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長善如大惡」,人世間最好的善良,應該是點到為止

2020-12-11 老黃文化趣談

若說一個人最高的品質是什麼,很多人都會說是善良。

當一個人與人為善、樂善好施,很多人都會誇讚他說他善良,說他擁有人世間最高的品質,我們都喜歡和善良的人打交道,同樣也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成為寒冷冬天的一抹暖意。

但在《知行合一》中王陽明提出了一個觀點:「長善如大惡,大善最無情。」

「長善」是什麼?「長善」就是沒有原則的善良,以為一直持續付出、寬容的善良能夠幫助一個人,殊不知當善良變得沒有限制的時候就是「大惡」。

「大善」則是天地之間的善,在天地間所有人有可能會被老天眷顧,但也會被老天棄之不顧,因為天地的善是最無情的善,一個人的好壞全憑自己的造化。

王陽明:「人世間最好的善良,應該是點到為止。」

當我們行善事的時候,不要一味的不計後果的施善,尤其要牢記善良是需要分人的,對於一些好吃懶做的人我們的善,不僅無法改變他還有可能會為我們惹禍上身。

一、最好的善良是扶弱

王陽明: 「人世間最好的善良,是懂得扶持弱勢群體。」

我們身邊不乏缺少一些老弱病殘的群體,這些人可能因為一些原因失去了生存的能力,他們活的很辛苦、也很卑微,面對這群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我們一定要給予足夠的善良去幫助他們、改善他們的生活。

如果,在弱勢群體中出現「爛泥扶不上牆」的人,我們在給予恰當的幫助之後也要及時收手,否則我們的善良就會變成大惡。

二、最好的善良是濟貧

王陽明: 「人世間最好的善良,是懂雪中送炭。」

人活一世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對於正處在落魄和貧困中的人,我們的一點善意對於他們就是天大的幫助,當我們身邊的人陷入生活的困境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懂得濟貧,幫助他們慢慢站起來,讓生活重新走向正軌。

當然,在濟貧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一個觀點「救急不救窮」,一個人可能會因為一時的原因而落魄,但如果他一直窮就證明他的窮肯定是有原因的。

三、最好的善良是慈悲

王陽明: 「人世間最好的善良,是擁有一顆慈悲之心。」

善良是人世間最高的品質,擁有一顆慈悲心便是擁有人世間最高的品質。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別人,就是為自己存功德,不僅快樂了別人也快樂了自己。

要知道「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渡人」,只要我們擁有一顆慈悲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小小的善舉都能夠讓我們生活更加的有意義。

人生在世一定要讀一讀王陽明!

王陽明,明朝第一大儒,他開創的「陽明心學」更是受到海內外許多名家的追捧,清朝重臣曾國藩就深受其「心學」思想的影響,傳世至今在日本依舊有「一生伏首拜陽明」之說,日本經濟之父稻盛和夫更是將自己對心學的感悟寫成了一本名叫《心》的書,繼續向新一代年輕人傳授「心學」思想的厲害。

歷史上只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孔聖人另一位就是王陽明、王聖人,還有半個就是深受王陽明「心學」影響的曾國藩,王陽明之所以能被世人稱之為聖人,正是因為他的「心學」思想非常的實用,對人生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

人活一世,世間有太多嘈雜之事擾亂我們的心智,一旦心不夠堅定、不夠通透,人生就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倒黴事,人為什麼會走黴運?究其根本就是心不夠堅定,沒有守住自己的底線,所以好運才會消失。

所以,我們就需要修心,王陽明的「心學」就是能夠幫助我們隨時隨地修心,幫助我們把內心變得更加強大,心如磐石塵世間萬事萬物便沒有能打敗我們的。

學習王陽明「心學」就一定要了解「心學」的發展和「心學」到底是什麼,所以就需要讀一讀王陽明的傳記《知行合一》和心學第一書《傳習錄》。

《知行合一》:記錄王陽明勵志的一生是如何「由凡至聖」怎麼從人生低谷邁向萬丈光芒;《傳習錄》:一本則是通過記錄王陽明的書信與語錄,傳授王陽明心學智慧與哲學思想。

無論你是什麼人,身處何處,身居何位,只要你內心有過浮躁的時候,就需要修煉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的心變得愈發強大,或許可以改變你現在的生活,讓你的生活少一點煩惱。

