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生素有望抵抗寨卡病毒感染,減輕其對大腦的傷害

2020-12-08 中國生物技術網

2015年,全球爆發寨卡病毒(Zika)感染,導致數百名嬰兒出生時大腦畸形。

寨卡病毒是一種屬於黃病毒屬的蟲媒傳播病毒,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傳播。早在1947年,就已經從一隻來自非洲烏幹達的寨卡森林中的有發熱症狀的恆河猴體內被首次分離得到,因此得名「寨卡」。此後70多年時間裡,由於寨卡病毒引起的症狀輕微,且消退較快,極少有寨卡病毒相關的研究。

然而,在2015-2016年,寨卡病毒突然在巴西美國東南亞地區爆發,很快擴散至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並與胎兒流產,新生兒小頭畸形、格蘭-巴雷症候群等病例的快速增加密切相關。

2016年初,世界衛生組織將寨卡病毒列為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這大大推動了寨卡病毒相關研究,但是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或疫苗來對抗寨卡病毒。

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團隊在PNA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Therapeutic candidates for the Zika virus identified by a high-throughput screen for Zika protease inhibitors的研究論文。

研究團隊使用各種先進的藥物篩選技術,測試了1萬多種化合物,以尋求治癒寨卡感染的方法。令他們驚訝的是,他們發現廣泛使用的抗生素美他環素(methacycline)在預防小鼠大腦感染和減少與寨卡病毒相關的神經問題方面是有效的。此外,他們發現最初設計用於對抗老年痴呆症和炎症的藥物也可能有助於對抗感染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尋找通過阻斷一種名為NS2B-NS3的寨卡病毒蛋白酶的活性來阻止病毒複製的藥物,並對小分子抑制劑進行生化篩選。

寨卡病毒就像一個蛋白質膠囊,攜帶長串RNA編碼指令,用於製造更多的病毒蛋白質。在感染過程中,病毒將RNA注入細胞中,產生這些蛋白質,這些蛋白質並排串在一起,就像塑料飛機模型組件中的部件一樣。然後,NS2B-NS3蛋白酶會切斷每一個蛋白質,所有這些蛋白質對於組裝新的病毒顆粒都是至關重要的。

為了尋找候選藥物,研究團隊創建了一種檢測方法,以評估藥物在含有數百個微小試管的培養皿中阻斷NS2B-NS3寨卡病毒蛋白酶活性的能力。每個試驗都是針對不同的篩選或篩選技術而量身定做的。然後,他們使用這些分析方法同時測試存儲在三個獨立庫中的數千個候選庫。

研究團隊採用定量結構活性關係模型虛擬篩選了13.8萬個化合物,增加了活性化合物的鑑定,減少了篩選時間和資源。候選抑制劑在幾種病毒感染試驗中被驗證有效。具有良好臨床表現的小分子,特別是五脂氧合酶激活蛋白抑制劑MK-591,可以抑制寨卡病毒蛋白酶和神經幹細胞的感染。四環素類抗生素比蛋白酶更能有效地抑制寨卡病毒感染,這表明它們可能具有多種作用機制。

一項對2000種化合物的初步篩選表明,常用的四環素類抗生素藥物,如美他環素,可能對阻斷蛋白酶有效。美他環素為半合成四環素,具廣譜抗菌活性。抗菌機制與四環素相同,抗菌作用強於四環素。具有高效和長效性質。

與此同時,對1萬多種化合物的大規模篩查幫助確定了一種正在研究的抗炎藥物MK-591和一種失敗的抗阿爾茨海默病藥物JNJ-404作為潛在候選藥物。一個包含超過13萬種化合物的虛擬篩選也被用來幫助確定候選化合物。為此,研究人員將其他篩選結果輸入計算機,然後使用基於人工智慧的程序來了解是什麼使得一種化合物能夠很好地阻止NS2B-NS3寨卡病毒蛋白酶的活性。

