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區別在哪?到湘潭市中心醫院看看

2020-12-16 騰訊網

原標題:湘潭市中心醫院全科醫生的一天

2016年以來,隨著國家分級診療政策的不斷推進,在綜合醫院設立全科醫學科和全科醫學門診的重要性越發突出。

2017年1月,湘潭市中心醫院在全省率先成立獨立建制的全科醫學科。同時,為響應國家對於各級醫院分級診療的號召,更好的促進分級診療,市中心醫院近期在全市開放全科醫學門診,讓患者徹底告別「亂掛號」「一病掛多號」等問題。

時間:上午9點 地點:全科醫學科專家門診

周四上午9點,在市中心醫院門診部二樓,我們插了一個患者不太多的空檔,見到了正在全科醫學科專家門診坐診的主任醫師劉飛奇。從8點到9點,這一個小時的時間裡,她已經接診了十多個前來求醫的人。

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劉飛奇,是湘潭市中心醫院全科醫學科的主任,同時也是湘雅醫學院兼職教授,湖南省全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湘潭市全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她從事內分泌工作20年及全科醫療工作多年,對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的診治和規範管理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對慢性病管理和以人為中心的全科醫療理念有獨到的見解。

「現在仍然有很多病人不是很了解全科的概念,以為全科什麼病都治。」正埋著頭看病歷的劉飛奇,抬起頭衝我笑了笑,用手捋了捋擋住了視線的短髮,開門見山的繼續說道:「全科門診其實是專科門診的補充,主要對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痛風等慢性病進行個性化管理。這種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病為中心的醫療模式,更能體現人文關懷以及連續的醫療管理。此外,自己不清楚看什麼科或多病共存的患者,也屬於掛全科門診的範疇。」

「我們的工作用16個字概括就是『全科首診,正確分診,慢病管理,全程到底』。」為了讓我更清晰地了解全科醫生的工作,劉飛奇說:「等下我要去住院部巡查病人,咱們一起去,上午十點半左右。」

時間:上午10點30分 地點:全科醫學科住院病房

上午10點30分,劉飛奇暫時結束了坐診的工作。在坐診期間,她接診了約40位病人。

「很多疾病可以表現為同一症狀,一些患者往往根據自己的經驗去看相關科室,這樣容易造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患有多種疾病的老年人,其中許多慢性疾病需要綜合處理,如果去看專科,患者往往需要看多個科室,不利於疾病的綜合治療。」由門診前往住院部的路上,劉飛奇介紹,全科醫生的思維更廣泛,他們處理這些複雜、涉及多學科或未分化疾病的患者,專科適應症強的患者再分診到相應的專科治療。

劉飛奇說,「先全科,後專科」的就醫模式,能指導患者選擇最佳的就診科室,為患者提供了便捷順暢的就醫流程,也有效減少了就醫的費用。

(全科醫學科住院部的醫生辦公室裡放著2017年獲得的三張獎狀)

(+20號床病人辦理完了出院手續準備出院,劉飛奇跟病患家屬溝通出院後的注意事項。)

「每個月我會安排一天時間,到嶽塘街道社區服務中心、楠竹山鎮衛生院坐診,對當地慢性病患者定期隨診、指導,並提升社區醫療服務能力。」劉飛奇邊巡查邊告訴我們,全科醫學門診承擔著分級診療、上下轉診、急慢分診的中樞作用,對社區轉入患者負責分診住院、住院後患者及時轉至相應社區康復治療,真正落實了院中、院後一體化連續管理,實現了規範化的慢病全程管理,更加適合患有多種疾病的老年人。

「全科診室有利於對病人進行全程規範化的管理。」劉飛奇說,全科醫學科是落實雙向轉診的大後方,市中心醫院建立了緊密型醫聯體,與50多家單位(包括湘潭市區和韶山、湘鄉市內的多個二級醫院、社區醫院)建立了直接聯繫,真正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惠及社區百姓。也就是說,全科醫學科不僅能保障社區醫院和二級醫院的急、重症患者能及時順利轉院,也能保障急、重症患者出院後,接受社區醫院的後續診治。

