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地殼熱量產熱,南極冰蓋的融化風險,可能比之前認為的更大!

2020-12-22 新華網客戶端

南極冰蓋下地殼熱量是冰川融化和流動的主要原因,以及它們對潛在海平面上升的影響。更熱的條件能讓融化的水潤滑冰川底部,加速了冰川移動和冰流失速度。然而,由於厚達幾公裡的冰進入基巖會帶來環境、後勤和財務方面的挑戰,因此從來沒有採取鑽芯樣品來直接測量冰蓋底部的溫度條件。所以科學家們假設南極洲地殼產生的熱量是一個固定值,就好像基巖是均勻的,而實際上它是高度可變的。

南澳大利亞大學的研究挑戰了這些假設,並表明科學家可能低估了南極洲東部基巖產生的熱量。在南澳大學地質與地球化學副教授Tom Raimondo的指導下,南澳大學博士生Alicia Pollett使用了澳大利亞地質科學/南澳能源與採礦部在南澳大利亞州遙遠西部一個名為庫姆帕納省的地區鑽探項目樣本,來估計南極洲東部的熱流,澳大利亞和東南極洲在1.6億年前是相連的。Assoc Raimondo教授表示:

研究結果表明,澳大利亞南部之前與南極洲相連的基巖所產生熱量具有顯著的變異性。因為東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南部曾經是同一塊大陸的一部分,幾乎就像是同一個拼圖拼圖的兩塊拼圖,所以可以很有信心地將澳大利亞海岸線的數據,外推到南極洲與之匹配的海岸線上,其研究為東南極洲的熱流提供了一個更可靠模型。這些研究結果表明,科學家們低估了南極洲東部巖石中自然發生輻射產生的熱量。

這意味著大片地區可能比之前想像的更容易受到冰蓋移動和加速融化的影響。冰原下面的巖石產生熱量,因為它們含有少量的鈾、釷和鉀元素,這些元素經歷自然放射性衰變釋放熱量。南澳大學博士生Alicia Pollett表示:研究結果將使科學家能夠更準確地估計南極地殼地熱流動對上面冰的影響,這是朝著更具代表性南極地殼熱流圖邁出的第一步,這將有助於科學界更準確地預測冰川融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

儘管目前還不可能獲取南極洲基巖的巖芯樣本,但冰川本身在暴露底部巖石方面起到了有用的作用。冰川在穿過地貌時會拾取巖石,並最終將它們作為碎片沉積在邊緣和末端。這些樣品,包括道格拉斯·莫森爵士在1911年至1914年帶領探險隊收集的一些樣品,使科學家們能夠開發出一種「虛擬鑽芯」,可以用來幫助計算熱流圖。下一個目標是製作一張基於網絡的地圖,其中包含數十年來南極洲研究的所有已發表和遺留地質數據彙編,並使其可供所有研究人員使用。

