘆著……「為什麼?怎麼可能降這麼多?」我將信將疑的反問她。「兩年前我從工作了5年的公司離開,那時我的月薪是1.3萬。
  • 那些經常跳槽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比跳槽更有價值的是挖掘工作深層的意義和樂趣。 為了解決城市最後一公裡的問題,所以才有了小黃車。 為了解決不想做飯也不想出去吃飯的問題,所以才有了餓了麼。 為了滿足年輕人更便捷的完成社交目標,所以才有了Facebook。 熱愛工作的人,通常都是一個人發自內心地想要去做某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