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接新加坡衛生部通報,截止到9月5日中午12點,共有30名中國公民在新加坡感染寨卡病毒。患者的病情並不嚴重,大多已經康復或正在康復中。
感染人數不斷飆升
據新加坡當地媒體報導,新加坡本地傳播的寨卡病例在一個多星期內激增,該國已經加緊採取措施應對疫情。
據北京市衛計委介紹,根據WHO疫情形勢報告,自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9月1日期間,寨卡病毒在全球72個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傳播流行。其中,新加坡衛生部日前公布,截至2016年9月5日,新加坡的寨卡病毒病確診病例數已增至258人,確診的感染人數還將上升,感染者中包括30名在新加坡的中國人。
傳播病毒或已變種
此前,新加坡衛生部和國家環境局發布聯合聲明稱,新增的感染病例與此前發現的阿裕尼彎、沈氏通道、加冷大道和巴耶利峇大道疫區疫情有關。
新加坡國家公共衛生實驗室等機構對阿裕尼彎、沈氏通道疫區的兩名感染者身上檢測出的寨卡病毒進行基因測序分析後發現,病毒源自東南亞,並非從南美洲輸入。該病毒很可能是原本已在東南亞傳播的寨卡病毒的變種。
毒蚊分布區域
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中心副主任王凌航表示,我國與傳播寨卡病毒有關的伊蚊種類,主要為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於海南省、廣東省、雲南省、廣西等地。而白紋伊蚊則廣泛分布於北至瀋陽、大連,經天水、隴南,至西藏墨脫一線及其東南側大部分地區。從蚊蟲密度來看,寨卡病毒在北方本土傳播的風險比南方小得多。「北方群眾不需要對寨卡病毒傳播特別恐慌。」
北京有無病例
今年以來,北京市共發現輸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3例,無本土病例。
第一例病例為女性,29歲,中國籍,山東省煙臺市人。患者於2016年4月前往委內瑞拉,當地時間5月11日出現發熱、伴有少量皮疹,5月13日乘機回國,後被確診。
第二例病例為男性,35歲,北京豐臺人。於5月21日從玻利維亞乘飛機回國,當日自感不適發熱,伴有皮疹,有輕度瘙癢。
第三例病例也為男性,31歲,湖北省武漢人。患者於5月21日出現發熱,5月27日從委內瑞拉乘飛機經巴黎轉機,28日5時抵達首都機場,後被確診。
雖不可治但無須恐懼
對寨卡病毒,沒必要恐懼,其破壞力不能與「非典」「禽流感」相提並論,但還是要小心謹慎。就連以環境整潔衛生聞名的花園城市之國新加坡,近來都飽受寨卡病毒的困擾。為此中國疾控專家提醒,我國存在寨卡病毒疫情輸入風險,不排除暴發可能。
一個乾乾淨淨的城市,怎麼會被小小的寨卡病毒擾亂?
寨卡病毒與我們較為熟悉的黃熱病毒同屬於一個科,最早發現也是從一隻用以研究黃熱病的猴子身上分離出來的。寨卡病毒引發的疾病症狀,主要以低熱、斑丘疹、關節疼痛以及結膜炎,頭疼、肌痛等症狀為主。多數患者能夠在一周左右自愈,如果不是刻意檢查,很可能讓人以為不過是患了一場普通的感冒而已。
為什麼要大張旗鼓地防治它?那是因為寨卡病毒對正在孕育的胎兒有著特殊的毀壞力,在2015年5月-2016年1月間,有4000例感染過寨卡病毒的孕婦分娩了患有「小頭症」的畸形兒,比正常產婦高了20倍。「小頭症」的頭小畸形只是表象,真的問題是腦發育遲緩,腦重量很輕,智力及身體的發育都落後常人,語言及行為發育障礙,孩子的整體壽命也不長。所以說,小頭症才是寨卡病毒真正的可怕之處,也是國際衛生組織對其格外關注的真正原因。
與大多數的病毒感染一樣,對於寨卡病毒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人類染病之後,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休息飲水,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對於一些流感病毒,人類已經研發出了疫苗,但寨卡病毒還沒有疫苗可用,目前可做的就是減少到相關的疫區,避免與蚊蟲接觸,保護好自己。
我國對寨卡病毒非常重視,即便在春節前蚊子在我國大多數區域還沒有活動空間的時候,我國的衛生行政部門就針對寨卡病毒的防控做了較為周密的部署,對於寨卡病毒感染者的早期發現及上報流程都做了非常周密的安排。
儘管如此,但如果真的因為多例病例輸入的原因,在目前蚊蟲仍然活躍的秋末,依然不能完全杜絕寨卡病毒暴發的風險,對此風險,民眾應該小心謹慎,但沒有必要過於恐懼,畢竟其破壞力還是不能與「非典」「禽流感」相提並論,如果有了寶寶的孕婦,減少出門,保證居室沒有蚊子,也是較為安全的防禦方法。
(來源:京華時報、新京報、國搜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