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哲學之16-18世紀數學哲學(認識論之爭)

2020-09-10 徐中林

16、17世紀畢達哥拉斯主義:在16、17世紀,數學是最成熟的自然學科。這時期許多思想家與數學家受柏拉圖、畢達哥拉斯及神學的影響,認為自然界現象不僅互相聯繫,而且按照統一規律運轉,這個統一的基礎就是數學,這是畢達哥拉斯主義的繼續。M•克萊因說,他們認為「上帝是按數學方式設計了大自然的」。
在17世紀前後的200年間,一批優秀的科學家在這一思想的鼓舞下,不斷去尋找大自然的數學規律。哥白尼、第谷•布拉赫、克卜勒、伽利略、帕斯卡、笛卡爾、牛頓等都不止一次的談到上帝通過他們的數學方式使宇宙以和諧。開普斯試圖用五種幾何模型(正4,6,8,12,20面體)論證宇宙的構造,但沒有成功。伽利略說「上帝在自然界規律中令人讚美的體現出來的並不亞於他在聖經中所表現的」,對此萊布尼茲補充說「世界是按上帝的計算創造的」。文藝復興時的重要人物達•芬奇認為,數學作為真正科學可以把沉默強加於爭辯者之舌,意即數學邏輯嚴密,是絕對真理。伽利略曾將宇宙看成是一部用數學語言寫成的巨著,並認為「數學知識不但是絕對真理,而且像聖經那樣,每句每行都神聖不可侵犯的。實際上數學更優越,因為聖經還有許多不同的意見,而對數學真理,則不會有不同的意見。」畢達哥拉斯學派學說實際是用數學規律取代上帝並創造宇宙使之和諧的學說。
17世紀唯理論數學觀:唯理論雖有唯物、唯心之分,但他們的認識論卻有共同點,就是重視數學演算與邏輯推理,強調演繹法;認為包括數學在內的科學是人們理性或「天賦觀念」的產物;只承認科學的普遍性與必然性,否認感性認識的真實性。萊布尼茲是後來數學基礎研究中邏輯主義的先驅。他從自己的認識論出發,將真理分成兩部分:事實真理與理性真理,並認為前者是偶然性真理,後者是必然性真理。對於理性真理,他又分為兩種:原始真理和邏輯真理。對前者,他認為不可能也不需要證明。對後者則採用他的「不矛盾原則」,數學真理就屬於邏輯真理。同時,萊布尼茲還相信真理的先天性,他說:「無可爭辯的是感覺不足以使人看出真理的必然性,而因此心靈有一種稟性來從自己內部把這些必然性真理抽引出來……,必然真理的原始證明只來自理智,……而對於一個普通的真理,不論能有我們關於他的多少特殊經驗,如果不靠理性認識它的必然性,靠歸納是永遠也不會得到對他的確實保證的。」對數學,他說「全部算術和全部幾何學都是天賦的和以潛在的形式存在於我們心中,所以我們只要注意地考慮並順次序安排好那已在心中的東西,就能在其中發現他們,而無需乎任何憑經驗或憑旁人的傳統學到的真理。」
顯然,從唯理論派看來,數學的真理心是主觀的,它既不來源於客觀實際,也無須回到實踐中去接受檢驗,它是「天然的合理的」,是「天賦的真理」。同這種認識論相聯繫,唯理論者在方法論上是演繹主義者,他們片面的否定或貶低歸納法的作用,認為科學真理都像幾何學一樣,是從幾個先天的公理中演繹出來的,演繹法是科學產生、發展的唯一方法。但這一觀點受到歸納主義者的反對,其理由主要有二:第一,演繹推理的根本規律是同一律(A=A),它的本質是同義反覆,不可能給人以任何新的知識;第二、演繹推理的正確性依賴於其大前提的正確性,而大前提的正確性又依賴於另一個大前提的正確性,如此單純依賴演繹法,必然陷入無窮到退的邏輯陷阱中。
17、18世紀經驗論數學觀:在唯理論產生的同時,也產生了它的對立面—經驗論。經驗論也有唯物與唯心之分,但他們的認識論也是相同或相似的,這就是重觀察與實驗,強調經驗與歸納法,只承認感性知識的真實性,認為科學知識是感覺經驗的組合物,否認科學知識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英國的唯物經驗論代表人物洛克認為在經驗之前根本不存在人腦所固有的「天賦觀念」。他指出人的心靈就象一張白紙,沒有任何天賦的東西,猶如兒童和白痴不知道數學和邏輯規則一樣。但他在知識論分類問題上,表現出一定的不徹底性,他將經驗分成兩類:由感覺引起的外部經驗和由反省引起的內部經驗。與此對應,將知識也分為兩類:關於具體事物的知識和關於抽象概念的知識。而數學和「道德」一樣是抽象概念的知識,它來自和外部毫無關係的「內部反省」。按洛克的見解,數學觀念只是一種「樣式」,而「樣式」是一種並不獨立存在的「觀念」。他說:「複雜樣式觀念和關係觀念都是原本,他們不是摹本,不是按照任何一種真實存在的模型形成的,心靈並不期待他們和一個模型契合」。雖然洛克也談到了數學的實在性,但他所說的實在性是一種「觀念」的存在。他雖然反對萊布尼茲的「天賦」觀點,但卻將心靈看成獨立的精神實體。這反應了洛克對數學,從而對數學的真理性持有唯心主義立場。稍後的休謨繼承與發展了這一立場。
