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名中國公民在新加坡感染寨卡病毒!

2021-01-17 健康界

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接新加坡衛生部通報,截止到9月5日中午12點,共有30名中國公民在新加坡感染寨卡病毒。患者的病情並不嚴重,大多已經康復或正在康復中。

感染人數不斷飆升

據新加坡當地媒體報導,新加坡本地傳播的寨卡病例在一個多星期內激增,該國已經加緊採取措施應對疫情。

據北京市衛計委介紹,根據WHO疫情形勢報告,自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9月1日期間,寨卡病毒在全球72個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傳播流行。其中,新加坡衛生部日前公布,截至2016年9月5日,新加坡的寨卡病毒病確診病例數已增至258人,確診的感染人數還將上升,感染者中包括30名在新加坡的中國人。

傳播病毒或已變種

此前,新加坡衛生部和國家環境局發布聯合聲明稱,新增的感染病例與此前發現的阿裕尼彎、沈氏通道、加冷大道和巴耶利峇大道疫區疫情有關。

新加坡國家公共衛生實驗室等機構對阿裕尼彎、沈氏通道疫區的兩名感染者身上檢測出的寨卡病毒進行基因測序分析後發現,病毒源自東南亞,並非從南美洲輸入。該病毒很可能是原本已在東南亞傳播的寨卡病毒的變種。

毒蚊分布區域

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中心副主任王凌航表示,我國與傳播寨卡病毒有關的伊蚊種類,主要為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於海南省、廣東省、雲南省、廣西等地。而白紋伊蚊則廣泛分布於北至瀋陽、大連,經天水、隴南,至西藏墨脫一線及其東南側大部分地區。從蚊蟲密度來看,寨卡病毒在北方本土傳播的風險比南方小得多。「北方群眾不需要對寨卡病毒傳播特別恐慌。」

北京有無病例

今年以來,北京市共發現輸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3例,無本土病例。

第一例病例為女性,29歲,中國籍,山東省煙臺市人。患者於2016年4月前往委內瑞拉,當地時間5月11日出現發熱、伴有少量皮疹,5月13日乘機回國,後被確診。

第二例病例為男性,35歲,北京豐臺人。於5月21日從玻利維亞乘飛機回國,當日自感不適發熱,伴有皮疹,有輕度瘙癢。

第三例病例也為男性,31歲,湖北省武漢人。患者於5月21日出現發熱,5月27日從委內瑞拉乘飛機經巴黎轉機,28日5時抵達首都機場,後被確診。

雖不可治但無須恐懼

對寨卡病毒,沒必要恐懼,其破壞力不能與「非典」「禽流感」相提並論,但還是要小心謹慎。就連以環境整潔衛生聞名的花園城市之國新加坡,近來都飽受寨卡病毒的困擾。為此中國疾控專家提醒,我國存在寨卡病毒疫情輸入風險,不排除暴發可能。

一個乾乾淨淨的城市,怎麼會被小小的寨卡病毒擾亂?

寨卡病毒與我們較為熟悉的黃熱病毒同屬於一個科,最早發現也是從一隻用以研究黃熱病的猴子身上分離出來的。寨卡病毒引發的疾病症狀,主要以低熱、斑丘疹、關節疼痛以及結膜炎,頭疼、肌痛等症狀為主。多數患者能夠在一周左右自愈,如果不是刻意檢查,很可能讓人以為不過是患了一場普通的感冒而已。

為什麼要大張旗鼓地防治它?那是因為寨卡病毒對正在孕育的胎兒有著特殊的毀壞力,在2015年5月-2016年1月間,有4000例感染過寨卡病毒的孕婦分娩了患有「小頭症」的畸形兒,比正常產婦高了20倍。「小頭症」的頭小畸形只是表象,真的問題是腦發育遲緩,腦重量很輕,智力及身體的發育都落後常人,語言及行為發育障礙,孩子的整體壽命也不長。所以說,小頭症才是寨卡病毒真正的可怕之處,也是國際衛生組織對其格外關注的真正原因。

