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快遞行業巨頭順豐速運宣布出讓不超過25%的股份,獲得幾家機構的股權融資。隨後媒體均報導稱,資金來自元禾控股、招商局和中信資本,但據從投資界獲得的可靠信息,順豐此輪融資的投資方並非三家,而是四家。
悄然隱身未被提及的這個「神秘」公司全名古玉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原是順豐的融資顧問。
8月23日,順豐方面確認,確實「有第四個融資額很小的投資方」,名稱如上,其餘則未予解釋。
對於順豐的融資額,業內也有不同猜想。中國快遞網首席諮詢顧問徐勇認為,行業對順豐的估值約在600億至800億元之間,因此融資額在150億元以上;一家投資機構負責人則聲稱獲得可靠消息,順豐此輪估值為325億元,融資額65億。
「我只能說,他的數字不對。」順豐速運副總裁王立順對此一口予以否定,同時堅持不願披露真實的融資額。
王立順指出,之所以選這幾家融資方,是因為雙方對戰略和價值的高度認同,且順豐的出價對方得同意才能合作,言下對其融資額比較滿意。
此外,業界揣測,融資開閘意味著順豐逼近上市,王立順也對此進行了否認。他告訴記者,融資協議中最重要的條款之一,就是投資方不得要求順豐提供上市時間表。經營和戰略完全由順豐管理團隊所主導,投資方不得幹預。
這是順豐成立二十年來所做的第一次股權融資。這家廣受資本矚目的快遞企業,近年來被上百家基金、投資公司所追逐,如今選定融資方會對其戰略發展方向有何改變?
8月19日晚間,王立順獨家接受記者專訪,詳解融資之後順豐的變與不變。值得一提的是,他透露稱,順豐將轉型為多元化發展的「重資產企業」。
融資前後事:順豐終於開閘
一家交通基金的負責人表示,像順豐這樣的企業,屬於資本市場最希望投資的類型:首先,企業處於行業領頭羊地位,營業收入和利潤率都是行業內最好的,總部對網絡擁有強有力的控制,股權結構清晰明朗,債務債權關係簡單。
徐勇透露,通過其傳話給順豐的歐美基金和民營資本就多達100家以上,有些外資基金的態度甚至是「任順豐開價多少,都可以接受」。
順豐最終都沒有與之接觸。很長時間內,順豐對外的表態一直是「不考慮融資與上市」。王立順告訴記者,事實上直到去年下半年才正式啟動融資準備,開始與選定的投資公司談判,而圈定元禾控股、招商局及中信資本等,是在今年春節前後,今年上半年完成了盡職調查,8月9日籤署正式的協議。預計股權變更手續將於今年9月初完成。
據記者了解,正式投資順豐的四家投資機構,分別為元禾控股,中信資本旗下的中信資本(天津)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招商局集團旗下的全資附屬公司深圳市招廣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及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古玉資本管理有限公司。
之所以選定這幾個投資人,按照王立順的解釋,是基於雙方對業務的理解、未來發展的理念和戰略方面的共識,以及是否有助於順豐充分發揮在服務、管理、渠道、研發等綜合布局的優勢。
投資方在與順豐的交易達成後也均對外表示,雙方的戰略合作著眼於長遠發展,並不會改變順豐目前的戰略方向和品牌主導權。招商局方面表示:通過入股,將有利於實現雙方資源的良好嫁接並發揮相關業務的協同作用,從而實現共同的長遠商業利益。
估值推算:融資額或在百億
記者還發現,之所以選上述四方,投融資雙方都沒有提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順豐的出價並沒有多少人能承接下來。
