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在臺灣:臺北不是我的家 我只是過客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大陸人在臺灣:臺北不是我的家 我只是過客

  中新網10月26日電 臺灣《旺報》26日刊載大陸學生馬軍的文章指出,臺灣和我們想像的,並不完全一樣;臺灣只是一個普通的地方,不管是欣喜過望,還是大失所望,都是我們的錯。不管我們對這個地方之前有多少的嚮往和憧憬,我們都是過客,不是歸人。

  全文摘編如下:

  臺灣,對於像我這種在大陸的「憤青」來說,存在著一種類似鄉愁的東西。2009年6月8號,我即將大學畢業的時候,曾經寫下這麼一段文字:

  「我上輩子是臺灣人,我經常這麼說。如果說我心裡有一片海,我可以去青島讀海洋大學,可以去大連讀海事大學,可以去秦皇島讀燕山大學。然而我還是來廈門了,因為這片海,叫做臺灣海峽。和所有廈大學生一樣,我經常站在白城,只是我看到的不是海,而是臺灣。」

  「我驚訝於對岸的中國人能夠有如此多的熱情投入到自我的管理,而我這邊,卻充斥的形形色色的假道義和二狗子......兩岸以後會走到哪,我不知道;臺灣會在我生命裡留下什麼印記,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臺灣之於我,是藍色的玫瑰花,這朵花我讀了四年,才開始讀懂。」

  人總是把有好感的任何事物想像成完美。去對岸看一看,成了不少人的夢想。生活家們想去體驗一下偶像劇裡的生活,而像我這種偽思考者,便處心積慮的給自己找一點來臺灣的深刻的理由,於是,2011年9月4號,飛機起飛前半小時,我在北京機場寫下了以下的文字:

  剛到臺灣,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從遠遠圍觀,到身臨其境,新鮮感豐富得很,失落感也直面而來。這個地方和我們想像的,並不完全一樣。和想像的一樣的是,在這裡,捷運裡整潔有秩序,公交車司機禮貌熱情,滿大街亮眼的臺客臺妹。

  但是,臺灣人對「大選」的關注,卻遠不及我們這群外人;原以為呼風喚雨的媒體,來了之後卻發現,臺灣媒體的新聞報導,往往幼稚得讓人噴飯。

  近距離看得更清楚

  像極了追隨了多年的電視劇,終於看到最後一集時,竟然得到一個和自己所想不一樣的全劇終。這難免不讓人失望,也更讓人思考。畢竟,是我們這些外人,突然走進了他們的生活。臺灣人對生活的感覺如何,對政治的熱情高低,對媒體的關注程度,與我們都是無關的。如果我們對這些現象還有自己的微詞,那只能說,是我們的心態出了問題。

  臺灣只是一個普通的地方,不管是欣喜過望,還是大失所望,都是我們的錯。不管我們對這個地方之前有多少的嚮往和憧憬,我們都是過客,不是歸人。所以,我把原本是想一頭扎進這個地方的心態,現在換成近距離圍觀,心情便好得多,看東西,也清楚得多了。

