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9月1日,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證實,有23名中國人在新加坡感染寨卡病毒,但是病情並不嚴重,部分已經痊癒。近期,多名東南亞國家人士在新加坡短暫逗留後感染寨卡病毒。
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1日發布消息,提醒在新加坡的中國公民注意防範寨卡病毒。
△ 新加坡環境局工作人員噴灑滅蚊藥,以防止伊蚊滋生。(聯合早報)
新加坡寨卡病例數量已達115人
新加坡衛生部8月31日的最新數據顯示,該國寨卡病例數量已達115人,並確診首個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婦案例。
據《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衛生部和環境局昨晚召開記者會透露,這名孕婦居住在新加坡阿裕尼彎和沈氏通道一帶,目前在竹腳婦幼醫院接受治療。孕婦的一名家人之前證實感染了寨卡病毒,但衛生部指出兩者發病時間相近,孕婦應該不是被家人傳染得病。
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及衛生部發表聯合聲明指出,新加坡東部發現了另一個可能出現群聚感染的地方,該地區有三名通報病例。
多名東南亞國家人士在新加坡逗留後感染寨卡病毒
9月1日,馬來西亞衛生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證實:馬來西亞確診了首例寨卡病毒感染者,這名女性感染者居住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附近的巴生地區,曾於8月19日到訪過新加坡,目前正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
馬來西亞衛生部長表示,這名女性從新加坡返國一周之後出現皮疹及發燒等症狀,檢驗尿液後呈現寨卡病毒陽性反應,她在新加坡的已成年女兒也檢驗出感染寨卡病毒。
孟加拉國政府機構1日表示,有6名孟加拉人在新加坡檢測出感染寨卡病毒。
同一天,印度外交部證實,有13名公民在新加坡感染寨卡病毒。印度外交部發言人在回答路透社詢問時說:「根據新加坡使館人員,有13個在新加坡的印度公民對寨卡病毒呈陽性反應。」
△ 新加坡國內四處噴灑蚊藥(聯合早報)
新加坡衛生部長顏金勇在聲明中指出,「隨著時間發展,我們預期會在更多地方出現寨卡案例。我們必須基於新加坡其他地方還有寨卡傳播的假設來努力行動及規劃,並將控制行動的範圍擴大到已出現感染的區域之外。」
多國對孕婦發布旅遊警告
美國、澳大利亞、韓國、英國等都發布旅遊警告,要求孕婦和準備懷孕的女性避免或謹慎前往新加坡。寨卡病毒去年起在美洲爆炸性蔓延,可能造成新生兒小頭畸形、腦部發育不良。
△ 新加坡國內四處噴灑蚊藥(聯合早報)
上周末,新加坡報告了首例本土感染寨卡病毒的病例,此後感染者人數逐漸上升,集中在新加坡東郊的沈氏通道社區和附近的阿裕尼地區。患者大都來自南亞地區的工人,在建築工地或海洋產業工作。
新加坡政府已建議所有可能出現寨卡病毒症狀的孕婦進行免費的測試,無論她們此前是否去過爆發寨卡病毒的地區。由於少量病例顯示寨卡病毒也可通過性行為傳播,政府建議,如果一名孕婦的男性伴侶被檢測出寨卡病毒陽性,那麼即使她本人沒有症狀,也應該接受檢查。
由於寨卡病毒主要通過蚊蟲傳播,政府建議已經懷孕的女性嚴格防止蚊蟲叮咬,比如穿著覆蓋四肢的服裝、使用蚊帳或睡在空調間裡。
僅少數旅行團取消到訪新加坡行程
新加坡出現寨卡病例後,儘管多個國家已向當地人民發出旅遊警告,建議孕婦或準備生育的婦女避免前來新加坡,但大部分旅行社受訪時表示目前影響不大,但擔心疫情若進一步擴散,會影響旅遊業。
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新航新加坡大獎賽(F1 Singapore Grand Prix)將於9月16日至18日在新加坡舉辦,其中一個官方海外售票代理負責人表示,公司在30日已將新加坡衛生部的公告發給所有客戶,但目前為止,還沒收到任何取消行程的通知。
另一家旅行社負責人表示,這幾天公司接獲合作的中國旅行社取消旅行團來新的通知,但數量不多。他說:「中國方面的旅行社看了報導後稍微有些緊張,有的打(電話)來取消旅行團,有的則表示擔心,但目前影響不大。不過若接下來無法控制疫情,還是會對旅遊業有些影響。」
什麼是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在1947年首次在烏幹達被發現。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它曾在非洲和亞洲引起感染。據美國《科學》雜誌報導,去年寨卡病毒之所以在美洲大規模爆發,可能是因為在2014年巴西世界盃期間,病毒被從亞洲攜帶進入巴西。世界衛生組織已於2016年2月1日宣布,寨卡病毒病構成了「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目前在中非、東南亞和印度等都有發現的記錄。
△ 圖/視覺中國
寨卡病毒致新生兒小頭症病例激增
寨卡病毒感染者通常出現輕微發熱、皮疹和結膜炎等溫和症狀,這些症狀通常持續2至7天,一般不需要特別處理。不過,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寨卡病毒與新生兒小頭症之間存有關聯。
△ 巴西累西腓市民丹尼爾·費雷拉與自己患有小頭症的孩子胡安·佩德羅在醫院做檢查。
「小頭症」是一種腦神經失調病症,病患的腦部發育不全,終身不能自理生活。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表示,某些地區寨卡病毒的出現與新生兒小頭症病例數量激增存在關係。世衛組織對寨卡疫情的快速發展表示「嚴重關切」。
寨卡病毒如何傳染?
寨卡病毒主要通過被感染的蚊子叮咬傳播給人類,3至12天的潛伏期後,開始發病,孕婦可能在懷孕或生產過程中傳染給胎兒,另外,也曾有案例報告顯示寨卡病毒存在通過性行為和感染的血液傳染的可能。
誰有感染風險?
前往或居住在疫情地區的民眾,尚未感染者皆有風險。世衛組織發言人林德梅爾介紹說,寨卡病毒通過伊蚊叮咬傳播,這種蚊子還會傳播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病和黃熱病;但相對於其他疾病,寨卡病毒感染的症狀相對溫和。
怎麼預防?
寨卡病毒目前尚無疫苗或藥物治療,主要預防辦法就是避免蚊蟲叮咬。平時應做好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工作,以及使用紗窗紗門隔絕蚊蟲或室內使用空調。
如何治療?
主要採取支持性療法,要充分休息、補充足夠水分避免脫水及服用類似對乙醯氨基酚的解熱鎮痛劑如撲熱息痛來緩解發燒與疼痛等不適,但不建議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治療通常在感染後一周左右就可自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