按照行業對順豐超過600億元的估值,其25%的股權融資少說得150億元的資金量。中國快遞協會會長達瓦甚至認為順豐的市值應該在千億以上,如此說來,融資額將更顯巨大。
據記者了解,由於《郵政法》有「外資不得參與國內文件信函的遞送」的條款限制,順豐如要保留從事文件遞送的資質,就不能「沾惹」任何外國資本。王立順也一再強調,順豐是純粹的中資企業。因此排除外資之後,能承接得起順豐融資案的投資公司真就屈指可數了。
一家投資機構負責人聲認為,單個項目出資可以在幾十億元以上的雙幣基金,放眼全國只有國開金融、中信資本、元禾控股、平安基金、新天域、弘毅基金等大型基金公司,而能承受得起一二十億項目的有紅杉中國、鼎輝、復星等。「像我們這種體量的投資公司,想投也投不起順豐。」他說。
因此,順豐的融資體量擺在眼前,遊戲規則殘酷,夠格的玩家實際很有限。最終得緣參股順豐的基金,要麼來源於央企,要麼是國字號主權基金,要麼與順豐關係深厚,共同點則都是「很有錢,有很多錢,可以投很久不著急退出的錢」。
對於順豐具體到手的融資額,這幾天來傳聞甚多,有說接近80億,有說超過90億,還有明確說是65億元的。
一家投資機構負責人聲稱獲得可靠消息,順豐此輪估值為325億元,融資額65億元,但他的數據卻被王立順直接否定了,說「並不準確」。那麼真實的融資額是多少呢?王立順以協議的保密條款為由,不願透露。
該家投資機構負責人之所以認為325億元是靠譜的數值,原因在於投資界對快遞物流項目的估值有自己一套算法。該家投資機構負責人本人所在的力鼎資本,今年年初也投資了另外一家快遞公司全峰快遞。
按照投資機構負責人的分析,投資界通常以快遞企業的日均業務量來推算其價值,順豐、EMS、三通一達以外的公司,其估值按照日均業務量乘以1000元估算。如日均100萬票的中型快遞企業,則其估值約為10億元。
三通一達這樣的公司,估值額會翻倍,達到2000元每票,其中申通和圓通這樣日均業務量在400萬票以上的公司,價碼會更高於2500元每票。據此推算,則申通和圓通的估值應該在100億元左右。
「這是加盟體系的算法,直營體系則更多用市盈率。」投資機構負責人指出,順豐和EMS不同於四通一達,其網絡網點均是直營的,因此其價值更高,應該在兩三百億估值左右。而他所獲得的資訊顯示,順豐最終被估值325億元,正是反映了資本市場對其價值的高度認可。
當然,行業內對此也有不同看法。徐勇認為,順豐的價值應該遠不止兩三百億元。他說,業內對順豐的估值有兩種口徑,一種以營業收入的3-5倍來算,順豐2012年的營業收入為200多億元,則估值應在600億元至1000億元之間。
另一種以市盈率,也就是利潤的8-25倍來算估值。參考聯邦快遞的市盈率是100.3,順豐的市盈率取50倍也不為過。因順豐沒有公布過利潤情況,推算約為十幾億元,則其市場估值應該是500億元至900億元之間。
中國快遞協會會長達瓦更是認為,順豐絕對是價值超過千億元的企業,其網絡價值「沒法估值」。
如果以行業對順豐的估值,則25%的股權融資額應該價值150億元以上。「當然,融資方可能不會給到那麼高的價格,100億元還是可能的。」徐勇表示。
夥伴起底:不得要求上市
啟動融資後,難免令人猜想順豐的下一個步驟是否為上市。但王立順說,與其他快遞巨頭不一樣,順豐恰恰是因為不想趕著上市才做得股權融資。
「融資協議中最重要的條款之一是投資方不得要求順豐提供上市時間表,經營和戰略完全由順豐管理團隊所主導,投資方不得幹預。」
王立順表示,順豐起碼短期內沒有上市打算。而按照徐勇的估計,目前快遞市場混亂,價格戰衝擊了快遞企業的盈利能力,即使上市也難以獲得好的價格,不如緩一緩,越往後市場越規範、企業越值錢。他認為,「順豐應該會在五到十年之後才考慮上市」。
如此長期的投資,對於投資人來說不一定是好消息,而且,投了資卻做不了主,投的錢還要很久才可能退出。那麼,這群投資機構究竟打的是什麼算盤?