相關焦點

  • 大陸人在臺灣:蒸籠店裡九旬老人的大陸淵源
    中新網11月22日電 臺灣《旺報》22日刊載投稿文章,來自大陸的作者描述了在臺北遇到祖籍大陸的老人,從他們身上看到同大陸有某種直接或間接的淵源和牽連。  文章摘編如下:  傍晚,我在中華路與桂林路交接處閒逛,在車水馬龍的路邊,發現了一溜蒸籠及盆桶木器,吸引了我的目光。家父生前也曾做過木器營生,所以對此場景特別敏感。
  • 你知道臺北的路名很多來自大陸?(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臺北有非常多的路名,都是大陸的地名,例如「南京」東路、「青島」西路是因為對大陸念念不忘嗎?當然這也是很有可能的事。但還有另一個說法:1945年抗戰結束後,日本歸還臺灣,當時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便將臺北街道名稱由日文改成中文,以消除殖民文化的影響。
  • 鳶尾花 || 我不是歸人,只是過客
    我不是歸人,只是過客突然想起了李煜的那句:「別時容易見時難」,想起了「我不是歸人,只是過客」的悲歡。是的,紅塵的你我,都是對方生命中的過客,不管是曾經牽手的愛人,還是相濡以沫的親人,我們都註定在紅塵的路上,高興地遇見,悲傷的告別。哪怕我打江南走過時,你的容顏如蓮花般的開落,我們也一樣會錯過,錯過那些生命的歸期,錯過紅塵俗世相守一生的約定,錯過那些悲歡中,風兒的再一次歸去……
  • 前臺灣偶像歌手在成都當牙醫:我只是從一個家回到另一個家
    王鵬 攝 中新網成都9月2日電 題:前臺灣偶像歌手在成都當牙醫:我只是從一個家回到另一個家 作者 王鵬 「陳阿姨,您感覺怎麼樣,好點了嗎?」九月初,成都市金牛區一口腔診所內,口腔醫生柔聲詢問患者的病情。雖戴著口罩,但他眼神裡滿是笑意。
  • 前臺灣偶像在成都當牙醫:我只是從一個家回到另一個家
    這位患者口中的「許醫生」,是曾經臺灣紅極一時的偶像團體「可米小子」的主唱——許君豪。許君豪今年41歲,在許多人印象裡,他是那個唱著《青春紀念冊》的英俊歌手。從臺北到成都,從歌手到牙醫,許君豪的人生轉向不可謂不大。這位臺灣青年在成都求學、創業的故事,是臺灣青年在大陸尋求發展的寫照,更是多年來兩岸交流不斷加深的見證。
  • 臺灣人的過客心態與選擇性遺忘
    臺灣夜市 曾有大陸友人問過我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你們臺灣人恨不恨李鴻章?」這個問題既簡單又深刻,我把同樣的問題拿到課堂上去問我的學生時,換來的卻是哄堂大笑的回應:「哈哈!誰在乎李鴻章?」這個問題不僅充分體現了兩岸在根本思維上的差異,同時更凸顯出「原來你不了解我,我也不了解你」的現實。
  • 除了方文山,臺灣還有哪些名詞人?(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方文山不用講但是,臺灣流行歌那麼多,其實背後的作詞人也挺多,只是你可能都不知道。你知道的我就不說了,像李宗盛你肯定也知道,不過他還自己唱歌。我們今天就來盤點一下,只默默地專心寫詞的幕後高手吧。  首先要講到的是許常德,《一天到晚遊泳的魚》、《揮著翅膀的女孩》、《如果雲知道》、《健康歌》等大賣歌曲均出自他之手。
  • 你知道臺灣有家「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大陸有一家「上海銀行」,還有一家「上海商業銀行」,但臺灣竟然也有一家「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這三家到底是什麼關係呢?答案是,大陸的兩家一點關係也沒有。但這家臺灣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和大陸的「上海商業銀行」原來是同一家,可是現在卻不是了。這話怎麼說呢?1915年,陳光甫先生在上海創立了「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並在大陸和香港廣設分行。新中國成立後,陳光甫既不願意去臺灣,也無意回大陸,只是派出自己的代理人處理在內地的事務。1950年,陳光甫將香港分行更名為「上海商業銀行」,從此與大陸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脫離關係。
  • 生於臺灣移民美國定居大陸,他高呼:我是中國人 不是美國人
    舍弟一家於七零年代由臺灣移民美國。當年他的長子立安才三歲,之後立安在美國成長,讀書,看來一切都很順利。到他讀大學時,我去美國旅遊,某日去他家與他聊天,他提到在他求學過程中,常會有美國同學向他說,「你不是美國人,你是中國人,滾回中國去!」也有人說,「你是Chink!」