與大多數的病毒感染一樣,對於寨卡病毒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人類染病之後,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休息飲水,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對於一些流感病毒,人類已經研發出了疫苗,但寨卡病毒還沒有疫苗可用,目前可做的就是減少到相關的疫區,避免與蚊蟲接觸,保護好自己。

我國對寨卡病毒非常重視,即便在春節前蚊子在我國大多數區域還沒有活動空間的時候,我國的衛生行政部門就針對寨卡病毒的防控做了較為周密的部署,對於寨卡病毒感染者的早期發現及上報流程都做了非常周密的安排。

儘管如此,但如果真的因為多例病例輸入的原因,在目前蚊蟲仍然活躍的秋末,依然不能完全杜絕寨卡病毒暴發的風險,對此風險,民眾應該小心謹慎,但沒有必要過於恐懼,畢竟其破壞力還是不能與「非典」「禽流感」相提並論,如果有了寶寶的孕婦,減少出門,保證居室沒有蚊子,也是較為安全的防禦方法。

(來源:京華時報、新京報、國搜頭條)


相關焦點

  • 寨卡病毒疫情擴散至新加坡馬來西亞 已有23名中國人感染
    ,有23名中國人在新加坡感染寨卡病毒,但是病情並不嚴重,部分已經痊癒。近期,多名東南亞國家人士在新加坡短暫逗留後感染寨卡病毒。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1日發布消息,提醒在新加坡的中國公民注意防範寨卡病毒。孕婦的一名家人之前證實感染了寨卡病毒,但衛生部指出兩者發病時間相近,孕婦應該不是被家人傳染得病。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及衛生部發表聯合聲明指出,新加坡東部發現了另一個可能出現群聚感染的地方,該地區有三名通報病例。
  • 新加坡82人感染寨卡病毒多國發警示,國內旅行社暫照常發團
    東方IC 圖據新加坡衛生部消息,截至8月30日,新加坡本土新增26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感染總人數已增至82人。受新加坡寨卡疫情影響,美國發布針對新加坡的旅遊警示,建議懷孕或準備生育的婦女避免前往。在此之前,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家和地區也已發出類似旅遊警示。
  • 巴西確認1300多名嬰兒因感染寨卡病毒患小腦症
    國際在線專稿:據阿根廷Infobae網站5月5日報導,3日,巴西衛生部發布公告稱,截止到4月30日,巴西國內共有感染寨卡病毒疑似病例
  • 美國首次發現本土「寨卡蚊」 亞洲加強疫情防控
    美國首次發現本土「寨卡蚊」 亞洲加強疫情防控 原標題:   在美國出現本土傳播的寨卡疫情一個多月後,佛羅裡達州官員9月1日證實,邁阿密地區首次發現本土蚊感染寨卡病毒。這意味著寨卡病毒在美國本土傳播的事實得到進一步確認。
  • 寨卡病毒感染會影響成人大腦細胞
    科技日報華盛頓8月18日電 (記者劉海英)目前,受寨卡病毒影響最大的群體是孕婦,她們感染病毒會導致胎兒大腦發育異常,也就是小頭症。而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和拉霍亞過敏與免疫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18日出版的《細胞·幹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利用小鼠模型對寨卡病毒是否影響成人大腦進行了研究,發現寨卡病毒感染也可能影響成人大腦內的某些細胞,導致認知能力下降和神經類疾病。在妊娠早期階段,胎兒大腦充斥著神經祖細胞,最終會分化成各種神經細胞。寨卡病毒會攻擊神經祖細胞,減小腦容量,小頭症就是典型病症。
  • 常用抗生素有望抵抗寨卡病毒感染,減輕其對大腦的傷害
    2015年,全球爆發寨卡病毒(Zika)感染,導致數百名嬰兒出生時大腦畸形。寨卡病毒是一種屬於黃病毒屬的蟲媒傳播病毒,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傳播。早在1947年,就已經從一隻來自非洲烏幹達的寨卡森林中的有發熱症狀的恆河猴體內被首次分離得到,因此得名「寨卡」。此後70多年時間裡,由於寨卡病毒引起的症狀輕微,且消退較快,極少有寨卡病毒相關的研究。
