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平定臺灣圖」首現大陸

2020-12-20 海峽網

N本報記者 李熙慧/文 林丹/圖

本報訊 一位年逾九旬的臺灣老者,為了幫助國內學者研究福建水師歷史,不辭辛苦,三個月內六次前往臺北故宮博物院,查找史料。他贈送給國內學者的139份有關清代海防的珍貴史料,呈現了清代福建水師嚴密完備的海防體系,以及清代歷代皇帝對閩省海防、臺海防衛的重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史料裡,清代著名銅版畫《平定臺灣得勝圖》此前還從沒有在大陸展覽過。

老人態度誠懇 感動臺北故宮

昨日上午,88歲的張長卿老人將139份有關清代海防的珍貴史料,鄭重地交給長樂人大教科文衛委主任蔣濱建,這些史料內容涉及福州、琴江、閩安、連江、平潭的清代海防文件,其中有康熙、乾隆、嘉慶皇帝的上諭11份,涉及平潭海壇水師的史料93份。

「今年前三個多月,我去了臺北故宮六次,工作人員看到我這麼大年齡還如此執著,都被感動了。」張長卿老人說,他在臺灣居住多年,是長樂琴江滿族正黃旗水師旗營後裔,之所以會如此執著地查找史料,最初是源於對琴江水師的好奇。

張老告訴記者,他家住臺灣新北市,多年前結識了蔣濱建。去年聽說蔣濱建在研究琴江水師時缺少史料,遇到了瓶頸,考慮到大量清代水師資料收藏在臺北,張老決定幫忙查找資料。

「一開始查找也不容易,手續非常繁瑣,要填寫很多的文件。」張老說,為了說服工作人員,他表明了自己琴江水師後裔的身份,還把他在當地編寫的宗親內部刊物給他們看,逐漸打動了工作人員。張老說,最後有幾份奏摺,工作人員直接拿出原件,複印給自己,非常難得。

雍正初到乾隆中是閩臺海防高潮

「《平定臺灣得勝圖》是清代著名銅版畫,這次張老帶回的這幾幅非常珍貴,還沒有在大陸展覽過。」蔣濱建主任說,《平定臺灣得勝圖》是清代楊大章、賈全、謝遂、莊豫德、黎明、姚文翰等繪製而成。清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五年(1788-1790)內府銅版印本,一共12幅。圖上端有乾隆皇帝御筆詩文,描繪了清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1786-1788)平定臺灣戰役的戰爭場面。畫面記錄了清兵的穿戴、所用武器,是非常難得的研究資料。

蔣主任介紹,他數年前開始研究琴江水師,但發現可用的內容寥寥。他曾多次前往北京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查找,但大都只能查到目錄,查不到具體內容,研究難度不小。張老先生提供的這些圖冊,填補了福建海防的空白。

「現在福州沿江、沿海留有大量清代防衛工事,但是無法穿越回去,看到當時的情景。」蔣主任說,從張老先生提供的這些圖上卻可以看到大量的信息,比如戰船布陣、清軍武器裝備、平定臺灣時的戰略等。

