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說】創業者該跟誰融資,大佬?骨幹?

2020-12-16 網易科技

本文作者為經緯中國合伙人叢真,投的案子有:「餓了麼」、「美味不用等」、「風先生」、「有贊(原名「口袋通」)」、「愛拍」、「NOW!」、「JUJU」。他最近剛開了公眾號:且聽真言(qietingzhenyan),據說關注後經常會寄來乾貨。

問:我埋頭創業一年,最近產品上線開始有投資人找我,但幾個都是投資經理甚至分析師。我沒融過資,所以在想,是否我應該直接跟基金的大佬,合伙人聊天,會比較節省時間?

答:這是很好的問題,不僅僅是首次融資的創始人們有這個困惑,甚至很多融到A,B輪甚至C輪的創始人,依然在很多時候不清楚應該怎麼面對(後面講為什麼會這樣)。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下VC的決策流程和機制。和他們的美國同行基本上只有合伙人一層(偶爾會加幾個投資經理支持和培育下)不同,絕大多數中國的VC,都是有層級的,大致可分為創始/管理合伙人,合伙人,MD/ED/Principle/VP(不同VC,基於所處投資階段、自身歷史、行業規律、員工個人成長以及裝逼等理由各不相同,但大體上屬於一個階層),投資經理,分析師。

不同的階層,年齡,經驗,溝通方式,出差住的酒店,甚至面相都各不相同,但最大的區別是決策權不同。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方式是對決策的影響力和貢獻度不同,因為發展了近20年之後,大多數VC都已經是投資委員會(IC)決策制,合伙人們一起討論,共同決策,單個人一巴掌拍到桌子上就拍出個決定的日子如夕陽般褪去了。時代的發展讓大家都意識到,面對如此多的細分領域和發展階段,如此數量眾多且千差萬別的創業者,一個投資人即使能力再強,也無法全知全能。

決策的時候,固然有單個人有自己的獨立判斷,但是集體討論因為可以避免思維死角,加強信息共享而被大多數VC採納。所以任何有正常理性的VC,即使是該基金的老大(往往也是傳說中/媒體上的大佬),也是不敢不想不應該(唱出來),自己一個人草率拍板,因為長此以往,合伙人制就不再是合伙人制而成為獨裁制。

所以其實這個行業沒有那麼多抗日神劇式的「見了一面,聊了20分鐘,就當場拍板投了!」或「晚飯聊了一個小時,說要投,當晚就把錢打過來了」。這些更多的是PR和YY,神話後面傷心故事不少,大多數投資人還是很嚴謹地在判斷和行事。

投資人喜歡多跟創始人聊幾次,喜歡讓自己投資團隊的更多同事來跟創始人聊幾次,一方面是集體決策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主導這個投資的那個投資人,做事認真嚴謹的表現(當然也可能是缺乏判斷力猶豫不決)。他希望能夠在不同場合,不同狀態,不同問題下多跟創始人接觸,更立體地了解這個團隊和事情本身。

真言君有個「嫁女理論」,即負責任的投資人把錢投出去,都是懷著嫁女兒的心,希望這個投資決定,以及這筆錢,能尋個好婆家,跟著未來的老公(創始人)過好日子。既然這樣,加深了解就是必須的。

所以真言君建議創始人們,把這個過程視為正常(而不是把見一次就投視為正常),然後也把這個反覆交流的過程當做自己了解這家VC的一個過程。真言君常常跟自己接觸的創始人們說,見面的時候也請您把聯合創始人們帶過來,大家一起感受下我們經緯,感受下真言君本人(結果發現很多創業者把這個邀請視為客氣或者「誆騙」他們來真言君辦公室的藉口,sad story)。

我們做早期投資的,投資了,大家至少要一起走5-7年,投資人希望投對人,創始人們也希望選對合作夥伴。所以每一次都要準備聰明的問題,在投資人了解咱們的時候,也認真了解投資人,他們的投資風格,擅長領域,基金目前的狀態,對自己從事領域的專業程度,投資人是否聰明,是否值得長期合作(當然很多投資人都很「機智」,未必說得那麼透徹,但如果他們對你感興趣,他們會抓住這個機會來推銷自己,這也是一個test)...