  • 我國科學家首次證實寨卡病毒感染致小頭畸形—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建立了寨卡病毒小頭畸形動物模型,並在全球首次證實寨卡病毒感染能夠直接導致小頭畸形的發生,該成果也為進一步研究寨卡病毒的致病機制和治療研究打下了理論基礎。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許執恆團隊與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教授秦成峰團隊合作在哺乳動物小鼠中發現,寨卡病毒可以在胚胎腦中快速複製並感染神經幹細胞,造成神經幹細胞的增殖與分化異常,以及神經元的大量死亡,最終導致大腦皮層變薄以及小頭畸形。 「寨卡病毒在小鼠胚胎腦中的複製速度非常快。」
  • 寨卡病毒的潛伏期多久有幾天?寨卡病毒會死人嗎?
    寨卡病毒發病後就會有明顯的症狀表現,體溫通常表現為低熱,有極少數有高熱反應;皮膚上會生長斑丘疹,在丘疹皮膚的周圍都會有發紅的現象;身體肌肉感覺無力,而且手足關節部位有疼痛感;眼睛部位還會有結膜炎的出現,但是不會出現化膿症狀;感染寨卡病毒發病後的症狀還有肌肉疼痛、頭痛、眼眶疼痛、四肢乏力、虛弱、惡性、腹痛、嘔吐、皮膚瘙癢等不適症狀。
  • 寨卡病毒感染導致小頭症分子機制解開
    寨卡病毒感染導致小頭症分子機制解開2017-10-12 09:53 來源: 科技日報 寨卡病毒感染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的發病率急劇上升,因而被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為「全球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1日,記者從軍事醫學研究院獲悉,該院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秦成峰團隊聯合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等單位科研人員協同攻關,在國際上首次闡明寨卡病毒毒力增強的分子機制。研究發現了一個位於寨卡病毒prM蛋白中的關鍵位點,單個胺基酸突變即可顯著增強寨卡病毒的神經毒力,從病毒層面揭示了寨卡病毒感染導致小頭畸形的分子機制。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上。
  • Cell Stem Cell:寨卡病毒也感染成體神經祖細胞
    2016年8月21日/生物谷BIOON/--在懷孕期間感染上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的媽媽產下的嬰兒中出現的小頭畸形和相關的出生缺陷被認為是正在發生的寨卡病毒爆發所導致的最為嚴重的後果。
  • 寨卡病毒對胎兒大腦傷害不止小頭症
    人們目前對寨卡病毒的擔憂主要是可能造成新生兒小頭症,而巴西和美國研究人員23日報告說,他們利用成像技術等手段揭示了寨卡病毒對胎兒大腦的傷害過程,顯示其破壞力比以前認為的嚴重得多。藉助胎兒磁共振成像、新生兒大腦斷層掃描以及超聲波等技術,這項發表在新一期美國《放射學》上的研究分析了45名巴西胎兒或嬰兒的情況,其中17人確診感染過寨卡病毒,28人疑似感染過寨卡病毒。結果發現,他們有一系列腦部異常,除了小頭症外,還包括大腦灰質和白質容量減少、腦幹異常、腦室擴張等。
  • Cell:新型寨卡病毒小鼠模型或揭示胚胎感染之謎
    在小鼠機體中,寨卡病毒可以通過懷孕小鼠的血液遷移到胎盤中,隨後在胎盤中複製,擴散到胎兒的機體循環並且感染胎兒的大腦,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上,該研究或為開發新型抵禦寨卡病毒的疫苗和療法提供新的思路。
  • 寨卡疫情蔓延:埃及斑蚊成傳播寨卡病毒罪魁禍首
    中新網1月30日電 據外媒報導,寨卡病毒在巴西引發疫情並已蔓延到20幾個國家。世界衛生組織「寨卡緊急小組」 2月1日將開會決定如何對付這一全球性的緊急狀況。這場正在引起全世界警覺的危機,始作俑者是不起眼的小小蚊子。我們對埃及斑蚊知多少?
  • 認識寨卡病毒: 發熱 皮疹 小頭症
    季節交替加上寨卡病毒可通過性接觸傳播,「全球感染寨卡病毒並出現相關併發症的人數可能顯著增加」。去年以來,寨卡病毒在巴西等美洲國家持續肆虐。當地的新生兒小頭症病例和其他出生缺陷顯著增多,世衛組織在今年2月將這場疫情認定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 寨卡病毒可直接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
