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薪酬:給上多少,你才會「眉開眼笑」!?
社會工作者,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寫入中央文件的新職稱(職業),在當今強調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國家治理格局下,其地位與作用的重要性顯得越來越明晰了——這是一個無需多說就能明白的事實!
但是,在「過分」看重以收入來衡量一個職業(職稱)「重要性」的當今社會,社會工作者作為一個新職業(職稱)的社會地位似乎又顯得很是尷尬。主要表現為(大家都「覺得」):
一是收入低。具體情況就不再細述了,相信有心人一定會看到自媒體時代網上「沸反盈天」的各種抱怨。一線社工感嘆收入與付出的不成正比,而專家學者也在各種場合反覆以國(境)外社會工作者的「待遇」(自然都是選「好聽」的來說)作為「參照物」來呼籲提升國內(內地)社會工作者地位(主要似乎是收入)的重要意義。
二是流失快。這可能也是境內外社工界「大佬」和專家學者們對於社會工作從業人員頻繁「跳槽」的一個「誤讀」。又因為香港社工界相對較早介入了內地社會工作職業制度建設的發展進程,所以他們的呼聲似乎變得格外「顯眼」「醒目」,也被內地專家學者們拿來作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留不住」的主要「證據」之一。
三是壓力大。這是相對於工作中時間精力的付出與工資福利等收入待遇的「比照」之後所得出的結論(寫到此處,總會令人悠然想起那首歌:「你的所得,還那樣少嗎?你的付出還,還那樣多嗎?!」)。其實仔細想想,任何一個行業中的「精英人物」哪一個不都是焚膏繼晷、夜以繼日地「拼命」工作著的?如果自己不是一個智商超群的「特殊材料製成」的人,想在同樣的八小時工作時間內「輕鬆」超越他人而成為業界「仙鶴」,那就只能靠所謂的運氣了!
要釐清這些問題,避免自己掉入「曠男怨女」般「光輝」形象的「泥淖」中不能自拔,我覺得至少得弄清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正確定位:什麼是社工?
我們常常強調「以作為求地位」,但是這個所謂的「地位」,其實包含著一個核心的意思,即你的地位是在同一個行業中的相對位置。如果拿自己行業中從業人員的地位與其他行業進行「跨界」比較,那就絕對失去了可比性。而這個行業的「地位」可以看作是行業本身的「定位」,它至少應當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一)職業定位
這裡,我們要弄清至少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職業重要程度的衡量標準。撇開一些比如經濟社會不同發展階段所導致的行業(職業)社會地位的不同等因素,或者不同政體(國體)下行業(職業)發展的「成熟」程度的不同等因素,我們必須要明白一個道理:高尚的職業,未必就一定是高薪的職業!
當然,有人會說,在沒有其他要素可作一個行業(職業)重要程度的衡量標準的前提下,目前似乎也只能拿行業(職業)的收入來作為判斷其重要程度的「唯一」指標了。
那麼,這裡就先說說社會工作(者)這一行業(職業)的收入吧!
2000年上海在探索推動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建設的時候,曾做過大大小小許多課題,其中就包括了比較國(境)內外社會工作職業制度建立較早的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工作者的收入情況,以此來「充分」說明社會工作作為一個新職業將來可能的發展趨勢、成長空間等。比如作為「發生在英國、發展在美國」的美國的社會工作者的收入情況就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證據。我們現在依然可以拿來做些解讀——雖然是20年前比較「陳舊」的數據,但行業(職業)收入的「相對」位置應該變化不會太大。
美國社會工作者相對於其他職業的收入情況
從上述數據中,我們大致可以得出以下一些比例:
1985年,社工收入與政府管理人員比為76.43%,與中學老師比為94.30%。
1990年,社工收入與政府管理人員比為73.71%,與中學老師比為80.79%。
1995年,社工收入與政府管理人員比為75.33%,與中學老師比為86.12%。
2000年,社工收入與政府管理人員比為66.64%,與中學老師比為84.26%。
這組數據說明了什麼問題,想來大家應該比我更清楚。
另外,現在被人最常拿來「說事兒」比照內地社會工作者收入低的數據,是香港社會工作者的收入,網上的資料很多,大家不妨自己再去細查一下。主要的「論調」一般都是「香港社工起薪就3萬」(指港幣,下同),「香港社工月入可達3萬」等,其措詞中的「起薪就」「月入可達」的「豪放」文風,讓人感覺這三萬元是真的「很值錢」的錢,殊不知「月入3萬」在香港也就屬於「低下的社會生活水平」(據說香港有些機構的社工起薪因為只有1.8萬元左右而被人投訴的),有人說大致就相當於內地「北上廣深」的5000元左右。也有人說香港的社工收入「與公務人員相當」,其實只是就社會服務項目的資金來源分析得出的結論,真實情況遠非如此。至於香港其他行業(職業)的收入情況(比如高校教師,就讓人充分體會到了什麼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真實寫照),網上資料很多,大家一查便可知道個大概。
臺灣學者所做的香港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研究課題
還有人通過列出的生活成本來說明香港收入的「含金量」。比如吃碗麵條50元;一個月夥食費就要七八千;房租6000元(還是在便宜的地方也就是20平米的房子);光上下班的交通費每月就得花掉2000多(比如從紅磡到羅湖的地鐵就需要33港幣),等等。其實只要你去香港呆上幾天,你就一定會真切感受到這月薪三萬元的真實購買力的。
