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名校」要量力而行
教育,這個備受百姓關心的問題,再次成為今年兩會的焦點話題之一。多位代表委員就教育亂收費等問題發表見解。
代表委員:現在上學太貴教育部:「上名校」要量力而行
一名北京學生的家長介紹說,他一個月的收入大約是1000元,孩子在一所重點高中就讀,每個月光學費就800元。
全國政協委員徐心華說:「我家裡以前很窮,卻上了大學。如果到了現在,我可能反而上不起大學了。如果按照現在的收費標準,那麼在座的委員,當年有幾個能上得起大學?」針對群眾反映的「上學貴」問題,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表示,人們對學費問題應當轉變觀念。在計劃經濟時代,孩子從小學上到大學花的錢很少,因為國家都給包了,但是在市場經濟時代,形勢已經發生變化。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已經成了家庭的一種消費,既然是消費,就要根據自己的經濟、智力實力來選擇。北大、清華這些優質教育資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較貴,不是所有人都消費得起的。就好比逛市場買東西,如果有錢,可以去買1萬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沒錢,就只能去小店,買100元一套的衣服穿。現在很多人不考慮自己實力如何,都想讓孩子往好學校裡擠,這是非理性的,也是形成「上學貴」觀念重要來由之一。
代表委員:監管蒼白無力教育部:蔓延勢頭得到遏制
學校亂收費是廣大群眾面對的一個無奈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洪可柱說:財政、審計、稅務部門乃至教育部門無不在關注著教育亂收費問題,但不管是日常監管還是事後監管,都顯得蒼白無力,而且經常讓人覺得「雷聲大,雨點小」。
對學校亂收費,教育部態度始終堅持「從嚴治教,規範管理」,發現一起,嚴肅查處一起。據有關部門統計,2003年以來,全國各地共派出5.6萬個檢查組,檢查了各級各類學校87.6萬多所,清退違規亂收費金額13.2億多元,查處亂收費案件1.9萬件,受黨政紀處分5931人,其中794名校長被撤職或免職。目前,教育亂收費蔓延的勢頭正在得到有效遏制,學校收費行為進一步得到規範,一些地方,如上海市、天津市教育收費已不再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代表委員:有地方政府作後臺教育部:屢禁不止五大原因
洪可柱認為,其實學校亂收費大都與地方政府有關,因為學校與地方政府在某種意義上處於同一利益鏈上,這也使得他們有了亂收費的底氣。
對此,教育部回應說,教育亂收費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地方對教育投入嚴重不足,難以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二是一些地方和學校的領導,法律、政策觀念淡薄,有法不依、有令不止;三是對亂收費的查處力度不夠;四是教育發展不平衡,優質教育資源短缺,供需矛盾大;五是一些基層政府有關部門或單位通過學校向學生搭車收費,或擠佔、平調、截留、挪用學校的收費收入。
代表委員:教育成本不透明教育部:收費標準必須公開
全國政協委員黃景鈞認為:教育是公益性事業,但教育收費卻沒有一個公開透明的標準,對教育成本也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說法。
教育部對此回應說,按照國家要求,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建立教育收費公示制度,各級價格、財政主管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也要向社會公示各級各類學校收費政策與規定以及調整情況。目前,全國90%中小學、95%的高等學校都實行了教育收費公示和校務公開制度,教育收費聽證制度也在各省份普遍開始推行。但實踐中,一些地方和學校也確實存在教育收費公示內容不完整、更新不及時等問題。(新華社)
連結三種渠道舉報教育亂收費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教育亂收費行為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指學校自身的亂收費。這類問題,可以向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或教育紀檢監察部門反映,教育主管部門有責任進行制止和糾正。另一類是指政府行為亂收費或社會上一些部門、企事業向學校或通過學校向學生亂收費、各種攤派或搭車收費。這類問題,應向當地政府機關、紀檢監察或糾風部門反映,要由政府出面進行制止和糾正。
此外,對教育亂收費行為也可向當地物價等有關部門反映。對群眾舉報和投訴教育亂收費的問題,有關部門會及時嚴肅處理。(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