翻開這四家公司的資歷,可見他們大多背景不凡。有輿論還指順豐主動「染紅」,傍上「國資」靠山。王立順認為,實際上相關機構的資金也都是從社會募集而來,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社會資本而非國資。
而資本界和快遞行業說起這幾家公司,共同的評價則是「財大氣粗」。
蘇州元禾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元禾控股),原名蘇州創投,註冊資本30億元,是一家管理210億元資金規模的投資控股企業,孵生於中新蘇州工業園創投公司。
截至2013年6月30日,元禾控股共計投資種子期項目204個,成長期項目61個,成熟期項目42個;完成併購投資4個,金融投資2個,基金投資33個;投資項目中有28家企業已上市或過會。
中信資本控股有限公司通過旗下人民幣基金中信資本(天津)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參與這次交易,而中信資本又是我國最大的跨業央企中信集團的下屬子公司。
公開信息顯示,中信資本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是一家主攻另類投資的投資管理及顧問公司,核心業務包括直接投資、房地產基金、結構融資、資產管理及創業投資,管理資產超過40億美元。中信資本現有員工200多名,在香港、上海、北京、東京和紐約等地設有子公司或辦事處。
與中信資本一樣,招商局集團也透過旗下的全資附屬公司深圳市招廣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投資順豐。眾所周知,招商局集團(簡稱「招商局」)是國家駐港大型企業集團,經營總部設於香港,業務主要分布於香港、內地、東南亞等極具活力和潛力的新興市場。
截至2012年底,招商局集團擁有總資產3920.83億元,管理總資產3.59萬億元。2012年,利潤總額263.15億元,母公司淨利潤146.22億元,集團利潤總額在各央企中排名列第10位。
相比上述資本大鱷,第四家古玉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看起來只是一條「小魚」。古玉資本成立於2011年初,是一家公司制股權投資機構,曾投資過和順環保、盛科網絡和拉卡拉等十個項目,資金規模不詳。之所以此次能擠入順豐的融資財團,有不願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指出,是因為古玉資本與順豐關係匪淺,曾是順豐的融資顧問。
投資公司逐利的動機很容易理解,但從中信和招商局的角度看,卻沒有這麼簡單。招商局集團對外解釋入股順豐的一句話透露了玄機:「為適應形勢發展,招商局集團制定了以供應鏈再造為突破口的內需戰略,並據此密切關注和跟蹤相關市場合作機會。」
招商局原本就是物流巨鱷,不僅擁有最大的能源船隊、國內最多的港口股權,也是多條公路投資控股人,此外,在倉儲、冷鏈領域也擁有不小的市場份額。招商局在物流中未將觸角伸及快遞業,因而入股順豐,可以補足其在快遞領域的短板。
至於中信集團,亦在物流領域有更多的圖謀。中信集團的內部人士曾表示,目前中信集團正在由金融轉向其他服務行業,物流作為服務產業的一個板塊,在十二五期間將是中信集團重點布局的一個方向。實際上,中信集團內部早就有涉及汽車物流、煤炭物流、金融物流等業務,在入股順豐之前,中信集團也剛剛收購了中國零擔物流巨頭天地華宇。
王立順坦承:「(與這些投資人)不僅是資本和產業的結合,我們也期許未來有更多更緊密的戰略層面的合作。」
順豐變局:走向重資產
此番融資案,更多的待解之謎是,順豐是否缺錢?又將如何花錢?融資後的順豐會面臨怎樣的變局?
順豐一直以來都否認自己缺錢,並以此拒絕各方的融資邀約。成立二十年來第一次接受融資,令外界吃驚之餘也難免揣測:順豐是否在2013年開始有了資金的壓力?