他介紹,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臺灣林爽文起事,打出「大順」旗號,宣布獨立,與清政府分庭抗禮。他聚眾數十萬,攻城陷地,殺戮官員。為維護祖國版圖,清政府多次派員徵討。「平定臺灣林爽文之亂在歷史上很有名,平亂的部隊是位於長樂三江口水師營的兵將。」據介紹,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初鎮壓了林爽文,同時頒布《清查臺灣積弊酌籌善後事宜》16條,以嚴明臺灣吏治,加強管理,從此,清廷對臺灣的統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有什麼?(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歷史永遠令人遺憾。  這些「國寶」被運往臺灣後,先存於臺中市糖廠倉庫,後又遷到臺中郊外霧峰鄉倉庫。1961年,臺灣「行政院」決定在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建設新館,1965年該館落成。新館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名為「中山博物院」。同年,臺灣「行政院」又公布了「國立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條例規程,其中還有一條:「將來國家統一後,故宮文物仍交回本院」。1965年11月12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式對公眾開放。
  • 拿著大陸的文物,卻對臺北故宮「下手」
    導讀:最近兩岸關係十分嚴峻,民進黨試圖與大陸擺脫關係,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黑手開始伸向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 改名就是割斷與大陸的聯結 臺北故宮之所以叫「故宮」,這一名稱還要從1948年說起,當時臺北故宮裡絕大多數文物都是國民黨從大陸帶走的
  • 你知道臺北故宮最牛的寶貝是啥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北京的故宮現在很火,有很多很具創意的商品販賣,但早在十年前,臺灣的「臺北故宮博物館」就已經在大力搞創意、玩時尚、走國際化精品路線了。臺北故宮裡的寶貝是這樣來的:1913年,民國政府在紫禁城宮裡成立「古物陳列所」,開始對一般大眾開放展覽。1932年因為日軍侵華,這些珍品開始分批南運,從北京、上海、南京、長沙、貴陽、漢口、宜昌、重慶、樂山、寶雞、漢中、成都、峨眉,一路輾轉漂流到臺灣。它們到臺灣的第一個收藏地點其實不是臺北,而是臺灣中部的小鎮──「霧峰鄉」。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這些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在臺灣,和大陸一樣也有一個故宮,裡面有很多的奇珍異寶,非常受人追捧,甚至民間傳言臺北故宮的文物數量和價值可以媲美北京故宮。
  • 臺北故宮藏62冊《永樂大典》高仿本授權籤約(圖)
    ▲第十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在臺北舉行,共有200餘家大陸出版社、圖書館和100餘家臺灣出版機構參展。圖為讀者現場翻閱《閩南涉臺族譜彙編》。(資料圖片)    第10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於17日至19日在臺北世貿中心展演一館展覽舉行,隨後分別在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和屏東縣設立兩岸圖書展銷分會場,展覽時間為18日至24日。共有200餘家大陸出版社、圖書館和100餘家臺灣出版機構參展。  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於2005年在廈門創辦,是一項由兩岸出版業界共同主辦、在廈門和臺北每年輪換舉辦的兩岸出版交流專業展會。
  • 寶島臺灣遊記之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灣行讓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讓我感受到了兩岸文化是多麼的一脈相承,因為歷史和政治的原因又彼此被迫分離,這是多麼的讓人痛心,這對我們中華文明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多麼希望臺灣當局能夠早日回頭是岸,別只為了個人和團體利益而玷汙了整個民族的文化信仰。
  • 來自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的碰撞
    臺北故宮位於我國臺灣省臺北市,臺北故宮修建於近代,在當時主要是為了存放來自於大陸的珍貴文物。而北京故宮有著很長的歷史,走進故宮就會感到濃濃的歷史感,這種歷史感是臺北故宮不能比擬的。臺北故宮建築風格奇特,從外形看還是十分漂亮的,雖然面積沒有北京故宮大,可以藏品質量也是很高的。一說當年蔣介石撤往臺灣是命人將大批的寶物精挑細選,選了很多精品運往臺灣,甚至說到北京故宮裡只有一個空故宮而沒有文物。圖中的翠玉白菜就是臺北故宮藏品,可以說是國寶級的藏品,甚至看白玉白菜需要排隊觀看。
  • 臺北故宮關門了?故宮文物南遷了?臺灣選情膠著 故宮國寶也成了一張...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關門了?  他強調,整修期間文物遷往南院展出,南院北院都是故宮博物院,因此不存在故宮閉館的問題。據他預估,如果文物遷往南院展覽,可帶動300萬以上境外觀光客前往嘉義。  這一解釋並不讓人信服。境外觀光客來臺灣多去臺北市,參觀臺北故宮自然順路,因此故宮保持每年400萬到500萬的參觀量。但有多少人願意乘坐高鐵到嘉義,然後再搭接駁車到南院看展?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世今生(圖)