寨卡病毒感染會對一部分患者造成嚴重後果。如果在懷孕期間發生感染,可能會出現先天性異常。此外,格林巴利症候群、腦炎和脊髓炎的發病與寨卡病毒感染有關。已經鑑定了一些具有良好臨床特徵的小分子,包括作為寨卡病毒感染抑制劑的五脂氧合酶激活蛋白抑制劑MK-591,和作為寨卡病毒感染抑制劑的四環素類抗生素美他環素,後者在寨卡病毒小鼠模型中可減少神經缺陷。這些化合物有可能用於預防或治療寨卡病毒感染的神經併發症。

寨卡病毒會優先感染大腦中的幹細胞。科學家懷疑這就是為什麼感染對新生兒造成的傷害比對成年人更大的原因。在培養皿中培養神經幹細胞的實驗表明,本研究中鑑定的所有三種藥物都可能抵消這些問題。用美他環素、MK-591或JNJ-404處理細胞可以減少寨卡病毒感染。

由於四環素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的藥物,已知會通過孕婦的胎盤,研究人員將重點放在了美他環素上,發現它可能會減少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些神經發育問題。例如,茲卡病毒感染的新生小鼠,接受美他環素治療後,比接受安慰劑治療的小鼠平衡性更好,更容易翻身。腦部檢查表明,這是因為抗生素減少了感染和神經損傷。然而,抗生素並不能完全抵消寨卡病毒造成的危害。感染病毒的小鼠的體重比對照組小鼠的體重要低,但這與是否使用美他環素無關。

