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一個「盛產」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國家,這就引起了我們的好奇,為什麼美國擁有那麼多科學家。這就不得不追溯到教育,尤其是在科學方面的教育。當我了解了一個美國幼兒園的孩子懂得的科普知識,我的內心很受衝擊!建議家長花兩分鐘看看。
美國在1996年就頒布了《國家科學教育標準》,13年時又公布了《下一代科學標準》,規定了在幼兒園階段就要有科學課,接受關於生物科學、生理知識、物理、環境科學在內的淺顯、基礎的科學知識。
由此可見,在美國孩子的科學教育已經是從小開始,從幼兒園開始。這讓我想到2011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以色列材料科學家丹·舍特曼,曾經發表的演講,他也認為孩子的科學教育要從幼兒園開始。而我們家幼兒園的孩子可能連一套科普書都沒有,而美國幼兒園的孩子都懂了哪些科普知識呢?
一、生物科學領域的知識
孩子要了解什麼是生物?什麼是非生物?了解與生命有關的7個要素,植物棲息地、組成部分、生長變化等等。例如:孩子要懂得蝴蝶是怎麼生長的?蘋果裡面有多少籽?植物由哪些部分組成?人體器官的名稱和作用。
二、環境科學的知識
了解地貌、水域、巖石的特點、分類和組成部分。了解地貌、巖石、水域形成的過程了解土壤、地表的變化,還有地球資源。
三、太空科學的知識
了解太陽的自轉和公轉,從而明白影子是怎麼來的?四季是怎麼來的?了解太陽系、8大行星的名稱、特點。為什麼天空會有雲?為什麼會下雨?
四、物理科學的知識
了解物質,包括固態、液態、氣態。了解力學,包括運動、推拉、磁力機械等等。了解能量轉化的知識。
不得不說,看到這的時候,我內心有一種我還不如一個幼兒園孩子的感覺。畢竟這些科學知識,我隨便拿起來一樣,也是回答不出來的,但這似乎是我們初高中學過的知識。這樣對比一下自己家的孩子,就感覺到相差甚遠!
我專門查看了很多美國幼兒園的科學課程,就拿為了讓孩子了解昆蟲來說,美國還專門有昆蟲課程。一般對於昆蟲的探究學習分為4個步驟,首先是觀察和探究,之後是詩歌和章節,其次是互動寫作,最後是科學中的數學。
其實就是現代小朋友去植物園或者森林公園或者有昆蟲的市場,讓孩子去觀察。觀察過後,會在書本中閱讀到相關的昆蟲的詩歌或者故事來幫助孩子更深入的了解昆蟲。而這就是科普知識,裡面包括昆蟲成長的不同階段和成長規律。
會後就會要求孩子對所學到、所觀察到的昆蟲知識進行寫作總結。但是相信很多家長不理解,什麼是科學中的數學。這就要提到在美國的STEM教育理念,這種教育理念就是以數學作為技術與工程學的基礎工具。
也就是說要重視數學的重要性,而在觀察昆蟲的過程中可以讓孩子練習數數,比如數一數昆蟲有多少條腿,還可以進行數學運算。不得不說這種在科學中進行數學啟蒙的教育理念,就是STEM的教育精髓,將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科學知識,進行跨學科的整合。
昆蟲課程只是美國幼兒園孩子的一小部分,美國幼兒園還經常帶著孩子去室外觀察,因為季節變化產生的一些列變化,比如植物、土壤、昆蟲……,都是在實踐中學會科學知識,這是一種先進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所以說美國能出現那麼多諾貝爾獎獲得者是有原因的,我們若想自己的孩子將來能為國家做貢獻,能站在高科技的領域裡有一番作為,孩子的科學啟蒙家長就應該為孩子把握住!雖然孩子上小學以後就會有科學課程,但對於孩子來說這種科學啟蒙的時間已經比美國孩子晚了一截。
要知道孩子3歲左右進入幼兒園,正處於好奇心萌發的階段,什麼事情都喜歡刨根問底。但我們孩子進入的普通幼兒園,很少有科學課。很多精英家庭孩子進入的「天價」幼兒園,確實也有這個課程,無形中我們就拉開了差距。所以對於我們普通家庭來說,家長就要成為給孩子上科學課的老師。
我們完全可以仿照前面美國幼兒園如何給孩子上科學課的。給大家一個建議,給孩子準備一些科普書籍,以書籍中的一個科普現象為學習目標,讓孩子先去觀察這種現象、或者是植物、動物,然後引入科普書上的知識,然後讓孩子去總結,如果不會寫字就畫出來也可以。
在這裡我為家裡有2-5歲孩子的家庭分享一套《幼兒科學啟蒙》繪本,這裡面的問題非常迎合這個階段孩子的心理,都是他們喜歡問的。比如為什麼冬天水會結冰?為什麼下雨後會出現彩虹?動物、昆蟲的結構……等等知識,包括了化學、物理、生活、動物、植物、自然現象與環境6大方面。
如果你家裡的孩子處於5-7歲這個階段,我建議你可以給孩子看前面我所提到的基於STEM理念編纂的一套專為中國兒童打造的科普叢書。這套書的出版社也十分值得信任,是由十萬個為什麼出版社與美國國家地理學習公司聯合打造。
名字叫《第一次遇見科學》,所以你翻開書有種看地理雜誌的感覺,不要太驚訝!而且這套科普書不僅包括12冊書,還有視頻課程,是一套孩子在家就能上的科學課,這套書幫了我大忙,分享給所有家長。