休謨是英國唯心經驗論的代表者,也是不可知論者(又叫懷疑主義者)。他斷言科學的對象不應是經驗之外的客觀事物,因為它們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科學的對象應是感覺經驗事實。和洛克一樣,他將知識分成觀念的知識與實際的知識,除此之外就是「詭辯和幻想」。他認為觀念知識是先驗的,而實際知識是後驗的,數學是觀念知識。他說:「屬於第一類的有幾何,代數,三角諸科學;……總而言之,任何斷言,凡是有直覺的確定性或解證的確定性都屬於前一種。……這類命題,我們只憑想像作用,就可以把他們發現出來,並不必依據宇宙中任何地方存在的任何東西……。至於人類理性的第二對象(實際的事情)就不能在同一方式下來考究;而且我們關於他們的真實性,不論如何明確,而那種明確也和前一種不一樣。各種事實的反面總是有可能的。」作為經驗論者,他們是這樣解釋數學問題的先天性和必然性的:數學命題所表明的只是概念的關係,而與客觀事實完全無關。比如,即使宇宙中不存在任何圓或三角形,歐幾裡德所解證的真理也會永遠保持其正確性和明白性。可見,他們是通過對數學命題的客觀性的否定來解釋數學的必然性和先驗性的。
在方法論上,經驗論者強調歸納法,片面的否定或貶低演繹法。如,洛克曾明確的說「知識不是由公理得來的」,但這個觀點卻受到演繹主義者的反對,理由是:已有的經驗並不能保證對以後的經驗有必然性。如歐洲人從只看到過白天鵝而歸納出「天鵝是白的」錯誤結論。但歸納主義者休謨認為:歸納知識的必然性既不可能有邏輯根據,也不可能有事實根據,僅僅是一種心理上的「信念」,即過去「經驗」的多次重複,在人們的心理上造成的一種「想像」;「信念」和「想像」雖不可靠,但對人類的認識還是必須的,沒有他們就沒有科學。但演繹主義者反問「如果將數學在內的科學建立在主觀『信念』和『想像』的基礎上,科學豈不太不可靠了嗎?」
18世紀先驗論數學觀:德國數學家康德不同意關於經驗論與唯理論派關於數學知識的分類(兩者雖然分類不同,但都應該是將數學看成一種邏輯知識),他認為科學知識必須具備兩個特徵:一為普遍性與必然性,一為能擴大內容給人以新知識。他從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出發,將知識分成三類:1、由先天分析判斷得出的分析命題;2、由後天綜合判斷得出的經驗命題;3、由先天綜合判斷得出的綜合命題。分析命題雖具有必然性與普遍性,但不能擴充知識,經驗命題雖能擴充知識,但沒有必然性與普遍性,只有先天綜合命題兼有兩種特點(如過兩點有一直線),是真正的知識,數學就是這一類,同時還認為「嚴格的數學永遠是先天判斷,而非經驗判斷」。對於先天綜合命題的必然性,康德說「只能是理性所給予的」。先天只能來自於理性,而理性又涉及到感性。對於感性,康德認為只有「空間(外感觀形式)」和「時間(內感觀形式)」兩種純粹形式,他們都是先天的概念。因此,就有:幾何學是關於空間的知識,由於空間具有先驗性和直觀性,所以幾何命題是先驗綜合判斷;同樣,算術是關於時間的知識,時間具有先驗性和直觀性,所以算術命題也是先驗綜合判斷。康德所謂的「直觀」就是所謂的「直覺」,純數學是來源於理性,是人類理性活動的結果,純數學是建立在直覺基礎之上的學科,是人先天綜合能力或觀念所賦予經驗世界的。康德這種「直覺創造了數學」的思想對後世數學哲學影響很大,現代直覺主義就繼承了該思想。
康德關於兩種判斷的思想(分析判斷、綜合判斷)對以後的西方哲學也有一定的影響。在不趨於極端的情況下,是對認識論的一個貢獻。康德關於空間與時間既有「客觀經驗的實在性」也有「先驗的理想性」。這種關於時空二元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比柏拉圖、笛卡爾、萊布尼茲和休謨的一元論是一進步,他將數學建立在先驗、純直覺的基礎之上,也就無法回答知識為什麼會有客觀必然性的問題,非歐幾何與集合論宣告先驗論數學觀的破產。

相關焦點

  • 數學哲學之古希臘數學哲學(數學本源之爭)
    古希臘哲學家如泰勒斯(前七至六世紀左右,古希臘七賢之一,泰勒斯定理,第一次預測日蝕,唯物主義,多神論者)、畢達哥拉斯(前五、六世紀,哲學家、數學家、音樂理論家,畢達哥拉斯定理,反對無理數)、德謨克利特(前四、五世紀,唯物論者,原子論的創始者,百科全書式人物)、
  • 數學哲學之數學本體論(數學是什麼?)