投資人要做DD,創始人更應該做DD。真言君經常遇到聊完請創始人問問題,上來就問你們經緯主要做什麼領域的投資…黑線之餘,只能減分。對一場會議都沒有做好功課和準備,對未來挑戰的功課和準備能力只能說堪憂。

在今天這個時間點,一個創業者去跟一家VC融資,有很大概率遇到桌子對面坐著的人,曾經跟自己做著一樣的事情:網際網路產品經理。自2012年開始,國內的投資機構開始紛紛從網際網路公司招募分析師,投資經理甚至VP級別的員工,而非如之前10年裡面那樣,主要招募來自投資銀行,諮詢公司,四大審計事務所,剛畢業的MBA學員,以及其他VC同行的人。這個轉變,可以很確定地說跟經緯創投有很大的關係。經緯中國的一線投資團隊,幾乎全部來自國內知名網際網路公司,以至於真言君在36氪第一次上海開放日上演講的時候把這個特點做了單獨一頁PPT來展示。

來自網際網路公司的投資人,對同樣在網際網路領域創業的創業者來說,是非常好的夥伴和傾聽者。他們更容易理解你們的業務模式,用戶基礎,商業計劃,並且懷有同樣的對這個領域的美好未來近乎信仰的相信。

在這一波浪潮裡加入投資圈的新晉投資人們,他們中的優秀者,現在在各個基金都已經逐步獲得了相當的認可,以及認可帶來的影響力和決策權。如果遇到這樣的投資人,大可以在心中默念一句:Yes!,然後滔滔不絕,開誠布公,用直擊內心的方式來表達自己。

過去3年是創業的黃金時間,大量的優秀人才離開溫暖的大公司,走入寒冷的天地開創自己的事業,使得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保守估計2014年有接近1000家初創企業獲得了融資,總的創業企業數目更是數倍於此。由於VC是個體力活(心塞),合理的邏輯推論是,VC行業在過去三年也大幅度地擴充了團隊。事實也的確如此。

於是每個細分領域有開始有人cover,鑽研,並找出裡面的好公司。可是當一個投資人被問起關注哪些領域的時候,大部分人會本能地給出一個機智地回答:移動網際網路啊,O2O啊,大數據啊,智能硬體啊。總之就是儘量籠統,因為不想失去機會。

這個回答對投資人來說或許很好(但其實也未必),對創業者來說卻不一定。如果你找的投資人對你所從事的領域不太了解(當然我們都有令人髮指的學習能力和喪心病狂的勤奮程度),相對於找到一個對你的領域非常有見解的投資人,你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這個投資人在該機構內部不被認為對這個領域很懂,他在內部推動這個投資的難度就會大很多,而且他自己也可能會做出選擇,在有好幾個案子要花費時間的時候,他會理性或本能地把時間投資到更容易推動的案子上。

此外,由於大量的網際網路從業者加入投資界,很多人本來就是一些領域的專家,雖然級別不一定很高,但是其實對行業非常懂,而且在基金內部也有影響力,所以這個時候聰明的創始人應該能敏銳地分辨誰是deal driver,誰是decision maker,而不要盲從頭銜或者大佬光環,因為頭銜有時候僅表示出來混比較早,而光環通常只能說明過往。

和網際網路創業江湖一樣,VC是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3-5年的地方,如果你相信每5年就會有一批新的公司出來顛覆之前的大佬,那麼你一定也會同意,每5年就會有一批新的,踏著五彩祥雲的投資人,脫穎而出,背著麻袋來送錢給你。所以,這也是這個領域的人都不敢偷懶,玩命工作的原因(終於說出來了好憂桑)