人生多讀一讀王陽明,就能少走很多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天道》:最好的善良,應該點到為止,善良,是人生的終極信仰
    善良,其實是人生的終極信仰,一個人不管是出身平民,還是達官顯貴,都希望自己遇見一個善良的人,也希望讓自己成為善良的人。因為善良是解決一切人生苦難的起源,也是解決人生問題的必要法則,即便在這個世界有很多人不承認善良的意義,但是善良仍然支配著很多看不見的規則。
  • 鬼谷子: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真正的善良分為這3個層次
    鬼谷子: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真正的善良分為這3個層次中國自古以來便注重德行高尚,慢慢的注重自身所謂的品德而言外,對於每個人的成長我們是從小開始教育出來的,我們所謂的善言善行,是我們從小開始學習出來的,從他人身上汲取教益,以此來提高自身的修養。
  • 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深刻!)
    每到冬季,野鵝南飛避寒,會在湖中短暫停留。有一年,寒流來襲,兩隻野鵝困在湖中,無處覓食。老人頓生惻隱之心,就每天去餵食。一年又一年,野鵝越來越多,南下避寒不再時尚,聰明的野鵝,都來老人這裡,靠老人的善良存活。可忽然有一年,老人死了。
  • 古往今來大奸大惡之人,為何都是一副猥瑣形象:原因有四
    但反過來說,也有許多可憎可惡的人,諸如趙高、來俊臣、秦檜、魏忠賢、和珅……歷朝歷代都不乏大奸大惡之人。他們,都有幾大共同特徵。沒有節操之人,如呂布、西門慶等牆頭草,道德敗壞之類,雖然危害影響有限,但在道德範疇內被人們口誅筆伐。說起奸雄,大家自然會想到曹操,他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成為奸雄的最好註解。奸雄,雖然是奸詐之人,但至少也帶了個雄字,多少還有些悲壯色彩。
  • 鬼谷子:善良的人總被欺負,學會這3點,做一個有鋒芒的善良之人
    「文化的最終目標,是在人世間普及愛和善良」——餘秋雨。善良可以說是人類亙古以來最美好的品質之一了,我們總是歌頌善良之人,傳播善良之舉,希望被別人溫柔善意地對待,可是有時候我們也不難發現,那些心存良善之人總是處處被人利用、傷害,以至於有人覺得善良的人就是傻子,活該受到欺負,大家也不再願意去做那個善良的人。
  • 王陽明:越是難熬的時候,越要記住這3點
    浮躁懶散是人的本性,但是修行就是逆著自己的性子來,這才是對心性的磨鍊。貴州龍場,瘴氣遍布,隨從都生病了,他在照顧隨從之餘,依然研讀《易經》。為了讓自己專心靜心,甚至躺在棺木之中。當時朝廷宦官當道,很多人都看不見希望,終日醉酒,聲色自娛。只有王陽明,始終不曾放棄。他說:「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 王陽明說:真正善良的人,靠著這個字,家族能夠興旺十代,我懂了
    對於這一點,心學大師王陽明說過這樣一句話: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是啊,王陽明曾經被劉瑾追殺,在龍場被鄉民攻擊。但他以德報怨,依然相信善良,幫助鄉民建房、讀書、耕種。
  • 如何用善良對待「惡」?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是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的俗語。人世間少不棄,有恩善行與後人,得以善行後報。當年大集體時缺吃的,土地承包後,沒有收餘來源,不得已幹些小惡之事,用以養家餬口,為了生存才幹些小偷小摸的勾當,從骨子裡這種人並不惡,環境,生活迫使他找其它生存法子。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
  • 什麼是人世間最好的成語?被韓寒一語道破,富有哲理,真知灼見!
    比如說做人方面的,誠實守信、知恩圖報,比如說做事方面的,吃苦耐勞,比如說吃飯方面的,狼吞虎咽,細嚼慢咽,這些都是還沒有讀書,我們就能在父母的口中聽到,學習到。如果問你什麼是世間最好的成語?你會怎麼回答呢?相信很多人回答,可能都會不一樣,因為每個人所認為最好的,都會不同。
  • 王陽明:你再善良,這3件事也不能讓,不然別人老欺負你
    我們都知道人善被人欺的道理,所以我們的善良要有個度,千萬不要一味地善良,如果我們一味地善良就會被別人變本加厲的欺負。所以,做人不能太過於軟弱,太過軟弱的人就會一直被人欺負,你越是退讓,他就越是過分。二傷害到自己的家人家人是一個人的一生最重要的,父母把我們從小拉扯到大,他們把所有的愛都給了我們,他們辛辛苦苦、任勞任怨、不求回報。
  • 王陽明善惡四句教全註解
    王陽明心學不是簡單地強調人的意識的作用,不是單就精神的方面強調人對周圍事物的關係,而是強調人與客觀事物、精神與物質的相互關係及作用,強調精神對物質、精神現象轉化為物質變化的完整的過程和統一,是從精神到物質、主觀到客觀、主觀和客觀相統一運動的完整體系。王陽明心學之所以主張知行合一,就是因為王陽明深刻洞察到了善與惡對人和社會的制約作用。
  • 兩朝帝師翁同龢與廣州將軍長善,就大清朝國情與軍情展開談論