    數學研究的對象涉及到什麼是數學的問題,即數學的本體論。數學研究什麼(或者說數學是什麼),隨著數學的不斷發展,有著不同的認識。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將「數」看成是萬物的本源,「自然數」是數學的本源,也是數學研究的對象,而所謂的「數」都是先驗的。柏拉圖將數學看成是「心智的產物」,屬於人類的「意念世界」,他同樣認為數學是先驗的。
  • 數學哲學之黃金時代(數學基礎之爭)
    從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是數學哲學研究的一個黃金年代。1875年, 康託爾所創立的「集合論」第一次將「無窮集合」作為數學對象來研究,並將傳統邏輯(非無限集合)上的規律搬到無窮對象上來,確立了超窮數概念,在此基礎上 建立了運算系統。集合論的誕生標誌現代數學時代的到來。
  • 論數學史與數學哲學的關係
    在一本關於現代數學史與數學哲學的論文集中,編撰者在導言中認為現代數學哲學研究起源於弗雷格(FriedrichFrege,1848—1925),現代數學史研究起源於19世紀後期一系列學者,並認為現代數學的發展受到數學哲學尤其是數學基礎研究的影響〔4〕3-57。這一看法的實質是把數學史與數學哲學的關係理解成某一時期的數學與當時的數學哲學思想之間的關係。
  • 數與數學哲學
    數學是研究事物的量及其具體關係的規則;而數學哲學是研究數學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哲學則是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普遍規律。數學哲學作為數學與哲學的交叉學科,它處於數學與哲學的中間位置。數學哲學研究數學的對象、性質和方法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問題,從總體上把握數學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所以,「哲學、數學哲學和數學三者之間的關係是普遍、一般和特殊的關係。
  • 分析哲學:「實在論」與「反實在論」之爭
    Realism and  Anti-Realism今天,我想談談當代分析哲學(語言哲學)中一場重要的爭論,即關於真理和實在的本質的爭論。這無疑是西方哲學中的重要問題,甚至在柏拉圖之前就是如此。然而在當代分析哲學中,這些問題有了某種新的和特別的意義和重要性。因為當這些問題與語言哲學的核心內容相聯繫時,它們就以一種清晰的形式被提了出來。
  • 數學本質的哲學之辯
    兩位當代數學大神——法國數學家阿蘭·孔涅(1982 年菲爾茲獎和 2001 年克拉福德獎得主)及英國數學家麥可·阿蒂亞爵士(1966 年菲爾茲獎和 2004 年阿貝爾獎得主),可以稱為兩派人物的代表。前者認為:「我們面對的數學現實與物理現實一樣無可爭議。」後者則確信:「通過理想化和抽象物理世界中的那些基本要素,人類創造了數學。」
  • 數學哲學:一個充滿迷惑的領域
    它們都成為二十世紀以來最重要的哲學文獻,其中維根斯坦對數學哲學問題的言說與我們這裡的論題有關,為我們的討論提供了非同尋常的視角。令人困惑地是,如果我們關注當代數學哲學的研究,會發現維根斯坦的話語處在邊緣,主流數學家和數學哲學家並沒有真正重視維根斯坦的批判性工作,似乎他們還「消受」不了這位可能過於另類的哲學家的思想。
  • 《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導讀
    《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是劃時代的巨著,也是人類掌握的首個完整的、科學的宇宙論和科學理論體系。牛頓在本書中構建了一個人類有史以來最為宏偉的物理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很好地解釋了當時已知的一切運動形式和現象。   《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的影響所及,遍布經典物理學的所有領域,並在其後300年裡一再取得豐碩成果,它達到的理論高度前所未見的,其後也不多見。
  • 牛頓哲學用數學構想自然
    深受笛卡爾「把數學看作研究和了解自然的鑰匙」這一觀點的影響,牛頓致力於用數學定律來說明自然現象,探討自然哲學問題,尤其是為幾何學和力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途徑。他之所以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來命名其著作,乃是因為「哲學全部任務看來就在於從各種運動現象來研究各種自然之力,然後用這些力去論證其他現象」。
  • 數學史上的哲學絕唱——無窮觀與數學基礎的爭論