通常情況下,一位創始人如果跟一位投資人能坐到一起聊天,有如下幾種可能,真言君可以分情況幫大家娓娓道來:

1)投資人找到你

恭喜你,你可以展現你任性的一面了。

聰明的創始人會在和投資人見面的第一個會議裡面,除了介紹自己在做的事情,也會問清楚投資人的基本信息,比如姓甚名誰(電話溝通時候常用。我經常發現很多創始人聊完了完全不記得跟誰聊的),什麼級別(可以大致參考決策力),常駐哪個城市(有助於會談時間和地點的安排),主要關注哪些領域,在創始人自己從事的領域有過哪些投資,所在基金基本情況(人民幣還是美元還是都有,基金規模,投資階段和領域等)。這些都是你必須要了解的信息,否則你只能跟你的聯合創始人或者老婆說今天我聊了一個投資人,當他們問你細節的時候,你只能啊啊啊。

2)你去找投資

恭喜你,你可以展現你韌性的一面了。

去之前最好去百度一下或者去該基金官網查看要拜訪的投資人的基本情況。據說真言君都有百度百科詞條了(今天聽一個創業者說的,哈好感動),那麼肯定很多投資人都有了(雖然不知道誰在維護,而且很多並不靠譜)。官網是我們的門臉,一般都會寫得很傲嬌,方便大家見面寒暄時恭維下以打開話題。

