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這些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在臺灣,和大陸一樣也有一個故宮,裡面有很多的奇珍異寶,非常受人追捧,甚至民間傳言臺北故宮的文物數量和價值可以媲美北京故宮。
-
臺北故宮裡面還有多少寶貝
臺北故宮裡面還有多少寶貝?臺北故宮是大陸遊客臺灣遊的必到景點,東坡肉形石,和翡翠白菜這些鎮館之寶,讓遊客嘆為觀止。東坡肉形石當年國民政府敗退臺灣,帶走了大批文物,那麼到底有多少寶貝帶去了呢?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2018年曾經提到:"1949 年運來臺北的都是書畫、細軟,重的東西搬不動。北京故宮藏品以宮殿,器物等大東西見長,臺北故宮藏品以書畫文物見長。書畫文物在中華文化傳承方面最具分量。"
-
臺北故宮新開的南院裡藏了些啥寶貝?
如果你正在準備一次臺灣旅行,臺北故宮一定會在你的清單上。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浙江新聞客戶端編輯 董立林從2001年選址後歷經15年漫長籌建、計劃修正和政治角力,臺北故宮南部院區12月28日正式開館試營運。作為臺北故宮的人氣王,「翠玉白菜」也暫別本院,來到南院「站臺」10個月。那麼,除了這棵「白菜」,新開的臺北故宮南院,還有什麼寶貝值得一看呢?
-
你知道臺灣人還看報紙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在大陸,已經很少有人看報紙了。但在臺灣,卻還是有很多人在看報紙,當然,比起以前也是少很多了。那麼,關於臺灣的報紙,你知道多少呢?其次就是《自由時報》(簡稱「自由」)、《中國時報》(簡稱「中時」)和《聯合報》(簡稱「聯合」),其他小報諸如青年日報、中華日報、臺灣日報、民眾日報……不是有官方色彩,便是地方報紙,在新聞競爭上實力只有小指頭。但大報的競爭就極其白熱化了。不管是讀者最愛看的八卦新聞還是政治新聞,各報在搶新聞的時候,你爭我奪,明爭暗鬥不在話下。
-
你知道臺北去高雄只要一個半小時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你知道臺北去高雄只要一個半小時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2017年10月12日 14:51:33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很多人覺得臺灣很小,但到底有多小?
-
臺北故宮裡,到底藏了多少寶貝?和北京故宮相比又怎樣?
片頭曲《愛延續》,猶如天籟之音,飄渺散開,「溪的美,魚知道,那流淚傾訴的依賴,難分離;風的柔,山知道,那留在千年的故事,難忘記……here I’m to be together,伸出手,我就想擁抱……」,歌聲如輕煙薄霧縈繞,不知不覺你就被牽引,被種蠱,不能自己,跟隨紀小君略帶沙啞的聲音走近臺北故宮珍寶。
-
臺北故宮「平定臺灣圖」首現大陸
N本報記者 李熙慧/文 林丹/圖 本報訊 一位年逾九旬的臺灣老者,為了幫助國內學者研究福建水師歷史,不辭辛苦,三個月內六次前往臺北故宮博物院,查找史料。他贈送給國內學者的139份有關清代海防的珍貴史料,呈現了清代福建水師嚴密完備的海防體系,以及清代歷代皇帝對閩省海防、臺海防衛的重視。
-
寶島臺灣遊記之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灣行讓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讓我感受到了兩岸文化是多麼的一脈相承,因為歷史和政治的原因又彼此被迫分離,這是多麼的讓人痛心,這對我們中華文明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多麼希望臺灣當局能夠早日回頭是岸,別只為了個人和團體利益而玷汙了整個民族的文化信仰。
-
你知道臺北的路名很多來自大陸?(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臺北有非常多的路名,都是大陸的地名,例如「南京」東路、「青島」西路是因為對大陸念念不忘嗎?當然這也是很有可能的事。但還有另一個說法:1945年抗戰結束後,日本歸還臺灣,當時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便將臺北街道名稱由日文改成中文,以消除殖民文化的影響。
-
臺北故宮「小媳婦化」,是想讓臺灣成孤島嗎
只要熟悉臺灣藝術生態的人都會認為這樣的草率挪移,只會讓臺灣的觀光人潮雪上加霜。臺灣博物館界人士也發聲了:全球各大博物館在整修擴建時,正館都是照常開放的,臺北故宮卻非要閉館不可,是否一方面想稀釋故宮做為中華珍寶之地的意義,另一方面想靠「國寶」解救選舉?盜賣中華珍寶?臺灣網友很焦慮。
-
拿著大陸的文物,卻對臺北故宮「下手」
導讀:最近兩岸關係十分嚴峻,民進黨試圖與大陸擺脫關係,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黑手開始伸向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 改名就是割斷與大陸的聯結 臺北故宮之所以叫「故宮」,這一名稱還要從1948年說起,當時臺北故宮裡絕大多數文物都是國民黨從大陸帶走的
-
臺北故宮有三寶,你知道是哪三寶嗎?