博科園|研究/來自:南澳大利亞大學

參考期刊《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DOI: 10.1029/2019GC008418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面積佔比近兩成
    本報記者 劉 垠 11月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報告首次將「南極冰蓋變化」專題納入專題系列。一同發布的還有「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專題。
  • 從南極冰蓋尋找氣候變化的答案
    南極冰蓋變得越來越不穩定南極冰蓋表面融化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因子。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南極冰蓋融化產生的徑流是預估未來南極冰蓋和海平面變化的重要不確定因素。《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顯示,基於多源數據生成的南極冰蓋表面凍融產品,近20年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的分布、變化趨勢及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呈現以下特點:從空間分布上看,融化區域多分布於南極半島及冰蓋邊緣地區,向南可發展到南緯85度的高緯地區;從季節分布上看,南極冰蓋融化現象多發生在南半球夏季(12月至次年2月),但在極端氣候影響下,南極半島在寒冷的冬季也會發生融化
  • AI科學新聞|南極冰蓋20年融化19% 企鵝棲息地狀況如何?
    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南極冰蓋融化是否加劇
  • 如果南極冰蓋的所有冰都融化了,哪些國家會完全被海水淹沒?
    南極冰蓋衛星圖世界七大洲之一的南極洲,是世界上緯度最高的大洲,基本上位於南極圈以南地區,由於緯度極高,南極洲氣候極為寒冷,南極大陸上覆蓋了厚厚的冰川,稱為「南極冰蓋」。南極冰蓋的直徑約為4500千米,總面積約為1398萬平方千米,幾乎覆蓋整個南極洲,平均厚度為2000至2500米,最厚的地方冰川厚達4000多米。南極冰蓋的總體積約為2450立方千米,約佔全球冰川總量的90%,也差不多佔全球淡水總量的70%。南極冰蓋從中部往四周運動,最後崩落到海洋中,形成冰山。
  • 第28次南極科考將進一步探究南極冰蓋的發展演變
    新華社「雪龍」號11月8日電(記者黃小希)萬裡冰封的南極大陸,95%以上的面積被冰雪覆蓋。為了進一步探究南極冰蓋發展和演變過程,我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將在冰穹A核心區域開展更加密集的冰雷達調查,進一步細化這一地區的冰下地形。
  • 格陵蘭島冰蓋融化加快:海平面上升超出想像
    ▼格陵蘭冰原僅次於南極的第二大冰蓋,面積約1,833,900平方公裡。如果格陵蘭冰原的上冰蓋完全融化,或將導致海平面上升約7米。據外媒報導,來自比利時列日大學和挪威奧斯陸大學一項聯合研究表明,到2100年,格陵蘭冰蓋融化將會導致海平面上升的高度比之前預估的高出60%。
  • 科普|除了「史前文明」「時空之門」 南極冰雪還掩蓋了多少秘密?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冰川學家孫波指出,科學界目前認為冰下湖有5種形成原因。第一種是遠古時期存在的水體——可能是內陸湖也可能是跟海水相連的水體,隨著冰蓋的發育,將水體封存起來,形成冰下湖。    第二種是冰蓋底部基巖地熱活動異常,溫度過高的基巖地熱將冰蓋底部融化,形成冰下湖。這也是形成冰下湖的一個重要原因,很多冰下湖的成因皆緣於此。
  • 南極冰川融化勢不可擋,我們是否束手待斃?
    既然我們已經連續幾天看到媒體頭版新聞報導南極西部冰蓋(West Antarctic Ice Sheet,簡稱WAIS)的冰川「正在加速融化」——科學家們稱這個趨勢是「不可阻擋的」,那麼且讓我們沉住氣,深入了解這方面的一些觀點
  • 唇亡齒寒的北冰洋與南極洲冰蓋!
    由於溫室效應,全球變暖,地球南極與北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因為那裡的冰川、雪原正在悄然融化,事實證明,其速度超出人們的預料。相當於全球海平面上升8毫米,其中40%的損失發生在過去的5年當中,這意味著自2012年以來,南極冰川的損失速度已提高3倍,速度遠超之前的
  • 40年數據表明,格陵蘭島冰蓋或已達臨界點,全融化海平可能升7米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長期以來,關於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性氣候現象都是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我們地球氣候變化的速度超出了預期,甚至提前到了氣候的「臨界點」,根據《自然》雜誌發布的新研究指出,科學家們回顧了過去40年,超過200個大型冰川的變化,數據顯示出了格陵蘭島的冰蓋融化可能已經達到了
  • 南極冰蓋崩塌曾令海平面上升9米引發全球性洪水(雙語)
    南極大冰蓋的崩塌曾經引發了一場「全球洪水」,科學家們現在擔心這種情況可能再次發生。   The devastating collapse caused sea levels to rise between 20 and 30 feet compared to today.