3)FA(財務顧問)從中牽線搭橋

恭喜你,以上兩項工作有人拿著錢幫你做了。如果他們沒有幫你做,去把錢要回來。

4)行業會議或路邊攤偶遇

你好你好久仰大名我們換個名片改日定當登門拜訪。然後重複前三個環節。

P.S.配圖意為:36氪融資平臺(rong.36kr.com),讓融資快過燒錢。

原創文章,作者:弓長穎

本文來源:36氪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VC給to B創業者的十條建議
    然後第二名,第三名有被收購的機會;也正是因為如此,不少創業者在交流過程中,都是納悶:為什麼XXX公司跟我們是同行啊,為什麼它能融到我們融不到呢?其實不是同業中大公司融大錢,小公司融小錢。本質是只有頭部能融到,後面的中小企業就要當生意做。以追求利潤為目標的經營公司。
  • 找VC融資要避免這五點:郵件轟炸,被拒後請求引薦給其他VC
    在融資的過程中,在事情不可避免地變得難以解決的時候,如果我們不想跟你喝一杯啤酒,想一想這該有多糟糕,當然喝杯咖啡或喝杯茶也可以。我們知道,有些人可能不喜歡喝啤酒,或者不想出去喝咖啡。這些行為並不是關鍵,但我們確實想更好地了解你,而不僅僅是接受推銷,因為如果我們最終投資了你的公司,我們將會成為長期的合作夥伴。
  • 種子輪融資階段的創業者,該如何與投資人會晤?
    有時候,我會遇到一些「經驗豐富」的創業者,他們已經和投資人進行過無數次會晤,但是卻無法激起投資人的投資興趣。創業者經常在融資時表現的十分掙扎,主要原因是他們總是會忽略與投資人會面的一些基本原則。那麼,對於處於種子輪融資階段的創業者而言,與投資人會晤時英國遵循哪些基本要旨呢?
  • 【創業者說】桐創魏強 : 母嬰兒童創業者必看的資本寒冬融資兵法
    這是一批創業者的焦慮,這種迷茫也映射了一群人的迷茫。從自身幫助一些朋友融資經驗來看,跟大家分享幾個數據,看看微觀上嬰童產業的融資端倪。首先是融資成功的周期,去年我們經手融資成功的項目成功周期平均是4.5個月,今年是6個月,融資周期被拉長了2個多月。
  • 《環球經濟熱搜》:創業者該如何應對疫情挑戰?
    創業者該如何應對疫情挑戰?創始人空間董事長兼CEO史蒂夫·霍夫曼:「當我跟創業者們交流,需要給他們方向性建議的時候,我就會跟他們講,『如果在疫情之前你的商業模式非常棒,而且發展增速很快,那你就應該繼續堅持。
  • 創業者如何掌握融資主動性?(上)
    創業者如何掌握融資主動性?融資,從本質上講代表了創業者獲取社會資源的能力;而創業的本質,就是在較短時間內,通過調動更多的社會資源,來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那麼,不進行融資的企業,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就失去了調動更多社會資源的機會,這從創業的角度來講,是不專業,並且不理智的。
  • 陳琦:瑞幸和摩拜——網際網路大佬幕後操盤的To VC新物種
    其實,摩拜、瑞幸這兩家獨角獸公司的背後操盤手實際上都是善於資本運作的網際網路上市公司大佬。目前,李斌旗下有兩家海外上市公司,陸正耀旗下有三家上市公司,作為隱居幕後操盤的網際網路大佬也都開始嘗試著通過打造新項目(摩拜、瑞幸)來實現資源變現,這似乎比做投資更靠譜。 摩拜和瑞幸擁有很多共性的地方,極其重視品牌營銷、擅長講資本故事、強大的網際網路基因和吸金能力。
  • 創業者在融資路演過程中如何打動投資人?
    就像羅永浩說的那句話:「沒有任何道路通向真誠,真誠本身就是道路」。融資路演前,請務必要在內心確認,在你面前的投資人和你是平等的、你未來潛在的合伙人。他和你的想法一樣,對這個項目充滿了求知和探索的激情,希望在挖掘財富的道路上與你攜手同行。有了這一份確信,你就自然不會把投資人當外人了,交流起來也就更加收放自如了。
  • 回復一位大學生創業者的提問:關於融資和團隊搭建
    每期我們挑出一位優秀問題提出者,然後陸奇博士和奇績團隊會親自在Zoom線上回答,與創業者交流20-30分鐘。第六期提出問題的是一位大學生創業者,我們整理分享出來,希望能給更多的校園創業者一些關於融資和團隊搭建的幫助。
  • 創業者逼格提升法:掌握這10個單詞 不怕被VC唬住
    Term Sheet是融資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VC與被投資企業一旦籤署Term Sheet,意味著雙方就投資協議的主要條款已經達成一致意見,但並不意味著雙方最後一定能達成最終的投資交易。據統計,大約有1/4至1/3籤了Term Sheet的項目最後沒有拿到VC的投資。
  • 多數創業者錯誤理解了BP,VC手把手教你怎麼寫