時間:中午12點20分 地點:全科醫學科會議室

上午11點10分,劉飛奇巡查完病房,便趕回了全科專家門診,那裡有好幾個已預約的患者在等著她。

中午12點20分,劉飛奇處理完門診的工作,回到住院部全科醫學科會議室,從同事那兒拿到了事先定好的午餐。她的午餐很簡單,一份四季豆、一份油麥菜,外加半個鹹鴨蛋,沒有肉。

午餐時間,劉飛奇和同事們邊吃邊聊,氛圍很融洽,就像一個大家庭。吃飯的過程中,她們還會把今天自己覺得最好吃的菜分享出來,嘗過的人會嬉笑著點評一番,或者再挾上一筷子,以實際行動證明好吃。

(忙碌了一上午,醫生、護士們聚在會議室(也是休息室)「享受」簡餐時光)

(素炒四季豆、清炒油麥菜和半個鹹鴨蛋碼在米飯上。這是劉飛奇的午餐)

時間:下午2點30分 地點:全科醫學科會議室

下午2點30分,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代謝內分泌科專家劉石平教授受邀到市中心醫院全科醫學科講課,她主講的內容是《院內血糖管理》。小睡了一會兒的劉飛奇,領著部分醫護人員仔細聆聽、認真記錄,積極的「充電」。

(劉石平教授(左一)講完課後,與市中心醫院全科醫學科醫護人員來到病房,實地講解臨床病例)

下午6點30分,忙碌了一整天的劉飛奇下班回家。劉石平教授今天講的內容讓劉飛奇很受啟發,儘管已十分疲憊,但她還是決定開個「夜車」,再好好消化一下。

(紅網 記者 焦炬)