  • 你看過臺灣人的身份證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畢竟臺灣人在大陸的越來越多,所以你可能看過臺灣人的臺胞證,也就是「臺灣同胞來往大陸地區通行證」,但你應該沒看過臺灣人的身份證。因為在大陸,我們臺灣人根本沒有機會使用這個玩意兒。可是它在臺灣卻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度就像是大陸人的身份證一樣,做什麼事都需要它。當然也不是每個臺灣人都有,像小孩如果不滿14歲,那麼也可以戶口簿或戶籍謄本代替。但14歲之後就一定要申請身份證了。臺灣的身份證字號和大陸的不一樣,除了寫法不一樣:臺灣的「身分證」,是分手的「分」這個字。大陸的是有提手旁的「份」。
  • 【我在大陸看臺灣】為什麼我聽起來不像臺灣人?
    很多大陸朋友聽我講話,都以為我是大陸人,我說我是臺灣人,他們還不信。因為我說的一口很流利的普通話(當然離京片子還不夠),不像很多臺灣人說的那種「臺灣狗以」,也就是不捲舌的臺灣國語。大陸的朋友還希望我多講一些臺灣腔,我說,我身上有一個開關,只要和大陸朋友講話,我的開關就切換到大陸腔,如果和臺灣人講話,我就自動切換到臺灣腔。
  • 臺灣人看大陸:我與大陸交換生——雖在不同地方成長 回憶卻驚人相似
    文許哲瑋(臺灣政治大學法律系學生)飛機起飛,滑過天際,在湛藍的天上留下白白的痕跡,像是一聲綿長的再見,對著地面仰望的人們道別,此去一別,不知下次相見時隔幾年,也許我們能透過手機屏幕了解對方的生活,但是一起走在校園、走過臺北大小街道的快樂,卻不是一個小小的屏幕可以帶來的。
  • 臺北女孩郭雪筠看大陸:對臺灣人有天然好感
    2012年郭雪筠從臺灣來北京求學,她在北京大學讀了兩年研究生後發現大陸人不了解臺灣人在想什麼,她感知到兩岸彼此存在大量誤解的不安。郭雪筠就以「愛臺北」為名在豆瓣上開始寫系列日誌,然後自己頂,隨後受到不少網友關注。
  • 臺北,我在哪裡見過你
    朝發夕至 咫尺天涯  應臺灣《工商時報》的邀請,福建新聞參訪團一行十八人今夏赴臺灣進行了為期十天的考察訪問,用筆記下了大陸記者眼中的臺灣。  臺北是一座讓人覺得似曾相識的城市,儘管我從來沒有到過這裡,但在走出飛機、融進人群的那一刻,我一點也不感到陌生。
  • 你知道臺北故宮最牛的寶貝是啥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北京的故宮現在很火,有很多很具創意的商品販賣,但早在十年前,臺灣的「臺北故宮博物館」就已經在大力搞創意、玩時尚、走國際化精品路線了。臺北故宮,在中國三大故宮中,是不是最多寶貝的故宮我不確定,但肯定是最新的。它在1965年興建完成,之後還陸續增建。為了不辜負「故宮」這兩個字,三棟主建築設計仿中國北方的宮廷樣式。旁邊有個仿宋明庭園的「至善園」,一整個「中國風情」啊!故宮的典藏精品都是來自北京故宮的皇室收藏,原來都在北京紫禁城、熱河避暑山莊以及瀋陽故宮裡,只供皇帝家族、大臣皇族賞玩,尋常老百姓根本沒機會看見。
  • 大陸人看臺灣:臺北街道 架在海峽的一座橋
    文章摘編如下:一月的臺北夜晚有點溼冷,蒙蒙小雨一直淅淅瀝瀝地下著,那句孟庭葦的「冬天來臺北看雨」讓我們的出行多了分雅興。在去臺北西門町夜市的路上,我好奇地觀察路邊每個角落,騎樓綿延的臺北街頭有一種既陌生,卻又有些熟悉的感覺。因為在這裡,看到的街道名稱,竟然幾乎都是大陸的地名。穿行在臺北的大街小巷,如同穿行在大陸的某個地方,很是有趣。
  • 對大陸人來說,臺灣究竟好玩在哪?
    絕大多數人來臺灣的第一站即是臺北,臺北故宮、101大廈、自由廣場,無一不是熱門旅遊景點。然而事實上,絕大多數大陸人第一次來臺灣,來臺北,都會產生一種疑問:「這裡是臺灣?是臺北?怎麼這麼破?跟大陸縣城一樣」,是的,臺灣的城建已落後於大陸。
  • 大陸人看臺灣:NGO是臺灣的氧氣
    在真正抵達臺灣當地,切切實實地接觸到臺灣NGO之前,我對NGO這個名詞的了解僅僅停留字面上的「非政府組織」,由於大陸的國情環境,政府的強大在民眾心裡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所以我對沒有政府支持的組織會否有足夠的執行力和影響力這個問題存疑,同時也好奇NGO在臺灣民眾的生活中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
  • 臺獨女嫁給大陸男,我所接觸到的那些臺灣人
    臺灣女生感覺都比較賢惠。她們在宿舍裡會做麻糬,就是用糯米粉蒸熟了後揉成糰子,裡面可以放紅豆沙。還有陪讀太太會做一桌的菜,請同學們去吃。男生彬彬有禮,也比較可愛,說話都軟綿綿的。臺灣學法律的學生,有不少政治立場都偏綠。我先生有個女同學,據說就是「深綠」的臺獨,打死也不看大陸書,更不要說去大陸了。
  • 臺灣偶像歌手大陸當牙醫開診所:沒離開家鄉,從一個家回到另一個家
    >有人重視你、有人關心你會讓你想更努力在這個地方紮根」許君豪說父母曾從臺北來參觀診所「他們覺得我的選擇是對的我常跟爸媽說其實我並沒有離開家鄉>而是從一個家回到另一個家」今年春節新冠疫情暴發因擔心自己的患者許君豪決定提前回大陸從臺北中轉首爾再落地成都「很多病人治療還沒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