    商業計劃書作為打通公司與投資機構的重要載體,很大程度上決定了VC是否投資的第一印象,然而很多創業者對BP的理解還存在太多主觀層面,錯過了融資機遇。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商業計劃書就是以一個邏輯自洽的方式呈現創業項目的若干關鍵成功因素(CSF)的現實達成情況,從而幫助創業者自己以及投資人做出是否應該進一步對該項目進行投資的決策。結構化思考,形象化表達那麼如何才能寫一份合格的商業計劃書精準地傳遞項目的投資邏輯呢?
  • 股權眾籌鼻祖Angellist創始人:曾被VC騙得很慘
    註:本文來源於奇霖傳媒特別節目《矽谷大佬》,前央視知名調查記者武卿擔綱總導演,耗時一年秘訪眾多大佬。矽谷是一個沒有標誌性建築物的勝地。「你是創業者,但你現在為別人打工了。」他如此描述創業者被VC們愚弄的結果。即使在矽谷的創投江湖,創業者在整個博弈環節中也只是一個單體。而VC在這個體系中則屬於多元角色,他們掌握著資源和欣喜,總是會從迷糊者那裡獲益。所謂規則,全部都由他們所設立。Naval認為,這種格局不改變,創業者將非常弱勢和無助,甚至找律師都無法幫助自己。「你的律師會說,「哦,這是標準的。這就是標準。
  • 【VC革命系列】我們是中國的Founder’s Fund
    只有投資過一億美元上下,你才能接觸到足夠多的創業者,知道創業者的共性和個性, 知道如何跟不同創業者打交道。同時,你才能接觸到足夠多類型的公司,知道公司在不同發展階段遇到不同的問題怎麼去應對:什麼時候做下一輪融資,什麼時候退出,通過什麼手段退出——把錢投出去容易,再融到錢就難了。
  • 在線教育大佬跟誰學,有多慘?
    所以最近看到國內在線教育大佬「跟誰學」被做空的消息,頗為驚訝。據報導,4月14日晚,美國做空機構香櫞(Citron Research)針對跟誰學發布做空報告,稱其「虛增70%營收」,並建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立即暫停其股票交易。
  • 2020年,遭遇「VC氣氛組」
    他們常年『白嫖』FA和創業者,要的資料最多最全,但從未打開過。」概念既出,數位創業者在朋友圈轉發表示,「好真實」、「場面似曾相識」、「原來我不是一個人」;同時,也有投資人提到,「大家都不容易,如果手裡有錢,誰願意做個『氣氛組』?」2020年,對於創業者和投資人而言,都是特殊的一年。資金端收緊的「低氣壓」籠罩下,「募資難」成為了一級市場年度最大熱門詞彙。
  • 一位小創業者血淚史:培養過很多技術大佬,但我還在發傳單
    我帶過的手下都已成為各大網際網路公司的大佬,公司累計估值超過 100 億美金,而我自己卻淪落到在地鐵口發傳單,人生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往事襲上心頭。那些我帶過的大佬滴滴打車 CTO 張博張博是我招進百度的。張博技術水平很強,很有幹勁,而且能說會唱。在他的面試評價表上,我給了全 5 分的滿分。
  • 58同鎮攜手清華解讀縣域創業融資現狀:短期創業者傾向網際網路融資...
    據報告顯示,創業時間較短的縣域創業者傾向於網際網路融資,返鄉創業者對銀行融資、民間融資、網際網路融資的接受程度比本地創業者更高;年輕群體偏好民間融資,有限責任公司盈利比例高;高學歷者擔心網際網路借貸風險,移動端支付受縣域創業者歡迎。
  • 「90後」創業者的世界 網際網路大佬到底懂不懂?
    相比其它行業內的企業,網際網路企業的歷史都不長,取得巨大成就的網際網路大佬們,他們本身也經歷過痛苦與榮耀並存的創業歷程。在他們眼中,「90後」創業者到底是什麼樣的群體?這個群體是否有能力跑好下一棒?他還說:「假如我們對他們失去信心,那麼我們對未來的信心全是假的。」他在另一場演講中提到:「80後、90後的創業者正在改寫中國商業的歷史。」
  • 創業者說不要學習賈躍亭
    矛盾的焦點在於一份融資補充協議,恆大認為FF並未達到協議約定條件拒絕繼續注資,FF隨後則發聲明稱已達到補充協議規定的條件,是恆大拒不履約,將通過仲裁的方式取消恆大對FF的相關權益。FF和恆大的爭奪本質是什麼?為什麼要籤補充協議?當創業者與投資人應該如何相處?發生利益分歧時,怎麼處理?本期創客小酒館,我們就此採訪了幾位創業者。
  • 再遭渾水做空的跟誰學宣布:無償接收優勝教育旗下學員
    還有教育創業者表示,跟誰學作為平臺,這樣操作,獲客成本會很低,總之穩賺。 跟誰學由前新東方執行總裁陳向東於2014年6月創建。2015年3月30日,跟誰學宣布A輪融資5000萬美元,2019年6月,跟誰學在美國紐交所掛牌上市。目前跟誰學旗下目前有跟誰學、高途課堂、成蹊商學院、金囿學堂、微師、babyABC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