    本報北京5月12日電(實習生 胡彥然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我國科學家在世界範圍內首次建立寨卡病毒小頭畸形動物模型,證實該病毒可以直接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許執恆研究團隊,與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研究團隊合作完成。
  • Science:先前的黃病毒感染會增強隨後的寨卡病毒感染
    科學家們推斷這種更加嚴重的繼發性感染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循環DENV抗體是交叉反應性的,從而有助不同DENV血清型的病毒顆粒侵入宿主細胞並在其中複製。這種現象被稱作抗體依賴性感染增強作用(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體內現存的DENV抗體是否能夠增強人體中的寨卡病毒(ZIKV, 也是一種黃病毒屬病毒)感染一直是個尚未解決的問題。
  • 深圳口岸嚴防 寨卡病毒疫情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吳德群 通訊員 鄧娟)深圳檢驗檢疫局昨日透露,鑑於1月下旬以來全球寨卡病毒疫情發生範圍擴大的情況,深圳口岸加強對境外寨卡病毒疫情的防控,進出境旅客需要特別注意相關防護和申報事項。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並通過伊蚊叮咬傳播的一種病毒性疾病,其症狀與登革熱症狀相似,主要為發燒、皮疹、結膜炎、肌肉或關節疼痛和疲憊,因其可透過胎盤屏障,可能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症而備受關注。 據世界衛生組織通報,截至1月31日,該疫情已出現在美洲、亞洲、歐洲、非洲和太平洋地區,累計受感染的國家上升至33個。其中,美國、中國臺灣、英國等均在1月下旬出現疫情。
  • 寨卡病毒是個什麼鬼?孕婦感染會導致胎兒小頭症嗎
    原標題:寨卡病毒到底是個什麼鬼?   新年伊始,肆虐美洲和非洲的寨卡病毒進入我國境內,江西、廣東、浙江相繼出現輸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病毒的傳播引發社會和公眾的強烈關注。近日,國家衛計委邀請中國疾控中心衛生應急中心副主任倪大新、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李建東等專家,對這種病毒的傳播途徑、流行趨勢、防控措施等進行了詳細的講解。   1   為什麼以前從沒有   聽說過寨卡病毒?
  • 關於寨卡病毒你必須知道的:有什麼症狀臨床表現(圖)
    非洲伊波拉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美洲又出現一種蚊媒病毒——寨卡病毒傳播疾病的暴發流行。2015年5月以來,巴西發生了大規模寨卡病毒感染疫情。據世界衛生組織1月底統計,美洲、非洲等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報告出現寨卡病毒傳播,蔓延迅速。  寨卡病毒只能通過蚊蟲傳播嗎?感染後病情嚴重嗎?是否無藥可治?會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症嗎?寨卡病毒會不會影響中國?
  • 應用外泌體遞送宿主因子蛋白IFITM3可以抑制胎兒中寨卡病毒的感染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黃病毒科中的一種病毒,它主要是通過蚊蟲叮咬感染人類。通常寨卡病毒感染只會引起輕微的症狀,如皮疹、結膜炎和短期發熱;然而,懷孕的母親感染寨卡病毒後,病毒可以經宮內途徑感染胎兒,並引起胎兒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異常,導致小頭畸形的出生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