據記者多方了解,順豐的資金壓力確實存在。
一方面是成本的快速上升。順豐目前有30架全貨機、5000多個營業網點、150餘家一二級中轉場和一萬多臺營運車輛,員工數量達17萬多人。由於順豐是國內快遞業員工保障做得較好的企業,由此也帶來巨大的開銷。順豐內部高管曾坦承,人力成本約佔順豐運營成本的近48%。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同行間大多存在不規範經營,其人力成本開銷也較順豐要少得多。
另一方面,順豐的利潤率在下滑。早年順豐一直深耕於B2B市場,即公司客戶,這部分的業務利潤相對保障,利潤率也高,因此早年順豐的毛利潤可說是行業內最高的。但是近幾年,電子商務市場發展快速,順豐不得不同時介入B2C市場,後一個戰場上價格戰連綿不絕,大大拉低了企業利潤率。以順豐的高成本去做低利潤率的產品,虧多盈少。
成本的上升與利潤的下滑還不是順豐資金緊張的全部原因。記者還從其他渠道了解到,順豐所制定的「十二五」戰略,打算投資五十億元用於重資產布局,目前已經投資了十多億元。
鮮為人知的是,順豐發展二十年來,絕大多數的營業網點、中轉場地甚至辦公地點,都是租來的。王立順告訴記者,順豐為了集中資金快速布點發展,一直是以「輕資產戰略」前行,所有掙到的錢都是投入其信息系統、運轉設備和服務中心。
目前,順豐擁有國內全行業領先的信息系統,其IT系統的工作人員有1000多人,比一家中型軟體公司的人數還要多。順豐的服務中心也擁有龐大的近8000人的隊伍。王立順還表示,該公司購入的都是行業內領先的運轉設備,每套價值從2億到7億元不等。如果以150個一二級運轉場來算,單單是設備投資,順豐就已投入超過300億元。
高端高效的設備也帶來「麻煩」。王立順透露,目前租用的場地不能完全適用於這些設備,導致一部分效能浪費,因此順豐在考慮逐步購置自己的中轉場,並根據自己的設備需求來設計中轉場地。
以順豐今年年初在深圳自建投產的運轉中心為例,投資達十多億元。如果順豐打算將150個運轉中心都換成自建場地,則所需資金或將達到千億元。
王立順坦言,順豐正在從「輕資產」向「重資產」轉型。業內人士分析,這意味著順豐對資金的渴求前所未有,急需拉入財力雄厚的「金主」。
在談及所融資金的具體使用規劃時,王立順表示,融入的資金將繼續鞏固並拓展順豐核心資源,如信息系統、中轉環節(場地、設備、車輛和運力)、航空樞紐、電商、物流倉儲設施等,非特別針對某一業務單元。
截至今年,順豐已搭建起全方位空地一體網絡,並從標準化的快遞服務轉型為提供定製化的綜合物流解決方案,目前「優選」模式已從北京複製到全國9個城市並加強了冷鏈配送。而上個月,順豐以5000萬元注資「菜鳥」網絡(佔股1%),也是其一直倡導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三流整合中的一個重要舉措。
8個月融資10起 2013成快遞資本年
8月20日,順豐速運宣布融資。這只是2013年快遞行業與資本結合的十起案例之一。2013年,快遞融資案迭起,僅僅8個多月,數量和金額已為歷年之最。引人注目的是,不僅各路資本密集關注快遞業,其他行業大佬,如阿里巴巴的馬雲、聯想集團的柳傳志等中國商業領軍人物紛紛涉足快遞投資。這究竟為何?
中通、韻達、EMS和順豐這幾大快遞巨頭,緣何在這個時機選擇融資?與資本結合後的快遞行業,又會有怎樣的質變?