    左起:故宮副院長莊嚴、孔德成(孔子後人)、王世傑、羅家倫、杭立武、譚先生 圖/莊靈先生提供 2圖 二戰期間的文物運輸船隊 圖/莊靈先生提供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世今生  一件宋代汝窯杯可以蓋一座故宮,而故宮擁有21件汝窯杯,價值千億  本刊記者 李乃清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首離境選日本 何時赴大陸受關注
    臺北故宮文物赴日展出,文物運送過程曝光,最特別的是工作人員沒戴手套就拿取翠玉白菜,為的就是「止滑」。來源:臺灣「中央社」臺北故宮文物赴日展出,珍貴文物封箱運送過程曝光。圖為故宮人員小心翼翼將翠玉白菜裝箱。
  • 大陸遊客自由行最愛景點 臺北故宮、101上榜
    圖/臺灣《經濟日報》提供華夏經緯網4月2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尼爾森調查,自由行大陸遊客最愛的臺灣前三大熱門景點分別是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101和「中正紀念堂」;一線城市大陸遊客最愛的第四大景點是西門町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臺灣報摘精選30 November 2020最近坊間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否更名,及改隸於臺文化部門成為三級機關一事,多所討論,本人初聞此消息,頗覺不可思議若說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的政策目的是為區隔「北京故宮」,或是「去中國化」,那就更令人大惑不解了!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雖然原都屬於「故宮博物院」,但是藏品各異,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在數量上雖僅佔原「故宮博物院」的五分之一,但是許多珍品卻是精中之精的重寶。如今一個亮晃晃的金字招牌卻要白白讓給大陸獨享,有何可昭告天下的道理呢?
  • 綠營批臺北故宮南院展「統戰獸首」 暴其「逢中必反」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魏允平 環球時報記者 吳薇】剛開幕的臺北故宮南院,因展出香港藝人成龍捐贈的「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藝術品,被綠營批評為展出大陸的「統戰工具」。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29日對《環球時報》稱,綠營的質疑暴露了他們一貫的「逢中必反」的政治邏輯。
  • 臺灣:龍山寺&剝皮寮&臺北故宮
    ,也是臺北市內比較著名的寺廟,建築雕刻非常精美,廟宇風格跟現在大陸的很多寺廟都不同,它位於臺北市西南有地鐵可以抵達。剝皮寮,是臺灣臺北市的一個老街區地名,位於老松國小校園南側,今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 「一府二鹿三艋舺」。臺南、鹿港、艋舺,是清代臺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毛公鼎出土後,經多次轉手秘藏,抗戰期間,險為日本軍方所奪,抗戰勝利,民間獻鼎歸公,現由臺北故宮典藏並展示。銘文中有陽文網格線,是西周中晚期制銘的習慣,因此除了史料的價值外,毛公鼎在中國古文字學與書法藝術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去中國化」?新院長竟然說不排除在故宮裡建...
    臺北故宮博物院一直是大陸遊客訪臺必去景點之一。整座建築為白牆綠瓦的中國傳統宮殿樣式,而館內來自大陸的翡翠白菜、毛公鼎、肉形石,更成為必看的故宮三寶。 不過,近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出「故宮臺灣化」的聲音。從「中國文物」改為「國內外文物」,問題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有其他國家文物可以展出嗎?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還有,就是當年鬧的沸沸揚揚的成龍「授首」事件。2015年12月底,位於嘉義的臺北故宮南院開幕。成龍主動向南院捐贈了「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複製品,臺北故宮經過審慎評估,將之納入整體建築設計中。
  • 臺灣推出大陸遊客高端團 刺激臺灣市場轉型(圖)
    臺灣推出大陸遊客高端團 刺激臺灣市場轉型(圖) 2015-07-14 10:08:54(臺灣《旺報》資料照片)    海南三亞的高端旅遊已有直升機體驗,臺灣的高端旅遊市場仍待多元及高端化。
  • 到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有多少故宮文物被運往臺灣
    有人說,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臺北故宮時刻提醒著我們的同胞,我們的根源在哪裡,根在哪裡?
  • 臺北故宮「小媳婦化」,是想讓臺灣成孤島嗎
    但是島內業界則認為:該關的是已變成「蚊子館」的故宮南院!就像臺灣《中國時報》說的:文化是屬於內化的意涵,不是單憑几棟建築物或是文物展出就能達成,嘉義縣有好山好水和豐富的農業資源,臺當局應讓每個縣市都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才對。臺灣典藏雜誌社社長簡秀枝發文感嘆:臺北故宮「越來越把自己小媳婦化」,現在更是連大門也要關上了。
  • 脫銷的「膠帶」掀開臺北故宮文創商機
    文創開發的宗旨:自下而上貼近生活  臺北故宮博物院曾經「高高在上」,首重典藏功能,輕視文創產品開發,被臺灣民眾稱為「太廟」。臺北故宮早期文創產品比較簡單,基本是原尺寸複製典藏文物。2000年以後,臺北故宮更強調開發利用文物的價值,文創產業逐漸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