相關焦點

  • 全科醫生真的不如專科醫生嗎?
    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全科醫生的學習當中,為基層醫療貢獻一份力量,使基層醫療體系的建設更加完善。 近年來,全科醫生的概念在各種報導中被不斷提及。但大多數人都不明白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的區別,為什麼要鼓勵大家先去全科醫生處就診,難道不是專科醫生更加專業嗎?
  • 專科醫生轉全科 給2萬
    在全科醫生激勵機制方面,深圳更是不停地施展「大手筆」,多次加強全科醫生待遇保障,以吸引更多人才進入全科領域。深圳對於全科醫生數量的目標是,到2020年,全市每萬名常住人口擁有3.2名以上全科醫生;到2025年,全市每萬名常住人口擁有5名以上全科醫生;到2030年,全市每萬名常住人口擁有6名以上全科醫生,全科醫生隊伍基本滿足健康深圳建設需求。
  • 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處理患者有何不同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疾病的表現千變萬化,其臨床症狀往往不像教科書上描述的那樣典型,同一症狀、同一疾病、同一患者就診於不同醫院、不同醫生,其診斷過程也不盡相同。
  • 湘潭醫衛職院附屬醫院發布2020年助理全科醫生培訓招生簡章
    湘潭市第三人民醫院創建於1957年9月,是一所集醫療、急救、教學、科研、康復、保健為一體的市級二甲綜合性醫院,2018年7月正式成為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是湖南省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基地。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是湖南省衛生健康委認定的全省助理全科醫生培訓結業考核唯一考點,2018年10月、2019年5月相繼承辦了湖南省首屆、第二屆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專業理論及技能結業考核。
  • 滿足兩個條件,專科醫生可轉崗全科
    全科醫生也稱家庭醫生,是綜合程度較高的醫學人才,主要在基層承擔預防保健、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轉診、病人康復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被稱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 目前,我國全科醫生缺口較大,在邊遠地區,全科人才缺乏的問題更突出,為了加大全科人才的培養,國家鼓勵專科醫生轉崗全科。
  • 從商學院到醫學院,從專科到全科,一位青年全科醫生的成長之路
    王軍霞心想,本科學了那麼多醫學知識,如果都能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幫助患者解決健康問題,那該多好。」她想如果自己繼續在精神醫學領域走下去,將來很有可能就會成為一名精神科專科醫生。但她內心更希望,自己能接觸到的疾病譜更廣一些,更能做到學以致用。「當時覺得做醫生,還是多學點好,但是又不知道選什麼科。」 在王軍霞迷茫之際,姐姐的一位朋友建議她可以報考全科醫學。
  • 全科醫生不是低端醫生
    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是醫療服務的「兩條腿」,二者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讓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都能集中精力做最擅長的事,可以實現醫療資源的最優配置一位老人因為牙疼到北京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藥,全科醫生問了病情之後,建議他到專科醫院做個心臟檢查。老人很不樂意,認為沒有必要。醫生解釋說,他是冠心病高危人群,根據初步判斷,很可能是心臟病引發牙疼。
  • 全科醫生與專科醫生的關係原則是什麼?
    編者按:教育部和國家衛計委12日表示,到2020年我國要培養全科醫生30萬名以上,提升基層衛生崗位的吸引力,據悉,按照時間進度表,目前我國已有20餘萬全科醫生了,那麼作為國民健康的守門人,他們與專科醫生之間該是怎樣一種關係呢?今天,我們來借鑑參考一下美國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的關係。
  • 面對新冠疫情,他驍勇善戰——訪湘潭市中心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
    湘潭市中心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蔣明彥,自疫情伊始便全方位參與湘潭市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在他帶領的精銳團隊守護下,湘潭市確診的30餘名新冠肺炎患者全部康復出院,實現患者零死亡,為湘潭抗疫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 美國全科醫生年收入140萬!中美全科醫生差異在哪?