這些結果表明,以四環素為基礎的抗生素可能至少在預防寨卡病毒感染相關的神經問題上有效,鑑於它們被廣泛使用,有望儘快在臨床試驗中測試它們的潛力。

論文連結:www.pnas.org/cgi/doi/10.1073/pnas.2005463117

來源:生物世界

相關焦點

  • 寨卡病毒對胎兒大腦傷害不止小頭症
    人們目前對寨卡病毒的擔憂主要是可能造成新生兒小頭症,而巴西和美國研究人員23日報告說,他們利用成像技術等手段揭示了寨卡病毒對胎兒大腦的傷害過程,顯示其破壞力比以前認為的嚴重得多。藉助胎兒磁共振成像、新生兒大腦斷層掃描以及超聲波等技術,這項發表在新一期美國《放射學》上的研究分析了45名巴西胎兒或嬰兒的情況,其中17人確診感染過寨卡病毒,28人疑似感染過寨卡病毒。結果發現,他們有一系列腦部異常,除了小頭症外,還包括大腦灰質和白質容量減少、腦幹異常、腦室擴張等。
  • 寨卡病毒感染會影響成人大腦細胞
    科技日報華盛頓8月18日電 (記者劉海英)目前,受寨卡病毒影響最大的群體是孕婦,她們感染病毒會導致胎兒大腦發育異常,也就是小頭症。而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和拉霍亞過敏與免疫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18日出版的《細胞·幹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利用小鼠模型對寨卡病毒是否影響成人大腦進行了研究,發現寨卡病毒感染也可能影響成人大腦內的某些細胞,導致認知能力下降和神經類疾病。在妊娠早期階段,胎兒大腦充斥著神經祖細胞,最終會分化成各種神經細胞。寨卡病毒會攻擊神經祖細胞,減小腦容量,小頭症就是典型病症。
  • Cell Stem Cell:寨卡病毒也感染成體神經祖細胞
    2016年8月21日/生物谷BIOON/--在懷孕期間感染上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的媽媽產下的嬰兒中出現的小頭畸形和相關的出生缺陷被認為是正在發生的寨卡病毒爆發所導致的最為嚴重的後果。
  • Cell:新型寨卡病毒小鼠模型或揭示胚胎感染之謎
    在小鼠機體中,寨卡病毒可以通過懷孕小鼠的血液遷移到胎盤中,隨後在胎盤中複製,擴散到胎兒的機體循環並且感染胎兒的大腦,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上,該研究或為開發新型抵禦寨卡病毒的疫苗和療法提供新的思路。
  • 三抗體組合有望預防寨卡感染 預防胎兒小頭症
    新華社華盛頓10月4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研究人員4日說,一種三抗體組合或許能幫助孕婦抑制寨卡病毒,預防胎兒出現小頭症。同日,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宣布,他們研製的新型DNA(脫氧核糖核酸)寨卡疫苗的安全性與療效在臨床試驗中得到了初步證實。
  • 30名中國公民在新加坡感染寨卡病毒!
    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接新加坡衛生部通報,截止到9月5日中午12點,共有30名中國公民在新加坡感染寨卡病毒。患者的病情並不嚴重,大多已經康復或正在康復中。感染人數不斷飆升據新加坡當地媒體報導,新加坡本地傳播的寨卡病例在一個多星期內激增,該國已經加緊採取措施應對疫情。
  • 我國科學家首次證實寨卡病毒感染致小頭畸形—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建立了寨卡病毒小頭畸形動物模型,並在全球首次證實寨卡病毒感染能夠直接導致小頭畸形的發生,該成果也為進一步研究寨卡病毒的致病機制和治療研究打下了理論基礎。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許執恆團隊與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教授秦成峰團隊合作在哺乳動物小鼠中發現,寨卡病毒可以在胚胎腦中快速複製並感染神經幹細胞,造成神經幹細胞的增殖與分化異常,以及神經元的大量死亡,最終導致大腦皮層變薄以及小頭畸形。 「寨卡病毒在小鼠胚胎腦中的複製速度非常快。」
  • 寨卡病毒的潛伏期多久有幾天?寨卡病毒會死人嗎?
    寨卡病毒發病後就會有明顯的症狀表現,體溫通常表現為低熱,有極少數有高熱反應;皮膚上會生長斑丘疹,在丘疹皮膚的周圍都會有發紅的現象;身體肌肉感覺無力,而且手足關節部位有疼痛感;眼睛部位還會有結膜炎的出現,但是不會出現化膿症狀;感染寨卡病毒發病後的症狀還有肌肉疼痛、頭痛、眼眶疼痛、四肢乏力、虛弱、惡性、腹痛、嘔吐、皮膚瘙癢等不適症狀。
  • 寨卡病毒感染導致小頭症分子機制解開
    寨卡病毒感染導致小頭症分子機制解開2017-10-12 09:53 來源: 科技日報 寨卡病毒感染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的發病率急劇上升,因而被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為「全球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1日,記者從軍事醫學研究院獲悉,該院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秦成峰團隊聯合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等單位科研人員協同攻關,在國際上首次闡明寨卡病毒毒力增強的分子機制。研究發現了一個位於寨卡病毒prM蛋白中的關鍵位點,單個胺基酸突變即可顯著增強寨卡病毒的神經毒力,從病毒層面揭示了寨卡病毒感染導致小頭畸形的分子機制。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上。
  • 幹細胞研究揭示寨卡病毒如何引發小頭症
