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表示,只有送過孩子上學,才知道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竟然是送娃上學之路。
隨著九月份到來,很多學校都陸續開學了,在眾多學校之中,最熱鬧的莫過於幼兒園的開學,在校外就能聽到孩子們此起彼伏的哭聲,其中喊得最多的就是:「我要媽媽!我要回家!」
孩子們之所以會出現「蛙聲一片」,真正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孩子們的分離焦慮。
專家表示,幼兒在和父母分離時,會產生焦躁不安、恐懼害怕的情緒,一般來說,幼兒到了三歲會達到「分離焦慮」的頂峰。
這種分離焦慮會讓孩子們面對幼兒園這種陌生環境而感到無法適從,甚至會出現讓許多父母頭疼的厭學的表現。對於分離焦慮,寶媽千萬不能大意。
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小文可以說是已經見慣了幼兒園「生死離別」的拉鋸戰。每年開學季,總有幾個孩子就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眼淚不要錢地往下掉。就連家長也是足夠「委屈」,一邊看著孩子一邊抹著眼淚。
今年也是這樣,又是一批不同的家長和孩子,但還是一如既往的拉鋸戰的場面。小文剛感覺到頭疼,正準備出去「避一避」時,她注意到,班級角落裡有一個小女孩不哭不鬧,安安靜靜地在桌子上畫畫。
第一次見到這種情況的小文好奇地走過去,還沒等走到身邊,小女孩兒就抬起了頭,還甜甜地喊了一句老師好,於是又低下頭安靜地畫畫了。
這瞬間讓小文對這個小女孩的好感爆棚,小文心想,這個小女孩和那些愛哭的孩子差別太大了,看著就比那些孩子要更懂事,有家教。
1)暗示了獨立能力的缺乏
分離焦慮最重要的產生原因是父母沒有及時地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孩子在家如果受到足夠的寵愛,同事沒有進行獨立能力的訓練,就會讓孩子理所應當地以為,父母可以幫他搞定任何事。
當寶寶直接接觸幼兒園後,獨立能力的缺乏會讓孩子不願意和媽媽分開。
2)影響孩子適應新環境
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來到一個新環境,首先考驗的就是人的適應能力。
大部分孩子在進入幼兒園後,需要2~3天才能適應,才會和小朋友們正常的玩鬧、做遊戲,而分離焦慮嚴重的孩子甚至兩三周,還會哭著吵著要回家,環境適應能力較差,對孩子未來的學習生活有著很多不良影響。
4)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很多孩子無法適應新環境,就是因為社交能力差。面對新老師以及其他陌生的小朋友們,這對於這些孩子來說是非常恐懼的,他們不知道如何與其他人建立關係。
社交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性格的發展,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活潑開朗的,所以應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1)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巨嬰在這個社會中已經非常常見了,很多成年後的大人無法脫離父母的照顧,導致自己的人生都是不完美的,所以要趁早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從小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通過讓寶寶解決力所能及的生活問題,從而養成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為以後的生活做好準備。
2)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表示,孩子安全感的建立,能夠幫助孩子儘早擺脫分離焦慮。
這就需要父母從小就要對孩子進行規律地照顧。這種照顧不僅是生理上的,心理上的照顧也要周到。因為對於孩子來說所有的安全感都來自父母,為了能夠給孩子建立足夠的安全感,父母應該維持家庭的穩定,給孩子創造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
3)提早建立社交意識
社交是人類擺脫不了的社會活動,所以父母千萬不要認為孩子還小,不需要進行社交,這樣只會不利於孩子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長大之後都不會和人交朋友,無法維持一段長期的友誼。
父母要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不妨多帶他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多與其他小朋友建立聯繫,帶著孩子參加夏令營等等。
面對分離的情緒無法掌控,也是人類心智不成熟的一種體現,所以為了孩子更加健康的發展,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孩子的分離焦慮,從小就想出應對之策。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