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為推動臺灣寶玉石文化的發展,資深專家於民先生率代表團赴臺出席系列研討會和主題活動,希望通過此舉整合兩岸資源,特別是通過網絡合作,擴大臺灣寶玉石行業在大陸的影響,開展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度合作。著名作家薩蘇先生作為代表團中的一員,將會用作家特有的筆觸記錄這次臺灣之行的方方面面與點滴感悟,從而讓大陸的讀者更好地認識我們美麗的寶島——臺灣。
到臺北故宮去看「故宮三寶」,是今天的重要行程。
臺灣的朋友自謙,說臺北這地方風水一般般,比如老蔣住的士林官邸不過是個龍尾巴,所以註定反攻大陸不能成功。不過,這裡還有「我們最後的一塊風水寶地」 -- 那指的就是臺北故宮。
老蔣倉皇渡海時沒有忘記帶去的六十餘萬件珍寶,便儲存在這裡。至今,這裡仍是各方文物愛好者的聖地。特別是大陸來的旅遊團,臺北故宮是必須要光顧的地方。
不過,這樣一來好好的一座仿古建築不免變得有點兒像菜市場 – 大陸來的遊客太多了。短短二十分鐘,我們眼前就走過了三個北京團,三個上海團,兩個廣東團,還有一個雲南團。這還是嚴格限制流量以後的結果!
然而,這事兒恐怕無從抗議,因為要問起大家來臺北故宮看什麼,真是活脫脫一群逛菜市場的。我們要看的這故宮三寶,常被人們戲稱為 – 「火鍋,白菜,紅燒肉」。可不都是菜市場裡的東西?
所謂故宮三寶
其實,這是三件在臺北故宮三樓長期展出的重要文物,因為造型與生活中的某一件東西惟妙惟肖而被遊人冠以如此說法。
「火鍋」,指的是毛公鼎,因為它肚大口闊而得此稱呼,是一件周代的禮器 – 也兼食器。確切地說,把它稱作火鍋,還真不算冤枉。古代諸侯用它烹飪的時候下加柴火,燉煮自如,與現代火鍋滿相似的。
「白菜」指的是清末謹妃宮中所存的一棵翡翠白菜,大名「翠玉白菜」。上綠下白,葉子蒼翠欲滴,上有一對小蟲,也活靈活現,似乎在表示這白菜是綠色食品,沒有食品安全問題。
「紅燒肉」則是一塊瑪瑙,名為「肉形石」,皮肉俱全,活脫脫一塊剛剛烹好的東坡肉。
連臺北故宮三寶的介紹網頁上,也把這三寶合稱為「酸菜燉肉火鍋」,只不過白菜只有一手長短,紅燒肉也只有一塊,這火鍋恐怕吃起來多少還有些寡淡。
同行的人有懂行的,說起這臺灣三寶娓娓道來,其實它們背後還是頗有故事的。
比如毛公鼎,從鑄造角度來說,它並不是特別精緻的。我國青銅器最精美的出現在商代,到了周代略顯粗糙。好在它承載了那個時代一個新的文化概念 -- 周朝青銅器更加重視銘文,如今流傳下來的「鐘鼎文」便是其泛觴。毛公鼎上刻有約四百字,是銘文最長的。
別小看這銘文,除了能作為歷史研究依據以外,這也代表著印刷術在中國具備了出現的條件 – 銘文可以做拓片,一張一張拓下來,就是一次次原始的印刷
可惜,這銘文正刻在鼎內,估摸著做火鍋是不太適合的,那會把文字弄模糊的,這東西要是送到廚房,頂多煮個白菜湯。
至於翠玉白菜,原來都認為它屬於瑾妃的陪嫁,考證下來,它應該屬於瑾妃的姐姐珍妃。兩人同時入宮。瑾妃比較現實,故此她的陪嫁多是金銀珠寶。珍妃氣質甚好,故此他他拉氏嫁女時將這翠玉白菜作為陪嫁,意思是冰清玉潔,而上面放一個蚱蜢,一個紡織娘,是因為它們善於生子,帶有多生孩子的寓意。
老薩對此頗為不解 -- 紡織娘倒也罷了,蚱蜢那是蝗蟲啊!這玩意兒能生是能生,不過生多了那可絕對是災異,曾有皇帝恨得吃這玩意兒。這樣聯想起來,怎麼琢磨怎麼對清朝人的邏輯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