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經緯網12月1日訊:臺灣「中時新聞網」日前發表前臺北市文化局長謝小韞的署名文章《臺北故宮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最近坊間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否更名,及改隸於「文化部」,成為三級機關一事,多所討論,本人初聞此消息,頗覺不可思議!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中華文物博物館,足以與世界級的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及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分庭抗禮,鼎足而立。這個舉世聞名的文化品牌是如何建立的?建立過程的艱辛又是何其不易?今天國際上知名的商業產品,諸如勞斯萊斯、奔馳、勞力士等這些全球的頂尖企業,少說也需花費百年的努力,才能建立傲世的品牌,它們的名稱就是它們企業的生命奮鬥史,經營者會輕言改名嗎?
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將因應機構改造,因此鬧得沸沸揚揚,外界更流傳臺北故宮將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一說。(本報資料照)
若說臺北故宮改名的目的,是為區隔北京故宮,或是「去中國化」,那就更令人大惑不解了!臺北故宮與北京故宮藏品各異,地位也不盡相同。在輾轉流離的戰亂時代,臺北故宮的藏品在數量上雖僅佔原故宮博物院的五分之一,但是許多珍品卻是精中之精的重寶,非北京故宮所能望其項背。
圖為遊客參觀臺北故宮鎮館之寶《毛公鼎》。(本報資料照片)
一個亮晃晃的金字招牌,若要將臺北故宮更名為「華夏博物館」,則更令人啼笑皆非,臺灣一地若能代表華夏文明,這不是「去中國化」,反而是更深化中國化了!
再說,將臺北故宮在組織上改為「文化部」的三級機關,明眼人一看即知,這當然是將臺北故宮的地位降格了。原來臺北故宮博物院不但享有高級別的機關預算來維護,其藏品也不容一般官僚可以輕易接近,若硬要將其改為三級機關,其人事組織編制及經費預算等均要符合三級機關的規格。這顯然不是「封建不封建」的問題,而是實際上輕視臺灣珍寶、漠視文化的作為!
臺北故宮博物院以其典藏文物及研究能量而位居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臺北故宮博物院多年來,每年都有超過500萬名遊客造訪,其遊客人數之多,名列世界前十大博物館之列。換言之,作為中華文物守護者的臺灣,臺北故宮無疑是最亮眼的一張名片,而今天的執政當局竟要塗改這張名片的名稱,或降低其位格,這不只是失格,簡直是失能之舉了!
所謂文化政策,應該要回歸到文化的主體,這是民眾的文化權利。臺北故宮博物院是我們臺灣歷史的一部分,也是臺灣人民身份的象徵,這乃是民眾普遍的心聲。(高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