快遞資本年
記者梳理今年以來快遞行業的併購融資案發現,8個月內,這個行業已經進行了10次大的資本運作,其餘小案例或許更多。
今年1月,快捷快遞以2200萬(作價包含550萬元債務)收購城市100快遞;優速快遞接受一私人注資1000萬元,佔股8%;原中通快遞廣東省加盟商吳傳榮,以1.6億元控股快捷速遞,佔股90%(另有說法是吳傳龍出價2.25億);原匯通快遞董事長徐建榮以3000萬參股能達快遞,佔股15%,控制「江浙滬皖」區域。
2月,力鼎資本、鵬康投資、鳳凰資本以2億元入股全峰快遞不超過50%的股份;
3月,紅杉基金、金石基金出資5億元,佔中通速遞10%的股份。至此,中通速遞共有8個股東;
5月,山東區域快遞元智捷誠正式加盟能達速遞,助力後者完善全國性網絡布局。至此,能達速遞已經有4個股東;聯想增益供應鏈有限公司以1.3億元至1.6億元控股全日通快遞,並更名為增益快遞;
「菜鳥網」也在5月成立,天貓注資21.5億元,佔比43%;沈國軍控股的北京國俊投資公司注資16億元,佔比32%;上海星泓投資公司注資5億元,佔比10%;富春物流公司注資5億元,佔比10%;順豐、三通一達5家快遞公司各自注資5000萬元,分別佔比1%。
8月,順豐出讓不超過25%股份,吸納元禾控股、中信資本、招商局和古玉資本四家公司成為其新股東。融資額不詳,估算百億左右。
此外,業內傳言,一家全國性的快遞公司正在商談轉賣,轉讓價近2億。該公司可能是在廣東註冊登記的港中能達,交易細節有望於月底披露。
在此之前,快遞行業的併購案多是相關物流企業的動作,如今現身快遞的,開始有元禾控股、紅杉中國、星泓投資、力鼎資本、鵬康投資、鳳凰資本等投資機構。
中國快遞協會會長達瓦認為,這是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社會對物流尤其是快遞物流的需求,遠遠大於供應能力。資本發現投資潛力,才會蜂擁而來。
據了解,我國國有、民營和外資企業共有8000多家。根據國家郵政局數據,今年1-7月,全國規模以上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45.9億件,同比增長60.8%;業務收入累計完成747.7億元,同比增長34.6%。其中,同城業務收入累計完成85.5億元,同比增長51.3%;異地業務收入累計完成422億元,同比增長27%;國際及港澳臺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51.8億元,同比增長29.3%。
「有哪個行業能在如此經濟形勢下保持60%的增速?」達瓦表示,快遞行業原本就是勞動力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如今更將升級為資本密集的產業。對此,順豐速運副總裁王立順也表示贊同,他認為資本與產業的結合,勢在必行,也水到渠成。
資本裂變力:快遞必須參賽
資本選擇了快遞,快遞也不得不選擇資本。上述一眾公司在融資時並未說出口的另一個緊迫原因是:資本在改變快遞的遊戲節奏,如果不融資,快遞公司自己很可能就要被拋棄。
資本密集投資的電商,開始轉向自建物流便是例證之一。原本淘寶、京東、噹噹等電子商務平臺都應該是快遞企業的客戶,但現實情況卻是,這些電商大佬在使用快遞公司服務的同時,也獨立建立起自己的快遞隊伍。
記者從國家郵政局獲悉,京東商城、凡客誠品,以及「一號店」均擁有了國內快遞牌照,且將龐大資金投入快遞物流。京東商城CEO劉強東曾表示,未來5年,將花費100億-200億投入全國物流系統。他在微博上透露,在2012年底之前,平均2.5天開通一個新的城市快遞分公司,意味著年底前京東配送覆蓋城市數超過360個。京東的底氣,源自足夠的融資資金作為保證。
除電商外,國際快遞巨頭聯邦快遞、UPS,以及國內物流巨頭德邦和中鐵快運也已經拿到國內快遞牌照,快遞市場一時間強手如雲,如果順豐等快遞公司保留以往的發展節奏,很可能會被拋棄。
如何吸引資本改變遊戲的規則,是快遞企業正在思考的問題。有快遞企業想過要通過自建電子商務平臺來抗衡電商的「不務正業」。
2012年7月,申通快遞聯合第三方共同成立的電商平臺「愛買網超」上線,以食品日化為主,首期投資2000萬元,但同年9月19日便關閉運營。圓通也曾建立專注於銷售農產品的「圓通新農網」,中國郵政與TOM集團則聯合推出了以線上網購和線下零售相結合的「郵樂網」。