    雖然三大學派持續了半個世紀之久的思想交鋒,隨著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誕生而日漸沉寂,但這些引領數學潮流的巨人超群絕倫的智慧,殫精竭慮的運思傑作,無論對錯都已成為理解現代數學的寶貴遺產,他們深邃的思想方法和執著的探索精神尤其值得後人學習與借鑑。
  • 42J1: 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 讀書筆記 20210209
    《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MathematicalPrinciples of Nature Philosophy》(1687年),作者:艾薩克·牛頓(1643—1727)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科學哲學體系 《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發布之前,統治歐洲思想一千多年的世界觀(宇宙觀),是天主教所支持的亞里斯多德——託勒密的地心說體系。
  • 《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精彩書摘
    《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的影響所及,遍布經典物理學的所有領域,並在其後300年裡一再取得豐碩成果,它達到的理論高度前所未見的,其後也不多見。內容涉及天文、物理、生物、心理、政治、經濟、法律與軍事等領域,是過去、現在和將來人類認識世界與發現世界的重要理論基石。
  • 柏拉圖的數學哲學
    他的數學哲學思想迄今仍影響著當代一些數學家和數學哲學家。現代數學研究對象的抽象性日益提高,使得數學對象的實在性或客觀性成為數學家和數學哲學家關注的問題。本世紀三十年代以後,隨著數學基礎三大學派的爭論漸趨平靜,數學對象的實在性問題成為形式主義與自稱柏拉圖主義論戰的焦點。為追溯現代數學柏拉圖主義的思想淵源,本文就柏拉圖的數學哲學作一探討。柏拉圖數學哲學思想的產生有其深刻的哲學和數學背景。
  • 二十世紀的邏輯和哲學
    這種嘗試必然是主觀的,其結果也許會因該評價者主要是一位哲學家還是邏輯學家而不同。我以為自己作為一名哲學家在近60年來一直密切關注並且在某種程度上參與著邏輯學的發展。20世紀哲學最突出的特徵是邏輯的復興,它是哲學發展的發酵劑。這一復興是從本世紀初開始的,最初以劍橋和維也納為中心,後來擴大到整個分析哲學運動,這一復興與之匯合,這是邏輯學登上哲學舞臺的標誌。
  • 閱讀經典--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蒲柏(18世紀英國詩人)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科學史上一部劃時代巨著,也是人類對自然規律的第一次理論概括和科學歸納,其影響之深遠,幾乎遍布所有自然科學領域。在人類的文明進程上,它造就了英國工業革命,引發了法國大革命和歐洲啟蒙運動,在社會生產力和基本社會制度兩方面都結出了豐碩成果。
  • 哲學和數學與物理的關係
    哲學教會人們思維,數學把思維形式化,然後就是物理。這些東西產生的後面的驅動力來自人類希望認識自己生活的世界的本能,是內在的精神需求,也是生存需要。這有點科學達爾文主義的味道,從宗教角度,當然有不同的解釋。本文不涉及宗教問題。
  • 坤鵬論:西方哲學第一人
    第三階段:近代哲學——思考人類的本質時間:公元15世紀~18世紀前後主要哲學命題:人(主觀)與自身周圍的世界(客觀)之間的關係;人類是怎樣存在的?雅典人已經認識到了,由法律而不是國王或祭司任意的一時之念來統治,這點是多麼重要。從純粹性的角度看,他們這種民主是空前徹底的民主。最高權力屬於公民大會,它是從所有公民的名冊上按字母順序選出1000名成員組成的最高司法機關(減少受賄的可能)。
  • 物理的盡頭是數學, 數學的盡頭是哲學, 哲學的盡頭是神學?
    但介乎這兩者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就是哲學。換句話說,人們只是把尚未可知的暫時付諸於哲學和神學,而隨著人類可知區域的不斷誇大,不確切的區域將越來越小,科學將引領人類文明走向越來越光明的明天,現代文明的一切物質成果都來自於科學就是明證。物理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數學是物理研究世界的工具,神學不過是未知現象暫時的棲身之所,不可能引領人類文明走向未來。
  • 數學哲學現代發展概述
    例如, 這種反思即成為下述的一系列論文的主要論題: 拉卡託斯(I. Lakatos) 的「無窮回歸與數學基礎」, 卡爾馬(L. Kalmar) 的「數學的基礎—今在何方?」普特南(H. Putnam) 的「沒有基礎的數學」, 斯萊尼斯(E. Sleinis) 的「數學需要基礎嗎? 」沙克爾(S. Shanker) 的「數學基礎的基礎」等等。人們經由反思產生了哪些結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