    科學界已證實寨卡病毒感染與小頭症發病存在關聯,卻不清楚病毒怎樣影響胎兒腦部發育。德國研究人員日前表示,他們已經找到寨卡病毒導致小頭症的科學證據。  德國科隆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細胞-幹細胞》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將健康人的皮膚細胞「重新編程」,培養成誘導多能幹細胞,進而培養出神經前體細胞。神經前體細胞可分化出多種神經細胞,可謂腦部發育的「起點」。
  • 應用外泌體遞送宿主因子蛋白IFITM3可以抑制胎兒中寨卡病毒的感染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黃病毒科中的一種病毒,它主要是通過蚊蟲叮咬感染人類。通常寨卡病毒感染只會引起輕微的症狀,如皮疹、結膜炎和短期發熱;然而,懷孕的母親感染寨卡病毒後,病毒可以經宮內途徑感染胎兒,並引起胎兒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異常,導致小頭畸形的出生缺陷。
  • 寨卡病毒疫情擴散至新加坡馬來西亞 已有23名中國人感染
    近期,多名東南亞國家人士在新加坡短暫逗留後感染寨卡病毒。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1日發布消息,提醒在新加坡的中國公民注意防範寨卡病毒。馬來西亞衛生部長表示,這名女性從新加坡返國一周之後出現皮疹及發燒等症狀,檢驗尿液後呈現寨卡病毒陽性反應,她在新加坡的已成年女兒也檢驗出感染寨卡病毒。孟加拉國政府機構1日表示,有6名孟加拉人在新加坡檢測出感染寨卡病毒。同一天,印度外交部證實,有13名公民在新加坡感染寨卡病毒。
  • 寨卡病毒可直接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
    本報北京5月12日電(實習生 胡彥然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我國科學家在世界範圍內首次建立寨卡病毒小頭畸形動物模型,證實該病毒可以直接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許執恆研究團隊,與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研究團隊合作完成。
  • 深圳口岸嚴防 寨卡病毒疫情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吳德群 通訊員 鄧娟)深圳檢驗檢疫局昨日透露,鑑於1月下旬以來全球寨卡病毒疫情發生範圍擴大的情況,深圳口岸加強對境外寨卡病毒疫情的防控,進出境旅客需要特別注意相關防護和申報事項。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並通過伊蚊叮咬傳播的一種病毒性疾病,其症狀與登革熱症狀相似,主要為發燒、皮疹、結膜炎、肌肉或關節疼痛和疲憊,因其可透過胎盤屏障,可能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症而備受關注。 據世界衛生組織通報,截至1月31日,該疫情已出現在美洲、亞洲、歐洲、非洲和太平洋地區,累計受感染的國家上升至33個。其中,美國、中國臺灣、英國等均在1月下旬出現疫情。
  • 巴西確認1300多名嬰兒因感染寨卡病毒患小腦症
    國際在線專稿:據阿根廷Infobae網站5月5日報導,3日,巴西衛生部發布公告稱,截止到4月30日,巴西國內共有感染寨卡病毒疑似病例
  • 寨卡導致小頭症 寨卡危害比想像的可怕
    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疾病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寨卡由一種無關緊要的罕見病毒搖身一變成了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目前,除了被證實是持續增長的新生兒小頭症的元兇,以及被質疑和格林-巴利症候群有關外,寨卡還被認為可能對大腦造成其他危害。精彩閱讀:寨卡病毒 你了解多少?據衛生部門官方統計,2015年,巴西有50萬~100萬人感染了寨卡病毒。
  • Science:先前的黃病毒感染會增強隨後的寨卡病毒感染
    科學家們推斷這種更加嚴重的繼發性感染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循環DENV抗體是交叉反應性的,從而有助不同DENV血清型的病毒顆粒侵入宿主細胞並在其中複製。這種現象被稱作抗體依賴性感染增強作用(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體內現存的DENV抗體是否能夠增強人體中的寨卡病毒(ZIKV, 也是一種黃病毒屬病毒)感染一直是個尚未解決的問題。
  • 美國已經確認小頭症由寨卡病毒引起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13日報告說,研究人員「使用既定科學標準認真評估現有證據」後得出結論:寨卡病毒是導致小頭症和其他幾種胎兒出生缺陷的原因。
  • 上海免疫所梁啟明團隊等揭示寨卡病毒導致小頭畸形的新機制
    寨卡病毒是一種屬於黃病毒屬的蟲媒傳播病毒。早在1947年,就已經從一隻來自非洲烏幹達的寨卡森林中的有發熱症狀的恆河猴體內被首次分離得到,因此得名「寨卡」。2016年初,世界衛生組織將寨卡病毒列為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從而極大加快了全球對寨卡病毒研究的步伐,在短時間內就建立了多種小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寨卡感染疾病模型,並且被應用到寨卡病毒的診斷,治療以及相關疫苗的臨床前評價中。
  • 寨卡疫情蔓延:埃及斑蚊成傳播寨卡病毒罪魁禍首
    中新網1月30日電 據外媒報導,寨卡病毒在巴西引發疫情並已蔓延到20幾個國家。世界衛生組織「寨卡緊急小組」 2月1日將開會決定如何對付這一全球性的緊急狀況。這場正在引起全世界警覺的危機,始作俑者是不起眼的小小蚊子。我們對埃及斑蚊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