    兩人見面寒暄之後,長善就誠懇地說道:「翁大人,在下能有今天,多虧你老的提攜與引薦,在下終生感恩不盡,將來如有用得著下官的地方儘管直說,我長善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長善說完,躬身一拜。翁同龢急忙將長善扶起,樂呵呵地說:「長將軍,現在我朝內憂外患雙重壓力,正是用人之時。整個朝中像長將軍這樣有膽有識,敢作敢為而不拘泥陋俗陳規的人實在太少。
  • 師嚴道尊長善救失
    《學記》第五章師嚴道尊長善救失教育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是我們幸福的源泉, 作為教育者,要懂得長善救失、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本書詳細介紹王陽明從出生到學習、格物致知、科舉、仕途、王陽明認為,每個人的人生態度應該是自尊無畏,而人生目的則是內聖外王。內聖外王是儒家的理想,意為內有聖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而王陽明所指內聖是內心的良知,外王是行我們不被遮蔽的良知。哪怕是一個環衛工人,只要能「內聖外王」,也能成為其領域的翹楚。
  • 王陽明:人活到極致,是節制
    作者:儒風君來源:儒風大家(ID: rufengdajia)♬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常浩朗讀音頻王陽明,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聖人。他的一生是行動的一生。他用一生告訴我們:人活到極致,是節制。王陽明家訓中有一條:「節飲食,戒遊戲」。
  • 王陽明:心裡有花在,遲早都會開
    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免費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作者:儒風大家來源:儒風大家(ID: rufengdajia)一個人如果心裡向著陽光,無論多難,他都能抵達溫暖的方向。他這一生,有太多的不如意,上述遭遇,很多人一輩子有過一次,估計就再也爬不起來了。但是王陽明卻立地成聖,成為五百年第一人,著實令人嘆服。王陽明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滿街都是聖人。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有成聖的心靈,每個人都有善良的本性。一個人無論怎樣,只要你真誠對待,總可以喚醒他內心的善良。
  • 王陽明成長經歷啟示錄
    王陽明父親王華是明憲宗成化十七年的狀元。王華從小就是天才型的少年,自然對他兒子的教育很嚴格,找最好的私塾和師資力量來培養他兒子。但可惜王陽明從小就不愛學習,也不屑於在科舉考試上跟他父親一樣。他喜歡研究兵法,老是偷偷摸摸的溜到大街上去跟孩子玩帶兵打仗的遊戲。把他老爸氣的夠嗆。有次在學校,他問老師:什麼是天下第一等事?老師說那肯定是讀書高中了,王陽明卻不這麼認為,他說成為聖賢,才是第一等事。從小就特立獨行的王陽明曾經有一首詩。
  • 王陽明與父親——成年子女與父母最好的關係
    與父親王陽明龍場悟道,創立心學。,祖父王天敘才華橫溢、超凡脫俗;父親王華在王陽明10歲的時候高中狀元,且為人道德至上,從小就擁有中華傳統美德。據說王華高中狀元之後,一次到一個富有的朋友家裡做客,夜晚入寢時,一位妙齡女子說是奉主人之命服侍他就寢。因為王華是讀書種子,而主人不育,女子對王華說:「欲借人間種」,而王華請女子離開,他回答道:「恐驚天上神」。如此看來,王陽明與父親王華都是德高望重、才華橫溢的人物。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關於情緒管理,"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這樣說:"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能收斂的;憤怒嗜欲正到沸騰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意思是說:一個人說話正到快意的時候就能截然忍住,默默不說;意氣正到發揚時就能翕然收斂得住;憤怒和嗜欲正到頂點時就能廓然消除:這些如果不是天下大智大勇的人,是做不到這些的。王陽明認為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夠做到以上三點,換而言之,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是因為你的智慧還不夠。
  • 朱虹 林泉:王陽明在南贛
    贛州陽明書院王陽明對「良知」的認識,有一個從無意識流露到有意識揭示的過程。他說:吾「良知」二字,自龍場以後,便已不出此意,只是點此二字不出。今幸見出此意,一語之下,洞見全體,真是痛快!不覺手舞足蹈。聽聞此訊,王陽明悲傷之餘,命兩名僕人去把三具屍體埋了。王陽明感慨地說,我早知道你會是這個結局,因為前兩天我隔著籬笆就望見了你愁眉不展,憂心忡忡的樣子。如果你實在不舍這五鬥米的俸祿,就應該高高興興去上任,為何要如此悲悲戚戚呢?窮山惡水、煙瘴毒氣侵其外,憂鬱侵其內,哪有不死之理!我到此處已兩年,歷瘴毒而苟能自全,就是因為心境怡然,未嘗一日之戚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