大陸人去臺灣,一般來講沒有什麼特殊的事情,都會去臺北故宮博物院,而臺北故宮博物館裡有一些文物是需要排隊參觀的,其中就有翠玉白菜、東坡肉石,而排隊的多是大陸去臺灣旅遊團,翠玉白菜、東坡肉石、毛公鼎也被稱為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三寶。
-
臺北故宮博物院發言人金士先:我在福建教文創
從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發言人到大陸高校教師,金士先的故事除了啟示文創教育的前景,更解釋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臺灣老師選擇到大陸教學。 「最不靠譜作業」 儘管是選修課,但陽光學院金士先教授的《博物館與文創》通識教育課還是場場爆滿。不只是學生,不少老師也專程來聽他的課。
-
薩蘇看臺灣之五:臺北故宮的酸菜燉肉火鍋
導語:為推動臺灣寶玉石文化的發展,資深專家於民先生率代表團赴臺出席系列研討會和主題活動,希望通過此舉整合兩岸資源,特別是通過網絡合作,擴大臺灣寶玉石行業在大陸的影響,開展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度合作。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今天國際上知名的商業產品諸如勞斯萊斯、奔馳,少說也需花費百年的努力才能建立傲世的品牌,它們的經營者會輕言改名嗎?若說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的政策目的是為區隔「北京故宮」,或是「去中國化」,那就更令人大惑不解了!
-
大陸人跑到臺北故宮,專門為看大白菜?
小小冰箱貼看大千世界 這次聊聊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 說到臺北故宮,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這句話,為什麼這麼說呢?
-
你知道牛肉麵在臺灣被發揚光大成什麼樣了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說到臺灣的吃,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牛肉麵。雖不至於臺灣滿街都是牛肉麵,但每條街至少都有一家,甚至還有條「牛肉麵街」。 大陸上不是有什麼「加州李先生牛肉麵大王」嗎?我不太懂吃,說不出有什麼不一樣,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臺灣的牛肉麵就是有一種臺味,一吃就能感覺出來。 臺灣牛肉麵,號稱「川味」,但其實四川根本就沒有這號面,唯一勉強對得上號的,是成都小吃「小碗紅湯牛肉」──將小碗紅湯牛肉配上面,就成了傳說中的「川味紅燒牛肉麵」。這也就是為什麼臺灣牛肉麵絕大多數都是「紅燒」,清燉的很少。
-
大陸遊客臺北遊最看愛看「國父紀念館」和101大樓
臺海網7月10日訊 你知道哪些是大陸客、國際觀光客必去的熱門景點?臺北市觀光傳播局表示,可欣賞衛兵的「國父紀念館」,榮登陸客愛去景點榜首;國外觀光客則偏好到中正紀念堂一遊。
-
第二座「臺北故宮」故宮南院 揭開神秘面紗
在建中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 (資料照片) 大陸遊客赴臺觀光,臺北故宮博物院幾乎是必看景點。據院長馮明珠透露,作為今年90周年院慶最大獻禮,臺北故宮南院區將於12月28日開館試營運。試營運為期半年,前3個月免費對外開放。臺行政當局6月16日召開觀光發展推動委員會會議,為臺北故宮南院開張預做「搶客」部署。馮明珠預估,第一年將吸引逾100萬參觀人次。 作為南臺灣觀光教育文創重鎮,佔地68公頃、耗資近80億元(新臺幣,下同)的臺北故宮南院讓很多人充滿期待。
-
你知道臺灣的「航空級總統座」是什麼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你知道臺灣的「航空級總統座」是什麼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2017年11月24日 16:39:12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