  • 全球變暖重創南極,冰正以三倍速度融化!
    全球變暖在近年來成為舉世矚目的大難題,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變暖的氣候融化南極和其他大陸上的冰雪,這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近日,一項研究顯示,因為全球變暖,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已經較20多年前翻了三倍!在迄今為止最完整的南極冰蓋變化照片中,由84位專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將20多次衛星測量結果結合起來,來評估氣候對於南極冰蓋的影響。研究負責人利茲大學教授安德魯·謝菲爾德說:「我們一直懷疑地球氣候的變化會影響極地冰蓋。」結果顯示,自1992年以來,南極冰損失使得海平面急劇上升了約8毫米,其中40%的增長發生在過去的五年。
  • 融化「浪潮」?北極冰蓋縮減,研究發現冰下熱量將突破絕緣淡水
    在地球上,南北極可以說關係到我們整個地球的氣候模式,可以說這個說法好不誇張,而近幾年來,我們的南北極也是在不斷的發生改變之中,根據科學研究發現,我們的溫暖水可能會透到冰凍的北極深處,這將會引發北極的冰甚至是氣候發生一定的改變,看來我們氣候的變化已經是全球性的,而不是局部的情況了,我們具體來看看情況
  • 南極末日冰川已岌岌可危,地球巨變多米諾骨牌或倒下第一塊!
    地球巨變的多米諾骨牌可能即將倒下第一塊!上周《冰凍圈 》雜誌兩篇論文指出,溫暖的海水可能正在從底部偷偷蠶食南極「末日冰川」——思韋茨冰川的底部腹地。本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一篇論文發現,思韋茨冰川及相鄰的松島冰川分裂的速度比以前認為的更快。
  • 南極大陸冰川: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冰川群,約佔全球淡水總量的72%
    世界上規模最大冰川群大陸冰川通常分布面積巨大,厚度巨大,並呈表面平緩,中間略厚的盾形形態,因此又被稱為冰蓋,南極大陸就是一個巨大的冰蓋,也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冰川群。南極冰蓋南極大陸的冰川總量約佔了地球上所有冰川總量的90%以上,如果覆蓋南極大陸的這些冰完全融化,將會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50至60米,全球大部分沿海平原地區都將海水淹沒。
  • 南極冰川融化速度是80年代6倍
    【新華社微特稿】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14日發表研究報告,顯示南極冰川融化速度是20世紀80年代的6倍,加劇全球海平面上升風險。1979至2017年,南極冰體融化導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超過1.4釐米。按照一些科學家先前預測,假如氣候變暖趨勢不緩解,部分地區到2100年將出現海平面上升1.8米的極端情況,淹沒不少沿海城市,殃及數以百萬計人口。
  • 科學家測繪南極冰下沒勘測過的山脈地形圖(圖)
    據稱,這座山有著高聳的山頭,還有河流和山谷。其中一個湖有300千米長,在大小上與北美洲的安大略湖十分相像。目前,一些科學家正在南極測繪地球上這個未被勘測過的冰下山脈。  科學家使用雷達和引力傳感器對甘布爾澤夫(Gamburtsev)冰下山脈首次進行了仔細勘測,並繪製出了其首批詳細地形圖。科學家原本以為會發現一處平坦的高原,不料卻發現了山峰堪比於阿爾卑斯勃朗峰的山脈。
  • 南極冰原正以每天50米的速度消退
    科學家發現,南極冰原以每天減少50米的速度消退,在過去五年裡,南極洲威德爾海區夏季海冰面積減少了三分之一,約10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10個江蘇省的面積。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研究了1970年代末開始的海冰範圍和天氣分析的衛星記錄,發現2016-2017年南極夏季的「浮冰」(被稱為波利尼婭冰)中間出現了一片開闊的水域。研究發現,2016年12月,威德爾海出現了一系列強烈的非季節性風暴,並將暖空氣引向南極,融化了大量海冰。
  • 南極氣候變化的時空多樣性
    南極地區是全球氣候資料最為匱乏的地區,冰芯無疑是科學家研究南極氣候的最佳氣候代用資料。冰芯記錄氣候信息的量更多、解析度更高,特別是冰芯中的氣泡是沉積物、黃土、樹輪等介質中都沒有的。  陸龍驊告訴記者,南極地區,由於氣溫低,積雪不融化,每年的積雪都會形成一層又一層沉澱物。和樹木年輪一樣,年復一年,冰芯內部也會形成一層層冰層,越向下年代越久遠。通過冰芯,有兩種辦法可以研究氣候變化。
  • 南極冰蓋下的威爾克斯地隕石坑,可能造成了2.5億年前生物大滅絕
    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假說,其中隕石撞擊是最為流行的學說,目前普遍認為在北美洲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發現的一個直徑180公裡的巨大隕石坑,是造成白堊紀末期生物大滅絕的罪魁禍首。不過,近年來科學家在南極洲以東的威爾克斯地地區,在南極的冰蓋下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隕石坑,由於南極冰蓋的覆蓋,使得該隕石坑免於被外力風化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