就連順豐也推出了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順豐優選」。2012年,順豐旗下高端食品網站「順豐優選」上線,目前「優選」模式已從北京複製到全國9個城市,並加強了冷鏈配送。順豐副總裁王立順表示:「順豐為的不是做電商,而是通過優選來研究電商的真實需求,使其服務對電商更具有黏性。」
順豐優選仍在虧損經營的階段。與此同時,其競爭對手卻開始與投資者密集接觸。7月底,中糧旗下食品電商「我買網」公布賽富亞洲投資基金數千萬美元的投資;北京主打農產品直供的「沱沱工社」據稱準備牽手三四家投資基金;以農業基地起家的多利農莊則在融資4000萬美元後,擬再融5億元人民幣上市。
「快遞企業必須要加速自己的發展,提升服務質量,拉開與後來者的距離。」徐勇表示,基於如此考慮,快遞公司紛紛選擇融資或IPO。
2012年4月底,中國郵政速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披露了招股書,宣稱將通過IPO募集資金99.7億。
2013年2月,快遞行業知情人士透露,圓通速遞已聘請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為其發行股票及上市提供全方位的財務審計服務,圓通速遞上市第一階段盡職調查工作全面展開,如進展順利的話2015年底可以在A股實現IPO。
今年5月,中通速遞董事長賴梅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確認,紅杉資本購買了中通速遞其中一位股東的股權,股權數不超過10%。對於紅杉資本的加盟,業界猜測中通速遞會藉此與上市扯上關係。
「融資的頻發,是行業的發展、企業的自我成長以及資本的需求產生了共震。」達瓦道。
與資本結合:快遞如何變革?
此前中國郵政速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在其招股書中明確表示:募集的資金主要投向速遞物流郵件處理中心、購置飛機、購置運輸車輛、購置航材、補充營運資金等30個項目。
順豐副總裁王立順亦表示,融入的資金將繼續鞏固並拓展順豐核心資源,如順豐信息系統、中轉環節(場地、設備、車輛和運力)、航空樞紐、電商、物流倉儲設施等。
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一輪融資之後,各大快遞企業的股權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徐勇認為,快遞大多家族企業發家,一直奉行單一股本,其管理架構也偏向於家族式管理,但這顯然不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規範。「因此融資所帶來的深層次變化是,借著融資改革快遞企業股權和管理制度。」
達瓦也認為,快遞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供需矛盾和管理質量已經迫切要求企業轉型升級。企業需要將投資人與經營者進行分析,組建行業的職業經理人,另外也需要訓練有素的工人隊伍。此外,快遞行業還需要以高新技術武裝其網絡體系,形成勞動力、技術和資金流三重結合的行業。
此外,達瓦還指出,資本將會助推快遞行業走上優質優價的路徑,以往拼價格的方式導致利潤率過低,企業必須走規模上等級、服務上規範的良性循環之路。
「因此,在資本的助推下,快遞行業的聚合程度會更加緊密,會出現3-4個特大快遞企業,7-8家比較大的快遞企業,以及各地方有幾十家小型快遞企業的格局。」他說。
古玉資本:入股順豐的低調買家
8月20日,順豐出讓25%股權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消息引爆國內資本市場。所有的公開信息,均顯示順豐的融資方為三家機構。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還有來自一家名為古玉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的「神秘」資金,也在此輪順豐融資中獲得持股,但卻未被披露。
這是一家怎樣的企業?緣何能在諸多大鱷中搶食?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第四買家