二是自己是否屬於真正的社工。這一點最重要。作為一個職業人員,自己屬於哪個行業(職業)是必須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如果自己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工作者而偏要把自己往裡「硬塞」並「強行」進行比較,那就真的沒有任何意義了。
從制度層面來看,一個職業的取薪標準往往都是有相對成熟的「體系」的。比如以國內目前的情況來看,「體制內」的(主要是指事業單位):按職(崗)取薪。以社會工作者為例,如果你被聘上了社會工作師(中級)崗位,那麼你的職業薪酬就該跟本單位其他的中級職稱(比如講師、主治醫師、會計師、審計師等)相「匹敵」了,差別只在於你資歷的高低了。如果是「社會化」的(比如最近幾年大量成長起來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那就「隨行就市」了,比如你所在地區對於社會工作者人力資源成本(專業智慧)的購買價——雖然目前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化的薪酬體系,但其實已經多少顯現出一些體系化的「端倪」了。
中國內地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建設剛剛起步,作為新職業的社會工作者的「邊界」在哪裡、權利和義務是什麼、「社會化」職業的取薪標準究竟如何計算等問題,其實都是一個需要慢慢推進、漸漸明晰的發展進程。年輕人完全可以不用抱怨,在「躬逢其盛」的情景裡積極投身、認真「參與」這一進程並慢慢等待就是了。
(二)自我定位
無論是從道理上說,還是從現實情形來看,任何一個行業(職業)其實都是有「階層」之分的。同一個行業(職業)中或者相同的崗位上,資歷深淺、能力大小、辛勤與否都是決定一個人位置高低的關鍵因素。善於思考的、工作勤奮的,總會比一般的「正常人」升遷的機會要多一些,速度要快一些。在社工行業,目前就已經出現了既有隻拿「底薪」的、也有拿到「高薪」的職業「分化」現象。
所以,從進入某一行業(職業)開始直到最終離開,「精準」定位自己永遠是消除自己「怨氣」、找到人生目標的第一要務。不善努力、不想吃苦卻又整天抱怨自己處在社會「底層」,「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的,雖然不能算是絕對的「天經地義」,但應該也是個正常現象。我們能做的,應該只有一條道:瞄準目標,腳下努力,俯身前行,讓自己成為行業的「翹楚」、業界的「精英」!
埋怨環境,就會使自己失去真正的動力!
明確目標,才能讓自己找到前行的壓力!
這既是我們預估服務對象的問題和需要時必須明晰的主要困境所在,也是我們作為社會個體需要時時「臨鑑自照」的生命主題!
二、努力爬升:愛拼才會贏!
接下來的問題就相當簡單了!
既然同一個行業(職業)都有不同的分層,那麼,無論是按照「人往高處走」的自然法則,還是按照「人活一張臉」的「生存」原則,我們在「一次性」的生命裡需要完成的人生任務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算了,不多囉嗦了,還是請大家讀讀下面這首歌詞吧:
在天色破曉之前
我想要爬上山巔仰望星辰
向時間祈求永遠
當月光送走今夜
我想要躍入海面找尋起點
看誓言可會改變
年輕的淚水不會白流
痛苦和驕傲這一生都要擁有
年輕的心靈還會顫抖
再大的風雨我和你也要向前衝
永遠不回頭……
——張雨生《永遠不回頭》
三、改換門庭:人往高處走!
一個社會、一個時代,行業(職業)雖然未必真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但一定有收入的高低多寡之別。如果真的「嫌棄」自己的行業收入不高,那就再給大家一個建議:乾脆跳槽吧!
有人會說,跳槽哪有那麼容易?
我只能說:機會很多,就看你有沒有這份實力!
在早已不再是「一崗定終生」的現代社會裡,頻繁跳槽似乎成了年輕人的專利,其實也是每個人的權利——我們總不能因為自己的價值取向與人不同而去無端質疑他人的人生走向吧?!
在機關、事業單位「剝離」了原來福利分房、公費醫療等「強大」的物質福利「優勢」之後,對於年輕人來說,誰給出的工資越高,誰的就業吸引力就更大!現實情況也印證了這一點:從機關事業單位頻繁「出走」的年輕人其實也不在少數,有些人在擇業時甚至根本就沒把機關事業單位當作是自己的首要選擇同,我們不能因此而下出「機關事業單位人才流失」或者「吸引不了人才」這樣的「驚人」論斷吧?!
所以,我們既不要因為「哀嘆」自己的行業收入過於「低下」而心生「戾氣」,也不要看著那些因為各種原因(比如最現實的原因可能就是「生活壓力」)頻繁更換崗位的年輕人的跳槽而心生「妒氣」!人生活在現實世界裡,柴米油鹽、衣食住行,既是切切實實的壓力,又是清清楚楚的動力。我們不應該指望所有人都能懷揣「崇高」的理想、偉大的「使命」去「奉獻」一生,我們應該允許所有的人都可以為了各自的生命目標去走不一樣的人生道路,活出真正的精彩篇章來!
總之,一句話:是人才,總是要「流動」的,無論是在本行業(職業)內的「縱向」升遷,還是跨行業的「橫向」高就,在如今這樣的社會生活裡其實本來就是正常現象,完全沒有必要說三道四、橫加指責。每個人能力有大小、目標各不同、來去全自由,我們如果真能始終抱著「寬容」的、「理性」的(或者按照專業術語叫做「接納」的、「不批判」的)態度來看待某一現象,就不會老是重複彈奏「自己收入太低」「社工人才流失」這樣一個「偽」主題了!
最後,再送一首歌吧,一首不太古老卻又絕對鼓勁的歌,以此與大家共勉:
登山攀高峰,行船爭上遊。
……
能挑千斤擔,不挑九百九。
迎著困難上,頂著風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