    去掉退休的和在醫院的醫生,剩下的普內科醫生有7.1萬人左右。他們自己可以獨立執業或者在社區醫院裡面執業。五、普通兒科醫生兒科醫生會分得很細,比如兒童外科、兒童骨科等等,這裡指得是普通兒科醫生。美國普通兒科醫生大概4.9萬,去掉醫院裡面和退休醫生,剩下的有4.4萬左右。
  • 全科醫生發展受困「不能為醫院賺錢」
    不少帶教師資缺乏全科醫學理念和相關培訓,更多還是以專科思維帶教全科住院醫師。參與評估的首都醫科大學郭愛民教授說,現場評估還發現,部分基地輪轉科室安排不符合全科醫師培養要求,住院醫師在全科基地掛靠科室輪轉時間過長。如有的醫院因為全科基地掛靠在老年科,就把內科12個月的輪轉全部放在老年科,「這種情況很多醫院都有」。
  • 我國半數專科醫生將接受轉崗培訓 成為全科醫生
    本報訊 (記者李莉)在昨天舉行的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全科醫學教育研究會成立儀式上,記者了解到,未來幾年內,我國目前的專科醫生將有50%要通過轉崗培訓成為全科醫生。  隨著我國老齡化加速,相應的醫學模式和疾病譜都發生了變化,群眾對醫療衛生的需求越來越高。
  • 深圳發布國內首部全科醫生管理辦法:全科醫生單獨評價
    小邱是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大浪社康中心的一名全科醫生,除了看病,解決居民的「頭痛腦熱」、發現危急重症及時轉診之外,她還要承擔婦女保健、兒童保健、老年健康體檢、慢病管理等基本公衛工作和提供家庭醫生服務。全科醫生的定位是居民的健康「守門人」。作為國內新興的一個醫生類別,全科醫生的定位是居民的健康「守門人」,換句話說,只要是跟居民健康有關的事,他們都要關。
  • 國家衛健委發文 滿足兩個條件 專科醫生可轉崗全科
    二是二級及以上醫院中取得臨床執業醫師資格、從事臨床醫療工作三年及以上、擬從事全科醫療工作、尚未接受過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或助理全科醫生培訓的其他專科臨床執業醫師。二、全科醫生轉崗培訓時間和方式如何設計?
  • 看看美國如何培養全科醫生
    可見,與國內的內科或者全科醫生相比,這邊普通的大內科初級保健醫生的知識範圍是非常廣的。比如國內除了耳鼻喉醫生有誰會用Otoscope看耳膜?(如下圖)國內的全科醫生培訓恐怕還沒有廣泛涉獵這些內容吧?更值得一提的是,這邊多數內科專科醫生也都是經過了三年大內科的住院醫師培訓後才進一步進入更細化的比如腎內科、內分泌科等培訓,這樣比國內直接三年某個內科專科的培訓的基礎更廣(不過貌似現在國內規培的內科亞專科培訓也開始學國外是廣泛輪轉,但是效果恐怕並不理想,甚至可能是亞專科內容也沒學深入、大內科基礎也沒打好,兩頭都沒顧上)。
  • 最好的崗位在社區 中國全科醫生奠基人做起家庭醫生
    圖說:孫曉明籤約成為上鋼街道170位居民家庭醫生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左妍)日前,中國全科醫學奠基人之一孫曉明教授籤約成為上鋼街道170位「兩彈一星」老功臣、老勞模和志願軍老戰士的家庭醫生,以此致敬為國家做出卓越貢獻的老英雄
  • 請聽湘潭市中心醫院醫生怎麼說
    到醫院雷射中心檢查可能因為度數太高、角膜太薄等原因還不能做雷射手術。對於近視或者高度近視的朋友,ICL植入手術或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什麼是ICL手術?做ICL手術是什麼感覺呢?首先請聽下我們的患者朋友說下手術的親身體會吧湘潭市中心醫院ICL晶體植入心得患者在5月29日做了ICL晶體植入手術重見天日!
  • 全科醫生人人叫好 為何還有醫生想「改行」?
    溫州醫科大學曾和省衛生廳、英國皇家全科醫師學會舉辦中英全科醫師臨床溝通技能培訓班,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教師帶來的全科醫師臨床溝通模擬演示,讓省內的全科醫生骨幹培訓班成員、醫生及師生們深受啟發。  溫州網訊 溫州去年成為了「分級診療」試點城市,這意味著我們的生活將會有如下變化——看病先得跑基層醫院(社區衛生中心或鄉鎮衛生院),病重了才能往上級醫院轉。
  • 在臺灣當全科醫生:高收入、高品質的健康守門人
    臺北新光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胡念之診治的大多是「各種慢性病、三高、有睡眠問題,以及身體不舒服但不知道掛哪科的患者」。由於這些疾病也是大眾最常見的疾病,全科醫生承擔著健康守門人的角色。  作為一名女醫生,胡念之認為,家庭醫生有全科的特質,親友會面臨的疾病基本都能照顧,給身邊人很安心的感覺;而且家庭醫生特別重視溝通,開放性和多元性比較高;與專科醫生相比,步調沒有那麼快,壓力小。  在大醫院工作聲望好,社會地位高,但胡念之說:「相較而言,醫院家醫科不如診所強勢。」
  • 我國全科醫學和全科醫生的現狀和發展前景怎樣?
    答|百度派 @土豆專員什麼是全科醫生GPS(全科醫生),指的是一般的接受了全科醫療培訓的醫生,作為一個醫生,提供優質、便捷、連續、綜合、個性化的家庭和社區的衛生服務2017年4月20日,將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辦「培訓高峰論壇」曾慶紅作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提出,培訓更多的全科醫生,深化改革,建立分級診斷系統,促進健康,向衛生系統提供更強大的人才支持。據了解,到2016年底,全國合格全科醫生人數已達2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