據古玉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的網站所披露的信息,古玉資本成立於2011年初,是一家公司制股權投資機構。逐步完成了以新加坡、香港、北京、蘇州、成都為中心的投資布局,陸續投資了環保、移動網際網路、通訊技術、文化等多個產業板塊中的領先企業。
所投公司包括和順環保、格林雷斯、漢科環境、成都基金、都市聯盟、蝸牛網、順為基金、盛科網絡、旭創科技和拉卡拉等公司。
該公司的公開信息還披露,古玉資本通過併購,在香港建立了與古玉資本平行結構的跨境投資平臺,具備了美元、人民幣雙向跨境投資的功能,並在國際上通過參股、併購等方式取得優質股權和資產,形成合理、優化的產業鏈條和投資組合回報於股東。
記者調閱工商資料發現,古玉資本2011年在北京註冊,初始註冊資本金為一億元。這家成立剛滿兩年的投資公司迄今已經投資包括和順環保、拉卡拉在內的近十家企業,並持有東軟載波、廈工股份合計超過0.5%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在成立後不到半年,一家名為北京新越方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企業注資一億餘元到古玉資本,古玉資本的法定代表人也從商務部前副司長林哲瑩變更為北京新越方德的法定代表人茹菲。北京新越方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註冊地址,同樣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安華裡某處,與古玉資本的註冊地址門牌號緊緊相鄰,其註冊時間與經營範圍與古玉資本也幾無差別。
公開可查到的關於新越方德的資料極少,只知其是由海內外資深投資專家和成功的民營投資機構聯合於2010年成立的投資管理公司。
目前,古玉資本的股東方構成有三家公司,分別是蘇州新康投資5104.2萬元,廈門新世基投資4900萬元,北京新越方德投資10412萬元。三家股東除了新世基集團在福建地區頗有知名度,並曾於2007年作為發起人之一投資參股「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其他兩家公司均顯得「默默無聞」,關於蘇州新康甚至查不到任何網上信息。
古玉創立人
記者發現,林哲瑩雖然已非古玉資本的法人代表,但該公司網站上披露的信息顯示,其依然是古玉資本的董事長兼總裁。與同此時,林哲瑩也是香港上市公司中青基業(01182)以及在新加坡上市的漢科環境科技集團的執行董事。
林哲瑩於2011年1月創立古玉資本。他原本是商務部外貿投資司副司長,於2003年在北京大學光華經濟管理學院獲碩士學位,2008年又獲得管理學博士學位。
公開資料顯示,在商務部和原外經貿部工作期間,林哲瑩主要負責外資併購、創業投資、租賃、分銷等外商投資領域的法律法規的建立;參加WTO有關的服務貿易的談判和過渡期審議;主持制定了服務貿易領域對外開放的30多項政策,負責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協調管理(特別是中新合作蘇州工業園的開放試點政策的設計和實施)。
林哲瑩也曾推動沃爾瑪、家樂福、雙匯發展(000895)等多個國際投資和外商投資項目,並且主導了首隻國家級人民幣母基金——「國創母基金」的設立,以及第一隻國家級開發區基金——「新開發基金」的設立。
目前記者所能掌握到的資料顯示,2010年下半年,林哲瑩突然離開商務部「下海」,創立了古玉資本,註冊資本金為一億元,股東分別為蘇州新康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廈門新世基有限公司,後又增加了北京新越方德。
順豐此次公開引入的四大戰略投資人,前三家已披露的公司其實力和背景在業內毋庸置疑,甚至因為這三家普遍具有國資背景,以致業內普遍產生「紅色資本」入駐順豐的說法。
而古玉資本這家業內並不知名的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卻在順豐此次融資中低調入股,並且未被交易關聯方向外披露,似乎給這次順豐速運股權融資事件添加了幾許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